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我们还能怎么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xcel立方厘米怎么打出来 许知远:我们还能怎么生活?

许知远:我们还能怎么生活?

2023-04-14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所有人都知道,最近三年发生的巨变正在方方面面重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展现的惊人社会组织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个体经济单位的高效赋能,迫使原本建立在「两点一线」上的现代生活生产模式,即穿梭在家居空间和工作空间之间的生活范式已变得岌岌可危。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赶紧思考新技术塑造的新型生活范式,以及应对之道。不过好在,在这次变革中,东方理想生活的传统经验将给我们带来极其宝贵的财富。

那么,要想解答这种新范式到底为何?又该以何种姿态参与新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看来就如作家许知远同顾家家居进行的对话那样,从艺术与生活的平衡中寻找线索和启发,开启哲思并以实际生活体验扬弃出新洞见,为生活重建秩序。并且,这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需要做的,更是每个普通人应该思考的。

1. 从「疲惫家具」到「亲密战友」

今天,现代主义生活范式遭遇的最大困境,是新技术迫使生产-生活空间越发含混的趋势。我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趋势已在进程之中:毕竟居家办公在过去几年,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种生活范式不论是从经济生产效率、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在社会健康管理维度上看,都更高效。正因此,工作空间正逐渐重新内化入家居空间之中,甚至有一种要将每个家庭都拓荒成兼顾生产效能的第三空间的汹涌姿态。这一趋势已经装上了资本引擎,因此它刮起的旋风必然不亚于赫鲁晓夫楼所象征的那场生活方式变革。这一点上,许知远在对谈中抛出的那个「疲惫家具」隐喻,就会很快祛除其诗性,成为一种现实。(说句题外话,能在一个品牌的主题发布里看到如此有趣的隐喻,实属难得。)以前,家具只需迎接从工厂归来的疲惫的人,而今它必须与使用者一同疲惫,一齐喘息。所以,「疲惫家具」不仅是现代主义生活的隐喻,还将是未来生活的某种现实。

作为自由职业者,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家或说工作室里的座椅就和我同步作息:我醒来坐到它上面,直到我休息时,它才能休息。如此,家具已是与人共生,乃至内共生的一种有机组织,一位共同面对社会磨砺的亲密战友。这是新生活范式向家居空间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即需要家具不论在功能、工艺和精神层面都具备相当的强度,以应对长久征途;同时,也需要我们从符号主义向本质主义回归,以一种宁缺毋滥的极简精神选购家具,因为这类强度只能从深厚的工艺积淀和传承有序的创新设计中生发。比方说,同样是真皮沙发,Natuzzi、Poltrona Frau一类意大利家具选择通过数十道鞣制染色工艺,使皮料表面即便磨损仍能保持鲜亮色彩;又或者顾家此次推出的新品琵琶椅,通过结合中国传统圈椅的设计精神和新工艺、新面料的加持,赋予单椅更耐久舒适的品质。

可是,普通人很难像挑选数码产品那样详细了解配置或背景再做选择,似乎也只有相信历史验证的知名品牌才靠谱。真的只能这样吗?不尽然。

2. 唯一的建筑只能是我们的生活

对于习惯朝九晚五的人来说,或许不会习惯工作空间入侵家居空间,但这种新生活范式确确实实能让我们再次重视那个古老的问题:什么是我要的生活?事实上,工作和事业向来都是我们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结构,并且自古以来的大人物,不论中西,都选择兴建融合三种空间的住宅建筑。相反,恰恰是现代主义把第二和第三空间从我们的家居空间中剥离,进而加剧消费主义,更使普通人从经济活动中的节点和模块降格为零件。说到融合三种空间的建筑,就不得不提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它是后来400年西方民居住宅样式的原型。建筑家米开罗佐用极其直白的三段式立面,向世人彰显了它的空间结构:一楼是用于生产经营的第二空间,四围还设石质座椅,方便办事的人休息;二楼是第三空间,为宴饮宾客和节庆仪式场所使用;三楼则是他们的私人住宅。这种在家居空间中开辟出工作和公共空间的做法,是其主人意欲在现实中构建主观理想空间的一种实践。

