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isa阅读素养测试 聚焦

聚焦

2024-07-10 1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的创造性思维测评有何亮点?

基于 “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evidence-centered design)理念,PISA 构建了一个“2+3+4”的立体测评框架。具体来说,该框架由 2 个测评主题(创造性表达和问题解决)、3 个能力维度(产生多元化想法、产生创造性想法、评估和改进想法)以及 4 个具体领域(书面表达、视觉表达、社会问题解决和科学问题解决)共同构成。测评框架从目标、理念、领域到模型都颇具创新性。

首先,测评框架强调以推动各国教育改革为目标,增强了测评的实用性。OECD 反复强调,此次测评的目的既非选拔出那些具有非凡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非凸显测评结果在国家层面的横向对比数据,而是着眼于通过测试,将创造性思维与课程、教学法等教育实践关联起来,为教育政策变革指明方向。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测评实践,PISA 2022将为教育政策制订者提供有效、可靠且具备操作性的测量工具,帮助他们做出基于测量结果的科学决策,提高教育系统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另一方面,该框架还讨论了可能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 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并结合课堂实践与真实生活来设计测评内容,以便帮助学校充分理解如何将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学科知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此外,测评也将激励人们就“如何以教育支持创造性思维培养”展开广泛讨论,这些举措将大大增强测评工具及结果在教育领域的实用性。

其次,测评框架秉承“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保证了测评的科学性。“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是一种基于证据、按逻辑、有系统地建立测评框架的理念,它将评价视为一个证据推论的过程,而学生对测评任务的反应就是最直观的证据,心理测量分析则为证据推论提供合理性前提。将该理念运用于创造性思维测评,可以把学生在计算机平台上所做、所写、所创的成果与多维能力联系起来,形成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证据,使测评结果具有说服力。除了确保搜集和解释证据的方式与测评的基本目的及内容相匹配之外,该理念还要求将测评的设计、开发、评分、使用等关键过程都建立在证据推论的基础之上,确保整个测评的科学性。据此,PISA2022 将创造性思维测评分为 7 个步骤,从确定领域、界定核心概念、明确证据来源,到设计任务、编制题项,再到跨文化验证、分析与报告,几乎每个步骤都贯彻了“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共同搭建了一条完整的推论链条。这样的做法尝试打破传统“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测评模式,将整个测评看做一个围绕证据搜集而展开的过程,以捕捉证据的方式来推论学生复杂素养的水平。不仅使创造性思维的测评结果更加可靠,也为高阶能力的测量开辟了新的思路。

再次,测评框架聚焦“小创造力”领域, 凸显了创造性思维的可塑性。以二分理念为基础,创造力可以分为“大创造力”(big creativity)和“小创造力”(little creativity)两类。前者指与重大技术突破或杰出艺术创作有关的创造力,通常需要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拥有卓越的天赋、深厚的专业知识,并进行高水平的参与,其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一般性的创造性思维。显然,仅有极少数人能够具备此类创造力,而“小创造力”则恰恰相反,它几乎是所有能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人都具备的日常创造力。不论年龄、天赋或知识基础,它完全可能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迸发,比如在相册集里创造性地用家庭照片构图,或者有创意地将残羹冷炙变身美味佳肴,甚至是巧妙地解决工作中的日程安排问题。与“大创造力”不同,“小创造力”完全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并在教育中加以磨练。综观 PISA 2022 创造性思维的测评领域,无论是“书面表达”和“视觉表达”,还是 “社会问题解决”和“科学问题解决” ,本质上都属于“小创造力”。OECD 也在其草拟的“创造性思维框架”中明确表示,关注与“小创造力”相关的能力,正是为了减少某些天赋才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影响。这一选择充分体现了“万众创新”理念,推动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众化,而非精英化;凸显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塑性,而非天赋性,也为推广测评框架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

最后,测评框架采取“维度 + 领域”的立体模式,体现了测评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在创造性思维测评框架下,三个能力维度与四个内容领域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构成了一个以前者为横轴、后者为纵轴的立体评估模型。该模型简化流程、聚焦重点,合理涵盖了 15 岁学生经常参与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使每个测评任务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坐标,从多方面灵活地采集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证据。无论是能力维度,还是内容领域,PISA 2022 都将其嵌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场景中,力图洞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正因如此,OECD 在此次测评中全面采用了开放式问题模式,测评任务也尽可能还原学生在课堂内外参与的实际活动,以及在当前和未来社会中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

(本文作者单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2年11月10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