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翻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restructuring翻译法 谈谈翻译

谈谈翻译

2023-10-08 2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到中国的翻译家,古代当推 鸠摩罗什,近代必选 严复,两人承前启后,都成为了极具标志性的人物。 鸠摩罗什翻译的佛法,恐怕再难有出其右者。 鸠摩罗什有言: “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高僧传‧鸠摩罗什传》 《句法经序》中,详细讲述了当时翻译佛经的作者,对于佛经翻译的感悟。言辞真切。 仆初嫌其词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且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胡有脱失,多不出者。 起初,我嫌弃他的翻译言辞不雅,维祗难(三国吴天竺沙门)说:“佛的话语,根据其原意(翻译)不用拘泥辞藻,保留其佛法(翻译)不用拘泥形式。翻译佛经的人,应当让(翻译)简单易懂,不要丢失本来的意思,这就是好的翻译。在座的各位都说:“老子说华,丽的言辞就不真诚,真诚的言辞就不华丽。孔子也说,写出来的书是不能完整表达话语的,话语是不能完整表达想法的。明哲圣人的思想,深刻没有边界,现在翻译梵语的作品,忠实并且直白表达。”这样用自己的思考,听翻译的人口中的话语,跟随追寻本来的意思,不添加文笔修饰。如果翻译有不通的地方,那么就不会长久流传。如果梵语有丢失的地方,翻译的人也不要加上自己的猜测。 佛经言语晦涩,经法深奥难懂。鸠摩罗什非至臻于梵语汉语两者,不能有如此杰作。 说到严复,除了作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复旦大学第二任校长,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遍要数其翻译的八部名著了。 《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群集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诠》、《名学浅说》 严复对于自己翻译的作品颇有自信,曾在心中说:“且彼中有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决30年中无人可为者。” ——杨正典《严复评传》25页 严复的作品,其精华在于严格秉持翻译的“三难原则”,无论是来自三国时期佛教译经大师支谦《法句经序》里的“信、达、雅”,还是Alexander Fraser Tytler 的 the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译者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the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者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同一性质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 做到这三条中的每一条都不容易。 好友邀请帮忙翻译尼采所著《道德谱系学》里面的一段话。 “Was zum Beispiel meinen „Zarathustra“ anbetrifft, so lasse ich Niemanden als dessen Kenner gelten, den nicht jedes seiner Worte irgendwann einmal tief verwundet und irgendwann einmal tief entzückt hat: erst dann nämlich darf er des Vorrechts geniessen, an dem halkyonischen Element, aus dem jenes Werk geboren ist, an seiner sonnigen Helle, Ferne, Weite und Gewissheit ehrfürchtig Antheil zu haben.” Friedrich Nietzsche,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Leipzig, Verlag von C.G. Neumann. 1887 英语翻译相对更加直接,也更加准确。大体而言,德语与同属日耳曼语族的英语近似,与属于罗曼语系的法语相差较多。这使得在翻译德语作品时,英语占有极大优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8%AF%AD%E8%AF%AD%E6%B3%95 “For example, so far as my Zarathustra is concerned, I don’t consider anyone knowledgeable about it who has not at some time or another been deeply wounded by and profoundly delighted with every word in it. For only then can he enjoy the privilege of sharing with reverence the halcyon element out of which that work was born, its sunny clarity, distance, breadth, and certainty. ” translated by Ian Johnston,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2009 我为好友提供的逐词翻译中文对应如下 例如说到我这部《查拉图斯特拉》,我没让任何人被认为相关内容的熟知者。