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血管发生:一种可能的改善卒中的治疗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hdac怎么读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血管发生:一种可能的改善卒中的治疗策略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血管发生:一种可能的改善卒中的治疗策略

2024-07-14 15: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血管发生:一种可能的改善卒中的治疗策略 2013-02-04 15:27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作者:刘 鹃 等 字体大小 - | +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发病3-6 h内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但治疗时间窗狭窄和颅内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显示,卒中后脑缺血区存在血管发生,卒中患者缺血区血管密度显著增高,且新生毛细血管密度高的患者临床转归显著优于血管密度低的患者。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且影像学技术可观察到新生血管的增多。血管发生是指从业已存在的血管网上以发芽的方式形成新的功能性血管的过程。缺血区微血管新生对于卒中的治疗和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一方面,新形成的侧支血管能增加缺血区周围脑血流量,改善缺血区周围组织灌注,挽救濒死神经元,限制缺血半暗带的扩大;另一方面,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多种可溶性细胞因子,营养受损神经细胞和诱导神经发生,为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和神经修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因此,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发生对于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参与调控血管发生,并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HDAC促进卒中后血管发生有可能成为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治疗策略。现就HDAC在调控血管发生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1 HDAC的生物学特性

HDAC是维持染色体基本组成单位核小体组蛋白乙酰化平衡的关键酶之一,其催化赖氨酸残基去乙酰化,通过调控乙酰化状态来上调或下调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周期、分化、凋亡和炎症等多种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真核细胞HDAC是一个大的酶家族,分为4大类,目前已知的成员有18种不同亚型。

2 HDAC与血管发生

2.1 HDAC7与血管发生

HDAC7能与内皮细胞胞质中的β-环连蛋白结合,维持其稳定并抑制其核易位,进而下调细胞周期素D1,延长细胞周期的G1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HDAC7为内皮细胞组装成血管样结构所必需,沉默HDAC7可上调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及其受体表达,抑制内皮细胞迁移,进而抑制血管发生。HDAC7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中起分子开关的作用,能与细胞核内肌细胞增强因子2(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MEF2)结合,抑制VEGF信号通路下游反应基因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 type-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T1-MMP),基质金属蛋白酶-10(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0,MMP-10)、钙神经素调节因子2(reg-llator ofcalcineurin2,RCAN2)和Nur77等表达。VEGF需通过激活蛋白激酶D(protein kinase D,PKD)1磷酸化HDAC7,促使HDAC7转运出细胞核,解除HDAC7对MEF2的抑制,才能激活VEGF下游基因的表达,发挥VEGF促进内皮细胞迁移、管腔形成和微血管出芽和维持血管的完整作用。

2.2 HDAC6与血管发生

HDAC6通过调节细胞骨架的动力学和微管蛋白去乙酰化调控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运动。乙酰化的微管蛋白能影响微管的聚合,抑制定向细胞伪足形成和迁移,而HDAC6可使微管蛋白去乙酰化,增强内皮细胞迁移,进而促进血管发生。肌动蛋白重塑蛋白皮质肌动蛋白(cortactin)去乙酰化能促进内皮细胞迁移边缘肌动蛋白微丝分支和稳定,增强内皮细胞迁移和出芽,HDAC6能去乙酰化内皮细胞中的皮质肌动蛋白,从而促进血管发生。HDAC6还可通过微管末端结合蛋白1作用于细胞骨架,刺激细胞膜皱褶以及促进细胞极化和迁移,进而促进血管发生。

2.3 HDAC5与血管发生

HDAC5是血管发生的负性调控因子,与促血管生成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factor-2,FGF-2)和血管生成导向因子Slit2的启动子结合后可抑制其表达,沉默HDAC5会促进内皮细胞迁移、芽生和细胞管形成,而过度表达HDAC5会减少内皮细胞芽生和抑制血管发生。HDAC5也可与细胞核内的MEF2结合,抑制VEGF介导的促血管发生作用;VEGF需激活PKD1磷酸化HDAC5后,促使内皮细胞细胞核输出HDAC5,解除对MEF2的抑制,才能促进VEGF下游基因的表达。

2.4 HDAC4与血管发生

HDAC4通过HDAC4/Runx2/VEGF轴调控血管发生,Runx2是VEGF启动子的调控转录因子,HDAC4通过抑制Runx2启动子活性和去乙酰化Runx2蛋白而抑制VEGF表达,而HDAC4表达下调会上调Runx2表达,进而通过上调VEGF表达而促进血管发生。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N末端和氧依赖性降解结构域乙酰化可通过促进HIF-1α降解抑制HIF-1活性,而HDAC4能使HIF-1αN末端赖氨酸残基去乙酰化,通过稳定HIF-1α来实现HIF-1的促血管发生作用。

