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起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3南支 雷姓起源

雷姓起源

2024-07-16 2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个历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起源

雷(Léi)姓源出有:雷姓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父系来源)目前所知的已测出有以下类型:O1b1a1a1a1b1a YF08611(广西津头雷氏)型,C3南支(广东台山雷氏)型,(复旦分子人类学论坛雷姓样本资料)

1、 姜姓方雷氏。2、子姓雷氏。

3、据《姓氏考略》所载(下同),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他们逐渐全盘汉化,再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根本已经与汉族成为一体,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4、 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5、 满洲阿克占氏,改汉姓雷。   6、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7、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8、 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裔孙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叫雷。在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战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镇,方山古亦称龙山,是华夏民族,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团(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国为姓氏,复姓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在方雷氏的后裔子孙中,后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雷氏,也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方氏。

该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们共尊方雷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殷纣王宠臣雷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在殷商王朝时期,纣王身边有一个宠臣叫雷开,对纣王忠心耿耿,尽教唆纣王肆意欢乐。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后,在雷开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远古时期有个人叫雷公,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名医,被任命为“巫”,即医官,掌管天下巫医。他还曾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理论。

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南夷,出自东汉时期南郡潳山蛮,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改姓为雷。潳山蛮,是东汉王朝统治者对原战国时期楚国国人的一种称谓,其民族成分实际上十分混杂,由若干群体组成,但其联盟酋长被一致称作“雷迁”,就是首领的意思。在东汉末期,潳山蛮广泛居于今湖北省的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以南境地,即东汉时期的南郡境内,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领之官称为姓氏,称雷氏。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蛮起而反之,随即被武威将军刘尚率军镇压,之后徙其族人七千余口置于沔中(今湖北江夏),因此,潳山蛮在其后被改称为“沔中蛮”。潳山蛮后逐渐迁徙至岭南地区,雷氏族人的一部分分别融入了当地的苗族、瑶族、彝族、侗族、畲族、壮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并将姓氏带入这些民族,世代生息繁衍至今。

该支雷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地区。

源流五

源于氐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前秦国氐族雷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南安羌改姓为雷。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苻氏集团中有一部“南安羌”,为前秦国的核心部族之一。实际上,“南安羌”并非羌族,而是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前秦国大司马雷弱儿。

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早先游游牧于青海、甘肃一带,后来以部为氏,汉化即称雷氏,后皆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称雷氏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雷氏,最早源出“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语“胡尔”的音译,是一种创始于北方民族,史载中最早名的弦乐器名称。在元朝时期的宫延音乐中,忽雷也是主要的乐器种类。在史籍《元史·礼乐志》中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三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其中所称的“胡琴”就是忽雷,是一种弓弦摩以发音的乐器。忽雷上雕刻有精美的龙首,形制不一,其中的“玛特尔头”是比较古老的形制,其形似龙,面似猴,狰狞可怖,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后来,人们将忽雷的演奏者称为忽雷氏,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称单姓雷氏者。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源出南匈奴贵族刘氏集团,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今辽宁新宾李家河)、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等地。蒙古族、满族留佳氏,在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雷氏、刘氏等。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等的记载:

⑴.金国时期,就有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为氏,称阿典氏,满语为Akjan Hala,汉义“雷”,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来在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严诏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即改单字汉姓为雷氏、战氏等。

⑵.满族乌噜氏,亦称乌禄鲁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雷部,满语为Uru Hala,汉义“寡蛋、松籽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雷氏、赵氏。

  

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农氏的第九代孙名雷,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其族称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方雷氏的后代有以国为氏者,称雷姓。他们尊方雷为雷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雷登高:江西吉水县人,有六子,于明季景泰间迁武陵梁山。

 

迁徙

雷氏是一个历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有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分布

宋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当时雷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53%。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这二省雷姓大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陕甘、江西两块雷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面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动于北方地区,自然遭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这三省雷姓大约占雷姓.西、四川、湖北、陕西,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总人口的30%。宋元明期间,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赣湘闽、西北晋陕川两大块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雷姓的人口已达到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300余万,增长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陕西三省,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湖北、贵州、河南、福建、广西,这五省区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总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地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渝、湘黔桂、云川东部、甘肃东部、晋豫西部、鄂赣粤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56%的雷姓人群。在云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龙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东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和南端、台湾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一0.4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20%的雷姓人群。

