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栓四项检测试剂(临床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ic疾病 新血栓四项检测试剂(临床版)

新血栓四项检测试剂(临床版)

#新血栓四项检测试剂(临床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它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而形成血栓。但凝血酶在血液中半衰期不到1分钟,会很快被抗凝物质中和,因此直接检测凝血酶非常困难。而作为凝血酶与抗凝血酶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TAT可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

正常参考区间:0-4.0ng/mL

TAT升高见于:

1) DIC,DIC前期状态

2) 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

3) 某些心房颤动,与二尖瓣狭窄相关的心房颤动

4) 其他凝血系统激活状态

No.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及其抑制剂复合物(tPAI-C)

当凝血活化,纤维蛋白形成后可以激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化的t-PA进一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后者降解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是t-PA的生理性抑制剂,二者1:1形成复合物即tPAI-C后,t-PA激活纤溶酶原的活性被抑制,进而抑制纤维蛋白降解。tPAI-C水平与t-PA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是评估两者的直接标志物。

正常参考区间:男性:0-17ng/mL

女性:0-10.5ng/mL

tPAI-C升高见于:

1) DIC 

2) 血管内皮损伤

3) 各种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心肌梗死等)

No.3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

纤溶酶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化的纤溶酶半衰期极短,仅仅几秒钟,体内不易测定,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α2纤溶酶抑制剂1:1结合形成复合物,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的出现直接反应纤溶酶的生成,可用于纤溶类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

正常参考区间:0-0.8ug/mL

PIC升高见于:

1) DIC, DIC前期状态

2) DVT,PE

3) 在溶栓治疗的给药过程中(t-PA,尿激酶)

4) 其他纤溶激活状态

No.4

血栓调节蛋白(TM)

血栓调节蛋白(TM)是1981年首次由Esmon等确认并提出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TM大多出现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内皮细胞表面,可以辅助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统产生抗凝效果。当内皮细胞发生病变或受损时,常引起TM的表达、分泌异常、释放入血,从而引起TM含量变化,因此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正常参考区间:3.8-13.3TU/mL

TM升高见于:

1)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等

2) DIC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 血管内皮损伤

TAT对于DIC、DVT等引起高度凝血激活的病理状态,是敏感标志物,已列入2014年日本血栓止血学会暂定的DIC诊断标准。但对于进行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的患者,无法发现低凝水平的血栓形成,因此不宜作为血栓监测指标,而是作为抗凝效果的指标。tPAI-C和PIC代表纤溶系统活化,具有很好的血栓诊断意义,原因可能在于其存在反映了纤维蛋白的生成(血栓形成),因此可以成为静脉血栓形成良好的监测指标。而纤溶的下游产物FDP和D-二聚体易受到底物量、血栓部位、血循环、代谢等因素影响,特异性较低。

检测原理

以TAT为例,本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步法定量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生物素化凝血酶单克隆抗体(小鼠)与被检样本中的TAT发生特异性反应,再与链霉亲和素磁微粒结合。去除未反应物质后,加入碱性磷酸酶(ALP)标记的抗凝血酶Ⅲ单克隆抗体(小鼠)与磁微粒上的TAT 发生特异性反应。再次去除未反应物质后, 添加发光底物经磁微粒上的ALP 分解并发光,测定其发光强度。发光强度随被检样本中TAT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