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敏感的系统分析与脱敏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s4pro7006b噪音 噪音敏感的系统分析与脱敏建议

噪音敏感的系统分析与脱敏建议

#噪音敏感的系统分析与脱敏建议|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Frank

版权所有,请勿商用

首发公众号:安静之家

一、前言

大家好,我是Frank,这周我终于开始写脱敏攻略了,本来只打算分享自己的一些脱敏心得,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噪音敏感背后隐藏了很多未知隐患,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噪音敏感”与“恐声症”的区分,这两者存在相似之处,却并非一回事,容易混淆,错把恐声症作为普通噪音敏感判断,因此我们更有必要系统性的对噪音敏感进行分析,以此推动心理学对声音敏感的深入研究。

本文所述的噪音敏感,特指住宅室内的某些生活噪音,通常这种敏感在人体器官上没有实质伤害,这点与恐声症有明显差异(下文有详细论述)。在心理学上,对噪音敏感的科学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无法医学鉴定生活噪音伤害的责任对象,国内对噪音危害的鉴定还停留在高分贝对人体生理危害上,而生活噪音的敏感,常被人误认为是太矫情和不够宽容。

如果你是一名噪音敏感人士,首先要放下思想包袱,正视这个问题,及时鉴别噪音敏感的程度,尽快进行脱敏。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将会对身心造成不可逆伤害,时间越久,脱敏难度越大,反复无常,甚至终身无法摆脱噪音敏感的泥潭。

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为本人亲身经历与理性总结,在噪音敏感的具体感知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体会,请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拟定改善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噪音敏感起因和表现

噪音敏感是十分痛苦的经历,敏感的主要表现为:厌恶感、易怒、情绪低落、对特定声音产生恐惧,听觉异常放大某些敏感声音,常伴随紧张、焦虑的心理状况,身体疲劳和睡眠障碍是因敏感诱发的神经衰弱症状。

起因是暴露在一些特定的噪音环境里,比如楼上的脚步声、儿童跑跳、拖拉桌椅、邻居的关门声、说话声、以及其他各种生活中会构成干扰的声音,部分敏感人群会对安静环境产生恐惧,多半与神经衰弱有关,甚至可能是患上了恐声症。

对噪音的敏感,会牵连情绪变化,容易造成心情失控及一些心理疾病,目前对噪音敏感程度的总结主要根据受访人的主观感受判断,大致可区分各种敏感的轻重程度。自我评估敏感程度,有助于对敏感进行改善(图:噪音敏感程度界定)

三、不同程度敏感分析与脱敏建议

Ⅰ:属于轻微型敏感,初期反应并不强烈,无需刻意脱敏,当出现敏感声音时,以放松心情和分散注意力为主要方法,比如戴上耳机看书、听音乐、出门散步、体育运动或和朋友逛街等,这些事可以是计划内的,也可以是临时起意的,应及时行动起来控制敏感恶化,以免从轻微发展到中后期,最终造成不可逆的敏感。

Ⅱ:属于中型敏感,从轻微型极易转到中型敏感,除了进行分散注意力,还需要采取专项的脱敏,制定充实的生活计划,必要时佩戴耳塞、降噪耳机来辅助脱敏,尽可能保证每天睡眠时间,不熬夜,增加户外活动时长,逐步接纳新的生活方式,多与亲人朋友交流沟通,调节紧张心情,化解负能量。

Ⅲ:属于重型敏感,敏感到此阶段,往往已经患有神经衰弱,害怕突发的声响,耳塞、降噪耳机、白噪音等辅助工具不能少,但建议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及早搬离噪音环境。除此以外,还需要进行系统性脱敏,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制定脱敏计划时间表,每天限定时间内必须完成计划事务,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必要时还可配合专业的心理辅导。

Ⅳ:属于顽固型敏感,此阶段的神经衰弱问题已经比较严重(症状开始与恐声症相似),并且逐渐向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三个方面分型。当发现不受控制地放大细微声音后,必须提高警惕,这种顽固性的敏感已经对心理造成影响,除了离开敏感环境进行系统脱敏(参考重型),还必须对心理问题进行鉴定,噪音敏感诱发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的概率很高,有必须进行就医诊断,以免病情加重。

