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b站直播如何开语音连麦 行业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报告

2023-03-14 1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年度报告2022(119页).pdf

年度报告2 0 2 2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 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I前前 言言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从示范区建设的实质内涵来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实践;是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全面融入可持续发展各领域,依靠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典型问题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助力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全球发展倡议的务实行动。自 2016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以来,按照国务院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标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本部门重点工作,共同研究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指引,依程序严格遴选,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2018 年 2 月、2019 年 5 月以及 2022 年 7 月,国务院分三批共批复了太原市、桂林市、深圳市、郴州市、临沧市、承德市、鄂尔多斯市、徐州市、湖州市、枣庄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共 11 个地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合作,从科技支撑、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大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各地发挥示范区建设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创新行动和工程,在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可持续发展典型问题、培育经济新动能、应对新冠疫情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建设成效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已经成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的活跃平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年度报告 2022从示范区总体情况、各示范区建设情况以及大事记三个方面,全面梳理总结了 2021 年度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亮点成果。欢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示范区建设。编者 2022 年 8 月 目目 录录 前 言.I 第一部分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总体情况.1 一、工作推进.3 二、总体建设情况.6 三、科技创新.9 四、体制机制创新.10 五、经验模式.11 六、交流与合作.13 第二部分 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15 一、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17 二、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33 三、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47 四、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63 五、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79 六、承德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93 第三部分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大事记.109 大事记.110 第一部分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总体情况临沧市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海南藏族自治洲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1南海诸岛深圳市郴州市桂林市承德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枣庄市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湖州市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徐州市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太原市鄂尔多斯市2 3 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各示范区主题,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在城市更新、低碳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工作推进一、工作推进 1.科技部发挥牵头部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已批复示科技部发挥牵头部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已批复示范区建设和新区创建工作。范区建设和新区创建工作。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刘鹤副总理 2021 年 3 月对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批示要求,科技部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会同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已批复示范区各项建设工作。王志刚部长要求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结合双碳目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张雨东副部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示范区工作,赴实地调研指导示范区建设。科技部社发司和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大力推动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示范区建立密切联系,支持示范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和培育绿色低碳经济新业态;多次组织示范区交流研讨会,促进各地深化对双碳目标、新型城镇化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高质量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建设方案。在稳步推进已批复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科技部组织专家指导鄂尔多斯市、徐州市、湖州市、枣庄市、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进一步完善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方案,按程序向国务院提交创建申请。2022 年 7月,国务院批复上述五市为第三批示范区,示范区总数达到 11 个。图 1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主持召开部务会就示范区 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图 2 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在鄂尔多斯调研 4 表 1 第三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基本情况 示范区示范区 建设主题建设主题 重点任务重点任务 鄂尔多斯市(国函202268 号)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 重点针对生态建设产业化程度低、资源型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集成应用荒漠化综合治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零碳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实施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对推动荒漠化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徐州市(国函2022 69 号)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重点针对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等问题,集成应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等技术,实施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湖州市(国函2022 70 号)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 重点针对以生态资源为支撑的绿色转型步伐不够快、支持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集成应用绿色制造、生态资源增值利用、大数据、精准管控与决策支持等技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集约、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活推广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对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枣庄市(国函2022 71 号)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 重点针对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乡村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等问题,集成应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施农业基础能力提升、城乡经济新动能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速和科技创新支撑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对同类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海南藏族 自治州(国函2022 72 号)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重点针对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保护战略需求矛盾突出、产业基础薄弱与民生持续改善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集成应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等技术,实施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惠民、科技创新支撑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对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5 2.