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静脉穿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icc置管有什么缺点 对于静脉穿刺

对于静脉穿刺

#对于静脉穿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对于超声下穿刺置管,通常使用横轴进针和纵轴进针,目前PICC、Port、中线导管、短导管等横轴使用较多。

横轴进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扎黑洞,探头横向放在血管的上方,超声下血管图像显示一个黑洞,就像我们用刀切黄瓜,横着切就是一个圆片;根据血管深度选择一个合适的进针角度,如果不使用导针器,需要通过多次探针来调整进针角度,使针刺入血管。如下图

如果使用导针器,则不需要探针,直接推针进入,如果导针器的型号和血管深度对应,血管足够充盈的话,那么就可以一针见血。因为导针器的型号只有3到4个,所以对应的血管深度也只有3到4个。而不同人体的血管深度从浅到深是逐渐变化的,显然导针器的型号不能满足实际渐变的血管深度。对于穿刺经验丰富的老师,她们就不再使用导针器,使用导针器就是一个累赘,阻碍了进针角度的调整,也就不能通过探针来刺入血管。

对于新手而言,穿刺经验不多,用不用导针器都是很纠结的事。

如果血管不够充盈的话,由于横轴进针角度在45度以上,进针角度大,对血管垂直向下的压力就大,这种情况下在针还没有刺入血管的时候,就把血管压瘪,屏幕上看不到黑洞了。如果继续进针,很容易把血管刺透。对于新手来说比较头疼的事。

横轴进针属于平面外进针,在探头超声束平面一侧进针,我们把超声束看作一张名片,针在名片一侧进针,当针尖到达名片的时候,会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针尖;再继续用力穿透名片的时候,针和名片还是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针干。所以在横轴时,不管针哪个部位穿透超声束,在屏幕上都是同一位置的一个点。当血管中有亮点出现的时候,不容易区分是针尖还是针干,容易刺穿血管。对于新手来说又是比较费脑子的事。

相对来说,横轴进针只需要把探头横向放在血管上方,稳住探头使黑洞不移动,就可以进针,不使用导针器的话,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调整不同血管深度的进针角度,个人经验是决定穿刺成功的关键。经验丰富就可以一针见血,经验差些的,需要不停地探针来调整进针角度。而每一次探针都会增加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血管机械静脉炎的主要因素就是对血管穿刺次数的增加,有研究表明,在同一血管只穿刺1次增加到反复穿刺2次及以上时,该血管出现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4%相应增加到24%,例如置管过程中的疼痛、机械性静脉炎、送管困难、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等。

个人经验的累积,从穿刺模型上是不能获得的,必须在上臂的真实穿刺进针才可以,这就需要穿刺大量的病人来积累经验,经验的累积是长期的,当我们学习新技能的时候,需要不断强化训练,来增加记忆,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个人的悟性、手眼协调性,因人而异。三级医院的患者多,需要置管的也多,所以三级医院的老师们穿刺技术非常好,穿刺血管十几秒,非常快。

二级医院的患者相对少,需要置管的都是一些血管条件不好的,平时扎针扎不了了的,实在没办法了,才同意置管。这种情况下,就增加了穿刺人员的穿刺难度。经验少,血管复杂,穿刺效率低,这是大部分二级医院的现状。这种状况还要长期并存。你能看出下面这个视频中一共有几次探针吗?

多次探针穿刺找血管,对于新手而言是常有的事,随着经验的增多,探针次数也会降低。

纵轴进针,是探头纵向放在血管的上方,超声图像上看到的是一条“长河”,就像我们用刀切黄瓜,纵向切就是一个长条;

对于纵轴穿刺,首先需要保持血管纵向的图像的稳定,其次是在进针的过程中,要保持针和超声束在一个平面内,这样才能同时看到针和血管,在这种条件下,看着针刺入血管,整个过程是真正的可视化。下图中,探头下方红色梯形为超声束

由于上臂血管比较细,大都在5mm以内,探头纵向放在上臂,在耦合剂的作用下极易滑动,要保持稳定的超声图像比较难。另外超声束是非常薄的,差不多和一张名片的厚度一样,它的方向是在探头纵向的正中垂直向下,在进针的过程中针体要保持和超声束纵向重合,这个难度是相当的大,这也是为什么临床上纵轴很少使用的原因。

现在使用纵轴穿刺的专利技术,解决了上述纵轴穿刺的缺点,卡座式探头,使探头的稳定性增加,探头扣上卡座后,增加了探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卡座底部与皮肤接触面,采用微小的凸凹槽设计,增加了与皮肤的滑动阻力。血管纵向图像就变得非常稳定,即使患者上臂轻微活动也不会影响图像的稳定性。

在卡座的一侧正中,有安放导针器的底座,扣上导针器后,可以保持穿刺针始终都和超声束重合,不管血管纵向角度如何,都保持针和超声束重合。血管图像的稳定性、穿刺针与超声束的重合性都有卡座负责,我们只负责推针进入即可,这就极大降低了穿刺难度。使人人都能掌握血管穿刺成为可能。

卡座式纵轴进针,需要探头由横向慢慢旋转到纵轴,针进入皮下,屏幕上可以看到针尖,继续进针,可以看到针慢慢进入血管。全程可视进入血管。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的就是旋转横向探头到纵向,使血管黑洞变为“长河”。这个旋转只要我们在模型或者人体上臂上多加练习就可,学习时间短,无需在患者身上穿刺积累经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由于纵轴进针角度低,30度以下,和留置针进针角度一样,它在皮肤穿刺点到血管穿刺点的距离,纵轴要比横轴长,也就是说这段距离留置的导管比横轴长,组织包裹的导管就长,导管就不容易脱出,因此纵轴穿刺比横轴穿刺的导管脱出率更低。

由于纵轴进针角度低,穿刺针几乎平行进入血管,它垂直向下作用于血管的力比横轴小,特别是血管充盈度不足,一压就瘪的,更容易刺入血管。

由于纵轴进针角度低,送入的导丝也几乎和血管平行,所以送导丝比较顺畅。

横轴下看2mm的血管只是很小的一个黑洞,纵轴下可以清楚看到2mm的血管“长河”,成像面积也大,穿刺这样的血管相对容易。看下面这个视频

这样我们在穿刺儿童及婴幼儿血管时,会轻松很多。

由此可见,对于新手而言,纵轴穿刺更适合,掌握了纵轴穿刺,不管血管条件如何,即使儿童的血管,都能够从容应对;掌握了纵轴穿刺,即使遇到静脉在动脉的正下方,采用斜轴穿刺也可以穿刺下方的静脉。这种情况下横轴是难以实现的;掌握了纵轴穿刺,会使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