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经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iconeo2为什么比piconeo3贵 「微经1

「微经1

2024-04-18 0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第4节:钻石为什么比水贵?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暗示着钻石的珍贵,也让高昂的价格显得理所当然——钻石比水贵,似乎并不需要解释,但这个问题却困扰了早期经济学家很多年。与它相伴的还有另外几个问题:什么是价值?它的来源是什么?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都是经济学理论关注的大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本节只是简单罗列一些主要观点,且为求简明,表述上也不是非常严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相关书籍阅读。本节目的在于简要介绍如下三个概念——劳动价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续章节。那时,相信你也会对如上几个问题有更好的理解。

一、劳动价值论

顾名思义,持有劳动价值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的劳动,而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本质上是劳动与劳动之间的交换。比如,在原始社会中,猎得一只鹿的付出的劳动,相当于猎得三只兔子付出的劳动,那么,一只鹿就应该可以换得三只兔子。因此,另一方面,劳动也被视为财富分配的伦理依据。

那么,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钻石比水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钻石的生产过程中,凝聚了更多的人类劳动,也就具有比水具有更高的价值。同时,价格在价值附近波动,钻石的价格比水的价格高,也就是自然的结果了。

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似合理,但也受到了质疑:如果凝结了劳动就有价值的话,如果一个人生产的商品完全不被人需要,甚至给其他人带来麻烦(比如在马路上挖坑),难道也是有价值的吗?这便引出了“价值来源”的另一种解释:主观(效用)价值论。

二、主观(效用)价值论

与劳动价值论相反,持有主观(效用)价值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购买者对它价值的认同程度,而与生产中是否凝聚、凝聚了多少人类劳动没有关系。对于同样的商品,因为它给不同人带来的效用不同,因而也就不具有客观一致的价值,这一理论也就被称为主观(效用)价值论。

那么,从主观(效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钻石之所以拥有比水更高的价格,是因为钻石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效用,因而人们愿意用一个更高的价格购买它——在这里,愿意付出的价格跟商品具有的价值是相等的。

针对这个解释,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就说钻石具有比水更高的价值呢?水是生命之源,难道不应该比只能作为装饰品的钻石具有更高的价值吗?如果说因为观察到了钻石的价格更高就说它比水具有更高的价值,那经济学理论岂不成了“套套逻辑”[1]?

三、边际

针对上面的质疑,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假设你在沙漠中,已经一天多没喝水,就要渴死了。这时,一位灯神出现在你的面前说:“我可以给你一壶水,也可以给你一颗钻石,但你只能选择一个,你要哪个?”显然,为了维持生命,你一定会选水,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相比钻石,水可以给你带来更多效用,具有更高的价值。

注意,让“水具有比钻石更高的价值”的关键是什么?是“即将渴死”的状态。也就是说,一样商品带来效用的多少,取决于消费者“当前的状态”——这就是“边际”概念的关键。以“边际效用”为例(之后我们还会提到“边际成本”),它的含义是:在当前状态的基础上,再多得到一单位商品,总效用的增加量。

那么,从边际的角度来看,你之所以选择要水而不是钻石,是因为在当前的状态下水具有比钻石更高的边际效用。

让我们再假设另一个情景:凭借灯神给的一壶水,你终于走到了沙漠尽头,眼见前方不远就是超市。这时,灯神再次出现在你面前说,“我可以给你一壶水,也可以给你一颗钻石,但你只能选择一个,你要哪个?”显然,这次你会选择钻石。首先,此时的你可能并不渴了——在当前状态下,钻石比水有更高的边际效用;其次,不远处就有超市,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水,所以即便你很渴(水比钻石有更高的边际效用),但只要能坚持走到超市,你还是会选择钻石——因为灯神手中水,其(机会)成本是一颗钻石,而除它之外你还有“更廉价”的替代选项,注意,此时水的边际效用依然高于钻石,但综合权衡效用与成本,你会选择要钻石。

四、小结

边际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诸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等等,会经常出现在后面的章节中。其含义为:在当前的状态下,多得到(生产)一件商品,给总效用(成本)带来的增加量。时刻要记住的是,“在当前状态下”是定义“边际”的关键。

可以说,对于“钻石比水贵”的解释,“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的组合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满的解释,“劳动价值论”则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事实上,随着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主流经济学界也更倾向于用更注重人类心理变化的边际效用,来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而非抽象的劳动价值。此外,生产要素也不止劳动一项,还有资本等,这就是劳动价值论存在的其他问题了。但劳动价值论就真的没有可取之处了吗?对此,仔细思考劳动价值论,我认为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劳动价值论事实上在努力为商品找到一个客观的、一般的价值尺度,对于一部分商品来说(比如原始社会的鹿和兔子),其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分工的细化和生产链条的延长,一件商品中凝结着多个人的劳动,提高了度量的难度。此外,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丰富,诸如资本、创造力等要素的贡献,也难以找到一个客观的、一般的价值尺度来度量。

第二,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从“生产(供给)”的角度来解释价格形成,“主观(效用)价值论”则是从“购买(需求)”的角度解释价格形成。其实,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发现,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面共同决定的,单方面的分析不足以解释价格的形成,而且“边际”的概念依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对于“价值从何处来”的问题,无论是“劳动价值论”还是“主观(效用)价值论”,其实本质上都只是“假设”,而非结论。从科学的角度讲,主流经济学界之所以更倾向后者,并非因为它“更对”,而是因为它“更好用”,或者说,“解释力更强”——对于“假设”来说,“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不好用”、“是否能基于它推得有足够解释力的理论”,这也是科学研究区别于其他如政治学、伦理学研究的关键。

[1] 套套逻辑:详见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一卷《科学说需求》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简言之,即:我们应该用理论来解释现象,不能用现象来解释现象,否则就是所谓的“套套逻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