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ath治疗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ose的音译 Bobath治疗方法

Bobath治疗方法

2023-11-10 1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概述

bobath技术又称神经发育疗法。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根据英国神经学家jacrson的“运动发育控制理论”,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实践提出来的评定和治疗小儿脑瘫以及成人偏瘫的方法,这就是众所周知的bobath技术和神经发育疗法(ndt)。这一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中治疗神经系统疾患,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obath夫妇最早提出这种治疗方法是在19世纪40年代。b.bobath早年在德国接受体操和运动疗法的专门训练,后来为了免受迫害来到英国并开始对神经科病人进行治疗。在对成年偏瘫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她注意到有一个患者上臂和大腿是僵直的,而且不能计划和执行正常的运动模式。在训练的过程中b.bobath努力帮助这个患者以及其他与他情况相似的患者,使他们的患侧肢体重新获得正常的协调模式。经过反复的试验,她发明了一些能改变中风病人异常肌张力以及可以教会病人患侧重新学会比较正常的运动模式的技术。她的这种对成年中风患者进行治疗性运动的方法并不是建立在发育顺序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她对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运动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当这种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后,神经学家k.bobath回顾了神经生理学研究的相文献,对b.bbath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虽然临床技术首先提出,但bobath夫妇以19世纪40年代相当流行的这种理论为基础,给这种技术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关于这种技术的第一篇文章于1948年发表。在随后的42年里,他们又发表了至少70篇补充的文章。1990年,第三版b.bobath的书出版后几个月,她就去世了。

在他们的治疗方法中,他们摒弃了“代偿性训练”这一传统的治疗概念,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概念忽略了偏瘫侧完成正常功能活动的潜力。他们还认为,诸如被动牵拉,训练单个肌肉等技术对中风病人效果并不好,因为这些运动并不能解决肌张力异常和协调功能异常等问题。同样,他们不赞同pnf(knott)技术和brunnstrom技术,因为这两种技术增强了异常的反射活动和偏瘫侧的痉挛程度。bobath夫妇强调,所有的中风病人都有重新学会比较正常的运动模式以及改善偏瘫侧功能性活动的潜力,而这种潜力应当被作为治疗的目的。他们的治疗技术既能减少痉挛和协调功能异常的不利影响,又能改善患侧躯干四肢的控制。

在Bobath疗法中,主张利用Bobath本人所研究的反射抑制性运动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 RIP),抑制异常的姿势和运动,然后通过头、肩胛、骨盆等所谓的关键点(Key point,KP),引出平衡、翻正、防护等反应,引起运动和巩固RIP的疗效,在痉挛等高肌张力状态消失之后,采用触觉和本体感刺激,以进一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运动疗法。

由于在这种方法中,一方面强调按运动正常发育顺序进行训练,另一方,在小儿身上应用时,主张先找出小儿运动发育停止的点,并从此点出发促进其运动发育,以弥合患儿和正常儿之间的差距,故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NDT)。

二、Bobath疗法的理论基础

1.促进、抑制的理论:即抑制异常的模式,促进正常反应,包括张力正常化,正常的姿势反应。

2.运动训练开始时肢体应取的位置的理论。

3.通过外因传入,特别是感觉传入,可以改变大脑皮质中兴奋和抑制的分布的理论:这主要是依据本世纪20年代Magnus的一些研究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下列两个方面。

(1)在脑瘫等中枢神经疾患的患者身上,传入冲动往往绕过正常通路而优先传到(即短路)少数已发生异常反射或异常运动模式的突触链中去,因此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总呈现异常的模式。Bobath认为通过她设计的反射性抑制模式(RIP),可以关闭通向异常运动神经元的通路,打通通向较正常运动的神经元的通路。

(2)在运动的任何时刻,中枢神经都忠实地是身体肌肉状态的镜子,身体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决定了兴奋和抑制过程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而以后这种兴奋和抑制又再传出到周围。Bobath认为,Magnus的理论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从周围通过传入影响中枢的方法,通过改变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使兴奋和抑制的过程在中枢内的分布变得较为正常,以后其向周围的传出也变得正常,这也是Bobath提倡用RIP修正患儿的异常姿势的理论基础。

三、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Bobath认为运动的感觉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获得。反复学习运动的方式及运动可促进患者获得正常运动的感觉。治疗师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设计训练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诱发有目的性的反应,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同运动重复的机会。只有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才可促进和巩固动作的学习。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每一种技能活动均是以姿势控制、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抓握与放松等模式为基础而发生的。依据人体正常发育过程,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同时通过关键点的控制诱导患者逐步学会正常的运动模式,诱发出高级神经系统反应使患者克服异常动作和姿势,逐步体验和实现正常的运动感觉和活动。

3.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患者的训练计划必须与患者的发育水平相对应。具体运动发育顺序一般是从仰卧位à翻身à侧卧位à肘支撑位à坐手膝跪位à双膝跪位à立位。在治疗中,首先应注意的是头颈的运动,然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Bobath强调训练时要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训练。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还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掌握肢体在进行正常运动时的感觉。

四、治疗方法、基本原理和技术

(一)控制关键点

关键点(Key point)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它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治疗中治疗者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对关键点的控制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和反射性抑制综合应用。人体关键点包括中部关键点如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关键点如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如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指。

例如:治疗成人偏瘫时,通过控制胸骨的关键点,可以降低躯干肌肉的痉挛。病人可取坐位或站立位。治疗者面对病人或站在病人背后,一手放在胸骨中下段,一手放在背部相应水平。操作时,让病人身体放松,放在胸骨上的手向后推,放在背部的手向前推,两手一推一松,病人相应地塌胸、挺胸,重复数次,即可降低肌张力。对手部肌肉痉挛,可以通过控制拇指的关键点。治疗者一手握住患手拇指,使其伸直,外展,一手握住其余四指,持续片刻。

