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空间如何实现“共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nba2k21id共享 校园公共空间如何实现“共享”?

校园公共空间如何实现“共享”?

#校园公共空间如何实现“共享”?|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共享理念与校园空间

1、共享的概念

“共享”原义是指共同分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倡对多元人群需求的关注,表现出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人文价值观。

“共享”作为一种社会建设模式,展现了多方共享、广泛协商、人民共建的社会建设模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突出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当“共享”成为校园公共空间建设的主题时,体现了学校对外寻求合作、包容以及开放的办学特色。

共享理念对于校园而言,其潜在的空间设计意义在于开放和共享。它不仅是设施和场所的共享和使用,更大意义是多种应用模式和安全管理方法的灵活变化。

2、校园共享空间特征

校园的共享空间体现在建筑内部是单一空间的多种使用方式,体现在建筑外部是各种充满开放性和公共性的活动空间。学术活动、校园师生间的交流、学校历史文化展示等都深受共享空间的嵌入所影响。

除此之外,共享空间作为重要的空间节点还起到了连接各个主要功能区域的作用。使用人群在此通行或者驻留,能够有效带动非主体空间的活力,通过有趣的布置亦能提供给当代学生对学习或生活中不同需求调整的场所。

校园空间共享性包含校内共享与校外共享,校内共享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空间通透性,由于校园本身空间有限,所以尽可能使底层空间变得通透,促进室内外空间的连通,扩大空间的开放性;

二是服务群体多样性,除满足功能需求外,共享空间还满足校园内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服务于校园内的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

而校外共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运动场所的共享,在大众健身需求日益旺盛、城市体育公共空间紧缺的背景下,将学校运动场所对外开放从而寻求校园资源的高利用率;

第二,校园景观的分享,由于城市空间密度的逐渐增高,校园对外开放亦能为周边社区人群提供重要的休憩场所;

第三,停车系统的共用,在车辆日益增多、家长开车接送需求增大的背景下,对校园停车系统的合理管理与适当开放,能很大程度缓解校园周边交通压力。

3、现有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

公共空间的核心在于使用与共享,能够自发产生活力的空间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即共享空间。

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园空间因使用者与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发生着更新,虽然已有不少优秀的教育建筑设计案例在推动中小学校园向社会开放共享,但是依然还有大量传统型中小学在校内与校外共享空间的使用上存在以下问题:

1)校内共享空间形式单一且使用率低

中小学校园中的广场、庭院、道路、绿地、建筑等都是公共空间的组织体,但是大部分中小学的公共空间层次不够分明。室外空间以大面积的绿地和广场为主,突显主体建筑与广场的开阔性,轻视了广场人群停留的引导性。运动场在保证了与教学楼的距离后却在上课期间闲置,廊道、庭院等空间在课余时间缺少提供给学生停留的设施,仅起建筑间的串联作用。

2)校外共享空间的开放与管理矛盾

当下我国的体育场所虽逐渐在建设和完善当中,但是能够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场所数量依然不足。其中,一线城市的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其他地区的中小学体育场馆依旧是极少量开放,甚至基本保持对外封闭。

比如泉州地区在2009年开始试点对民众开放中小学运动场所,但是出现了不少意外事件导致了学校重新选择拒绝外界人士入校。此外,开放后学校还面临着环境破坏、设施破坏等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园在设计层面上对入口的设置和管理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3)校园与校外接驳空间局促与校园地下车库闲置

校门前区街道接送是目前中小学校园最主要的接送模式。校园门前空间的交通拥堵,很大程度归因于校园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家长接送模式的考虑。大部分的中小学地下车库只提供给教职工泊车使用,使用率整体较低,在非工作日时间则出现大片车位闲置的情况。不仅如此,在部分人员密度高的老旧社区中,街道狭窄与停车位紧张也促使了学校周边道路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

02

设计过程与理念落实

1、项目概况

泉州台商第三实验小学项目位于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白沙片区西南部,周边路网密集,交通环境复杂。项目总用地面积63744.63㎡,总建筑面积117148.69㎡。教学规模为66个班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包含48个班的小学部和18个班的初中部(图1)。

方案设计巧妙,依托环境,主要内容考虑如下:

1)学校周边为高层居住区,城市开放空间匮乏,根据功能属性与动静分区以及社区共享的需要,形成南北纵轴,分成东侧的综合教学区,与西侧的社区共享与服务配套区(图2)。

2)将运动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节点,布置在西侧,形成U形环抱格局,结合北侧的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形成内外共享的公共开放空间(图3)。

3)以传统空间的庭院格局打造主教学区的公共空间,依据学校主次入口广场的需要,结合城市空间的需要,打造面向城市开放的两条公共景观带,与其对应形成校区仪式性前庭,环绕初中、小学教学区,形成两个主题园林及两个景观园林(图4)。

2、对内空间共享

对内空间共享的设计是针对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受现行教育建筑规范的限制,我国中小学建筑的整体空间组合类型仍以“鱼骨形”为主。主要特点是平面布局整齐,土地利用节约。

然而,建筑布局僵化,缺乏特色,缺乏学生交流互动的空间,比如教学楼从一层至四或五层均为教室,学生借由走廊的串联作用来往于各自教室,缺少了与其他班级同学互动的机会。有学者对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行为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表现出开放性、可塑性、复杂性的特征。学生大都体现出对事物的好奇心强,对老师的指导较为顺从以及情绪较为波动的特点。

