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op27no2曲式分析第一乐章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

2023-09-30 03: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我们介绍德彪西的名作《大海》的第一乐章。《大海,三幅管弦乐交响素描(法语:La Mer, 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 pour orchestre)》是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在1903年至1905年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还常称作《大海交响诗》。《大海》由三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海上的黎明到正午(De l'aube à midi sur la mer);

第二乐章:波浪的嬉戏(Jeux de vagues);

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德彪西将这部作品题献给迪朗出版社(Éditions Durand)的所有者雅克·迪朗(Jacques Durand)。德彪西在1905年7月18日签订合同,约定今后的作品全部由迪朗出版社出版。

△ 1905年出版的《大海》首版乐谱的封面

《大海》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音乐画卷,通过丰富多样的和声手法与绚丽多彩的管弦乐配器手法,使人们联想到辽阔的地中海海面变化无穷的景象,联想到阳光下映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海,也联想到暴风雨中狂怒暴烈的大海。

创作灵感

基于德彪西本人的愿望,1905年出版的《大海》首版总谱封面的设计使用了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更准确地说是作品左半部分描绘巨浪的部分)。

△《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

德彪西年轻时与卡米耶·克洛岱尔非常亲近,据说听过她做的有关葛饰北斋的版画以及日本美术的讲座。从现存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在他的房间里挂有《神奈川冲浪里》。因此有《大海》是德彪西“从北斋的浮世绘中得到灵感而创作的作品”的说法。但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明确指出两部作品在创作上存在关联性的史料,因而这个说法仍然只能说是臆测。

△ 德彪西(左)与斯特拉文斯基,萨蒂拍摄于1910年,房间的墙上挂着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此外,也有《大海》与卡米耶・莫克莱(Camille Mauclair)1893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桑吉奈尔群岛附近美丽的大海》有联系的说法。理由是第一乐章的标题曾采用莫克莱小说的题目。德彪西与莫克莱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也订阅了刊载这部小说的《巴黎回声报(L'Écho de Paris)》,因此很有可能知道这部小说。小说描绘了在风暴中乘船先后探访地中海中三座虚构的岛屿的经过,并为这段旅程赋予了“青春”、“生命”、“衰老”以及“毁灭”等等种种意象。这部带有绝望的情感色彩并以悲剧收场的小说与德彪西作品的整体基调大相径庭。两部作品都由三部分组成,也都以时间为序展开。此外还有因为桑吉奈尔这个带有“嗜血、残忍”之意的词会与“美丽”形成有趣的反差,所以德彪西选用了这一副标题的说法。由于并不存在客观证据,这些说法同样只能说是臆测。

虽然德彪西遗留下大量的信笺与著述,有关《大海》的却存之寥寥。《大海》与葛饰北斋及莫克莱作品的关联性以及创作的灵感来源仍然是个谜团。

创作背景

【作为作曲家的声望】

 1902年首演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使得德彪西在法国国内声名鹊起,德彪西在1903年1月获授第五等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这部作品在首演后常常重演。有“佩利亚斯迷”和“德彪西主义者”之称的德彪西乐迷在演出现场的种种行为常常见诸报端。他本人则被媒体比作是“新宗教的教主”。德彪西因为成为公众人物困扰不已。各家报社监视着他的动向,常常刊载一些未经证实的作曲进展信息。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剧照

虽然“德彪西主义者”们期待着延续《佩利亚斯》风格的新作问世,德彪西本人却不打算重走旧路。在打磨基于爱伦坡小说《钟楼恶魔》(The Devil in the Belfry)的歌剧(未完成)以及《大海》的乐思过程中,德彪西在给安德烈·梅萨热(1903年9月12日)的信中这样写道:

说起来那些好心地期待着我肯定还是会走《佩里亚斯》老路的人,他们正在仔细地装着视而不见。要是那样的话,他们可能不会知道,我因为最讨厌重复而会去做在自己屋里种菠萝这样的事。