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在科技支撑、政策先行先试、宣传推广等方面大力支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在科技支撑、政策先行先试、宣传推广等方面大力支持示范区建设。持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方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支持示范区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喀斯特景观保护、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水源涵养功能区典型固废协同利用等实施一系列研发项目,为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政策支持方面,自然资源部在郴州和承德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农业农村部在桂林和临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应急管理部在深圳市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文化和旅游部在桂林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在临沧建设坚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面持续给予支持。外交部在示范区参加国际活动、对外分享经验模式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3.示范区所在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部署推动示范区建设。示范区所在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部署推动示范区建设。湖南省将国家可持续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明确写入本省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政府印发湖南省支持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2021.52022.5)关于对口支持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建立省直单位对口帮扶机制。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持续推进太原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 2021 年全省重大改革任务之一。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临沧现场办公会,强调临沧市要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河北省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省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 30 条政策落实工作进行调度督导,对重点工作进行统筹部署。4.各示范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各示范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和模式。和模式。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各示范区在认真开展各项可持续发展示范行动与工程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等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深圳市实施重点行业领域降碳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努力打造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工程,提升深圳国际低碳城发展水平。承德市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合作,成立清洁能源产业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联盟,启动建设“国 图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文化和旅游部 共建桂林旅游学院签约仪式 6 家能源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大容量储能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世界装机规模最大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临沧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开发,建成光伏电站 5 座,在建光伏电站 9 座,在建风电站 1个,基本实现所有电力装机都是绿色能源。太原市加快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出行装备应用,以纯电动出租车、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货车、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和地铁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郴州市利用冷水资源打造的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其 PUE 值常年保持在 1.12 左右,荣获全国十大低碳节能园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等称号。桂林市推动漓江港口码头建设岸电设施,加快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推广电动力技术在旅游客船和载客游览排筏中的应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漓江航运绿色低碳发展。图 4 承德市清洁能源产业“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合作签约仪式 二、总体建设情况二、总体建设情况 1.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重点行动(工程),资金投入较上年明显增长。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重点行动(工程),资金投入较上年明显增长。2021 年,各地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生态治理、科技创新、社会民生、产业发展等示范区各重点行 7 动(工程)领域项目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等各种途径,累计投入 4147.4 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近 33%,但投资额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 2019 年相比仍存在差距。投资构成中,财政性资金投入占68.9%,社会融资占 31.1%,财政投入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投资方向上,用于基础设施的占 34.9%,用于产业发展的投资占 28.4%,用于社会民生的占 17.6%,用于生态环境整治的占 15.8%,用于科技创新的 3.2%,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是资金投入两大重点方向。2.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底色,实现经济稳进提质。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底色,实现经济稳进提质。2021 年,各示范区 GDP 增长率较 2020 年显著增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呈现明显的疫后绿色复苏态势。各示范区万元 GDP 水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临沧市、太原市分别下降了 18.1%和13.1%。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2021 年达 22.7%,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 39.6%,均比上一年明显增长。6 个示范区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发电总装机容量由 2020 年的 2578.64 万千瓦提升到 2021 年的 2719.41 万千瓦。临沧市已有 97.9%发电量来自于可再生能源,郴州市、承德市、桂林市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也均达 65%以上。3.持续推进水土气污染治理,城市更加宜居美丽。持续推进水土气污染治理,城市更加宜居美丽。大气污染治理方面,6 个示范 图 5 示范区重点行动(工程)投资额及来源 图 6 2019-2021 年各示范区万元 GDP 用水量(立方米/万元)图 7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百分比(%)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1920202021社会融资财政投入050100150200太原 桂林深圳郴州 临沧承德 平均201920202021020406080100太原桂林 深圳 郴州 临沧 承德 平均201920202021 8 区 PM2.5年均浓度由 2020 年的31.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 28.8 微克/立方米。其中,深圳市 PM2.5年均浓度降至 18 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太原市 PM2.5浓度同比下降幅度达到 18.5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 11.3%,改善幅度在全国 168 个重点城市排名第 32。水体污染治理方面,桂林市、临沧市、承德市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持续保持 100%,深圳市、郴州市、太原市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较示范区建设前明显改善。生态修复方面,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漓江城市段岸线及洲岛生态修复工程等竣工验收,漓江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承德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研发应用塞罕坝及周边地区森林抚育、坝上退化草原湿地治理、滦河潮白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新技术、新成果 20 余项;郴州大力开展矿山(尾矿库)环境综合治理,全市矿山数量由 2017 年的 765 个减少到 2021 年的 313 个,建成绿色矿山 85 家,柿竹园矿、玛瑙山矿等绿色矿山建设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推介。