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技术应用九:HIV感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cr法检测基因 PCR技术应用九:HIV感染

PCR技术应用九:HIV感染

2023-08-18 0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八十年代以来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艾滋病(AIDS)因其严重的危害性而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力争早期诊断和寻求有效治疗是防止其广泛传播的关键所在.聚合酶链反应(PCR)具有敏感、特异和快速的特点,是检测病毒、评价病情进展和探讨发病机理的有效工具.

一、HIV的基因结构

  HIV的基因结构与其它逆转录病毒基本相同,为RNA双分子,其单链RNA分子由9749个核苷酸组成,有3组共9个基因。第一组为逆转录病毒共同的基因,即gag、pol和env基因,及侧翼的长末端重复顺序(LTR)等.

其中前三者为病毒的结构基因,编码病毒蛋白,而基因组两端的LTRs,不编码任何蛋白,可起始其它病毒基因的表达,无种属特异性.第二组为调节基因表达的基因,即tat、rev和nef基因,可以增强或抑制其它基因的表达.

第三组为特有基因,负调控病毒的感染性,成熟或释放,即vif、vpu和vpr.HIV有十分高的遗传变异率,它是一个多态性病毒,从不同的AIDS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事实上,独立分离到的HIV-1和2彼此都不相同,这是由于病毒传播过程中突变,缺失或插入引起的,高度变异区在env基因内,相当于gp120的五个区段,gag和pol基因较少变异.

因此,只有选择病毒基因组中高度保守区域作为目的基因加以扩增,才能有效地检测所有HIV的变异性.目前已知HIV有两个型,HIV-1是从欧洲和美洲分离毒株的总称,亚洲地区的流行株也基本上为HIV-1,HIV-2是从西非的妓女分离的毒株.

二、PCR在鉴定HIV感染中的意义

  HIV常可引起潜伏感染,但仍具有传染性,整合的病毒基因组在每个细胞中仅以很低的DNA拷贝数存在.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敏感而又特异的HIV检测方法.传统的检测途经很多,包括外周血抗原测定,病毒分离和逆转录酶法等,但均费时费力,稳定性也差.核酸杂交虽有一定的特异性,敏感性却较低,利用原位杂交发现AIDS患者仅有104~105之一的细胞有含有HIV-1DNA,实际上远不至此.

聚合酶链反应被称为无细胞的分子克隆技术(cell-free molecular cloning),自1987年即被用于AIDS的研究中.Ou利用针对HIV-1LTR,gag和env基因的三对引物对HIV血清学和病毒分离均阳性与血清学阳性.

但病毒分离阴性的男性同性恋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前病毒DNA序列的测定,发现前者的阳性率为100%,后者也可达60%,对照组则均为阴性,因此提出PCR可以作为病毒分离的替代方法.

Imagawa将PCR与其他几种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在分离出HIV-1前,具有血清阳转的4例男性中3例可用PCR检测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gag基因的存在,这种阳性反应可发生在血清阳转前38~42个月,而在得出PCR阳性结果前,无一例分离出病毒.

因而认为,对仍从事高危活动(如吸毒、同性恋等)的血清阳性个体,PCR能有效地发现HIV感染者的存在.此外,临床上AIDS患者常出现神经症状,而在许多血清学阳性个体的脑脊液(CSF)中却未分离出HIV-1,因而难以确定病毒的侵袭范围.

利用PCR技术已经证实了CSF中存在着前病毒DNA和游离病毒RNA序列,而且RNA量似乎比DNA更为丰富.至于CSF中病毒序列的存在是否与神经系统的损害有关,目前仍存在不同意见,但至少无症状感染者CSF中HIV-1的存在对阐明与HIV-1相关的神经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HIV感染的女性所生的婴儿中有30~59%可在宫内、分娩过程或产后哺乳期感染该病毒,但由于婴儿体内存在来自母体的抗体且可持续15个月左右,同时又缺乏检测IgM型抗体的手段等原因,使得传统方法在鉴定新生儿是否感染方面受到限制,及时地对新生儿作出诊断,对于其获得早期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PCR技术所需标本量少,对新生儿、婴儿的诊断尤为适用.

Roger用PCR对血清阳性母亲所生的23例儿童从新生儿开始进行外周血前病毒DNA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在后来发展为AIDS的7例儿童中,有5例在新生儿期即存在病毒序列,而血P24抗原却检测不到;具有AIDS非特异表现者,也有4/14在新生儿期呈阳性PCR反应;由这些母亲所生的健康儿童和阴性对照组则均为阴性,说明本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极高.

Soeiro进一步用PCR法证实了宫内感染的存在,采集了23例AIDS或血清阳性母亲的流产儿组织,进行PCR扩增,并作原位分子杂交比较,结果有7例用PCR检测到HIV-1DNA,而原位杂交只有1/8流产儿组织呈阳性反应.