(二)Bobath握手方式

让患者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的握手。患指在掌指关节处伸展,促进伸腕指。患侧拇指在上,目的是防止臂旋前,使拇指有较大的外展。

(三)反射抑制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 RIP)

1.基本方法,RIP是对抗原有的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而进行的一种被动运动,例如,上肢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RIP就是通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

2.基本原理 RIP能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的原理在于下述三个方面。

(1)兴奋痉挛肌本身的Golgi腱器,对痉挛肌产生抑制性的影响:RIP时往往对痉挛的肌肉施加一种与它本来收缩方向相反的牵张力,如肱二头肌痉挛引起屈肘时,RIP却使之伸肘,结果肱二头肌在痉挛收缩的基础上又受到进一步的牵拉,致使其肌腱部的Golgi腱器兴奋,冲动经Ⅱb传入纤维传向脊髓前角α细胞,向痉挛肌发出抑制性冲动,使痉挛肌松弛。

(2)通过交互抑制:RIP帮助痉挛肌的对抗肌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

(3)通过痉挛让步于运动的原理:痉挛让步于运动的原理,已是一种公认的事实。因痉挛往往使人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而运动不仅是动态的,而且需要各种肌肉(包括痉挛肌的对抗)的协调运动、关节的屈伸、肢体的旋转等,在这些运动中,痉挛肌不断地受到对抗,因而受到了抑制。

3.常用的一些RIP:Bobath提出的RIP有多种,限一篇幅仅介绍几种常用的:

(1)对抗上肢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屈指的RIP:被动外展、外旋上肢、伸肘、使前臂旋后、伸腕和张开各手指。

(2)对抗下肢内收、内旋、伸膝、踝跖屈的RIP:伸髋、外展和外旋髋、屈膝、背屈踝。

(3)对抗全身性屈肌痉挛的RIP:让患者俯伏于一楔形垫上,胸比腹高,脊柱处于伸展状态,双上肢伸直,外展外旋,高举过头。理疗师操纵其上肢或肩胛带,进一步伸展和放置躯干。

(4)对抗全身性伸股痉挛的RIP:一种方法是让患者采取坐位、膝屈向胸、双手环抱于胫前部、屈颈向膝,理疗师在侧方一手扶其背,一手扶其膝,使抱成一团的患者作前后的滚动。另一法使患者仰卧在治疗垫上,理疗师在其足端两手分别持患者左右踝上方,前推双下肢使膝髋向其胸部屈曲,术者以胸部抵住患者双足,保持髋膝屈曲,膝向腹,胸接近位,术者腾出双手将患者后伸的手位向前屈。

(5)对抗躯干肌痉挛的RIP:让患者侧卧,理疗师一手扶患者肩后的上方,一手抵住患者髋前的上方,一手拉肩,一手推髋,使肩和髋和相反方向运动,躯干也随之旋转。

4.应用RIP时的注意事项

(1)用力不能过度,要和患者的耐力相一致达到松弛痉挛即可。

(2)RIP不要同时在各处进行,也不应从痉挛最明显的部位开始。

(3)随着RIp 的应用,应使患者能自己学会克服其异常的姿势和痉挛。

(4)RIP不应是静止的,应在几个部位上轮流进行或插入其他促进技术。

(5)进行RIP时要注意充分运用头、肩胛、骨盆等关键点。

(四)促进技术

1.基本内容:此处所述的促进,指对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和上肢伸展防护反应的促进,重点是对平衡反应的促进。

2.基本原理

(1)中枢神经对一些反射和反应的控制是分层次的(参表3-2-12),从表可知:翻正、伸展防护和平衡反应均属于中脑、皮层控制、尤其是平衡和视翻正反应,基本上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这些在脑损伤后也和随意运动同时减弱或消失,但由于上述反应是在种族发生上长期形成的,在大脑皮层上的运动程序编码建立得比随意运动的较为牢固,因而有可能较易恢复,另一方面这些反应对坐、站、走基本运动功能是基本的和重要的,因此要先促进这些反应的出现,然后再将运动由反应性质向随意性质引导、逐步促进随意运动的恢复。

(2)已如前述,痉挛有让步于运动的倾向,上述反应是由多种运动组成,因此引出上述反应,有助于减轻痉挛。

3.促进的方法:

(1)翻正反应的促进:调正反应属于静态反应。是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即头部为止,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称为调正反应。根据感受刺激部位和动作效应出现的部位,可将调正反应分为以下四类。

1)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由于头部与躯干之间的位置变化而使躯干转动。如在仰卧位时将头部转向一侧,由于头部受刺激而出现胸、腰、下肢转动。

2)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当躯干位置倾斜时,保持头部直立,面部垂直,眼睛水平位的动作。例如,病人坐在椅子上,被动向左、右倾斜时的头部反应。

3)发自躯干,作用于颈部:其反应为上半身或下半身扭转时,另一半随之转动成一直线。例如,病人仰卧,将肩胛带或骨盆扭转,带动躯干转动。

4)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当躯干位置倾斜时,由于来自眼部的刺激,而将头部保持正确位置。

(2)平衡反应的促进: 平衡反应属于动态反应。是比调整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位置改变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下意识的、自发的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Bobath通过对正常人观察到的平衡反应,鼓励患者主动运用患侧肢体,加强患侧肢体的正常应用以及促进正常运动运动模式的出现。训练平衡反应时,可选择肘支撑卧位、手膝位、跪立位、坐位和立位等体位下进行,治疗师从前方、后方、侧方或对角线的方向上突然推、拉患者,使之保持身体平衡,不致摔倒,从而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