4.统筹疫情防控与保障民生,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与保障民生,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各示范区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统筹企业经营需要,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稳就业取得显著成效。2021 年,各示范区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 2.8%,较 2020 年下降 0.4 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特别是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桂林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减少了 0.9 个百分点,反映旅游业已企稳回升。各示范区大力发展各项民生事业、推进系列民生工程,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深圳市加速推进城市数字底座和数据中枢建设,着力打造全市政务 图 8 2019-2021 年 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图 9 2019-2021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0102030405060太原桂林深圳郴州临沧承德平均20192020202100.511.522.533.544.5太原桂林深圳郴州临沧承德平均201920202021 9 网络“一张网”,向互联网开放教育科技、卫生健康、生态文明、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经济建设、财税金融等 14 个领域公共数据,以数字化方式解决民生诉求,切实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太原市在城市中心打造南北方向全长 43 公里的绿色景观生态长廊,为防洪排涝、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发挥重要作用,使汾河成为人水相亲的城市生态带、形象带。郴州市对三十六湾及周边区域重金属污染实施系列综合治理项目,解决了约 1.5 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三、科技创新三、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新建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加大研发投入,新建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各示范区通过设立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资金等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R&D 经费稳步增长。深圳市财政性科技研发资金达 134 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 1500 亿元,R&D 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5.46%;太原市将科技专项资金从“十三五”期间的 10 亿元提高到 20 亿元,扩大对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的支持。承德市推动各类研发资金向主导产业聚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示范区批复前(2018年)的0.67%提升至2021年的1.41%,增速跃升全省第二名。围绕示范主题和区域产业特色,各示范区在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深圳市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进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鹏城云脑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太原市实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以及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临沧建成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林业草原澳洲坚果 图 10 科研机构平台集中入驻深圳光明科学城 图 11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创新中心启动仪式 10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组建国际澳洲坚果研发中心。郴州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运营,郴州市可持续发展产业创新研究院、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湖南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郴州分中心等平台相继揭牌入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圳市建立起“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交互融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由市领导挂帅实施“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和协同发展。2021 年深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2.1 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3 万亿元,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含量越来越足。郴州市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成果转化等工程,初步建成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桂林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80%以上用于资助企业技术创新,已形成以相关高科技企业为引领的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和生物制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为全市工业振兴积蓄强大动能。临沧市围绕糖、茶、果、菜、牛、咖啡、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抓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多举措汇聚创新人才,增强科技创新源动力。多举措汇聚创新人才,增强科技创新源动力。郴州实施“人才兴郴”战略,组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成立湖南(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重点针对脐橙、辣椒等产业发展以及企业金融债务化解等具体问题进行指导。深圳市完善“鹏城孔雀计划”系列政策,推动由“以帽取人”向“以岗择人”转变。对于市场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以税收二次分配调节机制实现针对不同类别人才的长期激励;对于战略性较强、市场发挥作用弱、政府主导投入的非竞争性领域,发挥用人主体的作用,授权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设立鹏城孔雀特聘岗位,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长期激励基础科研人才等潜心学问。2021 年 9 月,深圳作为唯一副省级城市代表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桂林在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建设各类“人才飞地”,借力发展产业和吸纳人才;推进实施“人才贴心服务工程”,探索开发涵盖金融服务功能的“桂林英才卡”。四、体制机制创新四、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能力。各示范区深入贯彻国家科技管理改革精神,在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和成果转化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 11 一系列有效的做法。深圳市探索重点项目“主审制”评审,即建立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库,通过邀请、推荐和自荐等方式,汇聚一批掌握世界科技前沿知识的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入库,专家从随机抽取转变为主动邀约,实行主审提前审阅与专家评议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依托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建设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模式。太原市在“减”字上下功夫,提出了项目立项减程序和项目管理减干扰的“两减立项管理法”,减掉了“海选”项目征集程序,改为向龙头骨干企业定向征集项目,大大地减少了项目筛选行政成本;发布了太钢等 7 家行业龙头企业8 个“揭榜挂帅”项目,清华大学、中电科十所、海康机器人等 13 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成功揭榜,出题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克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强经济社会关键领域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范围。加强经济社会关键领域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范围。桂林市持续深化漓江“三统改革”,建立健全漓江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机制框架协议,对筑牢桂林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郴州市结合废弃土地综合治理,建立土地资源绿色化开发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价值”水权交易机制,推动莽山供水使用权转让和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承德市整合全市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立项共商、难题共解、典型共树、成果共享”的跨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生态保护、绿色产业培育中的难题。临沧市统筹强边固防和“一带一路”建设,以企业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民心先行“四个先行”推动对缅开放“五通”,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开创稳边固边兴边富边新局面。五、经验模式五、经验模式 统筹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体系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在水土气污染防治方统筹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体系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在水土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面取得明显成效。