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rna有碱基配对吗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2024-07-06 2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十二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第一节 转录系统的组成(模板和酶) 一、概况 (一)相关的概念 1.转录(transcription)――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转移。 即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4种核苷三磷酸NTP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包括mRNA、tRNA、rRNA)。 即:把DNA的碱基序列转抄成RNA的碱基序列。 (DNA――决定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原始模板,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转录与复制的异同

3.DNA分子中的模板链与编码链 (1)模板链(template strand)、转录链、有意义链、信息链、Watson链: 作为模板的DNA链称为模板链、转录链、有意义链或信息链。指引RNA的生成。 (2)编码链(coding strand)非转录链或反意义链、Crick链: 与模板链相对、互补的、不转录的DNA单链。编码RNA的碱基顺序。 合成的RNA碱基顺序与模板链互补,与编码链全等(尿嘧啶U代替胸腺嘧啶T)。

4.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1)复制是基因组全长DNA的复制,但是半保留。 (2)转录是有选择性的(不对称性的表现或含义): ? 在细胞的不同发育时期按照生存条件和需要才转录。 ? 不是基因组的全长、也不是任何区段都转录。而是只有模板的某个区段转录。 ? 同一个区段的同一个时间只有一股链(模板链)可以转录。 文献中DNA序列一般只写出一条编码链,方便查询遗传密码。 (3)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可以转录出RNA的DNA区段。 (二)转录的方向 在转录过程中,DNA模板被转录方向是从3′端向5′端;但是RNA链的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

(三)RNA的合成过程(一般分两步) 1.第一步合成原始转录产物(过程包括转录的启动、延伸和终止)。 2.第二步转录产物的后加工,使无生物活性的原始转录产物转变成有生物功能的成熟RNA。 3.但原核生物mRNA的原始转录产物一般不需后加工就能直接作为翻译蛋白质的模板。 二、RNA聚合酶(RNA-pol)(转录酶Transcriptase) 以D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也称转录酶。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是有区别的。 (一)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1.酶的分子组成 (1)分子量很大(480kD),通常由5个亚基组成: 两个α亚基、β、β′和σ(sigma)组成五聚体蛋白质,可写作α2ββ′σ。 各亚基比例:α:β:β′:σ==20:10:10:3 (2)全酶:含有5个亚基的酶叫全酶(holoenzyme)。 (3)核心酶:失去σ亚基全酶的叫核心酶(core enzyme)(ααββ′)。

2.RNA聚合酶的作用 催化RNA链的起始与延长。酶所催化的总反应:nNTP→RNAn + nPPi 延长阶段(核心酶):(RNA)n + NTP + ==(RNA)n+1 + PPi 各组分的作用(见表)

(1)核心酶 试管内的核心酶就能催化RNA的合成(试管内含有模板、酶、底物、NTP)。但是没有固定的起始点,也不能区分双链DNA的信息链与非信息链。 活的细胞转录开始需要全酶。但转录进行到延长阶段则仅需要核心酶。

(2)σ亚基 能识别模板上的信息链和启动子,因而保证转录能从固定的正确位置开始。 σ亚基在转录延长时(首个磷酸二酯键形成后)脱落,所以与转录延长无关。σ亚基可以反复使用。 此亚基目前已经发现多种。通常用分子量区分。 σ70(分子量70kD)是典型的辨认转录起始点的蛋白质。 σ32(分子量32kD)是热休克应答必需的蛋白质。其辨认的热休克基因的启动序列与典型的启动序列(―35和―10)完全不同。 真核细胞普遍存在的热休克基因需要热休克蛋白(Hsp)才能启动,Hsp与原核的σ32在氨基酸组成和排列上高度同源。 (3)β和β′亚基 参与和DNA链的结合。 3.从大肠杆菌E.coli获得的酶,在合成RNA时需要下列成分: (1)模板 首选的模板是双链DNA。但单链DNA亦可作为模板。 RNA不论是单链或双链以及RNA-DNA杂交链都不是有效的模板。 (2)活化前体 需要所有四种核苷三磷酸――ATP,GTP,UTP及CTP。 二价金属离子――Mg2+或Mn2+都有效。在体内则要求Mg2+。 所有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在结构、组成、功能上都与大肠杆菌E.coli的RNA聚合酶相似,并且都受利福平或利福霉素的特异性抑制(专一性结合β亚基)。 (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1.种类(三种): RNA聚合酶Ⅰ、Ⅱ、Ⅲ(不包括真核线粒体的RNA聚合酶)。 三种酶分别专一性地转录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产物。 三种酶对真核生物转录酶的特异性抑制剂(鹅膏蕈碱、鹅膏菌素)的反应也不同。

