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 “砚”遇一万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ettinggo简谱数字光遇 文章千古事 “砚”遇一万年

文章千古事 “砚”遇一万年

2023-06-05 14: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在这种说法的排名中,砚居最后,但相较于纸、笔、墨,砚出现的时间最早,从文化流传和文化内涵方面来说,始终居于首位,故有“文房四宝砚为首”之说。砚是中国古代文房用具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保存状态最好的器物,从起源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演变历程。关于它的前世今生,我们从考古发现的文物来谈一谈。

  □刘文涛

砚的起源

砚最初叫研。《说文解字》曰:“研,也。从石,幵声。”这里的“”通“磨”,而《辞海》解释这两个字:“砚,砚台,磨墨器。”“研,①细磨;②通砚”。通过字意本身我们就明白,砚最初的功用首先与研磨有关。这在考古发掘中已经有印证。

  1980年在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过距今一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研磨工具。两件磨盘,一件磨石。磨盘磨面及磨石上被赤铁矿石粉染成暗红色,同时出土的还有7块赤铁矿石。这说明磨盘、磨石的功用是用来砸击并研磨赤铁矿石粉的,这些赤铁矿石粉可以用来绘制岩画。到新石器时期,研磨工具已经普遍存在了。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就出土过若干件(图①)。磨盘成石臼的样式,就是石板中间有凹窝,磨锤则类似现在的捣蒜锤,磨盘和磨锤上有红色颜料痕迹,这种残存颜料痕迹的同类器物在陕西姜寨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二期都有发现。而这几个遗址都是出土彩陶的地方,这些研磨器或许就是绘制彩陶所使用的绘画工具。

  这些研磨器的功用虽然是研磨颜料用来服务绘事,但从形制来看,尚处在向后世标准砚台过度的阶段,只能称为研,还不能称为砚。而后世标准砚的形制构成要素要包括砚堂、砚边、砚侧、砚池、砚面、砚背等。从新石器时期到秦汉,经过了漫长发展,随着毛笔的出现、汉字的定型和书写机会的增多,研从单纯作为绘画工具进一步延伸至书写领域。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菱形鹅卵石研,虽然制作简单,但同时还出土墨和笔,这套组合说明最迟在战国晚期,研已经成为书写活动的辅助用具了。到汉代时期,文化相对发达,加之原始纸和烟墨的发明,书写活动日益增多,无形中促进了文具的使用。如山东巨野金山南侧曾出土过东汉时期的圆形龙纹石砚,工艺明显趋向精致复杂,砚盖上雕刻龙头盖钮,砚盘上有砚面、砚池、砚边,下承三个兽面足,砚面上保留石研子,因为原始墨为颗粒状或薄片状,用研子压住才好研磨(图②)。从汉代开始,砚的形制开始增多,甚至开始出现繁缛的工艺砚。

从研到砚

  汉代是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江苏连云港海州区黄石崖西汉中晚期墓中曾清理出长方形砚、毛笔、简牍的组合,这说明砚作为书写必备工具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在这种大环境下,砚迎来发展高峰是必然的。这种高峰不单单体现在制砚工艺方面,在制砚材质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多石地区制石砚,产瓷地区烧瓷砚,两者皆匮乏地区,烧制陶砚也能用。

  魏晋时期,带足瓷砚流行开来。流行的原因是烧制带足瓷砚相较于费工费料的石头雕带足砚更简单易行。为什么要砚台加足呢?因为当时人的书写状态并不像现在伏案书写。当时还没有现在流行的高足家具,人们多席地坐或站立,一手持简牍或纸张,一手执笔进行书写,且书写地点并不固定,这就要求砚这种时刻伴随文人左右的器物必须做到随遇而安,而砚足正适应了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稳定的要求。这种带足瓷砚的形制是砚面在中环高高隆起,外环有下凹的深槽砚池,以便磨好墨后储墨,实用功能明显。砚台下部用足承托,到隋唐时期砚足上还装饰有纹饰。这种砚又名辟雍砚,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辟借作璧字,就是像玉璧一样的圆形。雍字应当是广字下面加一个邕。代表四方有水,土在其中。广是高屋之形,即中有高大建筑,四面环水。辟雍砚则是对辟雍格局的模仿,圆形,砚面凸起,砚面与砚壁之间形成一圈环形砚池,形制类似,故名。辟雍砚精品在山东多有出土,如济宁兖州曾出土过隋代青瓷象首圈足辟雍砚,砚身为圆形,砚面居中,砚下部由28个浮雕象头组成圈足,砚外部施青釉,内部无釉。此砚造型独特,立意生动,象首呆萌可爱,构思精妙,用赏兼得,显示出制作者的独具匠心(图③)。唐中期以后,辟雍砚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随着高足家具的出现和文房文化的发展,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房用具,被越来越多地放置在相对固定的书案之上,使砚足的存在失去了必要性而开始退化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唐代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两种新式砚,一是风字砚,因砚形前窄后宽,前倾后斜,堂池不分,简朴端庄,形似汉字之“风”字,而得名(图④)。这种砚已如前述,高足逐渐退化,即一端落地,一端以单足、双足、梯形、墙足等矮足支撑。另一种新式砚即暖砚,当时因缺少取暖设施,在寒冬中砚中之墨容易结冰,令文思泉涌的文人墨客烦恼不已。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中就有“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的记载。暖砚的发明,就是为了温墨防冻,以便挥毫流畅。现在已知的暖砚有两种类型,一为“水暖型”,即在砚堂之下留出空腔,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的温度升高,二为“火暖型”,即在砚面之下制成空堂,引入炭火烧烤加热。山东境内至今未见时代明确的唐代暖砚,倒是德州德城区抬头寺村出土过金代水暖瓷砚(图⑤),济南历城张荣家族墓地出土过元代火暖陶砚。

