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iPhone视频怎么合成一个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2023-09-07 05: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唐乾利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园湖路2号 530023)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现状;展望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380 摘 要 该文就中医外科日趋落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重视不够、人才缺乏、学术古朴、不进则退四个因素。展望中医外科的未来,认为:①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自身的不断发展是中医外科的历史必然;②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必须以中医理论的突破和方法论的变革为前提,与整个中医学的进展分不开;③走综合发展道路,开展多学科融汇、交叉研究。最后作者对中医外科学现阶段的工作提出了6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R26

    中医外科学总结了数千年我国劳动人民和外科医家防治疾病的经验和成就,对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起了重大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外科学的掘起和发展,加上其它种种原因,使中医外科日趋落后,其现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就这种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作初步探讨。, http://www.100md.com     1 中医外科的现状及其分析

    当前,中医外科人才缺乏,设备简陋,在县级医院设立中医外科的不多,且队伍极不稳定。广西共有中医外科医师60余名,有一半在中医学院,其余大部分在几所市级中医院中。显然,这与其它学科自下而上呈“金字塔”结构的现象是相悖的。就中医事业发展较快的江苏省而言,中医外科医师才100多人,仅占中医师数的0.7%.一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人的因素又是最重要的〔1〕。由于专业人才奇缺,且专业学科的科研环节薄弱,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外,没有标新立异的学说和得以公认、能够推广的成果。不能或不敢治疗危重急症患者,导致临床面窄,业务不能全面铺开。象中医外科学这样的现状如何发展?其原因又何在呢?

    1.1 重视不够 中医政策未能很好落实,没有把中、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是对中医外科认识不足,甚至抱怀疑态度。从中医自身讲,存在重中医内科、轻中医外科,从中西医讲,存在重西医外科、轻中医外科之倾向。因此,中医外科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若不下决心改变现状,就难以提高医院的声望、档次和应急能力,我们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 百拇医药     1.2 人才缺乏 学术的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掘起。由于有突出特色的骨伤科、肛肠科相继从“中医外科”中分化成独立专科,客观上造成了中医外科病种少,加上疾病谱的改变(如疮疡病人的逐渐减少),似乎是中医外科成了一个“大而空”的骨架。很多中医人才认为无甚奔头而不愿从事中医外科工作,年青的中医师更是对外科信心不足。当然也有中医外科教育环节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之因素。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中医外科人才奇缺的状况。

    1.3 学术古朴 由于中医学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及理论水平的古朴停滞,过分强调继承,不能及时吸收所处时代的科技成果。以至于对疾病的定义命名、病因病理、诊断方法、辨证分型仍具有明显的抽象性、表浅性、模糊性、盲目性和局限性〔2〕,难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质。且众说纷云,自圆其说。显然,高度泛化、什么都能自圆其说的超稳定医学理论是不合理的,它难以对形形色色客观实在的外科疾病深入认识。由于在接受疾病的范围和危重程度上的局限,又缺乏或未能突出专业特长,使得中医外科临床诊疗面越来越窄,难以继续发展。, 百拇医药     1.4 不进则退 不能认识和正视自身的不足就难以发展并将被他人取而代之,不进则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外科学忽视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迟缓,从而在中西医两者竞争的形势下退下阵来,使现代外科学和皮肤科学“乘虚而入”并迅速发展,在医院中占据了绝对领先之统治地位,大大缩小了中医外科的生存空间。而近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如活血化瘀理论、菌毒并治学说、青蒿素和川芎嗪提取等,并没有给中医外科注入多少活力。特别是举世公认的“针麻”成就似乎亦与中医外科发展无缘。这种现状注定了中医外科不进则退!

