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本我、自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galgame资料库 培训师: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本我、自我)

培训师: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本我、自我)

2023-04-03 04: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读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大爷的精神层次理论,即: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在内容、形式、逻辑结构和运作上一体,即互相依存,又不断矛盾的一套系统。有点难懂,举个例子。一辆在夜色行驶中的马车,要去很远的地方。有一匹马,一个...

培训师: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大爷的精神层次理论,即: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在内容、形式、逻辑结构和运作上一体,即互相依存,又不断矛盾的一套系统。

有点难懂,举个例子。一辆在夜色行驶中的马车,要去很远的地方。有一匹马,一个车夫,还有一个乘客。

乘客已经跟车夫说好了要去哪里,然后就昏昏沉沉的睡着了。车夫继续驾驶,马儿在愉快的奔跑着。过了一会,车夫也有点困了,就睡着了,马儿就开始边走边玩。

试问,现在马车要去哪里?谁说的算?

如果乘客一直醒着,发现走错了路,他肯定会马上指出来,这个是超我。如果乘客睡着,车夫决定怎么走,这个是自我。如果车夫也睡着了,马决定走向哪里,这个是本我。

马车,就是人格系统。

乘客,是超我:乘客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但是一直保持清醒是件很难的事情。

车夫,是自我:车夫即要控制协调乘客,要告诉乘客哪条路好走,哪里堵车,还要照顾马的心情愉快。

马儿,是本我:马呢,只负责自己眼前的直觉反应。

“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原始的,基于动物的我,就象那匹马一样,稍加不注意,就会信马由缰,发挥自己的本能性冲动和欲望。如果马儿发现青草,马上就会跑去吃,发现路上有荆棘,马上就会绕路走,趋利避害。本我是人格系统的动力。

“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

超我是内心觉知的部分,是受家庭熏陶和学校培养的,离不开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和党的领导。这次出行,就是党派给我们乘客的伟大任务,所以,他是清楚的知道目的、目标、原则的。超我是人格系统的老板。需要注意的是“超我”说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理和善良,而是别人告诉你,在你脑子中形成的真理和善良。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

就象车夫,即要赶马,又要听乘客的话。自我是人格系统的执行者。

人格心理学,了解一下

心理学历史上陆续出现了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特质流派、认知流派、生物学流派等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人格现象的一部分真理,但是这些理论有各自的概念系统,互相难以沟通。人格就像宇宙一样,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有其内在的统一运行机制和统一规律,但是,目前的这些理论有各自的概念系统,难以沟通,这说明人格心理学存在着重大理论困境。为走出这个重大理论困境,就要对目前的各种人格理论和人格科学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人格现象。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如下一些根本问题,这些根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思想。

人格心理学,了解一下

第一,人格的根本动力问题。这个问题是人格心理学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人格是一个动力系统,首先就要回答人格受什么动力推动的问题。人格无疑受多种动力的推动,但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呢?目前的人格心理学还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例如,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动力是性本能,而且是生物性质的,虽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这种完全生物倾向的观点受到不少质疑。阿德勒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优越、克服自卑。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动机是建立人际关系。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自我实现的动机是最主要的人格动机,但是,自我实现的动机概念模糊,缺乏具体性。马斯洛还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强调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而且强调,要产生高级需要往往要先满足低级需要。这样就出现了逻辑问题,按这个逻辑,自我实现需要就不应该是人格的最主要的动机。

那么人格的根本动力可能是什么呢?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可为此提供重要的启示。该理论特别重视人的三种基本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国内学者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强调,自我价值是自我存在理由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这两个理论都已对人格的根本动力有深入的洞察,但还存在互相不协调之处,且正确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第二,核心人格过程及其运行机制的问题。回答了人格的根本动力问题之后,接下来自然是要回答人格是怎样运行来满足根本需要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核心人格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很复杂,有各种心理过程,显然核心人格过程是最需要研究的。但是,目前的人格心理学并没有核心人格过程的概念,没有有意识地回答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对人格的深刻洞察。目前,各种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探讨核心人格过程,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观点,如弗洛伊德最重视性本能满足的过程,探讨性本能得不到恰当满足而导致的焦虑和人格变态,以及为应对焦虑所采用的防御机制。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动态关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核心人格过程,但是他并没有进行足够的探讨,而且这种动态关系和性本能满足过程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逻辑的阐述。霍妮比较明确描述了神经症形成的心理过程,她认为,神经症的基本过程是基本焦虑→执着于神经症需要→解决冲突→形成自负系统→神经症。这个过程较好地描述了神经症的主要心理过程,但是,正常人的心理过程是不是这样的?国内学者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到,人需要解释世界,人需要解释自己,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个人寻求自我价值,这些观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对核心人格过程的描述。

