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那个学校的瓜了吗?”留学生群体的PDF漩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df,是什么意思 “你听说那个学校的瓜了吗?”留学生群体的PDF漩涡

“你听说那个学校的瓜了吗?”留学生群体的PDF漩涡

2024-07-11 0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什么大家都没有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件事情的蹊跷之处?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个现象叫做“人在群体中更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宣传“UCSD出大瓜了!”“速速来站在吃瓜第一线!”,作为一个本就不大的留学生群体,这样具有诱惑力的宣传标语使人很难不点进去一探究竟,有人甚至会抱着“或许这次的当事人我认识呢”去探索猎奇。

有些人会认为“既然他们都这么说了,那么无风不起浪,很难是假的吧”,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因为人在人群中更趋向于和群体产生“一致性”。这么想的理由也很简单,当你们的想法在一个集体中是一致的时候,这代表着大家可以互帮互助,相同的想法能够让人产生“我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的想法,从而带来安全感。

另一个这封pdf传播的如此广泛的现象叫做“群体行为正常化”。

(Source:网络)

如果说这件事情一个人做,其他人都不做,那么在这一小个群体案例说,什么都不做的人对比下来显得更加“正常”;如果这件事情所有人都在做(比如说传播讨论pdf),而只有一小部分不发表观点的看不见的人不在做这件事,那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会看起来更为“正常”。

人都是从众的,当在留学生的圈子中传播pdf成为一个正常的举动时,那么没有人会去深入思考这封pdf是否应该被传播,或者说它是否真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关的现象叫做“群体会强化已有态度”。

当你加入一个已经与自己形成相似观念的群体的时候,加入这个群体会让你对自己的态度更加深信不疑,放在这件事情上来说,当你已经对一封pdf产生好奇并且与他人开始讨论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事,你们本身对这件事情的假设可能是“有些怀疑,但是基本可以相信”,那么经过一个群体内的一番讨论, 这本有些暧昧的假设态度可能会直接变成“这件事情是真的”,然后基于这个假设上再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

这次的传播主要还是通过网络,通过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pdf进行传播,其实说到pdf,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所谓的“PDF文化”,有许多网络流行梗如“留学生的至暗时刻——发现pdf主角竟是自己”,曾经的几个“爆款pdf”,比如说大家所熟知的一些与x有关的私人八卦在当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传播力,但是由于事件较为私人,不像这次的事件拥有这么大的余波。

此类题材pdf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与社会中“性压抑”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

东亚社会中“谈性色变”的常态在留学生中已经有所好转,但是“性”,依旧作为一个带着刺激与禁忌的词语存在在大家的生活中。

东亚社会从小倡导的并不是一个开放的“性关系”,因此当此类题材一旦出现在网络上时,与其相关的几个字眼会迅速点燃大家的猎奇心理,此次事件如果不是切的“yj”,而是一只手指,一个耳朵,我相信并不会有那么高的传播力(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对比苦难,而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特定的题材会有如此高的传播力)。

如果当代社会能够将“性”这件事严肃化正当化,那我相信大家看待这件事情的眼光也会从“猎奇”转变为“同情”与“悲痛”。

那么,

pdf的传播究竟是带来了好处还是坏处?

它到底是给弱势群体的受害者带来了公正与正义,

还是助纣为虐,使得受害者收到了二次伤害?

02

为什么写PDF?

解铃还须系铃人,首先pdf的作者为什么要写pdf,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声冤,认为自己成为了一件无法被解决的事情的受害者,比如说有的pdf里女生认为自己受到了x骚扰,UCSD事件中男主角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可忍受的伤害。

这些发生在灰色地带的事件本身就带着危险刺激的意味,因而在传播时更有吸引力,有些人认为自己撰写并传播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是一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愚蠢行为,只会给别人带来“全员恶人”的饭后笑料;但是作者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不仅仅有为自己声冤的意味在,ta会有一种“让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受到伤害比自己受到伤害更重要的”的自毁式心理在。

受害者总是可怜的,当他们走投无路,无法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心中的权益时,就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方法,冲动会让他们选择性无视一些可怕的后果。

