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啥被翻译成“美利坚”?之前叫花旗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pic美国地区叫什么 美国为啥被翻译成“美利坚”?之前叫花旗国!

美国为啥被翻译成“美利坚”?之前叫花旗国!

2023-05-16 03: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核心提示:美国的英文名称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今天中文的正式译名是“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日本和朝鲜坚持翻译成“米利坚”,而越南则依旧沿用“花旗国”这个成译名。

美国的英文名称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今天中文的正式译名是“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这翻译平添了后来很多人对美国的向往和憧憬,以为美国就是美的国,当然事实如此。

那么美国的中文名称为什么叫美国?

中国历史朝代表

很多人一直纳闷,也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USA和America都不可能翻译成美国呀。翻译成”油国“或者”阿美可国“,甚至”俄梅里肯“才贴切呀。

看似简单,实则背后有深意,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也涉及到到国际关系实力的对比。

之所以将“America”翻译成“美利坚”,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其实,这个译名是在20世纪初才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由于中美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重大差异,以及译员自身的原因,导致他们在翻译美国的国名时,竟然出现了十多种译法。

1784年,美国独立不久,中国还处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一些美国商人漂洋过海,把商船开到了广州,广州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个国家,但对这个新国家的国旗和人参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他们把星条旗称为“花旗”,然后呢,把美国称为“花旗国”,把美国的人参称为“花旗参”。

美国人水平可没这么高,他们的国名最初通过译员传达给中国官方时,留下的记录是“咪唎坚国”。这显然仅是对“America”的音译,完全忽略了“United States”的部分。

19世纪初,也就是嘉庆时期,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陆续来中国传教,他们同样称美国为“花旗国”。荷兰传道会的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在其主办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1833-1838)中,将美国称为“亚美利加兼合国”,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对“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全译。

中国早在18世纪末就开始接触美国人了,但当时美国国力不是很强,中国对美国也不是很重视,甚至分不清英国和美国的区别,译名常常拗口古怪。

在19世纪初期,美国在广州设立了商会,中国官方以“咪唎坚”作为正式称呼。可以看出这个译名没什么好字,比起“英吉利”差远了。

不过随着中国对美国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中国对于这个没有君主的国家兴趣越来越大。道光时期,林则徐睁开眼睛看世界,组织翻译有关西方国家的资料,以增进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在这些译作中,有一部《四洲志》,书中将美国称为“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这显然是对“America”和“United States”的音译。

到了第一鸦片战争后,美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美国的国名被称之为““大亚美理驾合众国”。“亚美理驾合众国”成为清朝官方文件中对美国的正式称呼。当然,这是美方的翻译法,可以看得出美国人对中国音译的自身国名比较在意,并没有认可“米利坚”这个音译,但是由于美国人知道“美”在汉语中的含义,其实美国已经认可了“美”这个字是可以成为“America”缩写的。

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和平、友好和通商条约》,常称《望厦条约》,在《望厦条约》中对美国的称呼是“大亚美理驾合众国”:

“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太子少保两广总督部堂总理五口通商善后事宜办理外国事务宗室耆;大合众国大伯理玺天德特派钦差全权大臣驻中华顾圣;……。。”(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在此后的长达半个世纪中,中国对美国的翻译仍然是摇摆不定。

1844年,梁廷枏在裨治文《合省国志略》的基础上著成《合省国说》,书中虽然将美国称为“合省国”,但认为沿用广东人的习称“米利坚国”更为合适。

1848年,徐继畲(yu)编著《瀛寰志略》中将美国国名译为“米利坚合众国”,这已经十分接近今天的翻译了。徐先生乃晚清名臣、学者,《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

  “兹中华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修订友睦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为此美举。   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东阁大学士总理刑部事务便宜行事全权大臣桂良,钦差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花沙纳;大合众国大伯理玺天德特派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列卫廉;公同酌议,各将所奉钦赐之权互相校阅,俱属善当,所有议定条款胪列于左:……”

那大清又是如何自称的?

谁说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中*条约》的?中英*条约、中法*条约、中日*条约等等这些条约的名称,实质上都是后人强加上去的,其目的只是让人更清晰地知道这条约是跟哪个列强签订的,毕竟有些时候清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些条约名称是重复的,比如《北京条约》,当时清廷分别与英、法、俄三国签订了此条约,因此如果只说《北京条约》的话,恐怕很难分得清楚是与哪个国家签订的,因此在这条约中加上《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

至于为何要用“中”,说白了也只是让后人更方便理解罢了,其实你要说清英*条约、清日*条约,这也是可以的,并无错误。

实际上,在晚清时期,清廷与英法美俄日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数都是以签订地的地名来命名的,如《天津条约》,它是咸丰八年(1858年)清廷与英、法、俄、美等四国在天津签订的。如《北京条约》,它是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与英、法、俄三国在北京礼部衙门签订的。再如《马关条约》,它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与日本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

