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pr急救教学视频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

2023-04-13 06: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概述

心肺复苏术(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R,CPR)是一种救助心搏骤停病患的急救措施,通过人工保持脑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环恢复,心肺复苏术并非单一的技术,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评估及行动,通过人工保持脑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环恢复,在紧急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获得适当,有效地的急救处置。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急救技能之一。

研究表明正确的复苏方法会显著提升复苏的成功率。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CPR共识指出的:CPR是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是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术的“基石”。

CPR 流程图研究发展

2015年《指南》在2010版的基础上又做了更新:仍强调在患者发病第一时间,尽快判定是否为心脏骤停,并尽早开始胸外按压,按压速率为100次一12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胸骨下陷不少于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达到以上标准方为有效按压。

目前,在我国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高龄患者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且经常会出现心肺并发症,病死率较高,许多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引起呼吸心跳骤停,作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经常要面对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另外,在门诊就诊患者中,尤其是急诊区、心内科、心电图室以及各项特殊检查等待区的患者随时会发生意外。总之,医院是心脏骤停的高风险场所。据研究报道,约有1/3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内,包括普通病房、重症病房或是其他院内场所。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正确掌握CPR操作技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就成为医院培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文献报道,实施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的重点和难点,而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达不到有效按压深度是最常见问题。这些要求对于刚刚进入临床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入职护士有一定难度,他们往往在岗前培训时因操作要点掌握不全,按压用力不均匀,姿势不正确等易导致身体疲劳,致使按压深度不够,达不到胸骨下陷5cm、按压频率忽快忽慢,出现节奏不稳,影响按压质量,从而影响到心肺复苏术培训效果。所以,如何采用有效的胸外按压培训方法,提高心肺复苏术培训质量成为新入职护士培训探讨的重要课题。

通过整理分析近年来新入职护士培训材料,并对考核得分与操作各环节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CPR培训后,考核得分中胸外按压环节是CPR考核的主要扣分点。这与刘丽等人的报道是一致的,也符合最初学习训练CPR技术的规律。为攻破CPR培训中胸外按压这一技术难点,本课题组指导老师们结合新入职护士特点,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环节引入了两项干预措施:在原培训模式基础上,增加自编《胸外按压操作口诀》和“音乐节拍器”(以下简称《口诀》和“节拍器”)进行干预培训,以观察新的培训模式对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效果影响。

生存链

“生存链“包括5 个环节:

① 早期识别、求救;

② 早期CPR;

③早期电除颤;

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⑤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其中早期CPR 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院外心脏骤停CPR 生存链实施意愿

冠心病患者家属

调查显示:成年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多由心脏原因所引起,其中80% ~90%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英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接近12万,美国则接近33 万人。2008年我国31所医院参加人群监测抽样调查,首次推算出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 万。文献报道,冠心病患者心脏骤停发生时的第一目击者通常为与患者年龄相仿、共同居住的家属。因此早在2001年,瑞典国家卫生福利委员会就建议医院及各级政府为卫生保健人员及心脏病高危人群的家属提供CPR培训。

社会公众

文献报道,70%~80%的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家庭及公共场所中,因此公众实施CPR的意愿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极为重要。[1]

学生群体

日本学者对日本石川县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尽管与以往相比,学生群体接受的CPR培训次数明显增多,但他们对实施CPR 仍持消极态度,尤其是对陌生人实施CPR的意愿较低。我国研究者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发现,大学生对陌生人实施CPR的意愿较低,特别是口对口人工通气的意愿程度最低。。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是接受CPR培训最多且技能掌握最好的群体。日本研究者以设置有不同场景、不同对象的问卷对石川县临床护士进行调查,与既往的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护士院外非工作期间愿意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加人工通气的比例明显下降。同时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对于实施对象是儿童的模拟情景,护士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加人工通气的意愿与以往相比也有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认为对于儿童,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是首选的方法,不必采取人工通气。

系统架构

CPR人体模型操作平台

我们将CPR人体模型操作平台分成三个单元。分别为人体模型单元、感测体模型单元、感测其中人体模型单元是使用安妮来进行CPR操作,感测组件单元主要是感测使用者有无正确操作CPR步骤,而中央计算模块是将读取到的数据进行整合计算,并传送至计算机端供CPR交互式教学软件使用。[2]

在CPR操作上我们采用叫CAB,所谓的CAB是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将急救步骤重新命名的名称,其内容为当有人倒下后,第一步是先叫病人、观察有无反应:若发现病人没有反应,立刻求救(叫救命),打给启动当地紧急医疗系统,且叫其它人就近找AED。在AED尚未找到、救护车未到达现场前,一定要持续帮患者进行CPR,亦即执行CAB。C就是Ci rcuIation,评估患者有无循环征象,若无呼吸等,应进行胸外心脏按摩。A是Ai rway,即打开呼吸道,一手压前额。另一手抬高下巴,让患者的头往后仰、嘴巴张开,打开呼吸道,如口中有异物可直接取出。B是Breathing,即给予人工呼吸,也就是在压胸30下、打开呼吸道后,直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两口气,每口吹气时间约一秒钟。通常压胸30下加吹气2次.如此重复5个循环后,应再检查患者是否已有呼吸或恢复意识,如果没有应继续施行,直到其它人找到AED,替患者装置完成,且仪器发出语音指示提醒所有人不要碰触患者身体后。CPR才能暂时停止。[3]