    2 中医外科的展望

    2.1 中医外科社会需求及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有学者统计全国中医院住院病人的科别构成为:外科18.25%、骨伤科10.58%、肛肠科3.41%,以上三科合计占住院病人的32.24%。而全国综合医院住院病人的科别构成为:外科21.17%、骨科2.35%、肿瘤科1.04%,以上三科合计占住院病人的24.56%〔3〕。笔者统计了桂北四所县级医院三年业务情况,门诊病人:外科占23.6%;住院病人:外科占30.4%;住院收入:外科占39.2%.可见,医疗供需市场上需要外科,而广大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希望有病早治、未病先防、治病择优。人们逐渐觉悟和发现了西药的毒副作用,单纯西医治疗及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和弊端,并对做手术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而使病人难于接受。更重要的是中医外科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并不排除必要的手术治疗,还有一些神奇、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许多患者都希望能用中医中药治疗外科疾病。如脉管炎、骨髓炎、结缔组织病、男性病、乳腺病、烧伤、急腹症、结石病等等,并已取得了较好疗效,且前景广阔。只要能充分认识到优势所在,加强自身建设,改变落后现状,就一定会不断发展,这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中医外科历史的必然。, 百拇医药     2.2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必须以中医学理论的突破和方法论的变革为前提 中医外科的振兴与中医学的不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古朴的祖国医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医学方法论本身的缺陷,迫使自身走上了封闭式的发展道路,阻碍了应有的发展。使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学术发展方面也没有创立标新立异的理论。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很多真知灼见都是有发现无继承、有创见无提高,慢慢地落在了历史发展的后面〔4〕。我们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中医学自身发展与生存的挑战,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唯心主义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只有冲破影响自身发展的桎梏,使其与所处时代同步,才能寻求变革和突破。这时,中医外科学必将会随之升华。

    2.3 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开展多学科融汇、交叉研究 当今世界人们喻以是“科学知识爆炸”的时代。时代的前进,科技的发展,必将给各学科注入新的内容,开拓新的领域。我们既不该守旧,也不应盲目挖掘和继承,而应将几千年来的宝贵实践和丰富的经验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从理论及临床上加以验证、吸收、深化、提高。利用自身的优势研究和解决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结石术后残留及复发,腹部手术后的肠粘连,创伤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处理,肿瘤及某些疑难的外伤科疾病等问题。当前科学发展已进入以交叉学科为主要形式的时代,有人统计现有交叉学科已达2500多门,以中医药学为主体的交叉学科实际上也在形成或衍化过程中,我们应当明智地发展整体化的大中医学科,促进中医药各交叉学科的发展,使中医中药更加具有特殊的生命力〔5〕。, http://www.100md.com     总之,笔者认为中医外科的振兴,首行要在理论上突破朴素唯物主义水平,在思想上克服保守僵化现状,在行动上走综合发展道路。

    3 现阶段的工作

    3.1 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培养一套既系统掌握了中医学知识,又有相当水平现代医学知识的外科班子。在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中医外科学科带头人的同时,注重年青住院医师的培养。重点科研工作要向优秀青年人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才是中医外科事业的未来,后继有人则大有希望。

    3.2 基础理论的进步是中医外科取得突破的首要条件 我们应广开研究思路,特别是创新研究,如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以奠定中医外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临床上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学知识)改进诊断手段,提高诊断水平。当然这需大量引进硬件、狠抓基础建设。, http://www.100md.com     3.3 与现代普外科、肿瘤外科等融汇贯通,中西医结合,增强实力 使中医外科敢于收治危重急难病人,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主动权。否则,将导致中医外科就诊病种单纯而面窄,业务难以全面铺开,自然就难以与现代外科学抗争,从而势必逐渐退出临床阵地〔6〕。

    3.4 加强中药剂型研究,改变传统的以水煎剂为主的给药途径 在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优势的前提下,不排除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的应用,并挖掘和整理民间独特有效的治疗经验及经过广泛临床验证的院内制剂和协定方的开发利用,以发挥一技之长和一方之长的作用〔6〕。

    3.5 搞好人才系统工程 中医学院应设置并努力办好中医外科本科专业,并解决好临床实习基地。同时注重中医外科医师的临床后教育,特别是要做好请进来、送出去的再教育工作。以保证中医外科专业人才的来源和素质。

    3.6 充分发挥中药药源广、副作用少的优势。更好地用于外科疾病的预防、术后调理及生存质量的提高、病后康复疗养、保健美容等领域,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需求,从而给中医外科学开拓新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周超凡,于智敏.加强中医治则学科建设 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1):10

    〔2〕谭家祥.中医学发展与中医学方法论的关系.广西中医药.1990,13(5):30

    〔3〕张奇.中医医疗需求、资源利用初探.中医药管理杂志.1998,8(1):14

    〔4〕徐以.中医学现状和中医基础理论的缺陷.医学与哲学.1998,19(1):31

    〔5〕陈可冀.中医中药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1):1

    〔6〕唐乾利.关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若干问题.中医药管理杂志.1997,7(2):45

    收稿日期:1999-07-25, http://www.100md.com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