当然,在晚清,国内对于这些条约的称呼多以签订地的地名来称呼,但在国外却不是如此。如英国称呼《南京条约》是“Treaty of Perpetual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Great Britain”,即“中国与大不列颠永久和平友好条约”。如葡萄牙称呼《北京条约》是“Tratado de Amizade e Comércio Sino-Português”,即“中国与葡萄牙王国和好通商条约”。再如德国称呼《中德通商条约》是“die Handels-, Freundschafts- und Schifffahrtsvertrge mit China”,即“中国与普鲁士王国通商条约”。

由上可知,当时列强称呼与清廷签订的条约多数是以中国来称呼的。

当然,在当时列强除了用中国来称呼清朝外,还用了其他的称呼来称清朝。《南京条约》中,英国称呼清朝使用的是“Empire of China”,即中华帝国;《望厦条约》中,美国称呼清朝使用的是“Ta Tsing Empire”,即大清帝国;《马关条约》中,日本称呼清朝使用的是“大清國”,即大清国。

此外,清朝在对外自称上也略有不同。《南京条约》中,清朝自称是“大清”(《南京条约》开头:“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不和之端解釋,息止肇衅,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望厦条约》自称是“中华大清国”(《望厦条约》开头:“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黄埔条约》自称是“大清国”(《黄埔条约》开头:“今大清國與大佛蘭西國以所曆久貿易、船隻情事等之往來,大清國大皇帝、大佛蘭西國大皇帝興念及妥爲處置,保護懋生,至於永久”);《马关条约》自称是“大清帝国”(《马关条约》开头:“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立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

比方说比利时、荷兰,我们都是叫他们“大比、大荷”,而我们自称“大清”就有一种能够平起平坐的意义,实际上这不是政府的自欺欺人罢了。尽管从名字上假装自己能够和这些大国平起平坐,但是实际还是处在一种被碾压的状态,只要是仗打输了,就一定汇签订赔款条约,给比利时荷兰赔了不少真金白银,所以说国家的强盛并不是口头叫的,只有真正的强盛,无论叫什么国号,人家都惧你三分。最重要的本事还是得自己发展。

美国为何又叫“花旗国”?

因为美国的国旗是由星星和横条组成,咋看起来花纹很多,所以民间多称之为“花旗国”,并用“花旗”来指代许多美国事物,像是“花旗参”、“花旗银行”。

时至今日,越南仍旧将美国称之为“花旗国”。

花旗银行Citibank,Citi的意思是城市,bank是银行,跟花旗不挨边呀。 汇丰、渣打、花旗……这些外国公司的中文名由来

Citibank最初在上海外滩附近开设分行时,门口总是插着很多美国国旗,上海人觉得读“Citibank”英语太别扭,但大家都知道Citibank是一家美国的银行,美国国旗又好像一块蓝红相间的碎花布,久而久之,上海人就干脆把Citibank叫成“花旗银行”,之后该中文名称被Citibank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香港原称该银行为万国宝通银行,2001年底也改称花旗银行。“花旗”等四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大陆开业

不过,随着中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简单易上口的“米利坚”逐渐成为对美国的主流翻译。

到1900的《辛丑条约》签订时,中国对美国的称呼为“亚美理驾合众国”,坚持“大美国”,前面加了一个“大”字以示尊重。此后,“美利坚”逐渐成为中国人对美国的主流翻译。

清末民初,革命潮流风起云涌,不少介绍美国独立革命的作品出现,其中包括译书汇编社出版的《美国独立史》(1902年)和作新社的《美国独立战史》(1904年)等。当时革命口号之一就是“要学那,美利坚,离英独立”。随着这些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国人对美国的称呼日趋简捷,“美国”、“美利坚合众国”逐渐成为美国国名的固定译法。

晚清著名革命志士邹容就在其著名文章《革命军》中将美国称之为“美利坚”。

当时,美国被译成“美利坚”时,清朝某知名理学家非常不满意。十分气愤的说到:“美利坚,中国才是最美的,美国有啥美;中国啥事都顺利,美国有啥利。”气愤之情溢于言表,感觉就是一个白发老头跳着脚在骂。

这个理学家为啥这么激动呢?因为他自认为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其他地方都是蛮荒。这当然是古代人的一厢情愿,因为在之前中国人对外国国家的翻译也没用过几个好词,如“身毒”、“大食”“倭国”等等。

当然,刚刚翻译美国时,也没用什么好词。第一个叫“亚美理驾合众国”,这个名字听起来不算太差,但也不算太好,隐约中有一点鄙视的意思。还有一个叫“咪利干”这个就比较搞笑了,小编看一次笑一次。不过,按照古代标准,这个翻译才是正常翻译外国名字。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中美重新建交,在外交文件中,民国政府没有沿用清朝的“亚美理驾合众国”一词,而代之以“美利坚合众国”的新译法。1949年中共建政后,沿用了民国时期关于美国国名的译法,只是在书写上将其由繁体字更换为简化字。这样,在新政府的规范下,“美利坚合众国”一词最终成为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十余种中文译名中的权威用语,简称“美国”,并沿用至今。