姓氏文化

家谱

东郡雷氏族谱二卷,(明)雷金声纂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图书馆。

上海青浦雷氏统宗谱,(清)雷补南续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

上海青浦雷氏统宗谱,(清)雷国光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雷氏宗谱十卷,(清)雷显文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冯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北山雷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晋江关山雷氏族谱,雷殿邦、雷信国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雷氏四修族谱十三卷,另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甲戌年(公元1922年)满易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缺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武陵、桃源雷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冯翊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雷氏三修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丰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

重庆永川雷氏字辈:"三千正栋腾云凤 四季青天碧化龙"。

世系

鼻祖 雷公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既炎帝神农氏八代孙帝榆罔之长子“雷”,公为敬辞称谓,后人尊称其为雷公)

二世 异

三世 畅

四世 堙 公生六月能言,十六继重为南正

五世 渠援

六世 熏

七世 颉

八世 鹿(鹿下有四点)

九世 凫

十世 禹(王旁禹字)

十一世 公弁 为车正 没於王事

十二世孟华

十三世 禄夫

十四世 梦珍

十五世 台光

十六世 太得

十七世 泷骏

十八世 长庚 官太守

十九世 蓓

二十世 翠

二十一世 昂

二十二世 门(门中一合字)

二十三世 倡

二十四世 元奇

二十五世 驺

二十六世 建可

二十七世 铠定

二十八世 君求

二十九世 仲纥

三十世 休

三十一世申豪

三十二世 昌

三十三世 振

三十四世 谅 仕周

三十五世 瑕

三十六世 偃

三十七世 纘 仕周

三十八世 贶

三十九世 谷

四十世 麾

四十一世 奄(上面加台字上部)

四十二世 瓿

四十三世 禹(右加佳字) 仕魏

四十四世 侠

四十五世 (走字加瞿)

四十六世 嗥

四十七世 俏

四十八世 轨

四十九世 (大字下焉右耳)

五十世 锯 字於乐始居鄱邑雷岗

五十一世元嘉字国瑞

五十二世 泄 字远文

五十三世 通

五十四世 博文 字潜天 仕汉

五十五世 捷 字一举

五十六世 安民 字子泽

五十七世 遇 字兆巷官江陵令

五十八世 中德 继伯嗣徙越

五十九世 义 仕东汉官御史 与陈仲交如膝胶世称雷陈之谊

六十世 乾阳 字七德弟仓州太守

六十一世景民

六十二世 甄

六十三世 杰文 字入瑞

六十四世 焕 丰城令 通纬象得龙 泉太阿二剑

以下为南方江西、湖南、四川一带雷姓世系,皆以雷焕为始祖

始祖 讳焕 字孔章鄱阳小雷岗人也晋平吴乱武帝时 半牛二星间常有紫气 时张华与公同登楼望 密问公曰 此何气也 公曰宝剑之精 上彻于天 当在豫章丰城 华即举公为丰城令 公至掘狱果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以一送张华 以一自佩曰灵物终当化去华得剑曰乃干将也莫即可复至乎然神物终当合耳后果验公由鄱阳合丰城因仕遂家焉后名其乡曰剑池邑曰剑邑江曰剑江盖物以人显故民怀其德剑池立庙名宦有祠享祀悠久 镡舍孙礼曰作谱必归其宗崇本也而详其所可徵不强述其所难考重祖也吾雷氏谱断自焕者盖镡肇居会昌之原而焕则其所自出之祖溯流穷源义宜尊之也以上不详者不敢附也此断为始祖云

妣陶氏,生子二:长华、次叶(字文灿开派别处)

第二世 讳华 字文英,有逸才郡举为建州从事晋平吴后朝政多失郡以国命使华适闽过延平津剑忽腰间跃出隋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见两面三刀龙蟠潆波沸浪腾汉曰先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欤公以建州从事陛南昌太守而卒

妣王氏,生子二:长继元、次继新(讳鼎开派别处,生子二长象功字锦行次象初无嗣,后裔多从陕西)

第三世 讳承 (295年——366年) 字继元。复任丰城令有政声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乙卯殁于东晋兴宁四年乙丑享七十一岁。