2.5 Sirt1与血管发生

在血管发生过程中,Sirt1在脉管系统高度表达调控血管内皮细胞活性,Sirt1功能缺失会导致血管发育和血管重塑相关基因下调,从而抑制内皮细胞芽生性血管发生和分支性形态发生。Sirt1能通过去乙酰化FoxO1抑制FoxO1的转录活性,保护内皮细胞免受应激诱导的衰老,维持内皮细胞稳态;而MiR-34a和MiR-217可抑制Sirt1对FoxO1的去乙酰化诱导内皮祖细胞衰老,抑制内皮祖细胞介导的血管发生。此外,Sirt1还能保护内皮祖细胞免受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缺陷诱导的衰老,增加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并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

Sirt1是内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内在负性调控因子,能去乙酰化Notch1细胞内结构域(Notch1intracellular domain, NICD),启动泛素介导的蛋白酶体,降低NICD的稳定性;缺乏Sirt1活性的内皮细胞对Notch信号通路敏感,导致损害样生长、发芽伸长以及DLIA刺激后Notch靶基因表达增强,从而增加非芽生性茎样细胞表型。Sirt1能与HIF-1α结合并去乙酰化HIF-1αC末端的第674位赖氨酸残基,阻止p300的募集,抑制HIF-1α的转录和活性,从而抑制HIF-1靶基因VEGF等的促血管发生作用。

3 HDAC与卒中后血管发生

3.1 HIF-1

HIF-1是卒中后血管发生的核心调控因子,能上调关键促血管发生因子,如VEGF及其受体、bFGF及其受体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基因表达,进而促进卒中后血管发生。研究显示,HDAC抑制剂(HDACinhibitor,HDACi)能通过显著下调HIF-1α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血管形成。例如,丁酸钠能乙酰化HIF-1α的赖氨酸残基,促进HIF-1α降解,降低其蛋白水平和稳定性,从而抑制HIF诱导的血管发生。HDAC6通过去乙酰化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90降低HIF-1α的稳定性并抑制其功能。Sirt1能与HIF-1α结合并去乙酰化HIF-1αC末端的第674位赖氨酸残基,阻止p300的募集而抑制HIF-1α的转录和活性,从而抑制HIF-1靶基因的促血管发生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卒中后可能存在“HDAC-HIF”这一信号通路,在缺血缺氧情况下诱导缺血区血管发生。

3.2 VEGF

VEGF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发生,是血管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研究表明,VEGF在脑缺血6h时表达上调,48 h时缺血区出现新生血管。另一项研究显示,缺血后1d和3d时脑组织内,特别是梗死周围区VEGF表达上调,VEGF受体1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而VEGF受体2主要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缺血性卒中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实验显示,HDACi能作用于卒中的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显著减轻神经元损伤和改善神经功能。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HDACi解除HDAC7和HDAC5对MEF2的抑制,激活VEGF信号通路下游的MT1-MMP、MMP-10、RCAN2和Nur77等促进内皮细胞迁移、管腔形成、微血管芽生和维持血管完整的基因表达有关。然而,研究显示,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小鼠HDAC5和HDAC7表达并未上调。因此卒中后HDACi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Notch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缺氧可提高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Notch信号通路活性,上调Notch配体Delta样配体4表达,同时还上调损伤部位VEGF等生长因子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新的血管组织。卒中后产生的氧自由基会在消耗还原剂的同时产生大量NAD+,而Sirt1是NAD+依赖性HDAC,因此它可能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卒中后的血管发生。

4 HDAC与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

研究显示,HDACi可促进神经发生并显现出神经保护作用,如丁酸钠能协同维生素B6促进齿状回神经元增殖,并可促进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纹状体和额叶的神经发生以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发生。脑缺血后,HDACi可上调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表达,减轻兴奋性谷氨酸毒性,促进轴突功能恢复和保存脑白质的细胞结构。HDACi丙戊酸能促进卒中后脑白质修复和神经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研究还显示,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早期,HDAC3和HDAC11表达显著上调。HDAC3具有神经毒性,其过度表达可引起小鼠神经元死亡,而抑制其表达则能对抗低钾诱导的神经元死亡;HDAC11能抑制白细胞介素-10表达,启动和加重卒中诱导的炎症反应,进而加重神经元损伤。

5 问题与展望

卒中后血管发生与患者临床转归密切相关,因此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发生对于卒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的研究表明,HDAC参与调控血管发生并在血管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HDACi可促进神经发生且显现出神经保护作用。因此,通过调控HDAC调控卒中后脑组织血管发生和神经修复有望成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新策略。但是,目前对于HDAC调控卒中后血管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各个家族成员调控血管发生和神经发生的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进一步阐明卒中后各种HDAC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加深对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干预HDAC调控血管发生有可能成为一种改善卒中的治疗策略。

编辑: tianyushe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