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pectivism的翻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ndonesia中文翻译 perspectivism的翻译

perspectivism的翻译

#perspectivism的翻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先读到中文译著,这句被翻译为从自我中心主义到视角观,模模糊糊大概猜到这里的视角观可能是超出自我中心视角的意思,但总觉得视角观这个翻译太生硬,无法完全弄透其意义,于是找来了英文版对照下,果然是perspectivism,读英文反倒一下能明白这里的视角观应是理解他人有他人的视角,并能从他人视角去思考的思维方式。

perspectivism中文又常翻译为视角主义还有透视主义。透视主义觉得是个绘画名词,所以第一反应忽略了它,而只执着于视角主义仍然是个不好理解的名词?难道没有更容易理解的译法吗?

2,

无聊的我,便把这句话截屏发给了我那头顶英语翻译学硕士光环的多年基友兼御用翻译。问道:本句中的perspectivism,对应自我中心主义,能不能想到最合适的中文翻译。

结果,他竟然翻译“利他主义”。我回道:利他主义是伦理意义上,不是思维意义上的,相对的更应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也勉强算吧,但这里的“自我中心主义”应是一种思维方式。

3,

不过,我后来转念一想,他肯定是看到自我中心主义,没有细想,就马上翻译为利他主义。他本来就是首先把自我中心主义理解为伦理意义的,这可能恰好是中文思维、中文文化的特点,中文字词里涉及到人的关系,可能就很少会只有纯思维意义,而不具伦理意义。自我中心主义一般就容易理解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而不是英文意义上的只看到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又想,英文善作抽象名词,中文则更强调行为。抽象名词的引入当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但翻译阅读中,太多硬译的抽象名词也未必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4,

综上两点考虑, 那么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动作性的句式吗?比如,“从只观(识)自我到全(通,统)观知他”,当然,懒得搜肠刮肚,肯定不是最恰当的。而且这个文言了点,又呈现出中文语词模糊、多义、需要揣摩的特点。但将抽象名词改为行为动词,将定语长句化为凝练短句,可能更符合汉语本身特点。从个人电影学领域的翻译看,目前看到最具此翻译特点,阅读最通畅的当属香港人翻译的《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这可能源于香港人英文水平更佳,又保持了文白夹杂的所谓三及第书面写作风格。

文白夹杂的文风在大陆学术翻译中很少见了。刚才的翻译思路,若白一点说,就是从只看到自己(的视角)到理解他人视角的全面视角。但这就是在解释抽象名词含义了,而且还感觉别扭,反倒不如用抽象名词的方式翻译更为训练人的思维。刚刚想到了“全观知他”,那为何不用全观视角主义或者全观主义又或者通观论,通观主义,通观视角主义等等名词呢?

5,

这才想起另一翻译“透视主义”,一查,我认为的这个绘画专业词原来恰好又用在文艺理论和哲学翻译上。

这个词本身就是尼采首用。

“在尼采看来,人的认识是由人的生命本能、强力意志、情绪冲动这些中心发射的对世界的透视,这种透视所得的结果是“外观”,它是流动而不凝固的;透视在本质上是评价和解释,解释是意义的置入,它同人们的视角相关,只是表达的不同价值主体的“视界””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

透视主义是指把诗和其他类型的文学,看做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和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并且充满着各种比较的可能性。

perspectivism,在尼采哲学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这两领域,含义当然有相当差别,但都含有从不同视角统合观察的意思。那怎么就都给翻成透视主义了?透视主义明明更多用在绘画领域,有其固有的,为人熟识的含义。如果说尼采的“透视”还能让人囫囵吞下,强行消化,那文学理论的“透视主义”真的很难让人下咽。

6,

于是再查。

原来之所以翻译为透视,一般的解释是它原本来自拉丁语perspclre,看透之意,故可解释为“透而视之”,那既然是看得通透之意,何不用通视呢?或者通观?避免了与绘画专业的透视主义相混淆。而且所谓的看透,英文里更强调的是全面、整体地去看,中文也有所谓”通"才能"透"之意。

另外,我最初想到的是通观,全观,完全没有考虑“视”。英文的perspective,本身就带有观点、态度的意思,在表达思维意义方面,中文的观比视应更恰当,而绘画领域的透视,则更纯粹于通过眼睛去看这方面。

中文的观是有不同层面、层次、视角的,比如内观、外观、上观、下观、、近观、远观、通观、全观等等。英文perspectivism被造出来,却是一个整合各种视角的抽象名词,本身就带有了整合性。英文的视角是有思维、情态在里面的,汉语的视角却相对更名词化,视角主义在汉语中其实不成立,前面没有修饰便不知道什么视角。若以观译之,则前面必须根据语境加以不同的修饰词,但大体来看,都以一种整体观,全面观为主,所以,将视角主义或透视主义译为“通观主义”、全观主义,通观(全观,统观)视角论等等可能是更为恰当的。

补充:威尔伯意识进化观中提出过 vision-logic,大陆出版的《性、生态、灵性》,《万物简史》都翻译为视觉逻辑。我想这个中文翻译,无论如何都是很难理解的,跟视角主义一样。台版翻译为统观逻辑,这就清楚多了,看来也是出于同样考量,而且翻译者应有一定的佛学或灵修素养。

文化 意识 文艺理论 翻译

© 本文版权归 商羊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