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icc管路滑脱不良事件报告 案例分享: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案例分享: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024-06-08 1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众所周知,静脉通道堪称危重患者的生命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需长期输液及静脉营养的患儿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其尖端位于腔静脉,极有可能引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在此,特与广大护理同仁们分享1例因PICC引发的CRBSI案例。

案 例

简要病史:患儿,男,1天,因“嗽沫1天”入院。入院体温 36.3℃,脉搏 120次/分,呼吸 42次/分,体重1 200克。入院诊断:1.新生儿肺炎;2.中度等渗性脱水;3.代谢性酸中毒;4.高钾血症;5.低钙血症;6.新生儿黄疸;7.极低出生体重儿;8.早产儿。

事件发生经过:

护理团队于患儿入院第2天经右侧贵要静脉行PICC穿刺术,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于心影右缘第3后肋上缘水平。

住院第5天,因患儿中度贫血,经PICC导管输血1次。经治疗,炎性指标趋于正常,遵医嘱停用抗生素。

患儿住院第15天,因贫血纠正效果差,再次输血1次。

患儿入院第17天,精神反应差,指端发凉,频繁出现呼吸暂停,皮肤发花,面色发绀,血氧饱和度波动于60%~70%,血气分析示酸中毒,呼吸衰竭,脑脊液化验提示化脓性脑膜炎。

患儿病情突变,不能排除导管感染因素,拔除导管。导管尖端培养、外周血培养均报告粪肠球菌生长,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患儿痊愈出院。

何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具备下述任一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

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 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 CFU),同时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

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导管血:外周血)≥5:1;

3.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比外周血培养至少早2小时;

4.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上述案例中导管尖端及外周血均培养出粪肠球菌,且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报告的阳性时间比外周血培养早2小时,故可明确诊断为CRBSI。

发生原因

置管护士回顾操作过程,认为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所用消毒液均是新开启,且专人专用,后期导管维护也规范操作,问题出现在哪里,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护士长发现新护士小李更换营养液时,用抽纸垫着输液接头并用力地拧,急忙制止并询问原因得知:输注静脉营养液所用的避光输液器接头和导管接头在输过营养液后,每次更换都较为难取,需要反复拧好多次。有一次3位护士轮流拧都没有取下,最后是用了血管钳才取下。在取输液接头的过程中,有人垫纱布、有人垫抽纸、也有人用血管钳,听到这里,护士长心里咯噔了一下,罪魁祸首终于找到了。

事后,在分析原因时她指出:

首先,患儿系早产低体重儿,营养较差,机体发育未完善,自身抵抗力差,需从外界获得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每天经PICC导管给予静脉营养,其间还多次输血。

新生儿PICC导管管腔狭小,经导管输注血液容易引起导管堵塞,输血后导管中的血液若冲洗不干净,也容易使其成为细菌的培养基,故不建议新生儿经PICC导管输注血液。

静脉营养液成分中的糖、氨基酸及脂质均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有利于细菌生长,增加患儿发生CRBSI的概率。

其次,案例中的导管留置时长为17天,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细菌在管路内形成生物被膜的概率也逐渐增加。

最后,在反复取下接头的过程中,一些细菌通过护士的手或不清洁的器具,在接头部位定植后进入血液,细菌生物膜与内侧管壁接触,产生血流感染。

综上所述,接头应是感染的主要原因。

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后一定要拔管吗?

一旦确诊CRBSI,原则上应拔管,但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治疗需要、导管的不可替代性、细菌的复杂情况,与医生共同商量后决定是否拔管。有文献指出:抗生素锁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成功补救1例CRBSI导管,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

1.置管:

尽量建立置管及管路维护专职团队,把握置管的指征及时机,选取合适的置管血管,用含防腐剂的肥皂、酒精基凝胶、泡沫进行洗手,使用手套并不能代替洗手。

置管时采取最大无菌防护,术者戴无菌口罩、无菌圆帽、穿长袖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无菌巾覆盖患儿全身,严格无菌操作,插入导管前消毒液应待干。

2.置管后护理:

每日评估导管功能,保持导管系统密闭,及时更换输液装置和附加装置,尽量减少附加装置的使用。每日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定期冲封管,保护局部清洁干燥。

3.拔管:

尽量减少置管时间,没有使用指征时立即拔出。

4.手卫生:

手卫生应贯穿于导管置入及维护的全过程。

5.输液接头管理:

(1)接头的选择:应选用颜色透明、构造简单、表面平整光滑、紧密、结实的接头,没有间隙藏匿污物,便于有效消毒,易于冲洗。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发布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16年修订版)指出应使用螺口(鲁尔锁),以保证安全。

(2)输液接头消毒:75%乙醇溶液、浓度>0.5%的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聚维酮碘溶液是可接受的消毒剂,应用机械法用力擦拭消毒输液接头的横截面和外围。

无针接头应选用消毒棉片多方位用力擦拭5~15 s并待干,消毒和待干时间根据无针接头的设计和消毒剂的性质决定,抗菌性的无针接头应同样采用机械法用力擦拭。

使用含有乙醇或异丙醇的消毒帽可以降低CRBSI的风险,消毒帽应一次性使用。

(3)接头的更换:关于接头更换的频率,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发布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16年修订版)指出更换的频率不应过于频繁,一般不超过96小时的间隔。

而《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指出PICC、CVC、输液港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7 d更换1次,更换无针输液接头的频率不应过于频繁,一般5~7 d更换1次。

以下情况应立即更换接头:血液残留或有残留物;完整性受损或被取下;从血管通路装置抽取血液样本培养之前;确定受到污染时随时更换;三通接头应与输液装置一起更换。

(4)接头的维护:护理工作中应尽量减少经接头操作,接头不使用时应盖好所有旋塞阀。使用无针输液接头时应注意观察接头有无松动、脱落,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需保持密闭。定时冲管、封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面对不良结果,唯有找出原因、吸取教训、规范操作,才能够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秀锋,陆皓,马强,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0,41(9):584-589.

[2] 章米丹,朱薇,项小燕,等.抗生素锁治疗应用于1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儿的护理经验[J].护理与康复,2020,19(7):91-93.

[3] Gorski LA,Hadaway L,Hagle M,et al.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J]. 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2016,39 Suppl 1:s1-s132.

[4] 孙红,陈利芬,郭彩霞,等.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9):1334-1342.

作者:刘转巧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