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为“敲门砖”的大杀器,曾经击毁上万辆盟军的坦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ak39型75毫米战防炮 被低估为“敲门砖”的大杀器,曾经击毁上万辆盟军的坦克

被低估为“敲门砖”的大杀器,曾经击毁上万辆盟军的坦克

2023-03-26 1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军迷圈里说起"敲门砖",稍有基础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德国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的绰号,也晓得源于这种火炮面对T-34、KV等苏军坦克的拙劣表现。Pak 35/36在设计定型时是世界一流的反坦克炮,只是各国坦克技术的进步令其迅速落伍,从1942年起失去主力位置,但依然作为支援武器服役至二战结束。其实,在1942年之后盟军或苏军坦克遇到Pak 35/36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敲门砖"的历史,以及它所取得的鲜为人知的辉煌战绩。

研发历史

德国人在一战中就饱受协约国坦克之苦,战后尽管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军依然秘密开展反坦克武器的设计。在德军军语中以Pak代表反坦克炮,即Panzerabwehrkanone的缩写。德军对于新型反坦克炮的要求十分刁钻,除了要在一定距离内摧毁敌方坦克装甲车辆外,还要求初速高,弹道低伸;外形低矮,便于隐蔽;重量轻,利于运输机动;炮组乘员尽量少。

莱茵金属公司的技术人员与37毫米反坦克炮的原型炮合影,注意其木制车轮。

针对军方的严苛条件,莱茵金属公司于1924年着手设计由马匹牵引的37毫米反坦克炮,为了避开协约国的耳目,所有设计和测试工作都转移到与德国有秘密军事合作的苏联进行,样炮于1928年完成,命名为37毫米Pak L/45型反坦克炮。作为回报,苏联人共享了相关技术,并仿造出37毫米M1930型反坦克炮。

1936年列装德军的Pak 35/36型反坦克炮,为适应摩托化行军而采用了充气轮胎。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公开无视《凡尔赛和约》,加速重新武装,扩充军备,尤其是大力推进陆军的摩托化和创建装甲部队。在这一背景下,依靠畜力牵引的Pak L/45型反坦克炮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莱茵金属公司于是在1934~35年间加以改进,使用橡胶充气轮胎替换木制车轮,换装镁铝合金材质的轮架,以适应摩托化行军的高速机动。经过改进的新炮于1936年正式列装,命名为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成为德国陆军的标准反坦克炮。

技术特征

Pak 35/36型反坦克炮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战斗全重仅327公斤,运输状态为450公斤,在战斗状态下可由人力拖曳或推动进行短程机动,便于迅速转移阵地。此外,Pak 35/36的尺度也相当小巧,宽度1.65米,高度1.17米,充分满足外形低矮的要求,经过仔细伪装后能隐身于战场,使敌方难以察觉。

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四视图。

Pak 35/36的身管倍径为45倍,炮管长度1.66米,内有16条右旋膛线,采用水平楔式炮闩和液压驻退装置,后座距离56厘米,其炮架设计非常简洁,采用管状结构以减轻重量,配有5毫米厚的倾斜防盾,保护炮组。Pak 35/36的高低射界为-5°~+25°,水平射界为60°(左右各30°),射速13~16发/分,最大射程5484米。通常情况下,一个Pak 35/36炮班为7人,分别为炮长、炮手、装填手、2名弹药手和2名驭手(摩托化牵引时为1名驾驶员)。在战斗状态下转移时需要4人,至少3人(炮长、炮手、装填手)确保射击。