Ⅴ:属于病态型敏感,神经衰弱已向心理和身体疾病转化,除了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这三项分型,还会出现精神性耳鸣、焦虑性头痛头晕,当发现噪音敏感后的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长期熬夜伤肝,心情郁闷伤肺,焦虑抑郁会降低抵抗力和免疫力,造成疾病入侵,损害健康。

所有的脱敏方法,均需建立在环境内的噪音改善的基础上,噪音未改善的脱敏是治标不治本,随时会反弹。长期使用耳塞易造成心理依赖,播放环境声(白噪音)可以起到掩盖一部分的噪音,但是这些都是辅助手段,结合自身敏感程度进行使用。

最终决定脱敏成功与否的是噪音本身的改善和心态调整,两者缺一不可,不必过度关注环境中的噪音,要建立一个自我暗示机制:生活中的噪音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绝对安静的环境,试着提高自己对噪音的耐受度,可以缓减对噪音的紧张情绪。本文对噪音改善方法不做赘述,详情请阅读本号之前的文章。

四、噪音敏感与恐声症的区别

噪音敏感与恐声症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区别,想要噪音脱敏,必须鉴定清楚自己是噪音敏感还是恐声症,否则会影响正常的脱敏进程,耽误健康。

目前国内对恐声症这种特殊的疾病介绍很少, 参考文献也不多,而有些资料中有时将恐声症和广义的耳鸣混淆。本文从噪音敏感话题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从事听力学的专业人士对恐声症有所关注并做进一步研究。

恐声症的定义:恐声症的英文名称是hyperacusis,有些文章将其译成“听觉过敏”。Hyperacusis最初由Perlman在1938年提出,他在《耳鼻咽喉年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yperacusis的论文。1969年,Mathisen在《镫骨切除术后的惧声症》一文里,在hyperacusis后面加了一个表示悲伤的修饰词dolorosa,试图进一步强化恐声症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不过,双音节组成的疾病名称的推广程度往往不如一个词简单容易,hyperacusis dolorosa最终没能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使用较多的另一种英文定义由著名耳鸣专家Jastreboff教授提出,他认为“These individuals have a collapsed tolerance to normal environmental sound. The term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this condition is ‘hyperacusis’. Hyperacusis can come on gradually or occur suddenly where the patients find themselves in a state of crisis”,其中文是“这些个体表现出对普通环境噪音下陷的容忍度。通常描述这种状况的术语就是‘恐声症’。恐声症既可是渐行性的, 也可是突发性的, 致使患者陷入危机状态。”

同样是对声音的不适反应,噪音敏感与恐声症有共同之处,比如主观上出现的心烦、紧张等心理变好,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我们在自我鉴定噪音敏感或恐声症的时候,务必将其差异点进行对比,才能更精准的判断。

很多恐声症患者逃避环境中的所有声音,过度保护耳以缓解不适的症状,这样反而增加了中枢增益,加剧了听觉过敏的症状。一方面要避免过度护耳,另一方面也要进行脱敏治疗。让患者接触各种声音:如白噪声、宽带噪声、粉红色噪声、音乐声等,其中粉红色噪声(200~6000Hz)更可取,对正常听力患者推荐使用声音发生器,对于听力下降者可使用助听器,让其处于有声环境中,对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听觉耐受能力。

五、总结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当遇到噪音干扰后,无法依靠自身调节去增加对声音的接受度,加上噪音侵扰本身存在的客观事实,对受害者造成过敏伤害,无法有效的处理噪音问题,会令敏感反应持续加重,危害健康。

噪音问题,是可以通过措施改善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建立文明安静的居家观念,不打扰他人,不给他人造成干扰,解除了噪音本身,敏感症状就会消失,是一种长治的办法。而对于更多已经敏感的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寻找自己的噪音改善方法,进而制定个人脱敏方案,争取早日恢复正常。

不管是噪音敏感,还是恐声症,目前国内的研究都处于空白阶段。对于已经患有噪音敏感或者恐声症的人群来说,最关键的是科学认识这一问题,切勿病急乱投医,普通的噪音敏感是可以脱敏成功的,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而严重的神经衰弱诱发失眠、焦虑、抑郁症的病症,需求就医问诊。对于目前还尚未有太多人关注的“恐声症”,呼吁引起社会的关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