学界关于核心人格过程及其运行机制的梳理还很少。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可以从上述的根本人格动力出发。人的核心人格过程显然应该围绕根本人格动力展开,通过核心人格过程来满足相应的需要。其次,可以从人类进化的积累来考虑。人类进化的历史首先就是适者生存的历史,所以,核心人格过程应该是怎样适应的过程,但适应的概念又太宽泛,需要有更具体的概念。人类进化的最高心理成果是产生自我意识,所以,核心人格过程应该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过程有关。当然,在界定了核心人格过程后,还必须回答其具体的运行机制,目前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回答,但金盛华的上述观点很有启发。

第三,人格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人格既然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必然有其结构成分,而且各功能成分相互作用来实现核心人格过程。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论述,但还难以定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出新的观点。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荣格认为,心灵由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构成。霍妮认为,人格由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构成,沙利文特别强调自我系统由好我、坏我、非我构成。现代的心理学成果中,珀文提出,人格有三个基本单元,即特质、认知、动机。奥尔波特等人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人格由各种特质组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格由各种角色自我构成。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划分的视角各不相同,需要加以概括融合。真正要正确回答结构成分的问题,可能要根据上述的核心人格过程来思考到底有哪些功能成分,提出的人格成分要有逻辑一致性。另外,确定了人格的结构成分后,各人格成分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涉及人格现象的具体运行机制,但目前的各种观点比较混乱。哪些成分起动力作用?哪些成分起执行作用?哪些成分起调控作用?什么功能成分是人格组织的核心?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回答。

第四,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问题。人格心理学理论的最重要价值之一是要解释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得到一定的探讨,如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途径包括无我地奉献、创造高峰体验的条件、做出正确的选择等。罗杰斯强调无条件积极的重要性,并提出无条件积极的一些心理后果,如对经验开放、自由感、创造性等的影响。他们两人的观点都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撑。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得到了较好的研究,尤其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弗洛伊德用内心冲突来解释人类的心理问题,他强调基本冲突就是个人盲目追求满足的本能驱力与人类文明施加的压抑之间的冲突。霍妮认为,产生基本焦虑后,为了应对,个体会执着于10种神经症需要中的几种,形成依从型、敌意型和孤离型人格,从而导致内心冲突,为了解决冲突,个体会展开荣耀之旅,形成自负系统,但是自负系统并不能解决冲突,最终导致神经症。在沙利文的理论里,同样是为了应对焦虑,但他描述的神经症的形成过程与霍妮的又很不一样,他认为自我系统主要采用升华、选择性忽视、分裂和替代这四种自我防御方式应对焦虑,如果个体形成特别顽固与歪曲的自我系统,则形成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阿德勒强调对自卑的过度补偿导致病态。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同一性混乱导致心理问题。可见,精神分析的不同理论家对不健康心理产生机制的分析有很大不同。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障碍就是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马斯洛强调三种缺失性(安全、尊重、爱与归宿)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罗杰斯强调自我不一致会导致不适应,认知流派强调非理性的认知会导致心理障碍。

从上述可见,以往的理论对不健康心理产生机制的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角度非常不同。那么,如果吸纳他人的观点,用统一的话语体系阐述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机制呢?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并根据对上述4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提出产生机制的理论。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

原标题:人格心理学面临的四个根本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荣华

声明:本文片于“东方IC”