  由于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使得AIDS的治疗显得颇为棘手,现已发现体外病毒分离株对AZT易感性降低.Richman利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对接受AZT治疗者的外周血进行PCR扩增,得到的535bp的片段中含有与AZT耐药性有关的4个逆转录酶基因突变位点,而且突变数目与耐药程度成比例。

因此,PCR能有效地监测毒株的耐药性.利用env基因的高度变异性,对该基因特异性扩增后进行病毒分型,对于监测毒株的变异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分娩健康婴儿的AIDS女患者HIV基因的扩增及分析,也有利于探讨母婴垂直传播的条件及毒株的特点,从而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PCR技术在鉴定HIV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检出抗体出现前的感染者,筛选新个体,确定病毒类型和耐药毒株,区分儿童感染的时间,并可作为AIDS的预后指征.

三、HIV感染的定量PCR研究

  目前检测体内HIV活性的方法有限,虽然循环血CD4+细胞计数、血清P24抗原、新喋呤、β2-MG等曾用来指示HIV感染时病毒的水平,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受限,定量培养又费时昂贵.定量PCR是HIV感染中直接测定病毒本身的最佳途径.早期首先采用有限稀释法,即将所采取的HIV感染者标本进行梯度稀释后分别进行PCR扩增,以反应阳性的最大稀释度

  作为病毒水平,缺点是不能给出病毒的绝对拷贝数.后有作者用含有已知量的HIV序列的质粒DNA作为模板进行系列PCR反应,然后以扩增产物量对初始模板量得出标准曲线;待测标本用相同体系扩增后从标准曲线中求得所加标本量,从而推算出样品中HIV的感染水平.

但在反应过程中既使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试管内也存在着扩增的差异,即所谓的“试管效应”,因此,为了使PCR定量客观标准化,又引入了内参照来消除这种差异,如利用HLADQα

基因与HIV感染标本用各自的引物在同一管中扩增,前者模板量已知,且作一系列梯度管,后者以一恒定的未知量参与反应,后用前者扩增的标准曲线来计算后者的初始模板水平,但缺点是这种内参模板的扩增效率与HIV的扩增效率不同.

  从理论上讲,在PCR反应中应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即Y=S(1+e)n,Y指扩增后拷贝数,S是初始拷贝数,n代表循环次数,e指扩增效率.由于PCR对反应条件和初始模板量高度敏感,因此e值变异很大,可在0~1范围内波动,近年来在克服上述各种方法缺点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竞争性定量PCR(QC-PCR)对HIV感染的定量分析已显示出广泛前景.

其基本原理是人工设计与待测靶序列基本相同但能够区分的突变体(包括缺失、插入和限制性酶切位点突变)作为竞争模板,并以不同比例与一定量的靶序列共同混合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在相同引物介导下,两种模板共同扩增,当某一管中两种扩增产物的量相等时,该管中的已知竞争模板浓度即为靶序列的初始模板浓度.

Piatak以HIV的高度保守区域gag基因作为靶序列,用含有HIV基因组的质粒为模板,设计引物用PCR方法合成一内部缺失80bp的gag片段,然后将此片段重组克隆后作为竞争模板.

与待测标本共同扩增后的产物由于分子量大小不同,可用琼脂糖、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及密度扫描等计数结果,从而确定起始模板数.该方法在目前而言是一种相对客观而准确的定量途经,但其缺点是每测一份标本需设系列管,比较麻烦,造价昂贵,试剂盒难于推广.

  最近美国AcuGen System研制了一种新的封闭式定量PCR系统,将生化、计算机和光电技术相结合,并采用专用试剂,从扩增的DNA直接做定量数据的读取和分析,免除了传统的电泳,照相等步骤,也排除标本污染的可能性.设备由三部分组成,定量读数器,扩增仪和计算机.其定量模式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设计.

在PCR扩增到一定程度时,加入一信号试剂,即万能信号双链体,它是由互补的寡核苷酸链组成,该寡核苷酸链分别由具有荧光能量转换的供受者加尾修饰,连接在扩增引物的5'端,这种连接稳定了信号双链体,并建立了荧光能量转换反应,因为稳定结合在一起的双链体接受光后会发生能量转换.当以后的循环开始后,新生链开始产生。

引起这种结合的引物双链体变为单链,接受光的能力下降,发生能量转换的全部瓦解.荧光信号随着循环次数的减少而被测量出来,以计算特定扩增片段的不断累积量.目前国内已有这种HIV检测试剂盒出售,但由于设备及试剂均很昂贵,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对体内的病毒水平作准确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对感染过程的各期作病因性分析,观察药物的疗效,更好地指导治疗.Bagnarelli用QC-PCR法检测33例HIV感染者外周血标本中病毒的拷贝数及转录情况。

结果提示,病毒拷贝数与疾病进展和CD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之间存在着与高度相关性,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存在着HIV-1结构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和复制.有趣的是,尽管随着疾病的进展,病毒血症不断加重,但AIDS患者的个别感染细胞的转录活性仅中等度地高于无症状感染者.

此外,血浆中HIV-1基因组RNA定量,似乎是更为可靠和敏感的病毒活性的标志.另有作者用定量PCR发现AIDS患者血浆中HIV-1数量明显高于无症状血清阳性者,在每8~14周口服ddT剂量≥6.4mg/Kg.

天的患者,其血浆HIV-1颗粒数量明显降低,提示循环中游离病毒量与HIV-1的感染性滴度、CD4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