美第奇宫

拉斐尔宫(现为梵蒂冈皈依宫的一部分,即白色部分)

同一时期,大艺术家拉斐尔在圣彼得大教堂附近改建的住宅也是一样的结构:一楼作为作坊使用,是他的创作和教学基地;二楼则是艺术家宴请宾客的第三空间和私人居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并且时至今日,国内艺术家也大多采用这种家居空间设计,作为其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证明。意大利家居设计自15世纪起风靡至今的原因,正是他们秉持以建筑家为核心的设计策略。他们把家视为一个组织生活生产要求的整体空间来设计,使所有的家具都按使用场景来组织,而非产品的堆砌。或者用我最喜欢的一个意大利设计团体的话来说:「唯一的建筑只能是我们的生活。」而今天的新生活范式正在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家改造成艺术家的家,或企业家的家,即便面积不大,也要用设计合理规划出系统。其实,这种「为生活而设计」的态度并非意大利专属,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它在中国也古已有之,并且还是今日中国家居品牌,如顾家家居所倡导的理念。恰如此次品牌主题发布所言,今天的家居空间不应是家具的堆积,也不该是生搬硬套某个设计方案,而是基于丰富的产品线,通过顶尖设计团队同用户一对一交流,按照实际使用场景严选适合的产品、划分空间区域、构建空间风格的一种套系化设计。换言之,在这种设计精神的引领下,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一组家具,而是一个应对未来生活的初始家居系统。当我们把它安装在空间之中,我们便能顺利跑出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为生活而设计」的魅力。不论你是自由职业者,还是坐班的职人,当家居空间因设计丰富起来以后,未来的新生活也将自然在家中展开,使我们像艺术家一样自由生活。

结语:设计,每个人的独乐园

说到这里我还想谈一个话题,即中西方家居空间的区别。

最近,我去参观了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不大的房间里种了几盆竹子和荆棘,而艺术家说这是自己的画材。这样的工作室无法让我忘怀,因为它太有趣了,很容易就联想到宋代司马光的独乐园:在那里,司马光也种了一圈竹子,又等竹子成熟后,把它们扎成了一座凉亭。这是西方家居设计传统中极少见的特质,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乐意接受与不确定的自然协作,并享受这种乐趣。

司马光的《独乐园》,【明】仇英摹本

在这座所谓的独乐园里,司马光才是真正做到了空间的融合,他不仅把三种人文空间融合起来,还把自然空间也囊括其中,更教自然按其所愿地生长出可人的居室。这种用内心同自然对话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中国设计的集大成。它的目的不仅是使世界和空间结构化,还企图借自然之力开启一幅心灵图像,较之于西方博物学式的设计要高雅不少。

回到当下,顾家家居此次推出的另一件新品「take me away」露营沙发椅也给我相同的感受,它让我想起了Gio Ponti的经典之作超轻椅。两款座椅都探索了轻量化设计语言,并且前者还可喜地突破了传统露营椅的局限,把室内家居移植到户外。如果说,Gio Ponti应用罗马梣木长矛的轻量化设计语言是在和历史与自然对话,那「take me away」露营沙发椅也可以说描摹了一种开启心灵图像的景观。想一想,当我们可以随时携带慵懒的沙发椅到任何地方,拿到不是体现了消费主义神话塑造的那种独醒于世的生活态度,所以这把座椅可算作自然与人文空间联合的载体。

为生活而设计,是一个系统问题。尤其在中国家居设计环境中,调和、平衡各个家庭成员的审美旨趣和生活习惯是设计工作的重点。尽管新的生活范式正在形成,但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没有那么消失,因此如何让家成为所有人的独乐园,又不失基本格调地将各种空间统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这方面,我相信也只有谙熟中国家居设计,有着40余年经验的国内大品牌才有能力实现。正因此,如顾家家居倡导的「为生活而设计」的全屋整装方案,或许真的能在生活范式交替之际开启一种新的体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