2.分子组成 真核生物转录酶由8~12个亚基组成,分子量高达80万。 电泳分析显示,有些亚基是两种酶共有的,有些亚基是三种酶共有的。共有的亚基分子量低于40kD。 其中分子量为138,750的亚基的一级结构与原核的β亚基有高度的同源性。 初步的研究指出,它们也可能存在类似原核的σ亚基组分。 3.催化的反应: nNTP→RNAn + nPPi 第二节 转录过程――包括启动、延伸和终止 一、转录开始――启动 原核与真核生物有所不同。 (一)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 1.酶与模板(启动子或启动序列)的辨认结合 (1)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序列) RNA聚合酶的σ因子正确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promotor)(序列)并与之结合。 (2)启动子(序列) 转录单位(操纵子)结构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中与转录酶结合的部位。

(3)对启动子的研究方法――共有序列或保守序列 1)分离某段基因(脱氧核糖核酸)并与纯的RNA聚合酶(蛋白质)混合 2)加入核酸外切酶(胰DNA酶)水解 3)分离未被水解的基因(被RNA聚合酶结合而保护的区域)

4)分析保护区(40――60bp)的碱基序列 将用胰DNA酶消化时得到RNA聚合酶全酶保护的DNA片段加以分离并测定其碱基顺序。另一方法是借增加或减少特定基因的转录来分析某些变种。

这些研究表明: 起动部位含有约40碱基对,它相当于约140?(14nm,相当于4个双螺旋,4个螺距)长的DNA片段。 对大肠杆菌及噬茵体DNA的各种起动子的分析提示,在mRNA开始点前的10个碱基对左右,有个7碱基对序列,它是识别信号的关键部分。 另一识别部位距mRNA起始点前约35碱基处,可能与RNA聚合酶的开始结合有关。 (4)启动子的结构特点 一般位于转录起点上游常有一致性序列:-35bp区附近是-TTGACA-;-10bp区是-TATAAT-(Pribnow box)。如上图。 (注:“转录生成的mRNA的5/端第一核苷酸位置为1”,但是往往并不是翻译的起点。) σ因子识别转录起始点时辨认并结合的DNA区段就是-35区的-TTGACA-(结合疏松),随即酶移向-10区的-TATAAT-,此时已经跨入转录起始点。

2.形成三元起始复合物 形成由酶、DNA、pppGpN―OH构成的三元起始复合物。 转录即自此开始。

转录起始复合物 = RNA聚合酶(全酶)―DNA―pppGpN―OH 1)复合物中的核苷三磷酸一般为GTP,少数为ATP。因而原始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为三磷酸鸟苷(pppG)或腺苷三磷酸(pppA)。 2)第一个核苷三磷酸与第二个核苷三磷酸缩合生成3′-5′磷酸二酯键后,则启动阶段结束,进入延伸阶段。此时σ因子从起始复合物上脱离,仅剩核心酶连同四磷酸二核苷酸,继续结合于模板上沿模板前移(如果σ因子不脱落则RNA-pol停留在起始位置),形成转录空泡。RNA的5/端结构在整个转录过程保留(5/-pppGpN-)。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RNA聚合酶辨认结合启动子,形成起始复合物 1.真核基因上与转录起始有关的上游序列――顺式作用元件 注意:真核DNA上的转录启动区域有类似原核DNA的启动区结构:在-30bp(即在上游30核苷酸处,常以―30表示,bp为碱基对的简写)附近也含有TATA结构,称霍格内斯(Hogness)盒或TATA盒,但没有原核的典型。也可以没有TATA盒。 典型的真核生物基因上游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如下图:RNA-pol Ⅱ转录的基因

2.真核生物细胞与转录起始有关的转录调节因子 在真核生物细胞,RNA-pol不能直接与DNA分子结合,必须依靠蛋白因子。 能直接或间接辨认、结合转录上游区段的蛋白质有多种,统称为反式作用(trans-acting factor)。因子与因子之间也需要互相辨认结合,以准确地控制基因是否转录以及何时转录。 反式作用因子中能直接或间接结合RNA-pol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TF)。根据酶的不同,转录因子又分为TFⅠ、Ⅱ、Ⅲ,下面又分许多亚型。 相应于RNA-polⅡ的TFⅡ的性质与功能如下表。

3.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复合物 (1)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re-initiaction complex,PIC)的形成 TATA→TFⅡD→TFⅡA→TFⅡB→RNA-polⅡ/ TFⅡF→TFⅡE→PIC

