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文化透镜(一) “海淀区”名称由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arble香烟名称由来 海淀文化透镜(一) “海淀区”名称由来

海淀文化透镜(一) “海淀区”名称由来

2023-09-30 06: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海淀区”名称由来

要了解海淀区,看这“海淀”二字也可以猜想其意,历史上的海淀,应该是水面广阔的地方。那么,“海淀区”是如何得名的呢?

在中关村西区,在苏州街与中关村大街之间,有一条贯穿东西的道路,名叫“丹棱街”,街道旁还有一座大楼叫“丹棱大厦”。少有人知其来历。追根溯源,它来自于对元明时期文人骚客在海淀村庄游览时为此景观而起的典雅名称“丹棱沜”(音畔)的纪念,可以说,这里是海淀区“最早的文化中心”。

清人在一首诗中写道:

丹棱沜边万泉出,

贵家往往分清流。

李园米园最森爽,

其余琐琐营林邱。

(李园、米园是指明代北京城西郊的清华园和勺园,位置相当于今四环路海淀桥以北)

“海”是水面大的意思,“淀”是华北地区对浅水湖泊的称谓。史书上对家乡有“海店”“海甸”和“海淀”三种称谓。史书上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元代王恽所著《中堂事记》:

“中统二年(1261年)赴开平,三月五日发燕京,宿通玄北郭。六日早憩海店,距京城二十里。”

(“通玄”是金中都城正北门通玄门,在今白云观附近。)

据考证,当时的“海店”,位置就在今万泉庄以北,苏州街北段。

从明代开始,海淀区就一直是京郊风景旅游区,明代诗人区怀瑞在《友人招游海淀不去却寄诗》中写道:“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清代,三山五园绵延数十华里,时至今日,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仍独具魅力。

刘培恩摄影

清女词人顾太清写过一首诗《雪后往海甸书所见》:

微阴淡日酿春寒,地接离宫石路宽。

雪满远山云里现,烟开御柳画中看。

墙头村妇窥游骑,树底耕牛卧草栏。

十里香尘吹紫陌,悠悠冠盖退朝官。

可以说,元明时期的海淀村以至到清代发展壮大的海淀镇,是海淀区最早的发祥地。这就是“海淀区”名字的来历。

海淀区发展脉络

海淀作为聚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了。海淀区是一个年轻的行政区,1952年9月才正式建立并命名,建立之初,区政府驻地位于海淀镇。2001年,为了建设中关村西区,海淀镇被拆除,区政府驻地迁到长春桥路17号。

1952年9月海淀区刚建立时范围

现在海淀区范围

可以说,海淀区是伴随新中国建立而一起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海淀区发展脉络清晰,文化元素独特,具有优良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禀赋。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海淀区是城市近郊区,20世纪50年代,被规划为首都文教区,中科院落户中关村,此后形成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林立的区域特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四季青”为代表的优质蔬菜产地备受瞩目,被称为“京郊‘菜篮子’”;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淀区科技创新产业蓬勃兴起,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核心逐步向外扩散,形成了高新科技密集区。

2016年以后,海淀区在首都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也由“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变成了今日的“首都中心城区”。今天,海淀区委、区政府正在带领全区人民落实“两新两高”战略: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

王建摄影

今天,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可以进行野外考察、绿道行走、历史溯源、文化探究,学习“海淀历史与文化”让我们重温海淀美景,涵养家国情怀,共创美好未来。

撰稿:宋世云

审稿:刘晓宇

编辑:李梦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