在今天曾经使用汉字的国家中,中国和韩国将美国翻译成“美利坚”,日本和朝鲜坚持翻译成“米利坚”,而越南则依旧沿用“花旗国”这个成译名。

以上,美国名字的由来的翻译层面的考证。实际上,这里面有重要的文化心理因素。

那个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央视西方,而西方也有诸多通晓汉语者,知道中国称其他周边国家为蛮夷,因此拒绝这样的称呼,因此,列强对自己的名字很在意。君不见,当时的强国都有美好的译名,如英国(英吉利王国)、美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国(法兰西共和国)、德国(德意志共和国)。

其他几个不那么强的国家,就不行了,意大利,尚可;西班牙,葡萄牙就没那么幸运了,还有土耳其,也不是什么好的翻译。更好玩的是,1949年以后,莫桑比克在中文译名里是莫三鼻给,对方给抗议,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改成了莫桑比克。另外还有“怯尼亚”(肯尼亚), 寮国(老挝)简陋的屋子。趣味双语:二十四节气英文信雅达的翻译

近代清朝仍旧以“天朝上国”自居,所以感觉蛮夷之地有些名称直接音译并不雅,有碍观瞻,所以清朝与民国的学者们,都会进行各种美化,将很多国外的名字翻译的非常优雅,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被翻译成“翡冷翠”。如今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对很多国外地名的翻译也有一些不同(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在英文翻译上有何不同?),比如老挝(竂国),帕劳(帛琉),塔希提(大溪地),塞拉利昂(狮子山),科特迪瓦(象牙海岸)等等。

中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很大程度上保留音译的同时,又能够赋予褒义或者贬意。很多国家的名称都曾经被翻译得非常好听。

其实很多外国的中文旧称都是非常优美的,如今翻译反而更加中性,比如泰国旧称“暹罗”、文莱旧称“渤泥”,印度旧称“天竺”,伊朗旧称“波斯”,柬埔寨旧称“真腊”,斯里兰卡旧称“锡兰”等等,不过有些也不是因为翻译改变,而是这些国家自己要求,比如倭奴要求改名为“日本”。

中国对外国国名的翻译分类

1. 泛东亚圈国家:

基本都有传统译名,如

【越南】【日本】【朝鲜】

这类国家一般是西方名称由东方名称翻译过去,而不是相反方向。

2. 西方大国:

一般依据该国本土语言发音,如

【英格兰】(英语:England)

【法兰西】(法语:France)

【德意志】(德语:Deutschland)

【西班牙】(西语:Espana)

3. 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前殖民地国家:

一般依据宗主国母语对当地的称呼,如:

【哥斯达黎加】(西语:Costa Rica,“富饶海岸”)

【科特迪瓦】(法语:Cote d'Ivoire,“象牙海岸”)

4. 其他国家:

一般根据英语/法语对当地的称呼。

清末民初的翻译家们选择了较为文雅的一些字眼,比如“英”“格”“兰”“德”“意志”等,后来固定了下来。

字数与音节数有关。上面列举的国家、地名恰巧比较适合于拆成三个音节对应三个汉字,但也有很多地名不是三个字,比如【荷兰】【瑞士】【希腊】【阿尔及利亚】。具体还是看源语原词的音节结构。

原则上所有国家都可以用首字代替,简称为“X国”,但是为了避免混淆,部分国家倾向于不用简称指代,比如【西班牙】【瑞士/瑞典】。(但是政治话语中可以不顾混淆地使用“X方”)。

因为欧洲几种主要语言较为相近,历史文化也高度交集,因此很可能不同语言对同一地名的有相同或近似的称呼,包括发音也相近。

为什么中国用“美”而日本用了“米”呢?

这一点,日本做得不同。他们给美国的名字是:米国。

日本对于美国音译名的变迁是这样的:

1854年佩里将军打开日本国门,“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对美国最早音译为“米利幹(メリケン)”

1862年的幕府文书中被记载为“亜米利加”

1871年的木户孝允渡航日记中称之为“米国”

1878年的报告书中出现了类似《米欧回覧実記》的说法

1905年明治天皇将“北米合衆国”的说法给固定了下来

“米”字音译的来源可以看的出是在“黑船事件”的八年之后,幕府的正式公文中出现了“亚米利加”的说法。也就是说,“亚米利加”这个称呼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 1862年。而非正式说法“米利幹(メリケン)”则是日本第一次接触美国就使用了“米”这个音译字。

倒幕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潮,明治维新的开始在1868年,自此之后日本正是停止了向中国学习。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12345678 2

但是还在保持正常交流,这也是“米”字能够传到日本的原因。

而这个时期中美关系可以说是还算不错,应美国要求,中国也就将“米”换做了“美”。

而日本从黑船事件以来一直敌视美国,所以压根就没想在文字上做美化,保留了原有的“米”字。

另外那几个西方国家日文跟中文就几乎完全不一样:法国/仏国 德国/独国 荷兰/蘭国 澳大利亚/豪国 ……

中国大陆对于外国地名,可可以参考中国地名委员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并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录》和知识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外国人名,可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