太原市针对长期依靠资源消耗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来源多、动态精准管控难度大等问题,采用强化组织与政策法规保障、动态管控精准监测、多措并举防污治污和严格落实评价考核等强有力的举措,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示范区建设前的 175 天(2017 年)增加到 2021年的 224 天,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打赢蓝天保卫战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郴州市 12 针对三十六湾矿区因粗放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流域重金属污染、阻碍农业生产、居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等问题,以政企联动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以严格监管为要求、以生态修复为中心、以绿色生态经济为依托,形成了“五乱同治 转型发展”(5 1)的综合治理模式,三十六湾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矿区人居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地方实践经验。图 12 郴州市三十六湾矿区“五乱同治 转型发展”(5 1)的综合治理模式 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形成良好示范。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形成良好示范。承德针对山杏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延链、补链和强链,打造了炭电热肥联产、活性炭炭工艺产品和杏仁精深加工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先后培育了亚欧、华净等山杏加工企业 50 余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实用新型专利 24项,研发推广新技术 15 项,衍生深加工产品 200 余种,产业链产值达 33 亿元,走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道路。桂林市以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契机,以提升阳朔全域旅游产业整体吸引力和融合集成力为主线,动员各部门、各企业、全社会广泛参与,推进旅游与体育、文化、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点开花、轴线引导、全面发展”的阳朔全域旅游良性互动机制,走出一条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新路子,旅游业逐渐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13 依靠创新赋能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依靠创新赋能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深圳作为我国流动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口岸城市之一,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特别是集中隔离场所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防线。围绕减少人员接触、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工作人员的需求,深圳从集中隔离场所实际场景出发,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隔离场所运营智能化、信息化,大幅降低工作人员感染风险、提升工作人员效率,其中仅应用送餐机器人就可每天减少近200 个人时工作量,并有效减少交叉感染风险,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临沧市围绕边疆多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探索形成“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模式,既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又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内参上刊载。六、交流与合作六、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共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王志刚部长 2021 年和 2022 年连续两年出席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向国际社会分享示范区建设经验。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共同编写完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典型案例集(一),在联合国第七届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期间举办边会向国际社会公开发布,并邀请各示范区代表分享实践经验。深圳市加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建设,邀请发展中国家高级官员来访深圳,分享环境治理先进经验。太原市在亚洲开发银行可持续发展技术援助项目支持下,组织近百名干部首次在国内接受境外培训,邀请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能源研究所 17 位资深专家以视频连线方式介 绍“欧洲和德国煤炭地区及能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发展”先进经验。深圳、太原、桂林、图 13 王志刚部长出席第七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 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 14 临沧等示范区通过举办世界创新城市论坛、第十五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九届国际低碳城论坛、金砖国家未来网络创新论坛、首届中俄青年创新创业与创意大赛、第二届中国(临沧)缅甸(腊戍)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等系列活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的科技与经贸合作。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广泛宣传,扩大示范区建设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广泛宣传,扩大示范区建设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承德市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2021 发现承德之美”活动,遍访承德 7 县 1 市 5 区,发掘承德市在践行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形成调研文章 30 余篇、视频 20 余部,在新华社等 10 余家全国性媒体融合传播,累计浏览量 4000 万人次以上。太原市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全国低碳日等为契机,组织线上、线下主题实践活动 120 余场,开展环保宣讲 100 余场,公众生态环境理念得到显著提升。深圳市举办绿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宣传深圳绿色发展成就,集聚各类先进环保技术、团队和企业,助力企业投融资发展。临沧市举办“贯彻新发展理念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题培训班”,围绕可持续发展形势、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题,对全市干部进行了深入培训辅导。图 15“2021 发现承德之美”活动示意图 图 14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典型案例集(一)第二部分 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太 原深 圳桂 林15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承 德临 沧郴 州16太原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T a i y u a n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经济发展稳步向好,科技创新态势强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 0 2 1 年,地区生产总值5 1 2 1.6 1 亿元,历史性突破五千亿元大关,实际增速9.2%、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 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 2.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上年下降1 0.9%。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揭牌成立,获批建设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等9 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市科技气体的量子调控”等9 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4 9 7 8 家,占山西省7 6%;高新技术企业达2 2 1 4 家,占山西省6 1%。地表水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5 0%,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2 4,同比下降1 1.3%,改善幅度在全国1 6 8 个重点城市排名第3 2。绿色成为太原的城市“底色”,蓝天白云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常态。1718192021 年,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太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积极探索具有太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组织领导。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将“持续推进太原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 2021 年全省重大改革任务之一,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督促指导。省委书记林武对示范区汾河流域治理、转型项目建设、煤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太原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太原模式”作为重大任务,市委书记亲自研究部署,督促检查;市长定期听取进展汇报,研究解决问题;分管副市长月度梳理工作进度,季度研判分析推进工作。图 16 山西省委书记林武在太原市清徐县就煤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和煤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行调研 20强化顶层设计。