欢迎中国社会科学网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

《怀抱鲜花的女人》是莫言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主要讲述海军上尉王四在回家结婚途中,被一位怀抱鲜花的女人吸引,一时冲动吻了她,结果这个女人“缠上”了王四,任凭他怎么劝说、哄骗、辱骂、威胁都无法摆脱,女人一直跟随他回家,搅黄了王四的婚事,各方压力之下,王四拥抱着女人一起死去。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

有人评价这是莫言写的最好的中篇小说,他延续过去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打造了一个亦真亦假,亦仙亦鬼的爱情小说,也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现实窘境。

上尉王四在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内,经历了一生中最刺激也最窘迫的时刻,明明回去结婚的他,为什么要去吻一个刚刚认识的姑娘?那姑娘又为什么死皮赖脸跟着他?两人为什么要拥抱死去?

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析主人公王四的行为动因,理解莫言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什么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著作等身,受人敬仰,晚年所著的《自我与本我》一书,被称为是心理学的革命性著作,书中提出:“人格自身是一个人动态的能量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是一个人心理最原始的部分,属于无意识领域,由人的本能和欲望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一种非理性冲动,一味需求满足。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受知觉系统影响,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自我以现实世界的要求为考量,根据“现实原则”行事,自我主张克制,用来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自我上有超我监视,下有本我刺激,经常处于两难之间。

超我,从“自我”发展而来,以良知的形式支配自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和人们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相关,根据“至善原则”行事。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二、本我:偶遇“鲜花姑娘”,本能欲望被激发

弗洛伊德说,本我充满发自本能的欲望,包括各种生理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的生物成份,容易冲动。

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桥下躲雨的王四,一眼就被怀抱鲜花的女人吸引,从她的衣着“身穿墨绿色长裙, 肩披白色披肩, 脚穿一双棕色皮鞋 ”,到她的长相“清秀的脸庞,忧伤的大眼睛, 红润的嘴”,到她时不时绽放的迷人微笑,再到那令王四魂牵梦绕的气息: “一股热烘烘的,类似骡马在阴雨天气里发出的那种浓稠的腐草味儿”。

这个充满诱惑的女人是情欲的象征,她的出现,激发了王四内心深处的欲望,撩拨着王四的情感神经,勾起了他对儿时的美好回忆。

冲动之下,王四吻了女人,这是一个男性生理需要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此时的王四,忘了自己即将结婚的现实,忘了自己军人的身份,忘了他和这个女人不过是一面之缘,只是循着“快乐原则”,满足本能需要。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

这种本能,在之后王四和女人的纠葛中也有体现。

比如,在村边小桥上,王四似乎已经劝退了鲜花女人,但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他再次顺从本能的欲望,奔向小桥,拥吻了鲜花女人。

通读小说,我们知道,王四和未婚妻的婚姻,牵涉利益,因为女方不但有正式工作,而且她的叔叔是王四哥哥的领导,这是王四父母期待的夫妻组合,但是不是王四想要的。怀抱鲜花的女人,才是王四潜意识中期待的妻子形象。

王四的行为是本能欲望的正常表现,他的内心渴望一场浪漫的爱情,抗拒世俗安排的婚姻。但是,现实的残酷不允许他顺应本能,满足需求。

这一切在王四人格的“超我”这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超我:良心禁止越界,道德规范需遵守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是“自我的典范”,是理想的使者,属于人格的社会成分,它挥舞着道德大旗,要求个体行事必须遵守道德规范,通过良心对个体行为的禁止作用,阻止本能欲望冲动行事。

一时冲动吻了鲜花女人的王四,马上就后悔了,后悔之后他想尽各种办法摆脱女人,这些都是超我意志下的行动表现,因为社会道德和他自己的良心要求他必须这么做。

现在的青年男女,只要没有结婚,一方有追求更心仪对象的自由,另一方也有拒绝继续发展关系的权利。

但是王四生活的那个年代,订婚就意味着要结婚,社会规则对准夫妻是有约束的,王四在回家结婚途中,和别的女人有了不清不楚的关系,这就违背了世俗理念,会受到来自各方势力的道德谴责。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

首先是第一见证人——路人的谴责,身穿制服的王四和穿戴异于常人又怀抱鲜花的女人走在一起,很快就被路人指指点点,回家后,村里人一波又一波的来王四家,看他的热闹,无形中也增加了他的压力。

