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院士:我国科技人才储备丰富,但顶尖人才匮乏,如何破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ad1:200比例怎么设置比例因子 施一公院士:我国科技人才储备丰富,但顶尖人才匮乏,如何破局?

施一公院士:我国科技人才储备丰富,但顶尖人才匮乏,如何破局?

2023-05-27 16: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上观新闻

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今天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演讲中表示,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储备已极大丰富,然而顶尖科技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在他看来,办好集聚全球优秀科学家、建立创新导向科技评价标准、营造潜心治学学术生态的研究型大学,是突破这个瓶颈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人员往来互动破解合作障碍

人类知识体系日益庞大、严密,科研人员如何才能取得创新突破?演讲伊始,施一公抛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多样性、差异化是促进创新的有力手段。“不同背景、地区、文化和种族的人集聚在一起,能为创新带来独特力量,所以要推动科技发展,就要加强跨国、跨地区、跨学科的人才合作。”

为此,他举了两个天文学案例。一是2016年,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利用高级LIGO探测器首次探测到来自约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第二个案例是2019年,经过全球30多家科研机构的超过200名科学家共同努力,拍摄到了第一张黑洞照片。这两个成功案例,都体现了国际大科学合作的重要价值。

然而施一公也指出,大国科技竞争近年来日益加剧,给国际科技合作带来了很多限制。“破局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国际顶尖人才。”面对合作障碍,他认为“可以通过各国科研人员的往来互动,形成融通开放的世界观,塑造多元化、包容性的人文环境,增进理解与信任、消除偏见和误会,为合作提供丰厚的土壤,为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在跨国跨文化人才集聚方面,旧金山湾区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硅谷就在这个湾区,那里66%的科技工作者不在美国出生,其中亚裔居民在高学历人口和科技岗位职工中占据的比例最高。大量包括亚裔在内的优秀外来人才,是旧金山湾区成为全球最知名科技湾区的重要因素。

留学生也是科技人才往来互动的重要群体。1978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23.17万人,其中2019年有58.03万人留学回国,年度留学人员回国率达到82.5%。

西湖大学评价人才有“六不重”

“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储备已极大丰富。”施一公给出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起,中国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博士毕业生人数超过了美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STEM博士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7万,而美国的这类毕业生人数为4万。

尽管在研发人员数量上,中国已居全球首位,但是顶尖人才依然匮乏。施一公表示,破解之道是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这类高校在美国的崛起,奠定了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研究型大学可以集聚各国科研人才,成为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高端平台。

这位西湖大学校长说,他想打造的正是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目前,西湖大学已集聚180位来自境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与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26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上,我们有‘六不重’:不重论文篇数、不重人才头衔、不重影响因子、不重获奖情况、不重论文引用率、不重专利数量。”施一公说得斩钉截铁。

那么“重”什么?西湖大学只注重研究成果是否在某个领域不可或缺。这种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标准,有利于营造潜心治学的良好学术生态,推动国内研究型大学更好发展。

栏目主编:黄海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