(2)稳定的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结合了增强子的转录激活因子(增强子结合蛋白,EBP)与PIC中的TFⅡD接近或通过TBP相关因子(TAF)与TFⅡD联系,形成稳定的转录起始复合物。

二、延伸――形成转录空泡(transcription bubble)(转录复合物): 在原核与真核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RNA-pol不同。 转录空泡(转录复合物) = 核心酶 + DNA模板 + 转录产物RNA 转录与复制一样需要模板解开成单链,范围需要10――20(17)核苷酸或碱基。

上图为原核生物的转录空泡(转录复合物)。

注意: 有时同一条DNA分子上可以同时有多个转录空泡(电镜下呈羽毛状)。原核转录与翻译是同时进行的。

(一)方向 σ亚基脱离酶分子,留下的核心酶与DNA的结合变松,因而较容易沿模板3/→5/方向继续往前移动合成新链(RNA合成方向为5/→3/)。模板不断解链,转录空泡不断向前移动。 (二)酶 核心酶无模板专一性,能转录模板上的任何顺序,包括在转录后加工时待切除的居间顺序。脱离核心酶的σ亚基还可与另外的核心酶结合,参与另一转录过程。 (三)模板 随着转录不断延伸,DNA双链顺次地被打开,并接受新来的碱基配对,合成新的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移去,已使用过的模板重新关闭起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

(四)保真性:一般合成的RNA链对DNA模板具有高度的忠实性。 (五)RNA合成的速度:原核为25~50个核苷酸/秒,真核为45~100个核苷酸/秒。 三、终止 转录的终止包括――停止延伸及释放RNA聚合酶和合成的RNA。 (一)原核生物细胞的转录终止(根据是否需要Rho蛋白分2种) 1.非依赖Rho(ρ因子)的转录终止 DNA模板上含有终止信号或终止序列――终止子。终止子对应的转录产物RNA可以形成特殊的结构――茎-环结构(发夹)终止转录。 (1)结构的共同特点:在终止信号前的富含GC区域后面,总有一富含AT序列跟随着。 (下图: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转录终止信号区的碱基顺序)。

终未序列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富含GC区有二重对称性,使这个区域的RNA转录产物有自身互补性,能形成茎环(stemloop)或发夹(hairpin)状结构,使RNA-pol脱落。

(2)茎环结构终止转录机制 1)茎环结构在RNA分子中形成,可以改变RNA-pol的构象及其与DNA模板的结合方式,造成酶不再向下游移动,出现转录停顿与终止。 2)转录复合物上局部存在的DNA-RNA杂化双链由于RNA自身的局部双链(茎环)和DNA部分回复双螺旋而变短,杂化双链变的不稳定,转录复合物趋于解体。 3)DNA模板中富含AT区域的一系列碱基所决定的末端连续的寡聚U促进RNA链从模板脱落。因为所有的碱基配对中rU:dA最不稳定。

当RNA聚合酶遇到一处或多处这种结构特点时,就会停顿下来。 在某些终止位点上,新生的RNA链不需其他蛋白质的协助就获得释放。在另外一些位点上,链的终止需要rho蛋白参与。 2.依赖Rho因子(ρ因子)的转录终止 原核细胞转录终止需要一种终止因子ρ(六个亚基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64kD)。 Rho具有结合RNA的能力,并且对polyC(非poly dC/dG)的结合力最强。并且还有ATP酶和解螺旋酶的活性。

(1)当转录产物的3末端含有丰富的C(或有规律地出现)时,就会与Rho结合使二者都发生构象的变化,从而使RNA聚合酶停顿。 (2)解螺旋酶活性使DNA-RNA杂化链分开释放RNA产物,转录终止。

(二)真核细胞转录的终止――与转录后的加工修饰关系密切 1.真核生物DNA上也可能有转录终止的信号,称为转录终止的修饰点。

已知真核DNA转录单元(读码框架)的3′端均含富有AT的序列(如AATAAA或ATTAA)A等),在相隔0~30bp之后又出现TTTT顺序(通常是3~5个T),这些结构可能与转录终止或者与3′端添加多聚A顺序有关。 2.转录越过转录修饰点后的RNA在修饰点被切断,随即“加尾”、“戴帽”。余下的RNA继续转录,但产物很快被RNA酶水解。 第三节 真核生物转录产物的转录后修饰 一、mRNA前体的后加工 原核mRNA的原始转录产物(除个别噬菌体外)都可直接用于翻译,而真核mRNA一般都有相应的前体,前体必须经过后加工才能用于转译蛋白质。 一般认为,真核mRNA的原始转录产物(也称原始转录前体)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 RNA),最终被加工成成熟的mRNA。mRNA前体的后加工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首尾的修饰 1.装上5′端帽子――在细胞核内完成: 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要装上甲基化的帽子(GpppmG―);有的转录产物5′端有多余的顺序,则需切除后再装上帽子。 5′三磷酸鸟苷→5′一(二)磷酸鸟苷→三磷酸双鸟苷→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鸟苷。