妣万氏,生子二:长纫卒、次镡

第四世 讳镡 镡乃剑之鼻名公名镡者应剑瑞也官上舍龄东晋建元间卜居邑南会昌乡之原山水清秀后人名其里日镡舍故有镡蔓所咏镡阳家山图古诗一首最著也卒葬上山屋傍丁山癸向

妣余氏 生殁失考葬与夫同山 生子三 长升 次昱 三杲

第五世 讳升 (342年——395年)字东明生于东晋咸康八年壬寅时堂五湖扰乱中原不宁退遁隐居东晋太元二十年乙未亨寿五十四岁葬本都地名松原坑山丙壬

妣黄氏 生殁失考与夫同葬 生子二 长祥 次节(开派别处)

第六世 讳祥 (375年——433年)字瑞乡生东晋甯康三年乙亥十一月卒南宁元嘉十年癸酉葬麻丘丑山未向

妣孙氏 生殁失考与夫合葬麻丘坪丑山向 生子一 令

第七世 讳令 (426年——?)字秉威号耕读生于东晋安帝二十二年戊午殁失考葬三十四都铙房巽山乾向

妣张氏 生殁失考与夫同葬三十四都铙坊巽山乾向 生子二 长益德 次明德(开派九江府)

第八世 讳修 (?——504年)字益德生南宋元嘉年殁天监三年甲申葬神岭亥山已向

妣王氏 生殁葬失考 生子二 长宪文 次宪武 生女一适

第九世 宪文 (480年——?)字昌周生建元庚申七月殁南梁天监戊午葬沿溪

妣陈氏 葬松源山 生子二 长永泰次惟泰(徙居南昌松安)

第十世 永泰 (519年——582年)讳世亨生南梁天监已亥殁南陈大建丑享寿六十三岁葬龙溪中午山子向

妣张氏 与夫合葬龙溪中午山子向 生子三 长朝安 次朝畅 三朝中

第十一世 朝畅 讳乾生随文代之际幼孤以工役而殁官舍幸得蹄葬本里

妣徐氏 生殁失考葬与夫同在聚源头 生子一 万硕

第十二世 万硕 讳才生南梁天监十五年丙申二月初一日幼有大志唐贞观年间补授南昌尉邵武太守事治暇录传家谱刻引于石碑殁南陈天嘉四年甲申葬油坑尾田螺丑山未向

妣孙氏 生南梁天监十五年丙申现夫同葬 生子三 长泽 次润 三浍

第十三世 天庇 (672年——?)讳浍生唐咸亨三年壬申八月十五日甫九龄赘城陂李婆塘李宅子孙遂家其地殁夫妇同葬麻丘坪

妣李氏 生子一 震

第十四世 震 (704年——775年)字鸣空生唐长安四年已酉五月殁大历十年乙卯十月葬麻丘坪

妣李氏 生长安二年丁未殁大历已未葬与夫同形 生子二 长霆发 次霆进

第十五世 霆进 (755年——827年)生天保乙未五月殁太和元年丁未十二月葬本里叶家窝飞凤形地冠穴 公居心忠厚处事端祥事亲以孝著交友以信闻与人不乘与世无忤故乡里扬诩实非虚声也

