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被动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keep的被动形式 汉语中的被动句

汉语中的被动句

2023-03-12 2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语中的被动句通常是像这样:他被打了。

“。。。被+。。。+动词。。。。”

所以我认为被动句包含三层含义:

1、直觉语义上的被动关系,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施动者和一个受动者。

2、动作实际发生的非主动性,也就是说动作的发生并不是句子中的主语的主动做出的或者期望发生的,注意,不是期望发生的并不一定是被迫的,可能是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发生的。

3、形式上使用”被字句“的结构。

那么我么看几个被动句的例子:

那副画被看了很多次。(简单的描述事实,自然而然发生的,画就在那里,并没有往人的脸上跑)。

他被人打了。

他被狗咬了。

但是还有一些不完全满足上面三种条件的情况,为了方便描述,我暂时把满足上面三种条件的情况叫做”强被动“,与之对应的,下面要讨论”弱被动“,先看例子:

1、碗洗好了/锅刷好了

2、衣服洗干净了

3、屋子收拾好了

4、会场布置好了

当我们说”碗洗好了“,其实从施动和受动的角度来说,碗是受动者,受动者做主语,那应该用被动句才对,但是现实是我们通常不会说”碗被洗好了“,因为“洗碗”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行为,碗并不会自己跑过去被洗。

”碗洗好了“的完整表达可能是”碗(被我)洗好了“,但是仔细感受一下的话,这么说又会觉得是在强调我洗的,所以两者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总之,汉语中在表达这种情况时,通常不会用“被字句”。

由此可见,是否使用被动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事件或者动作的发生是否有足够的主动性、主观意志。如果不是,那就必须用”被字句“,如果是,那就可以不用”被字句“。

狗被猫咬了。

汉语中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两种,强被动和弱被动。

先看一下被动句的几个要素:

1、主语作为受动者,宾语作为施动者,有时候宾语也会省略。

2、表示被动关系的“被”字

那么什么是强被动呢?那就是必须有“被”字的被动句。

那什么时候必须要有“被”字呢?那就是施动者和受动者的关系不明确的时候,必须要有“被”字来明确指出谁是施动者,谁是受动者。只要必须使用“被”字来明确施动和受动关系的句子,都是“强被动”句。比如”狗被猫咬了“,两者都有可能互为施动者和被动者,如果说”狗咬了“,你根本不会想到”狗被咬了“。

那么什么是弱被动呢?那就是可以不必使用“被”字的被动句。

那么什么样的被动句可以不出现“被”字呢?那就是施动者和受动者本身在语义上有着明确的施动和受动关系的词,比如“碗洗了”,这里并没有出现“被”字,但是逻辑上显然碗是被洗的,他不可能自己洗自己,真是“人”和“碗”之间的施动和被动关系是明确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省略“被”字,我称这种表示被动语义缺没有“被”字的句子为“弱被动句“。另外这种弱被动句中,行为的发起者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被动句,其实我也没想明白这算不算被动,总之是一种特殊句式。大体结构是:S+V+名词(不敢说是宾语,补语?)

比如: 我晒了太阳。/我去晒太阳。

我在海边吹风

那么我尝试分析下“我去晒太阳”这句话。

首先从语义上说,的确是人被太阳晒,但是有个事实前提,发起“晒”这个动作的是太阳,人一定是动作的受体。

但是实际上,当我们去晒太阳的时候,太阳就在那里,他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的待在那里,是我们主动的跑到太阳底下,阳光才能晒到我们身上。所以从这层含义上来说,“晒太阳”是一个主动行为,是人们主动去做的。它实际表达的是“我去太阳底下让太阳晒一晒(我)”,其实平时也的确经常这么说:“你干嘛去?去太阳底下晒一会。”,可能不知道啥时候就演变出了”晒太阳“这种极简的表达方式,当某种表达变得非常频繁、广泛的时候,它一定会朝着越来越简化的方向演化,能用两个字表达清楚一个意思的时候,我特么绝对不想用五个字说,我懒!

当我们说“我去晒太阳”的时候,直觉上完全没有“被动”的那种感受,也就是说从施动和受动关系上虽然“我是受动方,太阳是施动方“,但是在整个场景下的行为逻辑上,我才是行为的主动发起者,太阳什么都没干。而当我们说”我被打了“,”树被风吹跑了“,我们都能直觉的感受到这其中的施动者是动作的主动发起者,而受动者真的是被动的接受某个动作。而前面说的”强弱被动“句起施动者也恰恰都是行为的发起者,跟这个例子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例子的受动者才是行为的发起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句子算不算做是被动句的一种形态也值得商榷。

本文只讨论汉语中的情况,不涉及其他语言,语言作为在某种条件下、某个特定群体中产生的交流工具,每种语言有着各自的使用习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