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龙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furry风格的舞蹈 守艺龙江

守艺龙江

2024-07-08 14: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双人舞《老雁》剧照 刘敏供图

  去年12月,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共同主办的“蓝蓝的天空——中国舞协‘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原创内蒙古题材舞蹈作品展演”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举办。其中,由田露编导,洛松丁增、冯敬雅表演的双人舞《老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舞蹈界重量级编导,田露对蒙古族文化了然于心,因此,在《老雁》这个作品中,也能看出编导对于蒙古族舞蹈肢体语言的充分把控。

  《老雁》用逆时流述说的方式融入蒙古族动作语汇,向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历经千帆的老者,在牧区某处独坐于寒冷的深夜。在被过往回忆不停冲击的过程中,他看见了一束光圈,光圈的尽头有两只比翼齐飞的大雁,它们在夕阳中相互辉映、彼此慰藉,仿佛是自己青春的模样。他还看见了那位让他魂牵梦萦的好姑娘,两人依依不舍。最终,光束消失,老者又要面对现实。虽害怕从回忆中抽离出来,但他又无力与时间的洪流对抗。

  纵观《老雁》整支舞蹈,动作简洁,意蕴深长,既有蒙古族舞蹈洒脱而厚重的质感,又以娴熟而深刻的戏剧方式表达心境;从舞蹈风格、服装道具再到音乐的选择,无一不体现着浓郁的蒙古族特色。即使听不懂蒙古语的观众,也能从那一声声低吟或转调中,感受到舞者的情绪爆发,更让人觉得他像是呼唤着爱人的名字,悠长而哀婉不绝。短短几分钟,一张凳、两个人,把离合悲欢、现实与幻境、人生百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诗性与魔性并存地表达了对命运和人性的思考。

  这支舞给人最大的震撼在于,田露对于“老雁”这个表现载体的选择。雁是一种兼具品德与能力的生物。雁群在迁徙的过程中,永远都是在经验丰富的老雁带领下去跨越千山万水。不论途中多么艰险,不论遭遇怎样的考验和危机,大雁彼此总是不离不弃。雁的爱情观也是如此,当自己伴侣故去,老雁至死都不会另寻新伴侣,对爱情无比坚贞。

  《老雁》中的老者不也是这样吗?试想一下,或许他就是一个曾经为国征战的军人,忍痛离别妻儿,挥袍勒马奔向战火狼烟,多年杳无音信,归来后只能独处、空守一室,哀痛而怀念地度过余生。当光束照射进黑暗,点亮的不只是房间,更是老人的心房。那一刻,观众能看见他的眼睛里满是希望。在人们的印象中,蒙古族都比较豪爽大气、沉稳耿直,却不曾想过他们也有内心的渴望与恐惧。回忆带来的美好也许短暂,但却值得用一生去怀念。艺术不止是表现技巧,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生命的真谛与过往。也许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人性却是相通的。

  除此之外,《老雁》还有一点是值得赞叹,那就是女舞者对大雁姿态的展示。以往蒙古族舞蹈中雁的形象都是奔放大气的,但这一作品中始终没有出现蒙古族舞蹈惯用的豪迈马步、潇洒抖肩,呈现的则是对大雁飞翔姿态仔细考究后的去粗取精,细到大雁翅尖的弯折都表现出来了。

  《老雁》这个舞蹈,没有单纯地模仿雁,但是雁的影子却始终贯穿于整个舞蹈。舞者不仅仅用手臂、指尖来刻画大雁展翅的优美形象,更是创新性地采用腿来表现大雁翅膀的豪放。这支舞将人和雁牢牢结合在一起,这是传承;在传统里又加入创新,这才是蒙古族舞蹈的未来。

  早期的蒙古族舞都是“巫师”来表演的,舞蹈的内容多表达祈求丰收、求雨、祈福、祝寿等。后来,随着蒙古族舞蹈的演变,舞蹈成为了每个蒙古族人的血肉。这些集柔、美、韵、敏、准、力于一体的动作,组成了人们记忆中的蒙古族舞蹈。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