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美国要死守军事霸权,但军事技术却“跑不动”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l21导弹下马 晨枫:美国要死守军事霸权,但军事技术却“跑不动”了

晨枫:美国要死守军事霸权,但军事技术却“跑不动”了

2024-01-15 1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军事霸权犹在,但军事技术霸权正在流失,近日的AGM-183高超音速导弹下马是最新的提示。

在2017年3月,中国在厦门的国际高超音速学术会议上出人意料地公布了很多学术成果,震惊了世界,尤其是自以为依然领先的美国。2019年国庆阅兵时,中国高调展示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再次引起世界瞩目。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无可置疑的高超音速技术的超级大国。

中国对外展示的DF-17超高音速导弹

中国率先跨过高超音速门槛被认为是苏联首先发射卫星成功以来对美国的最大震动。在中国成功试验了可回收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被西方称为部分轨道飞行器)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上将公开称此为“斯普特尼克时刻”,斯普特尼克正是第一颗苏联卫星的名字。

美国很早就意识到了高超音速的军事意义,也早早开始了相关的科研,但进展缓慢。长期的军事科技的压倒性领先也使得美国缺乏急迫性。中国的“突然”领先着实刺痛了美国,在特朗普时代全面铺开攻关,一度同时高调开展不同部门主导、不同技术路线的8个高超音速导弹计划,希望大网抓鱼,但最后只有两个落地: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研制的双锥体高超音速导弹,陆军型号为LRHW,海军型号为CPS,射程2800公里,速度M5.8;另一个就是美国空军的AGM-183。

AGM-183也称ARRW,意为空射快速反应武器,射程925公里以上,速度高达M6.5-8。与LRHW/CPS的双锥体相比,ARRW采用更加先进的乘波体构型。不幸的是,功力不够,只能搭载20多公斤的装药,使得威力很受局限,实战价值大打折扣。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基本的飞行问题。

从2018年计划启动以来,ARRW就“一帆风逆”。单项技术测试相对顺利,但发射试验一再掉链子。2021年4月,首次在穆古角海上靶场测试的时候,因为导弹未能与挂架成功分离而失败,而这已经是ARRW助推器的第八次试验了。2021年7月的飞行试验中,导弹总算成功地与挂架分离,但助推器未能点火,试验再次失败。2021年12月,飞行试验又在发射前因为技术问题而中止。

2022年3月9日,美国国会把ARRW的经费减半,计划已经面临下马的危险了。5月14日,ARRW首次进行了成功的助推器试验,导弹达到M5以上的速度。2022年7月12日,试验再次成功。但到这时的试验只是助推器试验。

12月9日,美国空军首次把助推器和弹头整合成一体,成功地进行了全状态试验。但2023年3月13日的全状态试验再次失败。发射和飞行本身似乎没有问题,弹头也与助推器成功分离,但数据链故障导致试验数据全部丧失,以至于不能确定是数据链导致失控,还是乘波体设计有问题。

5次助推器试射3次失败,2次全状态试射一成一败,连ARRW脱离挂架的画面都秘而不宣,ARRW下马就不奇怪了。

ARRW其实是美国的“短平快”填空补缺的产物。LRHW/CPS的射程更远,但技术起点低,体积和重量大。陆基使用相当于中程导弹,要在中国周边找到合适的发射阵地不容易,地缘政治门槛太高。海基占用大口径发射管,常见的Mk41垂发尺寸不够,已知只有搭载大口径垂发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大筒发射模块(VPN)的“弗吉尼亚”级Block V核潜艇具有发射能力。

ARRW的射程近1000公里,最大的好处是空射,战术灵活性比LRHW和CPS高得多。预计单价也在1500-1800万美元级,相当于5-6枚LRASM反舰导弹,很高,但尚可接受。ARRW对战斗机来说还是太大太重,但B-52和B-1轰炸机能够携带,从关岛起飞,可以威胁中国东南沿海。

