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广播日丨探寻民国广播事业的起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kdka电台照片 世界广播日丨探寻民国广播事业的起源

世界广播日丨探寻民国广播事业的起源

2024-01-23 14: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央大电台 大播音室

吴道一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年刊》(1929年)中阐述道:“自马克史威尔及赫芝之发明,马可尼之实验。而无线电三字,而震耀于世,遂有有线电与无线电之分别。就字面观察,本极明显。如学理上作探讨,则前者系电能之藉导体以传送,后者则为电能之藉电波以推进。而电波之产生,全基于电流之振荡。凭藉‘以太’为媒介,挟每秒十八万六千英里之速度,远及八方,无坚不进,无孔不入;遇有特别装置之收音机械,则贴然就范,故无线电之长于有线电者,在于引用轻便,既无植杆架线之劳,更属管理简易;即遇损坏,亦限于一台,而且发于一地,达于全球。公共消息之传播,可称尽善尽美。”对其大加赞赏。

1920年8月《东方杂志》的“科学杂俎”栏目以“用无线电传达音乐及新闻”为题,介绍广播,文中提道:“最近美国Burean of Standards发明一种特别受音器,名曰Portaphone。其外表与蓄音器相似,装有一匣,极便携带,无论何地,均可放置。此器能接受中央无线电发音机所发之声浪而扩大之,使其声自喇叭中传出,以布于全室。因有此种发明,故将来可有许多新用途。例如晚间八时半,为人民音乐跳舞之时间,此后可由中央无线电局于此时自无线电传出音乐,则跳舞之家,但将受音器开动,音乐立时大作。跳舞者可以应声而舞,不必更雇音乐班矣。又于晨间,由中央无线电局将是日所得新闻,发出报告,则家家仅需开动受音机,即可亲聆新闻。且可于早餐时,且食且听之。较诸披阅报章,便利多矣。”这是国人对广播的最早认知,它生动描绘了广播生活的场景。

播送时工作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特别关注到广播在新闻和音乐方面的功能和潜力,它从人们日常生活出发,所描述的景象实在令处在印刷媒体时代的人们向往,对当时的国人来说不啻为一个科幻故事。

World Radio Day

民国广播的文化方面考察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其大的文化传统能保持基本统一,是依赖一个以文字、书本、经典等书写为核心而维持的。各地的文化人通过书写和阅读能与他人沟通交流,语言方面的统一问题就显得不那么紧迫。但到近代,中国落后了,遭受西方列强凌辱,从语言方面考察,一个重要因素是泰西各国使用拼音文字,语言一致,简便易学,它有利于其教育普及,而中国文言不一,朝野不能一体,内外交流不畅,底层民众识字艰难,成为国家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开启民智,改变这种重文轻言现象被提出来。启蒙新民,就是要改造国民,突破传统禁锢,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即所谓文明开化、文化育人。对此梁启超有所谓教育、演讲、办报的新民三路径说,其毕生都致力这三大事业。广播是放大的演讲,成千上万在不同地域的人可以收听,如此可令新民的价值和效果千百倍增加。

国语报告新闻

为了交流,发音也需要统一。从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语言文化经历变革即“国语运动”。与文字书写不同,语言习得有在场性的要求,需要的是口耳相授,听说结合,在生活中学习使用效率更高,无线电广播作为听说媒介无疑是推广国语的最佳媒介选择。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表示:“要建设统一而立得住的国家,统一的国语也是一个极要紧的条件,在促进统一国语的工具当中,以无线电广播的影响为最广,再加上有了现在各地转播中央电台的帮助,这个影响当然一定是很大的。”

声音文化通过宣教、演讲、辩论、口号、课堂等形式,已成为人们思想交流的新取向,民国时期的无线电广播无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国语之统一,既是一种文化问题,也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在中国比比皆是,言说发声甚为庞杂,交流沟通不畅,缺乏社会效率与整合合力,各项事业的发展就要受到制约。因此,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一个标志,而民国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听说传播方式在国人充分实现“语同音”的交流方面居功至伟。

灌制唱片

都市化是考察广播的文化功能一个直观的载体。都市是与乡村对应的概念,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产物,都市文化与商业繁荣互为表里,都市繁荣有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漂亮的橱窗、衣着时尚的男女等目不暇接的视觉元素外,它应该还有不可或缺的听觉元素,如收音机里传出的流行歌曲、戏曲说唱以及商业广告的喋喋促销声,这不仅是都市生活的标配,也成为都市文化的符号,这在号称“十里洋场”同时也是中国广播发达地的上海更具代表性。流行歌曲是都市文化典型特征之一,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也与广播有着不解之缘,由黎锦晖词曲、黎明晖演唱的《毛毛雨》《桃花江》等都借助电台,成就了早期流行音乐。1934年,上海各民营电台联合举办了一场歌星比赛,推选出了“金嗓子”周璇等十大歌星而风靡一时,广播成为人们现代文化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拓展阅读

《民国广播事业史研究》

(点击封面购买)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绪论、八章内容、结语及附录构成。前四章从历时角度出发,将民国广播事业分为引进起步、黄金发展、抗战苦斗、重整与变局四个时期,把握其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特点。后四章从共时关系出发,考察民国广播事业发展演变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包括广播的政策法规、广告经营、广播人物等。广播是那个时代的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广播传播过耳不留的特点,导致史料的流失散佚情况突出,搜集不易。本研究从档案文献、老旧书报刊等材料中爬梳整理,试图拼贴、还原出民国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图景。

- 作者简介 -

谢鼎新,1962年出生,安徽合肥人,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史、广播电视。著有《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的演变》《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的演变》《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等多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过国家社科课题、江苏省社科课题等。

-END-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我就知道你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