  到了宋代,又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与前代有所不同,他们更加追求自然、纯朴和雅致的美感。砚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常常寓意深远。在造型上,他们赋予砚台以生动的艺术感。砚台的材质也使他们的追求,偏爱使用上等的石材,如歙石等,这些石材质地坚硬、细腻,能够提供良好的书写感受,同时也具备触感上的愉悦。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工艺美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官造或宫廷造,不惜工本,富贵华丽,这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也深刻影响了砚台的制作。砚台的制作由古朴趋向奢华,砚台的实用性大部分被其艺术性、观赏性所取代。如今,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砚台已经彻底退出了实用舞台,步入了工艺美术品的行列。

山东名砚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产砚地区,砚石品类繁多。青州红丝砚、临沂徐公石、长岛砣矶砚、曲阜尼山石砚、淄川淄砚等十余种自古即有盛名。

  山东所产砚石里名气最大的当数红丝砚。现在的四大名砚一般指“端、歙、洮、澄泥”,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青州红丝砚一直居砚界魁首。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中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唐代柳公权、宋代欧阳修等大文豪都对红丝砚有极高的评价。红丝砚石材产地为青州黑山(今青州市西南),砚石以其温润如玉的质地、艳丽多姿的色彩、变化莫测的纹理、古朴自然的形状盛行于当时。尤其是砚石的色彩,以红黄为基调,赭、紫等色兼有,加之纹理极富变化,文字、动物、山水、人物等图案都在似与不似之间,使人产生无尽遐思,妙不可言。历史上的红丝砚贮水不耗,发墨不损豪,久用笔锋不退。自汉魏至唐宋,一直是砚中极品,得此砚堪比黄金,深受文人雅士推崇。至北宋末年,青州黑山红丝石矿石源逐渐枯竭,后世虽屡有产出,但数量及品质上已远远逊于前朝了。清代以来,在距青州黑山东南约三十余华里的临朐冶源老崖崮,又重新发现了红丝石矿,并一直延续开采至今。相较于青州黑山老矿,临朐红丝砚虽纹理色泽依旧艳丽,但明显油性不足,发墨不佳,红丝之名也仅仅存其名了。

  尼山石砚因产于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孔庙北的中和壑(俗称砚台沟)而得名,与楷木雕刻、碑帖一起被称为“曲阜三宝”。清代乾隆版《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有疏密不匀黑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得之不易。”尼山石砚色彩除传统的橘黄色外,还有豆青色、棕褐色、黄褐色。故清代制砚名家徐坚曾称赞尼山石砚:“不方不圆,因其自然。故差胜于雕镌。”到了近代,尼山石砚产地中和壑中的砚石已近乎开采绝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当地有关部门的努力,又在尼山五老峰下发现了新坑,且储量较丰。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尼山砚石的产量达到了高峰。

  长岛砣矶砚也是有大名气的砚石之一,因产于长山列岛中的砣矶岛(古称鼍矶岛)西部一断崖上而得名。此处濒临大海,采石异常艰难,传世之品不多。砣矶砚石的颜色为黑中略呈绀青、灰绿色,因其含有微量自然铜,如金屑撒在上面,闪耀发光,石上还有明显的雪浪纹,小的如秋水微波,大的如雪浪滚滚,故砣矶砚又有个美丽的名字——金星雪浪砚。砣矶砚除了砚面美丽之外,最大的特点是石质嫩润、发墨快,堪比歙砚。清乾隆皇帝曾有一方中刻蟠龙、边刻螭龙的砣矶砚。砚身有乾隆题诗:“驼基(砣矶)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端砚别称)。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

  山东除了产常规石质砚以外,还有一种较为稀罕的化石砚——燕子石砚。砚石原料为三叶虫古生物化石,因三叶虫硬体部分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似燕子的尾巴得名。这种化石颜色呈土黄或棕灰,表面凸凹不平,色泽古雅,纹彩特异,形似浮雕,有极强的立体感和观赏性。山东沂蒙山腹地和泰山支脉的莱芜山区是目前国内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地方,这里也是燕子石砚的主产地。三叶虫化石质地坚密,细腻润泽,形状多变,磨制成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深受历代书画家珍爱。清乾隆年间辑成的《西清砚谱》中亦收录燕子石砚数方,且在砚谱中名列于前。

  文房四宝中,墨易磨耗,笔易损伤,纸易销毁,唯有砚可留驻千秋,伴己一生,故古人称其为“石友”,是中肯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