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五届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年会前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举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uc是什么品牌 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五届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年会前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举行

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五届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年会前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举行

2024-04-14 2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通讯员 何问民 )10月13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和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联合主办的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五届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年会前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多功能报告厅成功举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罗林致辞讲话。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文春英教授主持。

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余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秘书长于江,肇庆学院副校长胡文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文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高级编辑、处长李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一带一路”频道总监郑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教授张磊等嘉宾出席了本次高端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廖祥忠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传媒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高站位推进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建设,在戏剧传播、新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等领域全方位布局。廖祥忠指出在学科建设布局中应重视“三国”,即国际传播、国别区域、国际组织的三位一体建设,并强调区域国别学是“三国”的核心基础。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向内要解决科技意识问题和科技素养训练问题,向外要注重对象国研究,推动国际传播落点落地。廖祥忠指出此次论坛的召开意义重大,探讨了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的双相互构问题,区域国别学是基础、是核心、是基石。中国传媒大学始终坚持开放的态度,以合作共赢为理念,积极开展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合作与共进。

罗林首先对此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罗林介绍了高校国别和区域学科建设发展历程,指出当下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体现出研究力量持续扩大、学术生产力显著提升的特点;总结了秘书处在协助开展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2019年,在秘书处指导下,发起创建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旨在推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化、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经过4年发展,已成为中国区域国别学领域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品牌活动最多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

随后,罗林以《赋能国别和区域研究,加强中国海外传播》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在国际传播与外交策略领域中,权衡全球一致性与地方特定性是核心议题,因此“一国一策”和“一域一策”的策略尤为重要。罗林还强调了共情与跨文化交流在深入理解各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提出结合国别与区域知识,利用现代技术和数据,加强与受众的共情,是提高外宣效果的关键。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日益成为各国间的桥梁。中国作为世界的重要参与者,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为此,我们强烈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共建和谐的全球文化交流,为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效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江的发言题目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正当时》,他总结了在新时代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形势之变,及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于江强调,在实践中应以习近平的思想为根本遵循与指南,努力化解各国之间友好交流的障碍与阻碍,在风雨中更主动地塑造与建构自己,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的国际传播。

余江的发言题目为《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学——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例》。发言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例,深度剖析了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学的关系。余江强调,区域国别学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教学参考,并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区域国别学知识和方法。

李鼎鑫的发言题目是《加强区域国别研究 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走深走实》,他提出国别区域研究是基础,它帮助国际传播制定政策与行之有效的策略;国际传播本身是国别区域研究的一部分;弱的区域国别研究导致效果不佳的国际传播,弱的国际传播反过来影响国别区域研究,需要从各个链条出发打破这个循环。

胡文涛的发言题目为《区域国别学中的国际传播研究:理论、历史、议题与实践》,他在发言中阐述了区域国别学中国际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历史演变、关注焦点与实践应用。

赵可金以《区域国别学的中和理论》为题,围绕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理论争议,以及中和理论作为替代理论的逻辑推论进行了发言。赵可金提出中和理论作为弥合西方普遍主义偏好和其他地区特殊主义偏好鸿沟的一种学术努力,对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中国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文博以《精准施策、差异传播——基于〈中国政治话语全球传播效果调查〉的思考》为题,从报道数量、国家分布、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对中国政治话语全球传播效果调查进行了解析,指出主流外宣有助于提高外国民众对我国的正面了解,提出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和话语的重要转化环节。

李宇以《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区域国别调查研究与精准传播》为题,指出在国际传播区域国别研究与精准传播中要统筹效能、内容、渠道、受众和语言译制五个关键环节。李宇分享了自身与团队的实践探索,指出应坚持问题导向和长期导向,开展跨国、跨界、跨行业的长期合作,以促进国际传播高量发展。

郑俊杰的发言题目为《如何增强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她指出,现阶段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因此需要各方一起努力。郑俊杰以节目《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工程师》为例,指出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建造”与深耕海外建设项目的中国工程师们是最生动的国际传播载体。郑俊杰表示希望与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内的相关机构形成联动机制,为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而不懈努力。

张磊以《基础设施主义视角下的全球传播》为题,指出了全球冲突中基础设施的关键地位,阐释了为“帝国”服务的传播和其背后的传播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与民族主义的内在关联。张磊提出基础设施可以成为一个与媒介相应和的元概念。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文春英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我们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正式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此次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是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实践行动,促进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体现了共建、共享的共同体精神,推动了利用不同学科优势共建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