妣聂氏 生殁葬失考 生子一 梦霖

第十六世 梦霖 (795年——859年)讳正生唐贞元年乙亥十月殁大中乙卯葬瑾坑

妣李氏 生殁失考葬高塘生子一 庆远

第十七世 庆远 (814年——904年)生元和九年乙卯二月初三日殁昭宣帝二年丙寅八月葬释褐阪

妣胡氏 生唐开成二年丁已八月殁后梁贞明龙德六年戊寅十月葬失考 生子二 长日笃 次日诚

第十八世 日诚 (887年——951年)生唐光启三年丁未六月初三日殁后周广顺年辛亥葬敝形墓

妣徐氏 生唐光启二年葬麻丘坪 生子一景文

第十九世 景文 (937年——?)生后唐长兴八年癸已八月十四日葬叶家窝

妣甘氏 生后唐清泰二年乙未二月葬与夫同形 生子二 长肇基 次烨

第二十世 肇基 (976年——1060年)八郎字日新号扩充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十一月初八日辰时寿八十五岁于嘉祐五年庚子九月十八日戌时终原葬炉冲枫树下后改葬老虎冲壁上挂灯形癸山丁向立坟。 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丘五十二都 ,与族孙德酿同仕于朝,官内阁主事,因内侍雷允恭骄横专权,公预知败即弃职归里。于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正月初四日举家来楚南桂北之衡阳乡,地名南园背(今湖南省桂阳县东成乡春养塘村)继居,石洞雷氏开派之祖,桂永郴衡临蓝嘉等处雷氏。有赞云:德性贞固创业乘裕,後裔繁盛乡国共慕。又云:英英雷氏系出吴西内阁主事刚直自持不附内侍临下仁慈,自吴来桂石洞开基创业乘统百世本支肇基之谥谁曰不宜 。石洞雷氏第一代。

妣李氏 生殁失考葬桐源枧独卢村

续妣周氏 生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十一月初四日酉时享寿八十岁殁宋嘉祐二年丁酉十二月初三日已时葬春养塘上首马架冲枫树下 生子一 小七郎文亨

附:石洞雷氏字辈排列表

肇基生文亨,十四幼相承,念少百千万,富贵尽郎称,福寿康雷仲,正孟应孔廷,

尚礼光先祖,敦仁裕嗣英,本隆枝益茂,源远泽长清,盛世钟灵秀,高贤待召徵,

书香开甲弟,道学启支仍。

 

祠联

四言

学精易理;

忠播睢阳。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学者雷德润,建安人,精通《周易》。雷德润及其三个儿子雷机、雷栱、雷杭俱精于研究《周易》而知名,著有《周易注解》,当时人称“雷门易”。下联典指唐张巡偏将雷万春,安史之乱时,任张巡部将。安禄山的部将令孤潮围攻雍丘时,他站在城头与令狐潮对话,被对方埋伏的弓弩手射中,面部中六箭,仍岿然不动。万春强毅用命,敌大惊。后在睢阳战死。

情逾胶漆;

光烛斗牛。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鄱阳人雷义,字仲公,举茂才时,要让给好友陈重,但刺史不允许,他便披散头发装疯,远走他乡。当时人说:“胶漆可算是坚固了,但不如雷义与陈重的友情。”后历官侍御史、南顿令。下联典指西晋豫章人雷焕,通天文星象。武帝时,斗、牛二星宿间常有紫气,大臣张华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宝剑的精气冲到天上所致。张华又问他宝剑在那里,他说在豫章丰城里。于是,他被任为丰城令,到县里后,在监狱的地基下挖掘出了龙泉、太阿二宝剑。

冯翊世泽;

双剑家声。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雷姓的郡望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下联典指晋·雷焕,见斗、牛间有异气,知丰城有宝剑,乃求为丰城令,果得龙泉、太阿二剑。

钟山招隐;

雍丘著名。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雷次宗,筑室于钟山西岩,谓之“招隐馆”。下联典指唐·雷万春,为张巡偏将。令狐潮围雍丘,雷万春立城上与令狐潮对话。伏弩手箭发,六矢着面,雷万春岿然不动。

帝妃后裔;

石室奇缘。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方雷氏女为黄帝妃,生玄得,因以雷为氏。下联典出《徐铉稽神录》载,番禺中有一女饷田,忽失踪,月余,女着盛服归,自言为雷公所娶,成婚于石室中。

七言

雨露滋润禾稼壮;

田畴沃腴稻菽香。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为雷姓“雷”字的析字联。上联嵌“雨”字,下联“田”字,合而“雷”字。

一门父子皆英烈;

半千贪官尽服诛。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勇士雷三益,清流人。景炎初,文天祥入汀,开府集兵,三益同丙、戊、庚三子应召,父子英烈,皆没于军。下联典指金代翰林修撰雷渊,浑源人。字希颜,一字季默。至于进士。为东不录事。兴定末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出巡都邑,所至有威誉。至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时号“雷半千”。

乐器掷池惊天地;

风雪采松胜桐琴。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精通琵。安禄山攻入长安,被掠至洛阳。在凝碧池宴上,安禄山命众乐师奏乐,雷掷乐器于池,以示抗拒,被杀。王维有诗咏之。下联典指宋代琴师雷威,晓音律,遇大风雪,独往峨眉山酣饮,披蓑戴笠入松林中,听其声连廷悠扬者,伐以为琴,妙过于桐。