,这个人,并不是每一个这书里面的词,曾经,无论何时,那么一次,深刻伤害过他,无论何时,那么一次,深刻喜悦过他。只有当都做到了的时候,也就是我说的,他可以享受这些特权,那个halkyonischen element,从这个halkyonischen element 这部作品诞生出来,那个阳光般明亮,遥远,宽度,确实,对这些以上提到的性质,拥有可敬畏的分享 好友给我拿出周红先生的翻译作对比 譬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读懂了,除非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曾经深深地刺伤过他,同时又深深地激动过他。只有这样的读者才能分享这本书中产生的宁静气氛,才能无愧地分享它的光明、久远、博大和准确。 问我是否这样翻译就可以算作稳妥了。 我跟他讲,这个翻译的版本,将原文的细节,全部丢失掉了 aus dem jenes Werk geboren ist,从这个halkyonischen element这部作品诞生出来,这个短语没翻译 ehrfürchtig Antheil zu haben. ehrfürchtig敬畏的分享,用敬畏的来修饰分享这个词。虽然我不知道敬畏的分享是不是就是说带有敬畏之心去阅读。 “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读懂了”—— Kenner单纯指通晓书中所讲的内容,不是特指读懂本书的人,并不强调一定读过本书。 “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读懂了” —— so lasse ich Niemanden 德文原文lassen就是let, I let no man,我不许任何人,被认为是通晓书中的内容的智者(或者知者?)——Lassen这个词语气自负极了。 des Vorrechts geniessen —— 享受一系列特权,特权就是指后面拥有敬畏的分享。“只有这样的读者才能分享”——只有这时,也就是我说的,读者才能沉浸在享受这么一种特权,仿佛啜饮甘露,拥有对……敬畏的分享。geniessen 一次,如啜饮甘露,用在此处别具匠心。 好友跟我讲,这些细节小词,确实忠实反映了尼采的文风 确实符合尼采的那种修辞,他的那本书副标题是 不为任何人的书 ,他自己隐藏了很多东西在书中,估计是尼采不相信有人能够彻底读懂吧 我又补充道 所以你从这些小词汇和细节看,尼采这话讲得很霸气啊,仿佛释迦摩尼如来讲诵佛经,入我门中来,得道三宝,的一种霸气。误入歧途,我叫你不得超生的。你看,so lasse ich——我叫你,必要受得XX苦难,方可入我门,得道三宝。des Vorrechts geniessen——得我正道,如啜饮甘露,敬畏共修正果。这么自负的话语,我只在《金刚经》之类,如是我闻,佛告须菩提……,中,才读到过几乎一模一样,如出一辙,连自负的语气都一样的话语。万道归宗。我是现在知道为何要有敬畏之心,越是仔细品味,你看你我今晚讨论,收获就越多,就越给人家原作的学识文采所折服,你说怎么能够不起敬畏之心。 好友回复道 是的,我之前对尼采不怎么有感觉。不过他的文本越读越能够挖掘出东西来,而且的的确确有大量的东西,给我们无穷的灵感。海德格尔说他是西方形而上学的顶峰,读懂他的文本是很需要认真仔细和敬畏的 我又补充 那这么说佛经,或者道德经老庄,是不是东方形而上学的顶峰呢?东西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怪不得,连语气都和佛经丝毫不差。 好友答说 尼采是修辞上的大师,巴塞尔古典语文学教授,你这么说我觉得他很可能是故意在用修辞(他模仿圣经耶稣的语气说话太多了《查说》里面随处都能找到),而且尼采可能读过一些东方佛经或《奥义书》此类 接下来就讲起了翻译的问题,我说 我现在是愈发感觉这个翻译的重要性,愈发敬仰鸠摩罗什大师。但罗什却认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纵观现在各种所谓大师的翻译,此言非虚。读过原文让人哭了,读过译文让人吐了。真的,应该写篇文章——敬畏原著告诫后来译者。所以现在,都不觉得文采是必须的,能够做到一个词都不落下准确翻译,就已经很对得起业界良心。“译者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同一性质”——这一条必须要同时精通两种语言,反复品词才做得到。蓝公武的《纯粹理性批判》、严复的《群己权界论》、鸠摩罗什的《金刚经》,都是做到翻译三条的杰出范例,让人敬畏。 现在学者很少能够向此看齐。天天都是野鸡译者,野鸡出版社,出的野鸡书。“《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所以每次好友找我翻译片段,我都怀着敬畏之心,力图做到“信”与“达”,“雅”是不敢奢求。这些前辈,就像永远翻不过的高山,在召唤着我,就像永远不熄灭的灯塔,在照亮远方。 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 现在的翻译学,已经不仅仅是文人从事的文学活动,而是上升到了科学研究的高度,更有甚者部分学派借鉴语言学理论推进翻译学,这种研究范式愈演愈烈,甚至致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属品。 