非霍奇金淋巴瘤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haffer分类法 非霍奇金淋巴瘤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非霍奇金淋巴瘤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2024-03-27 06: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性淋巴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5万例新发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30%,在我国高达5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也没有特异的生物学特点,跟其它淋巴瘤一样,也是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表现。虽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但60%以上可通过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免疫化疗方案治愈。

R-CHOP治疗失败的患者通常结局不良(尤其是一线或后续方案难治性患者),但有一些患者可达到持久缓解,并且经过二线治疗后可治愈。

DLBCL主要的分子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如何基于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特点对这类肿瘤合理区分亚型,在揭示生物危险度的同时,还能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是当今淋巴瘤诊治的热点话题之一。

目前,临床通常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将DLBCL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由于抗体的特异性和结果判读的主观性等原因,免疫组化分型的准确度较低,尤其针对ABC型的灵敏度不佳,无法满足精准分型的临床需求。基因表达谱的常用方法是从冷冻组织中提取RNA做微阵列分析,然而因其价格昂贵,并不是每位患者都可以承担。于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人们发现DLBCL的GCB和ABC亚型内部也存在异质性,仅凭COO分型,不足以解释形形色色的治疗反应差别。

科学家们随后认识到DLBCL的生物学异质性,不仅受到其GEP表型影响,更可能直接取决于与发病机制直接相关的各种遗传学异常。

近几年,多篇文献报道了DLBCL分子分型研究结果(表1)。

表1 DLBCL分型概览与比较

88401681102622072

2018年,Staudt团队,对574例DLBCL活检组织进行多平台(外显子组、转录组、目标区域测序),利用GenClass迭代算法将DLBCL分为四种亚型:

MCD(MYD88+CD79B)、BN2(BCL6+NOTCH2)、N1(NOTCH1)和EZB(EZH2+BCL2)。

MCD和N1以ABC为主,EZB主要为GCB型,BN2则为未分类亚型。而随后两年该团队对这一分型系统进行了完善,将DLBCL分为更加细分的7大分类,新增了A53(TP53突变为主要特征)和ST2(以SGK1和TET2突变为特征、另一组GCB表型为主的肿瘤)两个亚型,以及将EZB亚型细分为EZB‑MYC+(伴MYC重排)和EZB‑MYC-(不伴MYC重排)两个亚型。

92831681102634053

图1 “NIH”分型系统

在同一年Shipp团队,对304个原发性DLBCL患者进行WESeq,进行全面的遗传分析,确定低频改变,捕获的复发突变,体细胞拷贝数改变和结果变异,使用各种生信方法分析,协调遗传特征来捕获生物异质性,最终使用共识聚类,将这些结果注释成5种不同的亚型(C1-C5)。

C1的主要特征是BCL6 SV和NOTCH2信号通路组分的突变结合以及含有NF-κB通路的BCL10和TNFAIP3和FAS的频繁突变;C2表现出9p21.13/CDKN2A和13q14.2/RB1的拷贝丢失;包括GCB和ABC两种亚型。更频繁地发生1q23.3/MCL1拷贝数增加,具有预后意义的CNA,13q31.31/miR-17-92拷贝数增加和1q42.12拷贝数丢失;C3的主要特征是BCL2基因突变;四个接头蛋白和核心组蛋白基因,多个免疫逃逸因子(CD83,CD58,CD70)、BCR/PI3K信号中间体(RHOA,GNA13和SGK1),NF-κB修饰因子(CARD11,NFKBIE和NFKBIA)和RAS/JAK/STAT信号通路(BRAF和STAT3)的突变,主要是GCB型,与C3非同一种类型;C5主要特征是18q+和CD79B和MYD88基因频繁的突变。

56641681102643188

图2 “Harvard”分型系统

DLBCL分子分型结果比较

虽然不同的分类方法参考的指标不完全相同,但是每种分类方法中的不同亚型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例如Harvard “5分类法”中的C1、C2、C3和C5分别对应LymphGen分型中的BN2、A53、EZB和MCD型,不同的分子亚型有着不同的显著预后相关性。Cambridge“5分类法”与NIH的“7分类法”重叠度高,不如后者精细。

Staudt团队的“7分类法”和“4分类法” 是同一团队对同一样本群的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分类升级, “7分类”算法(加入其他方法的MYC的表达结果,如果没有该结果,则为“6分类”)更精细,提供更多的用药和预后提示信息。

基于聚类的分型方法,每个样本只能归属于一个亚型,且不适用于临床单个样本的实时分类。因此 “7分类”法中的朴素贝叶斯的分类算法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Wright, G.W., Huang, D.W., Phelan, J.D., Coulibaly, Z.A., Roulland, S., Young, R.M., Wang, J.Q., Schmitz, R., Morin, R.D., Tang, J., et al. (2020). A Probabilistic Classification Tool for Genetic Subtype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with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Cancer Cell 37, 551-568.e14.

[2]Schmitz, R., Wright, G.W., Huang, D.W., Johnson, C.A., Phelan, J.D., Wang, J.Q., Roulland, S., Kasbekar, M., Young, R.M., Shaffer, A.L., et al. (2018). Gene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Chapuy, B., Stewart, C., Dunford, A.J., Kim, J., Kamburov, A., Redd, R.A., Lawrence, M.S., Roemer, M.G.M., Li, A.J., Ziepert, M., et al. (2018). Molecular subtype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re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pathogenic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Nat Med 24, 679–69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