—— 德彪西

【人生的转折】

 德彪西在1899年与小自己11岁的罗莎莉·特谢尔(爱称莉莉)结婚,而在1904年于创作《大海》的途中与银行家夫人、与自己同岁的埃玛·巴尔达克发生了婚外情。埃玛是德彪西的学生拉乌尔·巴尔达克的母亲。1903年,德彪西受到拉乌尔邀请去家里吃晚饭,从而结识了埃玛。德彪西将歌曲集《3首法国的歌》(3 Chansons de France)献给了埃玛。埃玛给德彪西回赠了花。

△ 埃玛·巴尔达克

德彪西在7月将莉莉送回了娘家后,与埃玛一起先后游览了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与面朝多佛海峡的迪耶普,德彪西在此期间向莉莉寄去了要求离婚的信,并在9月下旬回到巴黎。莉莉因为德彪西的绝情信而自杀未遂(10月13日)。《费加罗报》在11月4日报道了这件事。之后,“德彪西为了银行家夫人的财产而抛弃妻子”的传言开始沸沸扬扬。德彪西受千夫所指,许多友人也就此分道扬镳。

莉莉一开始并没有与德彪西分开的意思,离婚调解是在1905年3月底《大海》完成后开始的。调解耗时数月。德彪西最终在7月17日与莉莉正式离婚,并与埃玛结为余生的伴侣。埃玛此时已经怀上了德彪西的孩子。他们的女儿克劳德-埃玛在《大海》首演大概两个星期后的10月30日出生。

创作过程

根据他在8月给雅克·迪朗的信所做的推断,德彪西从1903年8月开始《大海》的创作。从同年9月12日写给迪朗与梅萨热的信中可以看出,三个乐章逐级递进的结构在当时已经成型。德彪西此时为三个乐章拟定的标题依次为《桑吉奈尔群岛附近美丽的大海》、《波浪的嬉戏》与《风使大海起舞》。

德彪西当时在远离大海的勃艮第小镇比尚(Bichain)创作。比尚是莉莉的娘家。德彪西从1903年7月10日开始在此停留到同年的10月1日。关于为什么要在看不到海的地方创作,在写给梅萨热的信中,德彪西这样写道:“虽然从勃艮第的小山上看不到海,不过记忆中的海可能会比现实中的更让我有感觉。”德彪西8岁时曾寄住在地中海边的戛纳的伯母家中,因而会在后来说起见过大海的景色。此外,德彪西的父亲曾经想让他成为海员。德彪西本人也曾在采访中说道:“要是没有成为作曲家的话就去做海员了。

在这之后,德彪西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剧变。配器是德彪西在泽西岛及迪耶普停留期间完成的。德彪西此时见到了现实中的大海,但在给迪朗的信中却表示现实的大海让他有些“茫然若失”。第一乐章标题的变更与第二乐章尾声的修改则是德彪西在莉莉自杀未遂后于世人的非议中完成的。

全曲于1905年3月5日完成。从构思到完成,《大海》耗费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不过比起历时5年的《夜曲(Nocturnes)》和7年的《意象集(Images)》来说,算是创作得非常快了。

创新之处

《大海》尽管有具体的标题,但是还是被一些乐评人认为是以音乐本身为重点的纯音乐作品。而三乐章的结构和在不同乐章中使用同一个主题或动机的“套曲曲式”在那个时代的法国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中并不鲜见。

只是从曲式上来说,《大海》与奏鸣曲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结构不同,动机与主题在作品中螺旋式地相互生成转换,这是这部作品创新之处。曾详细分析过这部作品的作曲家让·巴拉凯(Jean Barraqué)认为“德彪西借由《大海》发明了新的音乐技法”,并把这种新的曲式结构称作“开放曲式”。巴拉凯这样说道:

德彪西实际上通过《大海》提出了一种新的展开方法,就是无视呈示与展开概念的界线,让它们在不断的涌出中共存。作品中的这种涌出,并不依靠已有的规则设定,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向前推进。

—— 让·巴拉凯

而德彪西研究者松桥麻里则这样表示:

