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研制5年,定型前夕下马,中国放弃“亚洲第一炮”是明智之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kext驱动安装的五种方法 辛苦研制5年,定型前夕下马,中国放弃“亚洲第一炮”是明智之举

辛苦研制5年,定型前夕下马,中国放弃“亚洲第一炮”是明智之举

2024-04-03 15: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包头一机厂(617厂)和二机厂(447厂)之间的北方兵器城,陈列着一门被称为“亚洲第一炮”的203mm重型牵引火炮样品。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从FGT-203型加榴炮开始。

对于信奉“口径即是正义”的“神教党”拥趸,在国产装备序列中“8吋炮”的缺席,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回顾它的研制过程,FGT-203在定型前最后时刻被放弃,其实在今天看来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顺手捎上的项目

作为一款中外联合研制的项目,FGT-203的位置非常有趣。这个事情与“悲情天才”——加拿大人吉拉德·布尔(Gerald Bull)博士——颇有渊源。

吉拉德·布尔博士

在80年代,我国兵器工业部门与国外厂商有过不少合作项目。不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部分合作项目都是面向国际军贸市场。

1984年,我国从奥地利购买了2门GHN-45型155mm/L45加榴炮(即GC-45型的奥地利授权生产版)用于测试。经过1年的对比试验,我国最终决定以155mm口径取代152mm口径,作为我军主力重型身管压制火炮的标准口径。兵器工业部获准购买GC-45型火炮及配套弹药的生产线,相关产品额国产化工作代号922工程。

加拿大GC-45型155mm/L45牵引式加榴炮

1986年,布尔博士受邀来华指导GC-45研仿工作时,主动向我方发出邀请,参与新型203mm加榴炮的研制。这是一种是典型的集团军属压制火炮。当时,我国军属远程火炮还是59-1式130mm加农炮,在射程和威力上与北方假想敌的2А36/2С5“风信子”与2С7“芍药”差距巨大。1986年8月,北方工业公司与SRC公司英国分部和西班牙ERT/EDB公司签定了“火炮武器系统研究和发展的协议”,同年9月203毫米加榴炮项目正式立项。

根据合同安排,在产品研制阶段中外双方都均互派专家参与。其中,火炮的图纸设计由SRC公司进行,首先由ERT公司制造两门样炮进行试验,之后由北方公司再制造两门样炮,进行扩大范围的试验,最后再交由ERT和SRC公司进行联合考察。在结束研制后,各方将交换相关试验文件。作为该项目的附带条件,SRC公司向我方提供了FGH-155型、FGT-203型和VSP-203型3种火炮的设计资料供研究使用。

国产W88式155mm/L45牵引式加榴炮

在当时45倍径身管155mm火炮和弹药技术尚不成熟,在引进GC-45的时候,是以企业自筹资金作为出口项目进行。而选择155mm口径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是远景规划,当时并无配套的内装项目。但是,“捎带”而来的FGT-203却获得了正式立项。

以讹传讹的W90

在FGT-203的研制过程中,还生产过1门搭载在引进的美国M158型底盘上的样炮。网络上有不少文章都将这门炮说成是FGT-203的自行化版本,甚至给安上了一个W90的代号。实际上,W90是FGT-203型牵引火炮的外贸代号。而且,这门履带式底盘的试验样炮,诞生的时间甚至比牵引版本还早。

与M158底盘结合的FGT-203弹药试验样炮

本来,我方生产的样炮是以英国方面提供的图纸为基础。但是,在样炮的制造阶段,我方发现相关图纸存在一些问题,于是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补充设计和修改。实际上,我方生产的弹道摸底样炮高度自主。当然,根据合同条款,我方与西班牙方面交换了自己生产的摸底炮部分身管组件。

不过,在弹道样炮生产出来之后,配套的炮架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方利用手里现成的美制底盘,先期进行全系统测试——美国M110型203mm自行火炮的底盘部分就是M158型。不过,因为药室容积、身管倍径比和后坐力的原因,弹道样炮与底盘的配合存在问题,离定型列装相去甚远。

试验中的FGT-203样炮

在完成整合后,从1988年6月到1991年10月,FGT-203型火炮系统分四个阶段总共进行了八轮靶场射击试验,发射炮弹235发。试验结果表明,FGT-203火炮系统总体设计基本成功,在使用远程全膛底排榴弹(ERFB/BB)时,以52°仰角发射,最大射程达到50公里,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1990年底,兵器工业总公司和兵器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203毫米炮及相关项目的汇报展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决定将研制工作继续下去,并着力转入满足国内要求的203毫米自行炮系统的研制轨道上来,并积极开展了舰载203毫米炮的预研。

然而,就在似乎一切顺利的时候,1991年底FGT-203型牵引火炮研制却突然宣告停止,相关技术转入储备,研制重点则转向155毫米火炮和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系统。对于FGT-203项目的戛然而止,主要的原因是该型火炮的技术指标不能满足未来作战的需求。从今天来看,当时做出的判断还颇具前瞻性。

是非功过任评说

从性能上看,FGT-203型加榴炮在射程、弹药威力方面,与美制的M110系列和苏制的2С7“芍药”相比都有不小的优势。但是,在整体层面的问题当时却不能妥善解决。而且,在M110A2和2С7М之后,各国再也没有列装任何新型203mm级别火炮。

首先就是射程优势意义不大。以美国的M110A2型自行火炮为例,它采用了37倍径身管,发射M509A1型子母弹时,射程为22.9公里,发射M650火箭增程弹时为30公里。而采用155mm口径39倍径身管的M109A5自行火炮,发射火箭增程弹时,射程同样达到30公里。