下图是几种帽子结构的形式。

注:第一个甲基化(G的N7位)称为帽0;也可以发生在两个G之间的核糖上。或在第二碱基(多是G)称为帽1。也可以在多个位点上(帽3)。 2.装上3′端多聚A尾巴――在核内完成,与转录终止同步: 转录产物的3′端通常由多聚A聚合酶催化加上一段多聚A(不依赖模板),多聚A尾巴的平均长度在20~200个核苷酸;有的转录产物的3′端有多余顺序,则需切除后再加上尾巴。 装5′端帽子和3′端尾巴均可能在剪接之前就已完成,先于中段剪接。

(二)真核mRNA的剪接 1.hnRNA和snRNA: (1)杂化核RNA(hetero-nuclear RNA ,hnRNA): 核内初级转录产物,是mRNA的前体。

下图为鸡卵清蛋白成熟mRNA与基因DNA分子杂交后电镜所见。7个内含子(鼓泡状突出部分)将8个外显子分开。

(2)小型核内RNA(small-nuclear RNA ,snRNA): 100―300核苷酸组成,有U1、U2、U4、U5、U6等类别。 并接体(splicesome):snRNA与核内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体(本身有酶活性)。 并接体可以结合在hnRNA内含子区段并使内含子弯曲、两断接近(成套索形状,即lariat RNA中间体),利于剪接。 2.断裂基因(splite gene)、外显子(exon)、内含子(intron) 真核的结构基因由若干编码区(外显子)核非编码区(内含子)互相间隔、连续镶嵌组成,编码一个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故称为断裂基因。 下图:胰岛素基因、转录产物、翻译产物

(斜线:内含子、S:信号肽、Pre:前导序列、C:C肽、A、B:胰岛素的亚基)

注:涂黑处为前导顺序(L)和外显子(1、2、3、4、5、6、7)。 3.mRNA的剪接――除掉内含子、连接外显子(两次转酯反应) (1)内含子结构特点(多数) 1)剪接接口(splicing junction)或边界序列:5′-GU????????AG-OH 3′ 2)内含子靠近3′端有一个甲基化的嘌呤核苷酸:如3mG,是形成套索的关键所在。 (2)剪接过程: 1)并接体与hnRNA结合

2)第一次转酯反应 3)第二次转酯反应

4.修饰: mRNA分子内的某些部位常存在甲基腺苷(见核苷酸),它是由甲基化酶催化产生的,也是在转录后加工时修饰的。 有的真核mRNA前体,由于后加工的不同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如人的降血钙素基因转录产物),因而能翻译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肽链。

(三)内含子的其它剪接方式 内含子的分类――两种方法 1.按基因类型――分四类 (1)第Ⅰ类:线粒体、叶绿体、低等真核生物――rRNA的基因 (2)第Ⅱ类:线粒体、叶绿体――mRNA的基因 以上两类有一部分是RNA分子本身起酶的作用催化自身剪接。 (3)第Ⅲ类:多数mRNA的基因,形成套索后剪接。 (4)第Ⅳ类:tRNA的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中的内含子。剪接过程需要酶和ATP。 2.按中断基因线性表达的方式――分三种 (1)翻译前删除内含子:典型的、常见的内含子。在RNA加工中除去。 (2)翻译绕过式内含子:不被剪接删除,但一般不翻译。特定条件下除外。 (3)翻译后删除内含子:把翻译后的加工也算入内含子的概念中。如胰岛素的C肽。 二、tRNA前体的后加工 (一)tRNA前体的后加工的内容 1.切除多余的顺序 (1)含单个tRNA的tRNA前体:在5′端和3′端各有一段多余顺序。 (2)含二个tRNA的tRNA前体:5′端和3′端有长短不一的多余顺序,在两个tRNA之间还有数目不等的核苷酸隔开。 (3)有的真核tRNA前体的反密码子环区含有一个居间顺序。

