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这些地名,你以为你真能念对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nⅰgma怎么念 天津的这些地名,你以为你真能念对吗?

天津的这些地名,你以为你真能念对吗?

2024-07-12 0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网友们纷纷吐槽:博主暴露了外地人的身份。

网友评论

@真爱开心0101:暴露了不是天津人的事实

@不老的老东西:北京大栅栏您怎么发的音?[微笑]外地人吧,别漏怯了哦~~

@万东璞同学:不知道,不要乱说

@是否太低调:你是天津人吗?[挖鼻]天津人都知道应该怎么读。是对的

@哭鼻子大王不会哭:应该算是入乡随俗的叫法吧

@圣上请叫我草履虫木木:天津人就认识宜兴Fu

@陈绮贞脑残粉:哪错了,没错啊

@小特_winster:地名要尊重历史沿革,这和汉语规范化并没有任何矛盾之处,毕竟地名是专有名词,有特殊念法毫无不妥。

@Estelle岚七柒:我觉得外地朋友不清楚本地读音很正常,我们去外地也比较少了解当地的地道念法

网友评论

@真爱开心0101:暴露了不是天津人的事实

@不老的老东西:北京大栅栏您怎么发的音?[微笑]外地人吧,别漏怯了哦~~

@万东璞同学:不知道,不要乱说

@是否太低调:你是天津人吗?[挖鼻]天津人都知道应该怎么读。是对的

@哭鼻子大王不会哭:应该算是入乡随俗的叫法吧

@圣上请叫我草履虫木木:天津人就认识宜兴Fu

@陈绮贞脑残粉:哪错了,没错啊

@小特_winster:地名要尊重历史沿革,这和汉语规范化并没有任何矛盾之处,毕竟地名是专有名词,有特殊念法毫无不妥。

@Estelle岚七柒:我觉得外地朋友不清楚本地读音很正常,我们去外地也比较少了解当地的地道念法

专家说

标成fǔ并无不妥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鹏飞曾带领学生完成了“天津市地铁轨道交通站名英文译写”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陈老师表示,目前天津地铁站名的译写依据《地名标志》(GB17733-2008)及《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第六条中明确表示,地名管理应当从本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稳定,逐步实现地名标准化。“宜兴埠的‘埠’字本身并没有fǔ的读音,基于清乾隆时期宜兴埠被称为宜兴府,所以有了现在的叫法。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所以宜兴埠的‘埠’字标成fǔ并无不妥。”

除了“宜兴埠”,天津还有些地名容易念错,例如:

铃铛阁(gǎo)

“阁”原本只有(gé)的发音,但是在天津就不念铃铛阁(lingdangge)啦。

于家堡(pù )

“堡”是多音字,有四种读法,而于家堡的“堡” 不读bǎo、pǔ和bǔ,而读pù。

(háo)貉子沽

当中的“貉”(hé)本是一种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

但在天津,“貉子沽”不读hé,而读háo。

双港(jiǎng)

在天津被念成shuangjiǎng,而非gǎng。

汊(chà)沽港

很多人都把它同滨海新区的汉沽相混淆,但别忘了“汊”字还有一个点哦~

除了以上这些需要留神的地名,天津还有一些念着有点“土”的地界,但都有自己的故事:

丁字沽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天津所有区县里,其中10个区县名中都有带“水”偏旁的字。水气迷漫的感觉正是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而丁字沽原是一个丁字形的湖。

茶淀

除“沽”之外,以“港”“泊”“洼”“淀”“沟”“湾”“滩”等命名的天津地名亦为多见,茶淀中带“水”偏旁字的地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茶淀原名塌淀、塔淀,民国初期按谐音称为茶淀。

西堤头

由于城市建筑是沿河修造的,所以天津街道的方向、方位很不端正,但是带方位词的天津老地名为数不少,西堤头中的方位词的功能就是标明地理位置。

吴家窑

天津市区带“窑”字的地名较多,河西的“吴家窑”所在地在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老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而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五户人家在此烧窑制砖,渐成村落,初名“五家窑”,后讹传为“吴家窑”。

南马集

天津地名中的“集”“市”“店”等都是当年城乡集市贸易中心的所在地,例如津南双港的“南马集”,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形成了村落,传说原为马匹交易之地。

王串场

河北区“王串场”,在历史上曾被俗称为“东开”,就是以老城里为中心而言,城东面的一片大开洼。清朝前期,这里地旷人稀,农田和荒野交错,乾隆年间,住户渐增形成村落。时有王姓住户名“串子”者,在此修建了一座打谷场。每年夏秋收获季节,当地农民就租用这个谷场晾晒碾轧谷物。人们习称“王串场”。此后这个谷场名逐渐演变成为河北区著名的区片名了。

下瓦房

有一种解释说,“下”是方位,指的是老城以南,下瓦房这个地方以前是个行路人歇脚的地方,有几间瓦房,有人在那里卖大碗茶,小食品。

海光寺

在清乾隆年间,天津总兵蓝里在城南大规模开垦水田种植水稻,使那里成为稻垄纵横、蛙鸣阵阵的鱼米之乡。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蓝里延请名僧成衡来津创建普陀寺。寺院宽敞壮观,院内遍栽葡萄,故俗称“葡萄寺”。1719年康熙帝巡幸天津,为普陀寺赐题匾额“海光寺”。于是,普陀寺遂易名海光寺。

小站

清朝时津南区的“小站”就是当年军队的驿站,清同治十年(1871年)海防提督专任京沽屯田事务的周盛传将军(1833—1885)率军修建自马厂至新城间的一条大道,沿途设筑驿站,此处为一小站,后以“小站”为当地名称。

王顶堤

王顶堤原为一片荒洼,从八里台往西有一条小河(今复康河原迹),河西段南岸有块高地俗称‘小堤子’。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为业,逝后,家人遵嘱葬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连堤’、‘王顶堤’。后来李、徐、房、陈、张等姓氏陆续来此落户,开荒务农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

土城

明天启年间(1621~1627)之前,土城即成村落,传说初名为“土塍围村”,“塍”音“成”,是田间土埂的意思。顾名思义,“土塍围村”就是被田间土埂包围的村落。

小海地

“小海地”传说这里古时曾是小片的退海之地,故名。

灰堆

明永乐年间(1403~1425),“灰堆”即已形成村落,初名为“灰堤”,亦称“辉德村”。后民间谐音转读为“灰堆”。清乾隆四年(1739),始见今名。“灰堆”之读音,“堆”字应读为儿化,否则就拗口,也不地道。

尖山

早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尖山”这个地名即已存在。“尖山庄”为村名,当时属静海县所辖。在明清两代,尖山一带以及周边地区是阡陌相连、河渠纵横的大片稻田。其实,“尖山”地区在实际上并没有山,只是地势略高罢了。

微信“天津族”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你还觉得有哪些个本土地名有咱天津味儿呢?

99%的天津人都喜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