包拯雄风千年颂;

雷锋精神万代传。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现代著名的“包公”雷经天,广西区南宁人。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下联典指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湖南长沙人。荣立地二、三等功各一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通用

胶漆坚牢,何如友谊切实;

斗牛光彩,遥知剑气冲霄。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郡功曹雷义,字仲公,顺帝时,以让友陈重,刺史不听。义遂佯狂披发,走不应命。时语曰:“胶漆自得坚,不如雷与陈。” 下联典指晋代丰城令雷焕,豫章人。通纬象。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张华问焕:“是何祥?”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

冯翊灵钟歌松竹,而文夸肇建;

新庭瑞霭培亭壮,以德大诒谋。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联。雷氏宗祠,清雍正八年由雷家四个兄弟合资兴建,传说在未建祠时,雷志茂选其埕基则费了一番心机,久选无法定局,偶然间发现自家放养的一群牛,归牛栏后总是跑到一处空埕憩息,而此埕冬暖夏凉甚至天上下起雪花此埕也沾不到边,精通风水学的雷志茂,认为此地背靠状元顶(形状如帽),前为笔架山围玉兔,是嫦娥奔月地,因此,最后确定此地建祠,该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前九幅工笔上彩画,线条清晰神形毕现。“冯翊”,(汉代郡名)今陕西省大荔县,雷姓祖居地。充分反映了雷氏后裔怀祖、念祖的心理(下同)。

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各翻彩蠲;

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香庭膝绕舞斑衣。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联。

 

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名人

雷震子(《封神演义》中的人物)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角色,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使用一条黄金棍,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徒弟,封神演义人物之一。 “两枚仙杏安天下,一条金棍定乾坤。 风雷两翅开先辈,变化千端起后昆。 眼似金铃通九地,发如紫草短三髡。 秘传玄妙真仙诀,炼就金刚体不昏。” 雷震子在封神之后,肉身成圣,成为什么神仙,却没有交代,查找道教神仙,也不见端倪弟子,为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

封神演义人物之一,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云中子弟子。力大无穷,身怀异术,战绩普通,然忠心为周,孝顺父亲,福缘深厚,是书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雷义

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东汉时名臣,官至侍御史。与同郡人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敩

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等。

雷焕

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震

(1897-1979)浙江省长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就帝国大学。回国后投身政治,历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兼副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要职,与胡适等人创办并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与国民党威权体制南辕北辙、迥不相侔,成为统治当局的政治上最大的敌手,而遭致政治构陷,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雷震一生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写下战后台湾民主宪政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雷锋

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原名雷正兴,中国湖南人。他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年仅22岁。因雷锋热于助人事,所以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经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雷万春

唐张巡偏将,安禄山部将围攻雍丘,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他站在城上督战,雷万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头巍然不动,面不改色,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人,后来探知原来是一个真的人,令狐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备受后人的尊敬。

雷海青

唐代明皇时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常入宫随侍于唐明皇和江梅妃之侧。安禄山攻入长安(今洛阳),数百名梨园弟子皆为俘虏,雷海青掷乐器于池,以示抗拒,被杀。

雷万兴

潮州(今广东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领,与同族蓝奉高等先后领导闽南、粤东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持续了四十余年。

雷德骧

北宋同州郃阳(今陕西省合阳)人,历任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赵普罢职,后赵普出镇河阳,骧复户部侍郎,旋赵普又入相,骧复遭降黜。

雷三益

清流(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勇士。与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刚烈,全部战死沙场。

雷润德

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元代学者,与其子雷机、雷洪、雷杭俱精于易理,有《周易》注解,世人称为“雷门易”。

雷发达

字明所(1619-1693),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筑工匠。曾参与过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二百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有“样式雷”之称。

雷以针

湖北省咸宁人,清道光进士,太平军起,奉办江北大营军务,在扬州创办厘金,以后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钱江创设的“厘金制”,清廷粮饷无着,恐早被太平天国倾覆了。雷以针因而声名大噪,后又授陕西省按察使等职,显达一时。著有《大学解读》、《经传杂记》等。

雷学淇

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清代学者。曾整理《竹书经年》,著有《夏小正经传考》、《夏小正本义》、《校辑世本》、《古今天象考》等。

