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csk9有哪些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

2023-04-02 15: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日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正式发布,这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下称“2016版指南”)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时隔7年后的一次重大调整。

修订专家组成员之一、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相比2016版指南,新版指南有五大变化:

(1)血脂筛查频率改变,新增了血脂检查的重点人群。

(2)指南中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新增了儿童、妊娠期女性,并对75岁以上老年人的血脂管理做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3)启动治疗的评估标准——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评估流程和标准发生变化。

(4)治疗用药方面,正式认可联合用药的重要性和未来趋势。

(5)更加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石地位。

指南旨在指导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血脂管理水平,推进 ASCVD 防治。本文仅摘取部分重点内容,以供参考。

临床血脂检测项目有哪些?

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 等已被越来越多临床实验室作为血脂检测项目。

非 HDL-C 可通过计算获得,是降脂治疗的次要干预靶点。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如何评估?

ASCVD 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干预决策的基础。推荐采用如下“中国成人 ASCVD 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

对 < 55 岁且 ASCVD 10 年风险为中危者进一步进行余生风险评估。

ASCVD 10 年风险为中危且余生风险不属于高危的个体,应考虑结合风险增强因素决定干预措施。

血脂如何筛查?

血脂检测是发现血脂异常、评估 ASCVD 风险和确定干预策略的基础。血脂筛查是提高血脂异常早期检出率和知晓率的有效方式。血脂检测的频率应依据年龄、ASCVD 风险及治疗措施监测的需要而定。

血脂筛查的频率和检测指标建议如下:

< 40 岁成年人每 2~5 年进行 1 次血脂检测(包括 TC、LDL-C、HDL-C 和 TG),≥ 40 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 1 次。ASCVD 高危人群(参见 ASCVD总体风险评估部分)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 1 次 Lp(a) 的检测。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 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增加 FH 的早期检出率。

血脂干预靶点有哪些?

临床上,需要综合血脂基础、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干预等研究证据,提出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次要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

血脂干预靶点的目标值是多少?

基于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为了有效降低 ASCVD 风险,提出了不同风险等级个体 LDL-C 和非 HDL-C 的目标值。

降脂达标的策略有哪些?

降脂治疗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加用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降脂治疗的首选策略。

当他汀类药物或血脂康不能使 LDL-C 达标时,可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 PCSK9 抑制剂。

对于超高危患者,当基线 LDL-C 较高(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LDL-C ≥ 4.9 mmol/L;或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LDL-C ≥ 2.6 mmol/L),预计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不能使 LDL-C 达标时,可考虑直接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 PCSK9 抑制剂,以保证患者 LDL-C早期快速达标。

本文来源: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3期:237-270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