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现实的时代:关于中国兵器工业历史上的三个“胡子工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df文档怎么改成jpg 从理想到现实的时代:关于中国兵器工业历史上的三个“胡子工程”

从理想到现实的时代:关于中国兵器工业历史上的三个“胡子工程”

2024-03-15 01: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胡子工程”,经常用于形容那些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工程项目。这样一来,历史上不少武器装备都符合“胡子工程”的定义。而在新中国兵器工业历史上,得到“官方认证”的“胡子工程”(也称“长胡子项目”)一共有三个,全部是炮兵武器,而且最后都至少走到了设计定型、小批生产的阶段。

500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航空工业,那八爷肯定也是“胡子工程”里的一个

这三个“长胡子项目”,最早都能溯源到1958年。由于认为引进的苏制M47型152毫米加农炮射程太短(只有20千米),且行军重量达8.4吨不利于机动;连带着对M46型130毫米加农炮的27千米射程也不满足,因此总参和炮兵司令部等部门这一时期下达了研制射程达40千米的130毫米加农炮、以及射程32千米的152毫米加农炮等任务,并且均有自行版本(计划使用同一种履带式底盘)。

500

500

▲两种自行火炮的模型(图源见水印)

相比在大口径加农炮上的“大跃进”,对苏制M1938型及其国产型54式122毫米榴弹炮这款二战前的老炮提出换代产品规划就合理多了,其主要要求是射程达到与苏联D30型122毫米榴弹炮相当的15千米。由于这个项目技术难度较低,并没有被纳入哈军工火炮工程系当时主抓的“四炮一仪”工程——130毫米自行加农炮、152毫米自行加农炮、240毫米自行迫击炮、双管37毫米自行高炮和集中式指挥仪之中。

而作为“四炮一仪”工程的一员,也是唯一属于装甲兵的项目,双管37毫米自行高炮在1958年10月开始研制时,同样不打算沿用落后的苏制M1939/国产55式37毫米高炮作为火力部分,正好与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此时构想的新双37自动舰炮不谋而合。因此项目很快被合并为相比苏制老炮射速、初速和膛压均有提升的“海陆37炮”,研制队伍于11月开赴重庆,火炮在456厂试制,弹药在152厂试制。

500

▲雷达指挥仪火炮三合一的设计,看着还有点CIWS的意思(图源见水印)

随着以“反冒进”为“大跃进”降温的深入,诸多“一窝蜂”上马、大量指标不切实际的军工项目先后下马。比起如何让新130加打40千米,能否攻克59式130加和60式122加的批生产难题,对当时正在组建的加农炮兵师更加重要;相比计划发射核炮弹、过于“空中楼阁”的240毫米自行迫击炮,解决56式160毫米迫击炮较为笨重、生产不便(事实上1961年之后就停产了)等现实问题也更加迫切。

不过,参照苏军制定的加农炮兵师编制表里仍然有着一个152毫米加农炮团的位置,正在扩建的装甲部队也渴望一款能够伴随钢铁洪流“打伞”的自行高炮,为54式122毫米榴弹炮换代的“刚需”同样存在。这样一来,在苏联技术支援断绝的1960年之后,这三个项目仍然继续进行,然而二十多年之后才等到开花结果的它们,也因此被冠以“长胡子项目”之名。

500

▲几经减重瘦身、83式152加的行军状态全重仍达10.5吨,对牵引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中这门样炮就使用太脱拉T813重卡(6轮全驱型,该车在国内较为少见)牵引

关于几上几下的83/86式152毫米加农炮,《兵工科技》公众号和炮霸老师都曾著文讲述过其后续研制和转做外贸出口的过程,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就补充一件事儿:该炮配套弹药开创了焊接钢药筒(D60钢)技术应用在大口径火炮的先河,而且之后国产155毫米弹药也沿用了这项技术,可以说是让155毫米这个西方口径在中国“接地气”的一大关键。

500

▲1980年代中期,对越战场试验中的两门152毫米加农炮(总数为12门),可见药筒体积十分巨大。选择钢药筒而非铜药筒,可以说是在铜材储备有限的国情面前的必然选择

双37自行高炮的故事,有很多刊物都聊过。根据三机部1962年12月在重庆召开的“101会议”精神,火炮按口径大小分归不同厂家生产,其中456厂负责生产25毫米和30毫米舰炮。所以刚刚试制出第一门“海陆37炮”样炮的456厂,便把该炮转到生产55式37毫米高炮和61式双37舰炮的497厂(望江厂)继续试制。由于此时装甲兵缩短科研战线,陆用双37自行高炮实质已经下马。

