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本为一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gbv-c病毒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人体肠道、肺部、皮肤等组织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共生微生物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在许多正常生理功能和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科学看待细菌病毒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一、与人体共生的细菌

人体通常有细菌存在的部位包括:消化道、上呼吸道、皮肤。特殊的还有女性的阴道。

1.消化道内的细菌,有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表现为互利的方面,如协助人体分解食物、促进维生素吸收的功能。

2.呼吸道内的细菌,在毒力不强的前提下,可以在黏膜表面生存。如果毒力较强,或机体抵抗下降,则可以发展成为疾病的致病因素。

3.皮肤表面与外界接触,会沾染上环境中的细菌。但正常的皮肤有极强的抵抗力,没有破损的皮肤不会被细菌感染。

4.女性的阴道属于外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健康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中包含大约有上亿个细菌。这些细菌通常有需氧菌和厌氧茵之分,需氧菌中包含有乳酸杆菌、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加德诺茵等。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科学看待细菌病毒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正常女性阴道中寄居大量乳酸杆菌,阴道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原,在阴道乳酸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抑制了阴道内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宫颈管内的黏液为碱性,又抑制了嗜酸性细茵的生长,对防止生殖道感染有一定意义。

除此以外,体内其它任何一处有细菌繁殖都属于“感染”。

二、病毒能与人体共生吗

大多数病毒并不表现出绝对的致病性或者无害性,它们会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免疫状态反映出不同的结果。或者说病毒也可能有好的一面。

1.初生婴儿呼吸道、胃肠道受病毒感染很常见,且一般不会引发病症,这主要得益于通过胎盘以及母乳吸收的抗体。这样的减毒感染会建成天然的疫苗屏障,用于抵御成长期可能接触到的更加致病的相关病毒。

2.有些病毒甚至还可以“以毒攻毒”,达到有助于人类健康的效果。肠道共生病毒在肠道免疫稳态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共生病毒失衡可能会诱发肠炎、肠癌等疾病。另外,共生病毒也可以防御其他病原体入侵,例如,GBV-C(一种与HCV病毒属于同一家系的病毒)、Zika病毒和登革热病毒已经被发现能够减缓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病症。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感染GBV-C病毒后,其存活期会明显延长。科学家们推测,这是因为GBV-C抑制HIV复制。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科学看待细菌病毒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3.病毒感染的另一个潜在好处是它“热衷”于分裂快速的细胞。这也是科学家们研发溶瘤病毒对抗癌症的基础,通过改造病毒使其特异性地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内溶瘤性复制使其裂解,实现免疫治疗作用。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科学看待细菌病毒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很多病毒并不会立即引发病变,它们保持“潜伏”特性,直至感染者免疫力下降。它们看似“无害”,但是解析未知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共生模式,有利于我们判断对病毒采取不同的态度(防御或者忽视)。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科学看待细菌病毒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三、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共生的实质

病原微生物(通常是指细菌和病毒)和人的共生状态,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其本质特征是条件性。

共生而不发病,是以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毒性抑制为前提的。当人体这种抑制作用减弱,也就是免疫力减弱的时候,就会发生病原微生物对于人体黏膜、肌肉、器官的伤害,引起一系列的损伤、修复反应。如果反应过度,就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的损伤。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科学看待细菌病毒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必然伴随有生理机能的损伤。久而久之,必然引起免疫功能的减退。组织的慢性损伤,加上免疫功能的减退,使得细菌、病毒的基因有可能整合进入人体的基因,造成人体基因病变的修复障碍,甚至造就了肿瘤发生的基础。

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科学看待细菌病毒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因此,我们要客观并科学地看待病毒、细菌与人体的共生状态,既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一味杀灭,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判断处理方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