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科研快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ntrk1基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科研快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科研快讯

2024-07-10 0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实体脏器肿瘤的神经发生及其示踪成像研究

围术期神经系统与外周重要脏器的交互作用是具有世界共性的医学难题。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推动这一医学难题解决的路径之一。实体脏器肿瘤的神经发生以及麻醉药物对实体脏器肿瘤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项红兵教授团队综述了实体脏器肿瘤的神经发生及其示踪成像研究,相关工作2023年3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Q2区,IF:5.942)

80671683500940604

随着肿瘤微环境研究领域的出现,肿瘤生长和繁殖离不开肿瘤微环境的理念成为研究亮点。已知自主神经系统参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因此肿瘤微环境同样受到自主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本综述侧重于癌症-神经“对话”过程,揭示了自主神经系统与前列腺癌、胃癌、胰腺导管癌和乳腺癌之间的交互调节机制,主要阐明了

(1)自主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可能对实体瘤的进展很重要;

(2)结合最新的靶向小分子成像技术,总结了与神经递质相关的生物途径作为追踪实体瘤进展的小分子示踪剂。本研究侧重于结合靶向小分子和成像技术观察促进或抑制癌症发展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过程,为前列腺癌、胃癌、胰腺导管癌和乳腺癌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它还为开发生物小分子药物和癌症治疗中的靶向示踪剂提供了前沿研究证据。

7281683500941059

80621683500941560

第一作者:黄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培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39481683500941809

通讯作者:项红兵,医学博士、博士后、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湖北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大学Honorary Associate Professor、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全国常委、湖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欧美同学会医师分会会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学术图书推荐专家、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和意大利国家医学类评审专家。1992年开始从事疼痛性疾病的诊疗和临床麻醉工作。2008年被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2017年获同济医院突出贡献奖。2009-2011在耶鲁大学医学院、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脑研究所从事疼痛、瘙痒及中枢神经环路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主编《临床疼痛诊断治疗新进展》等3部专著,参编10余部专著。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广东省和湖北省多项省市科技项目。在《Brain》、《Hepatology international》、《Movement Disorder》、《BBA-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J Pain》等国际神经科学杂志发表80余篇SCI收录论文,H指数23。目前是《Brain》、《Frontiers Microbiology》、《J Neuroscience》、《Neuroscience》、《J Pain》、《Eur J Pain》等国际杂志审稿人。

直视下快速在体腰段背根神经节注射:相关解剖、操作方案和行为学

背根神经节(DRG)是解剖学上界限清楚的结构,包含所有初级感觉神经元。因此,DRG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疼痛的理想注射靶点。但由于实验室中在体注射技术的缺乏,其深入研究存在一定的阻碍。本研究描述了一种在直视下对腰椎DRG进行在体神经节内注射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椎板切除术,本研究提及的技术在切除更少的骨保留脊柱结构的同时获得足够的DRG通路。并在后续使用AAV评估了此技术的注射效果及其是否对运动及感觉功能产生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neurology(IF:4.086)。

44331683500942024

本研究描述了一种简单和快速的微量注射技术,可以在直接观察下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腰段DRG中。我们在注射部位切除上下关节突,确定了部分骨切除入路的最小范围和最佳执行方式,直接暴露目标部位的DRG进行局部显微注射。同时,我们使用染料和病毒染色测试了这种注射方法的稳定性,DRG可以被靶向注射而不发生渗漏。此外,我们观察到,抑制DRG神经元兴奋可以显著逆转SNI小鼠的痛阈降低。本研究揭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显微注射方法,通过结合神经科学相关研究技术可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干预手段。

小鼠俯卧位时,腰段背根神经节的解剖位置为椎间关节下方和副突腋下。

76641683500942266

本研究描述了通过切除目标DRG对应的上下关节突来直接暴露DRG的注射入路。

64091683500942887

通过体式显微镜可以直接看到部分截骨后副突下的DRG。将拉伸的玻璃毛细玻璃管调整在目标DRG上方,并通过微操垂直向下调整玻璃管尖端的高度,在直视下成功破入DRG。随后将1 μl染料直接注入DRG,光镜下未见DRG外染料渗漏,未见DRG断裂或损伤。

19761683500943753

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目标DRG神经元的病毒标记,且损伤较小。我们将AAV病毒注射到目标DRG中,并在病毒转染3周后检测病毒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病毒仅在同侧DRG中表达,未扩散至对侧DRG及脊髓。

98801683500944381

本研究评估了此方法是否对感觉及运动产生影响,并通过化学遗传学病毒对DRG的神经元进行调控,发现通过对DRG神经元的化学抑制可逆转SNI的痛觉过敏现象。

9398168350094475162381683500944972

24121683500945367

第一作者:袁晓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2020级硕士。

6371683500945497

通讯作者:张文,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住院医师,以第一作者在Pain, CNS Neurosci Ther, 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篇。

87941683500945711

通讯作者:田学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药理学组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血液保护分会青年委员,BMC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Pain,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特约审稿人,《临床麻醉学杂志》青年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青年才俊编委及客座编辑,《麻醉安全与质控》助理编委。2011年至2013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疼痛发生机制与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曾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包括疼痛领域顶刊《Pain》,参编专著编写3部,国家卫健委教材1部。擅长慢性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后遗痛、三叉神经痛等的诊治。

转录组学揭示NTRK1对人神经元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影响

NTRK1基因编码TrkA,对神经系统至关重要,并驱动包括疼痛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鉴于NTRK1在疼痛治疗中的巨大价值,以及在临床新药开发中的两难境地,NTRK1在神经元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亟待探讨。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NTRK1在SH-SY5Y细胞中的转录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eerJ(IF:3.061,JCR分区Q2)。

88731683500945848

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人神经元模型SH-SY5Y细胞中过表达了外源性NTRK1,通过高通量RNA-seq获得了419个差异表达基因。GO结果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应激反应、内质网蛋白折叠等生物过程。KEGG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和与细胞增殖和迁移相关的通路中。随后,基于差异基因构建PPI网络并筛选功能模块,其中得分最高的模块显著富集在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的生物过程中。经RT-qPCR验证得到的Hub基因包括5个上调基因(COL1A1、P4HB、HSPA5、THBS1和XBP1)和2个下调基因(CCND1和COL3A1),几乎所有Hub基因都与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总的来说,研究结果显示NTRK1显著影响SH-SY5Y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转录,提示内质网应激反应在NTRK1依赖性神经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为阐明与NTRK1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提供重要线索。

81641683500946046

84781683500946312

第一作者:焦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2021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25781683500946502

通讯作者:张咸伟,医学博士,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急性疼痛服务团队(APS)创始人、同济医院疼痛门诊及疼痛留观病房重要成员。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1993年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供职于武汉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从事临床麻醉和疼痛诊疗至今。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医药导报》和《中华疼痛学杂志》编委。在《Anesthesiology》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横向课题和医学转化课题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4项。

供稿:张咸伟、项红兵、张文

审阅:梅伟、田学愎、周亚群、刘宝文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