不过到了1967-69年,当湖南江麓厂(627厂)上马“301自行高炮”(使用其生产的62式轻型坦克作为底盘)的时候,仍然选择了此时正在进行第二代样炮海上鉴定试验的新双37舰炮,而非成熟的65式双37高炮。虽说首轮样车射击试验效果不错,甚至参加过武斗这种“实战”,1971年的第二轮样车还参考ZSU-57-2的样子弄了个更像样的炮塔,但一来这些样车在连发稳定性(海双37这时候也在解决同类问题)和配套光学瞄具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二来用户意识到,没有雷达火控的自行高炮是没有前途的,而要装下这套设备、靠62轻坦的底盘是肯定不行了。

500

500

▲301第二轮样车,看着就像ZSU-57-2的等比例缩小版(一直觉得少了一对负重轮的ZSU-57-2看着真难受)

所以到了1978年第三轮301样车(此时新双37舰炮已经定型为76式双37舰炮、用于053K和053H1/2型导弹护卫舰),终于选用了加长型69式坦克底盘。个人认为,这时候的双37自行高炮才算是1958年哈军工方案的“精神续作”,而非前两轮301样车——它们本质上跟63式自行高炮(在T-34底盘上面装个敞开式双37炮塔)没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实质断代了近20年的双37自行高炮,与每轮研制间隔不过数年的152加农炮、122榴弹炮同被列入“长胡子项目”是略有些牵强的。

500

▲由于这一期间国内开始考察了不少采用“边炮”布局的西方新型高炮,第三轮301样车也提出了“边炮”布局,这样能够让出炮塔空间用于安放高炮所需的各种设备——大概效果估计有点接近英国向我们推销过的“狙击手”双35高炮炮塔装在“五对轮”上的样子

随着1980年627厂接了个大活儿——仿制BMP-1步兵战车,在627厂于1981年1月按期向重庆497厂交付了带有电站的底盘之后,整个双37自行高炮项目就基本回到了497厂。此时497厂对627厂提出的边炮方案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这个方案需要进一步攻克供弹可靠性问题、需要更高性能的火控系统保证精度;而且通过这一时期对法国AMX-30 DCA双30自行高炮的考察,专家们认为其搜索雷达+光电坐标仪、而非搜索跟踪雷达二合一的设计,比较适合国内当时的技术水平,因此497厂的新炮塔在火炮布局上又回到了和AMX-30 DCA相同的传统布局。

500

500

▲但由于国内光电火控系统成品在尺寸重量上不够紧凑,对比AMX-30DCA,88式双37自行高炮的炮塔体积明显更大,为了防止重心过高还不得不削弱了炮塔防护能力

尽管如此,当1989年11月88式双37自行高炮终于被批准设计定型,并于同年年底交付部队试用时,它们仍然是当年的人民陆军里最“拉风”的装备之一。如果那个时候就有军坛,相比让人意兴阑珊的88式坦克和“完全一致”的86式步兵战车,估计会有更多人更加期待88式自行高炮的铺开装备。只不过性能更先进、特别是自动机内弹道性能全面优越的双35高炮的引进,早已注定了88式的验证性地位,作为训练和教学装备使用的24辆样车只能在演训中偶尔亮个相。

500

▲88式双37自行高炮在本世纪初参加了一些演习,相比能力越来越不够用的防空主业,其对地面目标快速压制的能力反而更受好评,图中它们与红旗-61A和红旗-7正共同接受一场演习后的检阅

前文提及,新122毫米榴弹炮是三个“长胡子项目”中技术定位最为接地气的一个,该炮的第一轮试制工作颇为顺利,负责该项目的山西北方机械厂(247厂)在60年代初就造出了第一门样炮。不过虽然15千米的射程是达到了,但问题也不少:开炮喷火正常、可一开炮闩也喷火;缓冲装置性能不可靠;行军重量达到了3吨——足足比计划取代的54式重了半吨。所以247厂只好先在54式上根据部队意见修改出54-1式,凑合满足要求。

等到文革期间试制的第二轮样炮,受当时强调大打人民战争、降低对机械化保障依赖的“骡马化”影响,设计又过于强调轻量化——15千米射程指标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全重却要减轻到1.8吨,导致试射中甚至出现过把火炮大架打坏的故障。过犹不及的教训,使得1971年第三轮样炮制定指标时,重量只要求不比54式重即可。