挂载AGM-183测试的b-52轰炸机

在技术上,ARRW在原理上简单,在实现上复杂。ARRW是助推-滑翔弹,用固体火箭助推器首先推到高空高速,然后再俯冲、改平、转入滑翔。为了在最小体积和重量条件下提高射程,ARRW采用了升阻比高的乘波体,但这也决定了ARRW必须是两级设计,而且在包装和携带状态下要采用肥大的整流罩,不仅在贮存状态下保护乘波体,也在外挂状态下减小阻力。

ARRW在发射时需要在助推级燃烧完毕后,弹头与助推级分离,还要与整流罩分离,然后才能转入乘波体状态的滑翔飞行。技术比单级肯定要复杂。

两级设计并不是ARRW首创的,东风-17就是两级设计。美国号称航空航天技术世界第一,但事实证明,美国搞不定两级加乘波体设计。

不仅如此,导弹在发射时不能与挂架安全分离,分离后助推器不能可靠点火,导弹开始正常飞行后不能保证数据链可靠工作,这些都是低级错误,竟然在美国空军重点项目上一再出现,不能不识人对美国“硬科技”能力的现状产生极大兴趣。

美国曾经是军民用科技的超级大国。在二战年代,美国军事科技处在第一梯队,相对于英国、德国有亮点,但总体上并无多大优势。但超强的制造业和综合国力使得美国一旦往军事科技集中投资,首先能迅速克服已知差距,其次能迅速量产,形成巨大的战斗力。战后,欧洲百废待举,美国一骑绝尘,此后美欧差距更成脱缰之马。

但现在,美国制造业萎缩、科技基础悬浮化的后果最后蔓延到军工科技了。基础好比江中磐石,只有不断加强,才能一直成为中流砥柱,否则就被时光和水流掏空了。经验也是一样,只有保持活跃的团队才能传承,否则就要失传。

近些年来,美国军工科技(包括相关的航空航天科技)经常出现使人费解的掉链子事情。在设计定位上就出偏差或许与军方思维有关,如“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濒海战斗舰、陆战队的两栖远征战斗车、陆军的“十字军”自行火炮、地面战斗车(“布莱德利”步战的换代)等。定位没有大错但在执行上失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当前的ARRW。

项目计划与进度不切实际地激进,设计和制造在简单粗暴和花拳秀脚之间震荡,验证和测试一厢情愿地缺斤短两甚至盲目自信地跳过必要的步骤,这些低级问题反复出现,成为系统性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甲方监管不足,盲目相信乙方,急于“原谅”错误,希望只是偶然,盲目向前推进;或者被乙方“劫持”,要到被带偏很远才恍然大悟。

堆投资、赶进度要有技术和人力基础,但美国正在经历技术和人力基础流失的痛楚。在50-60年代,美国有8大公司为空军研发和制造战斗机,另有几个专为海军研发和制造战斗机。在各种竞标中,未参选公司的团队常被邀请来,作为军方的技术顾问。

但现在,波音在理论上还保留战斗机研发团队,而有近期实际研发和制造经验的只有洛克希德,军方不再有独立的技术顾问团队可以提供独立的专业意见,只能被厂商牵着鼻子走。美国空军在F-35问题上被洛克希德“劫持”并不偶然。在轰炸机方面也一样,诺思罗普是仅存的硕果。海军和陆军方面也没有好多少。

当前美国科技的实力越来越向“软”的方面集中,软件和人工智能是很大的亮点。但在“硬”的方面,链子越掉越多、越掉越大,已经蔓延到军工和航空航天了,NASA“阿耳忒弥斯”发射接连掉链子、波音MCAS、F-35、“福特”号电弹、“朱姆沃尔特”级综合全电推进还有现在的ARRW,都是例子。

说起来,近些年来经验和教训一抓一大把,但美国军方和军工似乎没有吸取教训,或者说已经无力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怪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失控的列车向卡桑德拉大桥飞奔。“高超音速大跃进”中只是重演了近来的一系列失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