因此本案以此为出发点,对建筑单体围合布局、廊道与架空层进行了深化设计,增加了一定的空间节点,让学生在校园内部空间里多做停留与交谈,加强学生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一定的引导。赋予建筑非主体空间在功能上更多的可能性,是对传统校园内部空间的一种可行性改变。

项目以传统空间的庭院格局打造主教学区的公共空间,将建筑底层做整体架空,改造为开放展厅、学生阅览室及相关功能房间。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环境多样化,另一方面亦能增加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外交流机会。对廊道空间的设计,一是在原有的连廊、走廊一侧设置座位,为早上读书、朗诵和等候的学生提供缓冲空间;二是增加楼宇之间的天桥连接,设置坡道式的走廊,使得廊道不仅串联水平空间,在垂直空间上也丰富了学生动线,加强了上下层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庭院空间植入到教学区中庭以及建筑的不同楼层,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丰富的景观特色,加强了立面效果,增加了建筑对操场立面空间的趣味,同时通过植物能一定程度上减弱操场或街道噪声的干扰。在教学区内的景观绿化也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走出教室,接近自然(图6)。

3、对外空间共享

对外空间共享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周边居民日益上涨的运动所需,安排就近的运动场所共享使用;其二是针对学生家长接送问题以及周边交通的疏解问题,安排学校地下停车库作为接送系统的设置,并且提供给周边社区用作错时共享停车场。

1)运动场所共享

主要利用功能渗透,创造可以提供不同功能共享使用的空间。同时,功能叠合的场所可以激发更多的空间使用率。功能渗透的进一步发展是模糊边界,即在原本边界清晰的功能区之间进一步混合渗透。

在校园建成环境中,校园边界通常体现为沿着边界设置的校园围墙,而在社会层面中,则代表一种封闭和排外。因此,以开放和共享为理念,应当尝试将功能区的边界加以设计改造。校园边界不仅是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分界线,也是最能激发社会人群进行户外活动的区域。

人群室外活动最丰富且最乐于停留的地带也是这里,因此本案将公共设施直接布置在校园边界处,比如体育馆布置在场地南侧并设置独立出入口,充分发挥其边界空间的积极作用。

2)错时停车场所共享

由于传统校园空间设计和技术的局限性,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都相当不便,而且由于校园设计之初少有对这方面的考虑,许多校园出入口的街道上容易出现拥堵现象。

因此,本案对此方面给予重视,加上技术的进步,一些地下空间也逐步对社会开放,实现与周边社区的错时停车共享。本项目采用停车区域模块化,即对各类人群停车区的规模依据使用人数进行合理配置(图10)。

在地下空间的运用上,对地下空间的学生等候区结合智能接送系统,通过指纹、面部识别系统、车牌识别系统等与家长相互联系,保障学生安全,从而解决地面停车等候引起的交通堵塞。在非高峰时期,地下车库即可局部开放,用作周边社会人群的临时车库。

4、安全问题考虑

校园师生、社会人群对校园空间合理高效的使用前提是保证校园安全。因此,基于共享理念对于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应提出合理的管控措施。

1)使用人群的管控

校园运动共享场所的对外开放使用人群分两种情况:第一,个人使用。仅针对周边小区居民和家长周末开放,对于非校园周边居民不予以开放使用。第二,集体使用。针对公司、团队及其他中小学等集体申请使用,要求其单位提供使用申请及责任承诺书,并仅供在一定时间内使用。

校园地下停车空间在校内人群不使用的空余时段对外开放,可面向全体社会人群开放。通过停车空间的模块化设计管控,严禁社会人群通过地下停车空间进入校内空间,设置检测闸机并监管,限学生家长带学生通过身份认证后进入校园空间。

2)使用时间的管控

运动场所针对校外人群的开放时间除周末两天开放之外,周内选择傍晚至晚上的时段进行开放,其他时间一律不予对外开放,并严格管控使用时间。地下停车库的对外使用应与上下学高峰时期错时开启,利用智能系统对社会车辆进行信息录入,在上下学高峰期“只出不进”,严格限制车辆进入。

3)使用方法的管控

首先,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封闭管理。在有校外人员进入使用的情况下,要确保共享区域与校内空间上的隔离,确保使用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不互相干扰。其次,相应增加安保数量。校内空间对外开放之后,校内环境相对复杂,应增加校内监控,设置校园安保人员的安全巡逻。规划合理的巡逻路线,并进行多时间、多次数地巡逻和监管。

03

结 语

文章以共享为理念,通过对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分析,将解决策略落实到泉州第三实验小学的方案设计里。主要对校园内部空间进行了优化设计与创新,植入传统庭院空间,使建筑整体跳脱传统“鱼骨式”布局,加强景观的丰富性,让架空层、廊道等非主体性空间成为真正具有共享性质的场所。

以共享理念规划校园外部空间,对社会共享区域进行多元化管理模式设计,保证校园的安全运行。以此来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充分发挥校园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价值。在城市密度日益增高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社区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阿黎

来源:中外建筑

作者:王小永,汪忠,王春保,曾菲萍,李壮壮,黄煌强

原标题为《基于共享理念的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内容略有删减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