美国学者奈达(Nida,1964)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分析(Analysis) 2、 转换(Transfer) 3、 重建(Restructuring) 翻译家蔡濯堂根据自身多年经验,描述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译法:先把原文看懂,按照原文逐词译出来,看看念不念得下去,试着删除几个不一定用得着的字,看看是否有损文意和文气。如果有损,再补回来。试把不可少的字加进去,看看是否超出原文范围。增减以后和原文再校对一次。有些地方是否译错,语气的轻重是否恰如其分,原文的弦外之音译文里找不找得到?原文的意思要消化;译文的文字要推敲。有经验的译者,可能一下笔就译好了,不过还是要花更多时间来推敲疑问的遣词造句。 最早的翻译行为,几乎都是和宗教行为有关。 罗塞塔石碑,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翻译作品之一。为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制作,作为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 “七十士译本”,是将《旧约圣经》、次经和其他一些文献,由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根据传说,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兴建亚历山大图书馆之时,为充实图书馆的藏书,曾向当时犹太人的大祭司以利沙写书,邀请十二支族的文士将犹太人的律法译成希腊文。由于各支族各自派出了六人,总数七十二人,而译成后的圣经巧合地完全一样,因以为名。 罗马圣哲杰罗姆,更被誉为翻译历史中的圣人,因为他将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而几个世纪以来,天主教都是使用这个译本(亦称作“通俗本圣经”)。 马丁•路德所译的德文版圣经、Jakub Wujek所译的波兰版圣经以及以英文写成的钦定版圣经无论在宗教、文化和语言方面都对当地有深远影响。 文章的翻译,是自己对原文理解的一次检验,是文辞上的一次学习,更是对智识的传播。 “Was zum Beispiel meinen „Zarathustra“ anbetrifft, so lasse ich Niemanden als dessen Kenner gelten, den nicht jedes seiner Worte irgendwann einmal tief verwundet und irgendwann einmal tief entzückt hat: erst dann nämlich darf er des Vorrechts geniessen, an dem halkyonischen Element, aus dem jenes Werk geboren ist, an seiner sonnigen Helle, Ferne, Weite und Gewissheit ehrfürchtig Antheil zu haben.” 周红先生的翻译 譬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读懂了,除非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曾经深深地刺伤过他,同时又深深地激动过他。只有这样的读者才能分享这本书中产生的宁静气氛,才能无愧地分享它的光明、久远、博大和准确。 我自己的翻译 例如说到我这部《查拉图斯特拉》,我叫众人,若非这书里面每一个词都曾经有那么一次深深伤害过他,都曾经有那么一次深深让他喜悦,都不能被认为通宵书中真谛。也就是说,只有这些都做到了,读者方可享有此特权,对孕育这部作品的宁静美好的要素,对于这本书的光明,深远,广博,和确切,拥有敬畏的分享。 对于周红先生的翻译,我更多地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套用翻译的三原则和三个阶段,分析翻译版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套用第一条——“信”,看译文有无忠实再现原文,用自己的思考,听翻译的人口中的话语,跟随追寻本来的意思,不添加文笔修饰。 原文中没有逐词翻译的地方,已经在前面和好友的对话中提到过,现在罗列如下 1. Lasssen——这个词没有翻译 2. ehrfürchtig Antheil——ehrfürchtig,虔诚敬畏的态度,而不是无愧 3. Kenner——英文的connoisseur,法文来的。并不强调读懂了,而是说熟知作品中的思想,并非一定读过此书。 4. des Vorrechts geniessen —— 享受一系列特权,享有特权也不好,geniessen是表达啜饮甘露地美味。 其次套用第二条——“达”,译者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同一性质 so lasse ich Niemanden als dessen Kenner gelten ——我不叫众人被认为通晓本书真谛。 原翻译为——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读懂了。 lassen这个词汇的主动语气,没有翻译出来。 des Vorrechts geniessen —— 享受一系列特权,如啜饮甘露 原翻译中略去了这个短语。 这个短语用来形容“敬畏的分享” 按照原文的风格和手法来讲 第一句话的翻译没有忠实地表达出来主动的语气 第二句话的翻译没有忠实地表达出来引诱的语气 大量资料引用于Wikipedia,引用出处恕不一一标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