500

▲提高携行性这事儿终归有个限度,更得考虑技术条件

在这轮方案竞争中,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202所)的方案在内弹道和弹药系统上应用了更多新技术、具备360°环射能力、只是重量也回到了3吨(其实已经比D30轻了0.2吨);而247厂的方案则相对保守。通过评审的202所方案在1975年之后进行了又一轮减重等改进,并制造出样炮投入1977年的靶场试验,但该炮核心部件液压高平机和液压平战转换装置(因此该炮也被称之为“液压炮”)的可靠性问题较多,重量和环射能力也未达标,部队只得再次寻求247厂帮助。

实际上在方案竞争失败后,247厂仍在对新122榴弹炮方案做改进,所以到了1979年上级确定试制第四轮样炮——并要求必须4年内定型装备时,247厂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一轮样炮在采用了202所的新弹药和内弹道方案的同时,根据部队要求进行了一项重要改进——能兼容使用54式122毫米榴弹炮的老式弹药。由于新炮身管更长(全重比54式重0.2吨),这些炮弹在新炮上的射程普遍增加了3-4千米。

500

▲这个非常“不出意料”的要求,可以说是83式122毫米榴弹炮在三个“长胡子项目”中结局最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我们知道,定型后的83式122毫米榴弹炮在使用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包括第一轮样炮时就有的炮闩喷火),部队有些不满意,最后绕了一大圈还得回到仿制改进苏联D30的路子上来(W86型外贸122毫米榴弹炮和PL96型122毫米榴弹炮)。该炮总师马福球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由于时间太紧,技术上欠火候,83式确实存在先天性的问题,“作为设计人员我们也觉得不满意”。

那么为什么当初上级要求的时间如此之紧呢?因为54/54-1都是仿制苏联M1938型榴弹炮的产物,1978年之后复出工作的很多我军高级将领,在批评部队装备落后时经常拿性能已经严重落后的它们举例子,有“鬼子三八枪用了二十年,苏联三八炮用了三十年”的说法,老上级的批评和基层的强烈意见,都使得部队和工业部门负责领导芒刺在背。

500

▲老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换装缓慢,使得直到本世纪初的几年,“松骨峰传人”的炮兵营仍在使用70-1式这种老旧原始的自行榴弹炮

在这种“久旱盼甘霖”般的高度期待下,尽管83式122毫米榴弹炮远不完美,但它在定型后不仅参加了1984年的国庆阅兵,还在1985年由兵器工业部上报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炮除了装备我军之外,还有170多门出口到斯里兰卡等国,83式重量较轻、展开所需平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对这些国家确有一定吸引力。

500

▲由于83式122毫米榴弹炮在改进后被选作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主要武器,所以其总产量还是颇为可观的

在我军122毫米榴弹炮全面实现自行化,96式都已经不太常见的今天,我上一次看到83式122毫米榴弹炮,还是央视《军事报道》前几年关于某地民兵训练的一则报道中,开炮后的剧烈抖动让人至今印象深刻。而这样的抖动,在同为247厂出品、有着“灭火黑科技”之称的新型119毫米(自行)灭火炮身上可谓一脉相承。

▲从内而外的祖传气质

记得它2019年曝光时我还咨询过专家,为啥灭火炮没有沿用83式122毫米口径而是原创了一个119毫米出来?答案让我叫绝——“因为火警是119啊!”当然了,从该炮可能的外贸前景考虑,改小口径,以防止哪个用户没事儿把122毫米炮弹塞灭火炮里当正经卡车炮用、进而引发一系列技术与非技术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500

500

▲轮式灭火炮的底盘是VP11型防雷车

回到当年的“四炮一仪”:130/152毫米自行加农炮、双37自行高炮和集中式指挥仪,今天的国产155毫米自行火炮家族和国产自行高炮已经完全超越了当年的设想;只有240毫米自行迫击炮——这个提出概念的时间,比苏联的2S4“郁金香”还早很多年的怪物——暂时还没有出现在祖国大地上。如果按照今儿那几位主角的标准,真要是造出来这玩意儿,怕是得叫“大胡子项目”才行了。

500

▲240重迫(图中为俄军的2S4“郁金香”)这类装备在技术之外的更大意义是,它体现了一支可能面临高强度城市战的军队,对城市战中“附带伤亡”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

再说句题外话,其实在国产迫击炮领域,还真有一个虽然不能称之为“胡子项目”,但的确前后横跨50多年的型号,这就是2015年开始研制的钛合金超轻120毫米迫击炮,其总设计师——PP89/PP93两型先进迫击炮的总师唐治,正是上一代“积木式”超轻120毫米迫击炮1965年开始研制时的总师!

能有机会用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的经验与技术,带领年轻人们去追寻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才是真正的“穿越者”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