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教授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fpo封堵术 王震教授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王震教授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2024-06-11 0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  

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VSD)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称先心病)之一,其发生率占先心病的20%。后天性VSD少见,主要见于外伤引起的室间隔破裂和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间隔穿孔。对于VSD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VSD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在第四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上,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震教授从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技术发展、目前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9711686439638165

一、VSD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活产婴儿的3.0‰~3.5‰,占全部先心病的20%~30%。1988年,Lock等首次报道6例VSD患者应用双面伞封堵器(Rashkind装置)治疗VSD,由此开始了经导管封堵VSD的进程。1998年,Amplatzer发明了肌部VSD封堵器,成功治疗肌部VSD。2001年,秦永文教授团队研制出对称型膜周部VSD封堵器,并于2002年2月《介入放射学杂志》报道了首例采用该封堵器成功治疗膜周部VSD的患者(早于国外的报道)。2002年,Amplatzer研制出膜周部偏心型封堵器并应用于临床。

国内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加和对VSD解剖学认识的提高,对封堵器进行了改进,先后研制出非对称性、零边、细腰大边等封堵器,适应证范围进一步扩大,成功率提高,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尖瓣反流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目前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已经成为单纯VSD及部分复合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的首选治疗手段。

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2022年6月2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报告中指出:先心病的治疗介入封堵手术成为主流。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8.4%,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到0.12%,死亡率仅0.01%,该技术已被公认为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先心病的方法。

2.经皮VSD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推荐:

年龄≥3岁且体重≥10kg的膜周部VSD;

膜周部VSD直径3~14mm,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Qp:Qs>1.5;

在解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VSD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2mm,VSD后缘距三尖瓣距离≥2mm,无主动脉瓣反流及主动脉右冠瓣脱垂),推荐经皮VSD封堵术;

肌部VSD,年龄≥3岁,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Qp:Qs>1.5;

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且符合上述介入标准。

建议:

创伤性VSD或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且符合上述介入标准;

年龄2-3岁,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的膜周部VSD且符合上述介入标准。如患者体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