然而,现在除了上文中写的真的受到了伤害的受害者们,另一种pdf作者开始进入了这片流量前途一片光明的瓜田——想虚构猎奇故事并以此牟利的人。

此次的UCSD事件我认为极有可能是此类pdf的开篇之作,通过留学生这一群体普遍的猎奇心理捏造与大家生活贴近的瓜来诱导大家浏览相似网站赚取流量,更有甚者直接在网络上大肆叫卖视频。

(Source:网络)

此类作者的用心最是险恶,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使用的桥段以及视频内容都是十分极端且恶劣的,除了给观看者带来心理阴影以及制造舆论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03

带来的恶劣结果

01

对学校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学校、在读学生。

本来只是“UC Social Dead”,这下变成另一种意义的“Social Dead”。当所有人听说有这样一起以“UCSD”冠名的事件时,大脑中闪过的第一印象都是“UCSD怎么总是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对于UCSD的声誉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如此恶劣的事情发生在一所美国高校内,这体现出学校监管的无能以及学生的品行不端。

以后再谈起某个学校,也许会八卦一句“你们学校有什么瓜”?

(Source:小红书)

不知道美国大学,但知道每个大学的瓜?

(Source:小红书)

(Source:小红书)

也有同学认为,完全不影响!

(Source:小红书)

(Source:小红书)

02

对受害者

其次是对于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如果说这件事情是虚假的,那么视频中的主人公也会被二次伤害到;如果说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大肆传播一篇真假难辨、仅有一方之言的pdf,无论是对于百口莫辩的所谓的“施暴者”,还是对于选择发出这篇pdf的所谓的“受害者”,都是一种伤害。

当一名受害者选择将一封pdf发表在网络上时,ta可能根本不会想到接下来事情会发生什么,一切都可能超出ta的控制,带来的后果更可能超出ta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03

对留学生群体

不知道什么时候,pdf越来越多,尤其北美区的瓜总是在法律边缘试探,每次看到吃瓜贴下面都会有人评论“没有XXX精彩”“没有意思”,PDF多了,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大家的阈值。我们再看些“劈腿出轨跟踪辱骂”等故事,总觉得不过如此。

层出不穷的PDF将留学生划分为几种画像:捞男/女、傻白甜富二代、恋爱脑等等。

事件也主要集中在劈腿出轨堕胎抑郁,看的多了,有时候难免怒其不争,不明就里的人再看留学生也戴上了有色眼镜。而很多留学生别说产瓜了,吃瓜都吃不上。别人造瓜她赶论文...回头还要被一盆脏水一起泼...

(Source:小红书)

04

对围观者

另一个是对于围观者的伤害,围观者在阅读了一篇篇“真真假假”的,脱离自己本身现实的pdf后,对这个世界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怀疑,如果有人因为这个怀疑而去向下兼容自己的道德观念的话,那么留学圈内的风气只会越来越混乱。

这次的UCSD事件带来的另一种伤害是对于读者身心的伤害,如此黄暴的视频尺度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承受,有些人从未想过点开视频会见到这个尺度的内容。

04

“连笑笑都不行了吗”

如何应对瓜田里的狂欢

在大部分人都趋向于像“瓜田里的猹”一样在pdf的漩涡中狂欢的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应对?

对一件事情产生好奇是人之常情,如果压抑这份不理智是无法做到的话,那么我们首先是保持一个脱离群体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了解了一个事件之后先理性地思考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与别人讨论时也不要气血上涌,保持理性与怀疑是谣言最大的对手。

其次,我认为pdf都是非必要不传播的,本就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如果做不到不去看,那么请至少做到不去传播。

鸥酱有话说

俗话说得好,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对一个人能够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麻木不仁”的看客来说,这只是一份饭后讨论的笑料罢了。希望“pdf文化”能够早日地慢慢消失在大家的生活中,也希望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够得到保护。

鸥酱希望这次UCSD事件能够警醒大家自己有多容易被谣言所诓骗,“Vince哥”是一种虚构的网络形态,但是当传播的人多了,他也便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文by|城南

Reference:

https://www.waldenu.edu/online-masters-programs/ms-in-psychology/resource/why-do-people-act-differently-in-groups-than-they-do-alone

你有在第一时间辨别真相吗?

你怎么看待漫天飞的PDF?

你觉得PDF是消遣还是?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别忘了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哟~

关注【Panopath过来人】公众号

后台回复“观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