俄罗斯的2С7М“芍药”采用60倍径身管,发射普通圆柱榴弹时射程为21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弹时射程为35公里,还不如2С5“风信子”发射火箭增程弹时的40公里射程。

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M110A2自行火炮

当然,美、俄同类火炮因为设计年代较早,没有配备新型远程弹药,在射程指标上要吃亏一些。虽然我国的FGT-203在发射全膛底排增程榴弹时,达到了50公里的射程。但是,155mm口径52倍径加榴炮在使用全膛底排弹时,也能打出43.5千米左右的射程,这点优势意义不大。

更重要的是,集团军属的远程火箭炮,可以很好地衔接155mm加榴炮与战役战术导弹的射程,这使得203mm加榴炮相比155mm加榴炮多出来的不到10公里射程,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优势。

其次就是单发威力与持续投掷能力的矛盾。单发威力大是203mm口径对155mm口径最大的优势。以美国M110系列火炮使用的M106型杀伤爆破榴弹为例,弹头重90.8公斤,装药量为16.3公斤(36磅)。我国的203mm全膛底凹榴弹,弹重95.6公斤,采用了大密度旋紧装药技术,装药量达到了21.5公斤。与之相对应,现役155mm圆柱榴弹的最大装药量为11.5公斤,而底排增程榴弹的装药量在8.6公斤左右。

美国M106型203mm杀伤爆破榴弹

可见,在爆破威力上,203mm弹药比155mm弹药确实优势不小。但是,在射速方面,由于203mm弹药尺寸大、重量大,即使有辅助装弹设备的帮助,最大射速只有每分钟2~3发,持续射速更是只有每分钟1~1.5发。而155mm火炮的最大射速为每分钟8~10发,持续射速为每分钟4发左右,照此来算单位时间的投掷量反而占优。

当然,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的投掷重量优势更为明显,战斗部质量可以达到150公斤,装药量可达到40~60公斤。凭借大长径比的优势,远程火箭弹对加固目标的侵彻爆破性能更为优越。

接着就是机动性的问题。美国的M110A2和俄罗斯的2С7М“芍药”采用了履带式底盘,但是又采用了敞开式设计,这就使得履带式自行火炮防护性能好的优势荡然无存。再加上不具备全向射击能力,更是磨灭了火力反应速度的优势。

艰难进入阵地的南朝鲜美制M115型203mm榴弹炮

FGT-203的问题就更大了。作为牵引式火炮,它的自重达到了16.4吨,牵引长度足有14.38米。而当时我军主力大口径火炮牵引车CQ-261的公路最大牵引重量是15吨,越野状态为10吨,即使在公路行驶状态也无法满足FGT-203的牵引需求。唯一可以满足要求的现役牵引车,只剩下最大牵引重18吨的JN-252型。而带有APU辅助动力设备的W89式155/L45牵引炮,牵引长度仅有9.6米,还可以自行进入阵地。可见,牵引式的203mm火炮做不到“快打快撤”的要求。

最后就是精度问题。在90年代初的技术条件下,全膛弹的精度始终逊色于圆柱弹。虽然我们采取了优化弹体壁厚、弹口螺纹、弹带等部位设计参数和工艺,增加弹丸定心部直径1mm,并在弹带后增加长36mm的短圆柱部,改善内弹道性能,减小弹丸初始章动,但是效果依然不够满意。

FGT-203配用的全膛底凹榴弹

配套的203mm全膛底排榴弹(ERFB/BB)的地面密集度为1/250,作为对比155mm/L52加榴炮的地面密集度为1/300,可见二者的差距较为明显。根据经验公式,杀伤半径与爆炸当量的3次方根呈正比,可见精度的差距会迅速地消弭威力的优势。因此,在90年代初的技术条件下,放弃203mm/L45加榴炮,转而攻关300mm远程火箭炮和155mm/L52加榴炮的决策,具有先见之明。

大口径的回归

当然刚刚说的这些问题,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武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曾经淡出人们视野的大口径地面火炮,又到了回归的时刻。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分布式杀伤概念的普及,使得如今的战场上,重要目标的数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使得对武器,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投掷密度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远程火力打击手段将会不敷使用。

就像最近的俄乌冲突,战役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消耗量动辄上千。因此,需要研发更为廉价,有更好火力密度和持续性的武器系统,比如美国提出的射程1800公里 SLRC“远程战略火炮”计划。

美国SLRC“远程战略火炮”计划

目前,常规火炮增程技术早就已经烂大街了。在精确制导技术的加成下,射程与精度的矛盾大大下降。但是炮弹体积有限,增程手段的应用,意味着战斗部质量的下降。对于中小口径火炮而言,情况非常不利。以155mm口径为例,常规的圆柱榴弹装药量可以超过11公斤,而底排增程弹的装药量就会减少到8~9公斤,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药的装药量只有5~6公斤,而最强大的冲压增程弹装药量只剩下2千克左右。

当我们把火炮口径放大,情况就会大大改善。比如像冷战初期的大口径原子炮,诸如美国的M65“原子安妮”和苏联的2A3“聚光器”之类。在正常的700~800m/s的膛口初速下,发射带有冲压增程的炮弹,射程足以达到500~1000公里,而战斗部质量不低于150公斤。这样的“超级大炮”,在使用成本上显然远远低于诸如PrSM和9M723一类的战术导弹,而且具有更高的火力投掷密度和持续投掷能力。

虽然错过战列舰的时代,但是我国在大口径火炮领域并非毫无建树。在早年的640工程中,我国曾经制造过420mm口径的“先锋”反导火炮。前些年也有消息指出,先锋号依然在作为试验平台运行,而且在同一个场地上还有新产品的身影。再结合最近爆出的某型试验装备的消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期待着国产大口径火炮的回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