几名德军炮手正将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推到射击位置。

身穿训练服的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炮组成员。

Pak 35/36配用的弹药为普通穿甲弹(Pzgr)、钨芯穿甲弹(Pzgr 40)和榴弹。普通穿甲弹重0.685千克,初速745米/秒,在100米距离对垂直均质装甲的穿深为34毫米,500米为29毫米,1000米为22毫米,1500米为20毫米。钨芯穿甲弹内置钨制弹芯,弹重0.368千克,初速1050米/秒,在近距离具有更强的穿甲能力,在100米距离上对30度倾斜均质装甲的穿深为64毫米,500米时31毫米,但钨属于稀缺物资,因此钨芯穿甲弹的配备数量较少。榴弹重量0.65千克,初速745米/秒,主要用于对付步兵和非装甲目标。有资料显示,在战争前期,德军一门Pak 35/36的标准弹药配置为120发普通穿甲弹、40发钨芯穿甲弹和100发榴弹。

今日在博物馆内展出的反坦克炮弹:1、Pak 35/36型反坦克炮使用的37毫米穿甲弹,2、Pak 35/36型反坦克炮使用的37毫米榴弹,3、苏制M1937型45毫米反坦克炮的穿甲弹。

当Pak 35/36问世时,世界各国坦克的正面装甲多在10~30毫米之间,其穿甲性能完全够用。德军还以Pak 35/36为基础设计了37毫米KwK 36型坦克炮,作为三号坦克早期型的主炮。Pak 35/36也对其他国家反坦克炮的设计产生了影响,比如苏军45毫米M1937型反坦克炮的炮架就借鉴了Pak 35/36。美国陆军特意购进了2门Pak 35/36,作为研发新型反坦克炮的研究样板,进而设计了37毫米M3型反坦克炮。

战争初期的德军三号E型坦克,其装备的37毫米坦克炮就是Pak 35/36型反坦克炮的车载型号。

真的是"敲门砖"吗?

Pak 35/36的处子秀是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当时共和军装备的苏制T-26、BT系列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在15~23毫米之间,在500~800米的正常交战距离上很难承受Pak 35/36的攻击,正是在西班牙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它在德国陆军中的主力地位。

在公路旁放列的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炮组。

二战爆发后,Pak 35/36迎来了新的挑战。在1940年5月的法国战役期间,在面对"马蒂尔达"、夏尔B1、索玛S 35等英法坦克时,Pak 35/36暴露出威力不足的弱点,上述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均在40毫米以上,原本让一票轻型坦克吃尽苦头的37毫米反坦克炮已经难以确保致命一击。到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时,防护性能更为优良的T-34、KV坦克更是对Pak 35/36基本免疫,甚至被击中上百发37毫米炮弹照样横冲直撞,将德军反坦克炮碾碎压扁,Pak 35/36由此背上了"敲门砖"的恶名,并从1942年开始逐步被性能更好的50毫米Pak 38型和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所取代,其生产也在1942年初停止。

模型彩绘:德军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及用于牵引火炮的Kfz 69型卡车。

然而,Pak 35/36真的像网络上长期流传的那样,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纯属无用的废材兵器吗?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Pak 35/36在面对KV、T-34等苏军新型坦克时的确无能为力,但是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这两种坦克列装不久,数量不多,远不是苏军坦克部队的核心。资料显示,在1941年6月苏军装备的23000多辆坦克中,T-34和KV仅有约1500辆,而装甲贫弱的T-26、BT系列坦克的数量却高达18000辆!

"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最著名的留影,背景中被击毁的苏军车辆正剧烈燃烧。

诚然,T-34、KV的出现曾在局部地区的个别战斗中给德军以重创,制造了巨大的恐慌,但就总体而言,这些战术胜利根本无法阻挡德军推进的步伐。同时,Pak 35/36对于构成"红色铁流"主力的T-26和BT坦克依然能构成致命威胁,事实上仅在1941年,苏军坦克的损失总数就超过了2万辆,其中被Pak 35/36击毁的坦克多达数千辆之众,只是这些战果被"T-34恐惧症"所掩盖了。纵观整个二战期间,Pak 35/36击毁的盟军坦克总数超过1万辆,从战绩上来看,这种被戏称为"敲门砖"的反坦克武器并不是无用的"小水管",而是个低调的"大杀器",只是到战争中后期落伍了而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