2.各种稀有碱基的生成 (1)甲基化:如tRNA甲基转移酶催化的反应:嘌呤→甲基嘌呤。 (2)还原反应:U→DHU。 (3)核苷内转位反应:尿嘧啶核苷→假尿嘧啶核苷(ψ)。 (4)脱氨基反应:A→I。 3.在3′同一加上-CCA-OH末端,完成柄部结构,核苷酸转移酶作用 (二)tRNA的剪接过程――需要酶和ATP 内含子的核酸内切酶是由tRNA基因的内含子编码的。 以下实验可以推论和证实tRNA的剪接是需要酶的:成熟的tRNA能竞争性地抑制tRNA的剪接,这是酶促反应的特征之一。tRNA的成熟过程对温度敏感。

(三)原核和真核生物tRNA前体的后加工的异同 1.相同点――修饰: (1)对tRNA分子上的部分核苷酸进行修饰(包括甲基化、酰化、硫代和重排等); (2)切除5′端和3′端多余核苷酸; (3)3′端不含CCA顺序的tRNA前体需装上CCA顺序。 有些tRNA的-CCA-OH原本存在,但是需要专一性的酶处理以后方能暴露。 2.区别 (1)原核多顺反子tRNA前体,需加工时切开; (2)含有居间顺序的真核tRNA前体,加工时需除去居间顺序: ①首先,tRNA前体被一内切核酸酶将居间顺序切除,产生带有2′,3′-环磷酸的5′半分子和含有5′羟基的3′半分子; ②然后两个半分子分别在2′,3′-环磷酸二酯酶和多核苷酸激酶作用下使5′半分子露出了羟基和2′磷酸基,使3′半分子带上5′磷酸基; ③这两个半分子再先后经过连接酶和磷酸单酯酶(去除2′磷酸基)的作用,最后生成成熟的tRNA。 三、rRNA前体的后加工 (一)真核rRNA的基因(rDNA)特点 1.属于丰富基因(redundant gene)族的DNA序列: 染色体上一些相似或完全相同的纵列串联基因(tandem gene)单位的重复。 这些单位由不能转录的间隔(spacer)区(不同于内含子)把可以转录的片段分隔组成。 注:同属于丰富基因族的还有: 5S-rRNA、组蛋白基因、免疫球蛋白基因、糖代谢酶基因? 2.属于高度重复序列(highly repeat sequence;highly repetitive sequence)DNA。 不同种属的rDNA大小不一,重复单位数目不同(百~千)、每个重复单位中可转录片段的大小不同(7~13kb),间隔区为几千bp。最后转录出的rRNA大小相同。 3.rDNA位于核仁,自成一组转录单位。 转录产物是45S的三种rRNA的前身。剪接后生成18S-rRNA、5.8S-rRNA、28S-rRNA。 (二)rRNA前体的加工 1.修饰: 除5SrRNA外,rRNA分子上通常有修饰核苷酸(主要是甲基化核苷酸),它们都是在后加工时修饰的。一般认为核糖2′羟基的甲基化在碱基甲基化之前; 2.剪切: 在rRNA前体分子的多余顺序处切开,产生许多中间前体,然后再切除中间前体末端的多余顺序(下图:真核rRNA前体加工示意)。

3.剪接: 有的真核生物rRNA前体中存在有居间顺序的,须加工时除去。1982年T.R.切赫发现,在四膜虫(Tetrahymena)rRNA前体中,去除含有413个核苷酸的居间顺序是由rRNA前体自身催化完成的。

在5′-鸟苷酸的促进下经过自身催化作用将居间顺序切除,居间顺序前后的两个部分再连接起来,产生成熟的rRNA(5′-UpU-3′)和一个环状RNA分子及一个15个核苷酸残基的小片段。 rRNA前体的自身催化作用不需要任何蛋白质参加,表明RNA具有类似于酶的活性。 具有酶活性的RNA命名为核酶(ribozyme)。核酶的基本结构――槌头结构。 这一发现突破了生物高分子中只有蛋白质才有催化作用的观念。同时对生物进化与生命起源等研究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核酶结构的阐明,可以人工设计核酶。

四、转录抑制剂 转录能被一些特异性的抑制剂抑制,有些抑制剂是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有的则是研究转录机理的重要试剂。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转录抑制剂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抑制剂特异性地与DNA链结合,抑制模板的活性,使转录不能进行。这类抑制剂同时抑制DNA复制,例如:放线菌素D、纺锤菌素、远霉素、溴乙锭和黄曲霉素等。 第二类抑制剂作用于RNA聚合酶,使RNA聚合酶的活性改变或丧失,从而抑制转录的进行。这类抑制剂只抑制转录,不影响复制,是研究转录机制和RNA聚合酶性质的重要工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