好像偶然形成的音乐运动在不经意间诱导出更大的运动,在这之后逐步扩散开来。也就是说音乐是从自身内部一步步地发出前进的力量。这在以往的形式中并不存在。

—— 松桥麻里

德彪西之后提出了音乐是由“赋以节奏的时间与色彩构成”的理念。《大海》与其说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倒不如说是这种观点的实践支撑。

不过,《大海》在作曲技法上的这些创新在首演时并没有得到听众及乐评人的理解。当时,大多数人都是从“用音乐描写大海”这一观点去评论这部作品。即使到了现在,《大海》有时还是会被看作“描写海上情景的标题音乐”。

首演

首演的排练在作品完成后就开始了。首演的指挥卡米耶·舍维拉尔(Camille Chevillard)没有得到德彪西的信赖。在1905年10月10日写给迪朗的信中,德彪西表示舍维拉尔是个“很难说是艺术家的人”。发给乐手的分谱也有很多错误。德彪西只得在正式开演前一个一个地修改错音,第二乐章的核对在开演五天前还没有结束。《大海》就这样在1905年10月15日于巴黎由舍维拉尔和拉穆勒乐队(Orchestre Lamoureux)完成了首演。当天的节目单是:贝多芬的《第7号交响曲》、丹第的《法国山歌交响曲》(Symphonie sur un chant montagnard français)、德彪西的《大海》以及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Le Carnaval Romain)。

“德彪西主义者”们对于《大海》没能延续《佩利亚斯》的风格感到失望。在《时报》(Le Temps)1905年10月15日号上,曾是德彪西拥护者的乐评人皮埃尔·拉罗对于这部作品给出了“自然的仿造品”、“感受不到大海”这样严苛的评价。《大海》于一周后在巴黎,而后于同年12月3日在布鲁塞尔上演,依旧没有博得听众好评。由于《大海》没能得到听众和乐评人的理解,德彪西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进入了创作低潮期,1906年中仅仅创作了一首钢琴小品。

1908年,爱德华·科洛纳(Édouard Colonne)计划指挥科罗纳管弦乐团重演《大海》。演出原本预定在1月12日。由于科罗纳未能完成排练,公演延后了一周并改由德彪西本人指挥。1月19日在作曲家本人棒下的演出获得了“暴风雨般的大成功”。而后,德彪西又在1月26日再次站上指挥台,并在2月1日于伦敦亲自指挥上演《大海》。由于1905年首演时反响平平,有时作曲家本人指挥的重演会被当作是首演。《大海》由此确立了杰作的地位。配器略作修改的新乐谱在第二年出版,可以看作是德彪西亲自指挥后的成果。

作品分析

《大海》第一乐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缓地被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德彪西对传统的旋律似乎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短小的节奏片段与和声片段的游戏,是天空、云彩与阳光在他的闪烁的汹涌的音乐之海上的千变万化的反映。

外文曲名:La Mer: De l'aube à midi sur la mer

中文曲名:大海 第一乐章 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作曲:德彪西

巴托克认为,“德彪西在《大海》中,构思出一套新的发展方式,其呈示和发展的观念共同存在于不断涌出之中。这种涌出使作品无须乞灵于预先设定的任何形式,只凭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进。”巴托克认为,《从黎明到中午的大海》有一个诸动机依次出现,成为无从把握的半连的导入部,形成乐章的基本要素。不同寻常的调性,形成相互依存的调性关系,赋格式主题形成多重要素组合的“混合型调式”,像是表现大海呼吸的节奏。《浪的嬉戏》中,“就像是澎湃的波浪卷起的形态,其音乐时间几乎完全无法捕捉。它借不断的轮流来延续,看似要消溃,消失,不断又再度涌现。”《风与浪的对话》以引进分化的手法,表现两种力的关系,“明示出构造上的意义”。

影响力

武满彻1991年的作品《梦的转述》(『夢の引用-Say sea, take me!-』)中大量引用了《大海》的片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