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家CT是64排,而你家是16排32层?怎么理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t扫描厚度由什么决定 为什么我家CT是64排,而你家是16排32层?怎么理解?

为什么我家CT是64排,而你家是16排32层?怎么理解?

2024-07-12 2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次,层和排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般来说排越多,探测器宽度越宽,一次扫描完成的宽度越大,一次扫描得到的图像也越多。但是由于探测器的物理排布,组合方式及设计理念的不同,“排”数相同的CT得到的“层”数可能并不一样。

举个例子,如果每排探测器一次采集可以获得2幅图像,那么一排实际上对应的是两层。比如,某某机器的64层CT,实际上探测器是32排,每排出2幅图,一次采集可以获得64幅图像,所以该CT也可以叫做64层CT,也可以叫做32排CT。

在MSCT多层CT技术中,DAS控制着数据的采集及传输。利用DAS电子开关对受X线激发的多排探测器陈列的不同组合,可以进行不同层厚图像的采集。但是同步采集图像的层数仍然受到DAS通道数目的限制。

也就是说,DAS是真正的决定同步多层采集图像的能力,与容积成像能力相关的应该是DAS通道数目,即“层”的数目。因此,层的叫法应该更准确。“排”的数目多少只决定对不同采集层厚的组合能力,与CT同步采集层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层”更能精确地评价CT机器的扫描性能,也更便于CT使用者的理解。

单排CT、双排CT、螺旋CT、多层螺旋CT

CT的发展从早期的单排CT,到双排CT,到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可以说经历了3次飞越。

第一代非螺旋CT

第一次飞越是由非螺旋CT发展为螺旋CT,英文Spiral CT或Helical CT,主要的技术革新是利用了滑环技术,探测器可以连续旋转,这次飞越使CT摆脱了逐层扫描的模式。传统的非螺旋CT扫描模式采用的是进步-采集模式,即step-and-shot。这种采集方式包含了两个周期:数据采集周期和非数据采集周期。在数据采集周期,病人不动(扫描床位置不动),X线球管和探测器以一定速度绕病人旋转一周,采集数据;当一层数据采集完成以后,进入非数据采集周期,扫描床移动到下一个扫描位置,等待新的数据采集周期。可以发现,螺旋CT出来之前,CT扫描是采用逐层扫描进床的模式,扫描速度非常慢,而且容易产生伪影,也不方便做一些受呼吸运动影响大的部位。

滑环技术原理示意图

螺旋CT示意图

非螺旋CT vs 螺旋CT

第二次飞越是由单层螺旋CT发展为多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是指在单层螺旋CT的基础上,增加了探测器在Z轴方向上的-排列数目,这样可以使X线管旋转一周,完成多个层面(断面)的数据采集。相比于单层CT,多层螺旋CT的主要优势在于扫描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扫描速度提高以后,我们可以做很多新的项目,如一些呼吸运动器官的扫描得以实现。另外,由于Z轴(即层面方向)的探测器数目增加,使CT扫描的层厚得以更薄,提高了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或者层间分辨率,这样可以使各项同性成像成为可能。

4排CT(注意Z轴方向探测器数目)

多排探测器

CT的发展除了在传统的探测器数目“排”上及采集数据重建图像“层”上做文章以外,目前大部分公司都在往能谱及能量上发展。

第三次飞越应该就是将CT从单一的密度分辨率成像发展到类似多参数成像,如双源CT、能谱CT。

目前CT发展到了从单纯比“排”数、“层”数到更多功能性比较,比如大家经常听到了双源CT,双能量CT,能谱CT等。

来源:懋式百科全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