A.人体模型单元

在此单元中,我们使用心肺复苏术标准模型(安妮)来实作,如图2所示。安妮,本身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不幸因溺水身亡,安妮的爸爸是个经营玩具工厂的医生,伤痛之余,决定要工厂生产模型人体,藉由此广为推广心肺复苏术,让更多的人得到拯救,为纪念她的女儿,才将模型人体取名为安妮。安妮的特征有:气道自动关闭、颔部可以活动、类似真人的胸部按压手感、做人工呼吸时胸腔能自然收缩、符合人体构造比例。藉此模拟真实的情况,让施加的力度能更准确拿捏,便于使用者掌握到心肺复苏术的诀窍。安妮的主要构造分为呼吸道和胸腔,呼吸道包括鼻腔和口部,学习急救的人只需要将它的头往后仰,用正确的方式吹气,安妮的胸腔就会充气膨胀:然后在正确的位置按压胸部。使胸腔的气体排出,以达到心肺复苏的效果,藉此学习心肺复苏术。[4]

B.感测组件单元

在此单元中,我们使用了自制按钮、压力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加速度计以及陀螺仪,这些传感器是用来判断使用者有无做出正确的步骤,以利我们写程序判断。自制按钮安装在安妮的两边肩膀上。为了能感测使用者是否有进行拍肩动作。以触发下个CPR步骤,其传感器如图3(a)所示。压力传感器装在两乳联机胸骨上方,胸部按压需施力到一个力度.才能算按压一下,压到30下后进入下个步骤(CAB中的C),其传感器如图3(b)所示。加速度计与陀螺仪安装在人体模型的额头里,感测使用者有无把人体模型做压额抬下巴之动作(CAB中的A),其传感器如图3(C)所示,使用者进行此动作后才会启动气压传感器,如果没此动作的话,传感器将维持关闭状态。气压传感器装在胸腔里,以感测使用者有无吹气进去,吹气的力度须大到可以鼓起胸腔(CAB中的B)。

我们将上述传感器安装于安妮身上,如图4所示。标示彩色部分为安妮身上的传感器位置,红圈处是两个按钮的位置,放置在额头上:蓝圈处是放置加速度陀螺仪的位置,放置在喉咙里:黑圈处是放置压力传感器。

放置在两乳联机中间胸骨上;绿圈处则是大气压力传感器.放置在胸腔里。

C.中央处理单元

在此单元中,我们使用ArduinO MEGA 2560 R3汇整所有传感器所侦测到的数据,如图5所示,它会接收来自所有传感器所得到的数据,加以计算成有用的信息。并透过无线传输的方式,把信息传给CPR交互式教学软件,供使用者进行交互式教学时使用。

CPR交互式教学软件

我们将CPR交互式教学软件分成两个单元,分别为无线传输单元与互动接口单元,其中无线传输单元负责将中央处理单元里所有数据传到互动接口单元:互动接口单元则是负责显示教学与相关讯息,像是目前所在的步骤、胸外按压或是吹气的次数等,除了提供使用者实时的操作信息外,也提供教学的信息供使用者学习CPR用。

A.无线传输单元

在此单元中,我们使用蓝茅传输技术来做传输,其蓝芽模块如图6所示,无线传输单元是CPR人体模型操作平台与CPR交互式教学软件之间的沟通桥梁,负则将中央处理单元整合的数据透过无线传输给互动接口单元。

B.互动接口单元

在此单元中,我们使用计算机来作为使用者接口单元显示平台,互动接口单元会透过无线传输单元取得中央处理单元中整理后的实时传感器信息。其接口会显示全部传感器的实时信息,包含目前所在的步骤、使用者按压心脏与吹气的次数和目前所在步骤传感器所侦测到值的实时图表,并拨放教学影片与详细的文字解说,让使用者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并学习到正确且标准动作。

系统整合

在系统使用上,使用者可以观看系统接口上的所显示的步骤,正在进行中的步骤会使用影片来示范给使用者看,看完后使用者再对安妮进行动作一次,如果使用者做正确的动作,则接口会自动跳至下个步骤,当在做心脏按压或是吹气时会显示使用者当前的次数。使用者如果做出正确的姿势按压或吹气,次数则会自动加一。倘若做错则次数不变。

我们在系统中提供了两个模式。分别为学习模式与测试模式,在学习模式中,使用者可选择单一步骤进行学习,亦可全部完整步骤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若失败的话,系统会重新进行该步骤直到使用者正确完成为止。在测试模式中,使用者必须完成完整的CPR步骤。过程中不论成功或失败皆会计入评分标准,最后完成后提供一个评估分数供使用者了解其对CPR的熟悉程度。[5]

医学意义

心肺复苏术是用于自主呼吸停止时的一种急救方法,多由医者徒手或通过机械将空气有节律的送至肺部,以替代自主呼吸,当前多用于煤气中毒、药物中毒、触电、溺水及呼吸肌麻痹等患者紧急救治中,随着临床医疗工作日渐完善,医者在为患者行人工呼吸时多搭配胸外按压及开放气道以最大程度发挥急救功效。

组建专业急救小组,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再教育,重视培养其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应变能力及交流能力,多数患者就诊时处于昏迷状态且情况危急,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病因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抢救方案,启动急救系统,简化人工呼吸程序,开放气道—人工通气—人工循环—电除颤,快速除颤(8min内),进行心肺复苏,着重胸外按压,进行人工呼吸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方法,清除气道异物,确保呼吸通畅,不间断为患者供给氧气,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临床资料显示胸外按压对建立人工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且新2008 指南将心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比例由过去15:2 调整至30:2,但医者在实际操作时应有所注意,忌因操作不当(位置错误、频率不够或力度过大)导致裂骨骨折、胸骨骨折、脂肪栓塞、气胸、血胸及肺挫伤,影响治疗效果,引发医患纠纷,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进行。另外要准确把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掌握心肺复苏程序及操作要点,科学操作,最大程度发挥心肺复苏价值,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