接着,是王四的父母和堂兄,他们认为王四和他哥哥领导的侄女结婚,才是正道,结婚之前带回一个花枝招展的女人是鬼迷心窍,会得罪有权势的人,也会被世人耻笑。

最后,是王四自己对自己的良心谴责,他有了婚约,就要对未婚妻忠贞、负责,亲吻了别的女人,这是背叛,他鄙视这样的自己。

所以,王四的“超我”出来审视他的行为,尽管他喜欢怀抱鲜花的女人,但是为了心安,为了孝顺父母,为了维护自己在熟人心中的正派形象,为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王四必须压抑本能欲望,一次又一次地和“本我”作斗争,去挣脱女人的诱惑和追赶。

四、自我:在本能欲望和道德规范的撕扯下主人公走向毁灭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社会现实的代言人,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和现实相接,属于人格的心理成份,充满理性,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充当调解员,每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发生矛盾,它就自告奋勇出来调解。

王四吻了女人后,第一反应是离开,因为再待下去,“本我”想要占有女人的欲望愈发强烈,但是“超我”代表的道德规范坚决不允许他那么做,这时“自我”就指挥他赶紧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之后王四的“自我”一直在线,他一路甩开女人奔向汽车站,奔向家的方向。

但是因为女人的抵死追随,王四的“本我”和“超我”轮番斗争,“自我”一次又一次出来调解。

先是在汽车站,面对女人的跟随,“自我”的理性建议他躲进男厕所,结果看见跟他进来的女人被别的男人欺负,王四的善意本能让他伸出援助之手救了女人,这时“本我”占了上风,女人被他感动,愈发跟的紧了。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

之后在村边的芦苇丛,眼看着离家门越来越近,王四的“超我”告诫他不能带着来历不明的女人回家,理性“自我”威胁女人:“我警告你,你如果继续跟踪我,我真要杀死你了!”恐吓无果,王四跳进芦苇丛边的河水里躲避女人,没想到女人以为他死了,也跟着跳下水,差点淹死,王四善意的本能再次救了女人,“本我”又一次击败了“超我”。

在接近家门的石桥边,王四看着依然跟随自己的女人,“自我”附身,发出绝望地呼喊:“我后天就要结婚,如果我把你这样一个身份不明的女人带回家中结果会怎样?求求你一千遍地求你,带着你的狗,回去吧!”女人跟着他流泪,貌似被说动了,没有再跟来。但是孤独前行的王四觉得自己这么做太绝情,对不住鲜花女人的痴情,他返回去拥吻女人后离开,“本我”再次战胜“超我”。

看得出来,王四的“自我”尽职尽责,每一次都出来调解“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但是每一次都是“本我”获胜,紧随其后的“超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样一来,“自我”的调解功效就显得微乎其微。

结果就是,女人第二天又追到了王四的家,气走了王四的未婚妻,气走了王四的爹,气病了王四的娘,王四对着女人无可奈何,抱着他一起死去。

上尉的死不是偶然,也不是懦弱,是他在爱与恨、善与恶、欲望与理性、情感与世俗的冲突中挣扎后,难以承受生活之重而选择的生命解脱方式。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角度,解析莫言的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写在最后: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对立统一,构成完整的动态人格理论。

在《怀抱鲜花的女人》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把王四这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反复纠结的人物形象塑造的令读者为之动容。

我前前后后翻阅这部小说四五遍,起初讨厌王四这个主人公形象,他反反复复没有定性,一切都是他沾花惹草惹的祸,后来发现莫言正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叙述手法,发掘出以王四为代表的时代青年真实的内心世界,把他们高尚与卑劣、勇敢与怯懦、坚强与软弱的矛盾冲突一一展现,颂扬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剖析了人们在世俗中的爱欲挣扎。

这篇小说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有人说它是一部爱情悲剧,有人说它是一曲人性赞歌,有人深受震撼,有人表示看不懂。

读者不同角度的理解,正好说明作品意蕴的丰富,也正如莫言所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和读者的读后感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提问者:指间ゝ繁华初逝的格调シ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本我、自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