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题,一个知识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ubg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切换 一道高考题,一个知识点

一道高考题,一个知识点

2023-09-19 1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道高考题

(2017新课标2卷)《窗子以外》林徽因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官方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解答本题可按照以下步骤:第一步,指出手法。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的手法。第二步,分析内容。分析文章中使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为描写的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第三步,概括效果。转“我”为“你”,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

如果这道题的设问改为“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就可以这样回答:

①人称使用灵活变换,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②使用第二人称“你”,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方便心灵深处的交流;

③使用第一人称“我”,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2分)

一个知识点

1、不同人称叙事的特点

第一人称

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抒发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第二人称

直接对话交流的方式,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或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利于情感交流,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不宜混合使用。否则,会因观察点、立足点的不断转移,而使文章头绪不清。但是,由于叙述或抒情的需要,几种人称交替使用也是经常出现的。而且,人称转换得法,往往可突破一种人称写法的限制,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或能更强烈地宣泄作者的情感。

3、变换叙述人称的效果和作用

①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②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③人称交叉: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4、例析:

(1)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

一般来说,一篇作品中的叙述人称是固定的,或第一人称叙述,或第三人称叙述;然而,由于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都有其无法避免的缺陷,所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特意改变叙述人称,其中常见的是改第一人称叙述为第三人称叙述。当然,行文中改变叙述人称,必须具备较深的语言功底;而具体操作时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可能发生混乱,影响表达效果。

例如:鲁迅《祝福》摘录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

……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读者不难看出作者总体运用第一人称“我”谋篇布局。由于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显得真实动人,能从感情上吸引读者;然而在叙述祥林嫂的生平时,突然以一句“她不是鲁镇人”领衔,“我”化为“他”隐身于文外,将第一人称叙述改为第三人称叙述,这一部分约占全部篇幅的大半部分,直至倒数第二自然段才转回第一人称叙述。很明显,因为受时空的限制,“我”不可能全部直接地看见祥林嫂的一举一动,不能知道祥林嫂的心理活动;而转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却不受这些限制,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因为如此,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活泼泼”的祥林嫂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成为不朽的典型;这也是鲁迅先生的高明所在。

(2)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

我们会发现行文当中改“他(她)”为“你”的状况,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总体运用第一叙述人称写作,当写到自己暑假不愿离开老师时,突然用了一句“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觉察,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由于改换了人称,使胸中奔涌欲出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宣泄。于是,有些人就把这种情况当作“第三人称叙述”转换为“第二人称叙述”,从而肯定了第二叙述人称的存在。不错,这种情况确属人称转换,但文中的“蔡老师”不是叙述人,而是被叙述人;也就是说,作者转换的不是叙述人称,而是被叙述人称。

再如:《老师,妈妈》摘录

妈妈教小学30年了,我也是妈妈的学生。

第一次上课,妈提问,我使劲举着小手:“妈妈,我讲!”妈严肃地纠正道 :“喊‘老师’,不要喊‘妈’。”“老师”,多么新奇的称呼!课后我拾到一个铅笔头,兴冲冲地送给了“老师”——第一次喊,真不好意思。妈妈也像要笑的样子。她鼓励了我,可是在班上表扬时却只说“有个同学”,妈为什么不点我名呢?

…………

妈妈,你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几十年风雨坎坷,呕心沥血,夺去了你的健康,你做过三次大手术,胃切除了,每顿只能吃一碗饭;瘦弱的肩上,有工作担子,还要照顾儿孙,你担得动吗?为的又是什么呢?我每念此,汗未尝不发背沾衣,肠未尝不一日九回。

妈妈是慈母,又是严师。她教我做人,更教给我一颗忠于教育的心。我像爱妈妈一样爱老师,像尊敬老师一样尊敬妈妈。

是的,天下的老师,谁不有一颗妈妈的心!

文中用“…………”略去了几件往事(文章的主体部分),但读者仍不难从原文的开头和结尾看出倾注在字里行间的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挚爱之情。情不能已,用“她(妈妈)”已难以表达,故在全文即将结束时突然改称“她”为“你”,面对面地直接向妈妈倾诉内心深处的挚爱,情切切,字字动人。不错,作者确实改换了人称,但是,文中的妈妈是“被叙述人”,不是“叙述人”;作者改换的是“被叙述人称”,而不是“叙述人称”,例文从头至尾都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

(3)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

在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作品中也会出现第二人称的叙述,这要根据叙述的需要,适当地把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现在很多作品中都出现这种情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