雷补同

江苏省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奥地利国大臣。与奥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国选派通晓德法文的学生前往学习。

雷铁崖

四川省自贡人,著名的革命鼓动家和南社诗人。原名昭性(1873-1920),字泽皆,后改詟皆,入同盟会后署名铁崖,曾介绍王云五、杨杏佛、胡适之入同盟会,并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另还创办《鹃声》、《四川》等革命刊物,在海外主持《光华日报》宣传革命。

雷经天

广西省南宁市人,著名中共党员,参加过南昌、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等职。

雷洁琼

雷洁琼(1905年9月12日—2011年1月9日),女,广东台山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名誉主席。

雷钦

雷钦(1915-—),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上杭县乡少先队副支队长,红12军103团宣传员,兴国模范师新兵连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总部警卫营政治委员,中央军委总部侦察科科员、队长,军委一局叁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干事、队指导员,第4大队政治协理员兼8队指导员、第3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通信联络处政治委员,补训第一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副政治委员,铁道公安第21师政治委员,第190师政治委员。1961年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

雷永通

雷永通(1918-1969),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前敌指挥部电台报务主任,军委二局电台台长、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整理科副科长、科长,军委第三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冀热察军区独立第13旅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9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46军政治部副主任,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干部部部长,海军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9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1岁。

雷英夫

雷英夫(1921-2005),河南省孟津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教导师军士第2团连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15师晋西南独立第1游击支队宣传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中共南方局军事组成员,军委总参谋长军事秘书,《解放日报》社军事副刊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处科长、副处长、代处长,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7团参谋长、副团长,第三野战军第28军83师248团团长、师参谋长,福州市军管会军事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周恩来总理军事秘书,军委作战一局副局长兼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中央复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兵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处处长、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5年1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雷绍康

雷绍康(1913-1974),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独立第1师排长、红四方面军第73师连长、营长、副团长、第31军93师司令部参谋主任、第279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营长,补充团团长,新编第7旅参谋长,冀南军区第四旅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5旅旅长、中原军区鄂豫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合同战术教授会副主任、主任,军事学院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9月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61岁。

雷起云

雷起云(1915-——),陕西省澄城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113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股股长,第1旅25团政治处主任,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敌工部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军区政治部敌工部科长,晋冀鲁豫军区4纵10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3军37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广西、滇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各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雷鸣球

雷鸣球(1942.6-—),湖南省祁东县人。大专文化。1959年入湖南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学习。1962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后,任迫击炮营排长、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1969年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71年后,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干事、副科长、科长。1980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82年任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陆军第42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任陆军第42集团军政治委员。1992年11月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1994年12月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党委常委。1999年6月不再兼任纪委书记。2000年12月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雷杰

雷杰(1945.2.16-2001.3.8),安徽省萧县人。195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分部、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1978年调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干部宣传干事、宣传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1986年任后勤学院干部处处长。1988年任总后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91年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7月任第一军医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1年3月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56岁。

雷春浓

雷春浓男,1939年8月生,四川合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盟员。1964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任重庆建筑大学教授。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建筑设计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进行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实践,如高层建筑、医院建筑、旅馆、办公楼及居住建筑等大中型项目数十项;高层建筑设计及理论、坡地湿热地区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高层建筑及其环境设计的文化性、地域性、节地性、适地性和超前性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专著《现代高层建筑设计》、《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编写教材有《高层建筑设计》;参编的教材有《园林与景观设计》、《工厂总平面设计》等;发表论文10余篇。

雷军

雷军,1969年出生于湖北仙桃,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2012年12月,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雷军曾任两届海淀区政协委员,2012年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2013年2月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3年10月,全国工商联60华诞之际,《中国工商》杂志、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联合发起《民营力量璀璨中国梦想——100位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荣誉报道活动,彰显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民族成就与国家贡献,雷军获“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荣誉。2013年12月12号,再次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及“十大财智领袖人物”。2014年2月,小米创始人雷军首次以280亿元财富进入“胡润全球富豪榜”,跃居大中华区第57名,全球排名第339位。

雷平

人物名,有演员,(1987-)是位从抗日战争初期走上话剧舞台,在“延安青艺”成名、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剧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贡献其毕生精力的艺术家。为中国话剧演员。

湖北大学副教授,男,湖北松滋人,1979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