强化顶层设计。2021 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对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强化省会城市引领辐射作用,深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体系,为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打造强大引擎”的奋斗目标。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健全可持续发展重大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强化资源高效节约利用、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三方面,对稳步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太原市出台太原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太原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 20 余部专项规划,形成了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的太原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体系,全方位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政策支撑。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可持续发展政策环境,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出台太原市“治山”行动方案,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推动东西山森林提档升级,加快构建百万亩森林围城格局。制定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行动计划、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汾河干流生态补水保障机制等,推动污水无害化处理,优化供水结构,保障水生态安全,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出台空气质量巩固提升 2021 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出台太原市 2021 年“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建成公厕 100 座,提升了城市布局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强化创新驱动。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和资金投入,科技专项资金从 10 亿元提高到 20亿元,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揭牌成立,获批建设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破了太原市连续 6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零增长局面。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等 9 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人才环境持续优化,建设市级人才公寓 1000 余套,发放各项人才补助(贴)5.4 亿元,吸引 100 余所高校 3.4 万人来并就业创业。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 4978 家,占全省 76%;高新技术企业达 2214 家,占全省 61%。建设成效凸显建设成效凸显。经济发展稳步向好,转型升级稳步推进。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121.61 亿元,历史性突破五千亿元大关,实际增速 9.2%、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 1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2.7%,高于 2020 年的 4.7%和 22.1%。水和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地表水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 50%,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5.24,同比下降 11.3%,改善幅度 21在全国 168 个重点城市排名第 32。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西山模式”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写入了国家科技发展报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全国性媒体以及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地方媒体专题报道示范区成就 150 余次,展示了太原良好形象。(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 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建设主题,重点针对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等问题,持续推进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重构、生产生活用能方式绿色改造两大行动。统筹做好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重构行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统筹做好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重构行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在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靶向攻坚,推动水污染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水环境不断改善。推进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推进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聚力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短板,组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 11 项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新增日处理能力 16 万吨。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 80.5 公里,开工 61 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当年完工 46 个。阳曲县二期湿地工程顺利投运,进一步改善了杨兴河水质。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查、测、溯、治”原则,完成 1378 个排污口的确认与监测工作,排除 220 个废弃排口,进一步核查暂无污水外排排口 999个,监测有污水外排的排口 159 个,有序推进有污水外排的排口溯源治理。巩固饮用水水源保护成果。巩固饮用水水源保护成果。加强汾河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安全管理,完成市、县、乡三级饮用水水源评估和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作,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达标率保持 100%。推进太原市盆地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及修复管控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补给区划分。促进浅层地下水位回升。促进浅层地下水位回升。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源头治理,重点实施马庄水库、南坪头水库“两库”改造及“九河”上游生态治理工程,加大汾河干流生态补水,涵养补充地下水,加快地下水位回升。“两库”改造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 2.85 亿元,2021 年度完成投资 1.47 亿元和 52%工程量;“三河”(南沙河、风峪河、虎峪河)上游生态治理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 7.52 亿元,2021 年完成投资 2.13 亿元和 28%工程量。实施清徐县 22晋祠泉域超采区水源置换、小店区水源置换、晋源区晋祠镇灌溉水源置换等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程。太原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明显上升,2021 年 11 月 16 日,晋祠难老泉水位标高799.95 米,距离泉口水位埋深2.64 米。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及考核细则,对已达到或超过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县区,暂停审批其行政区域内新增取水的建设项目。同时,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2021 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 13.1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 21.34%。协同推进生产生活用能方式绿色改造行动,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协同推进生产生活用能方式绿色改造行动,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在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夏季臭氧防治、大宗固废利用、强化建筑节能、推进园林绿化、健全绿色交通体系等方面不断深化、精准施策,推动绿色生产生活用能方式逐步形成、环境质量日益改善。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落实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倍量削减”,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压减美锦集团钢铁粗钢产量 23.6 万吨;启动迪爱生(太原)油墨有限公司搬迁;完成美锦、梗阳、亚鑫 3 家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实现了污染物总量和浓度“双控”目标;完成 3 家铸造企业冲天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剩余 4 家停产整治。大力推进重点企业运输清洁化,加快山西晋煤铁路物流有限公司专用铁路改扩建项目建设,太钢、二电公路运输完成国六标准车辆替代。图 17 南沙河上游生态治理效果图 图 18 晋源区花卉小镇水源置换图 23高标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高标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削减扬尘污染,对施工工地实施分级差异化管控,实现不达标工地动态清零。组织开展高速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整治“五堆”(土堆、煤堆、渣堆、料堆、垃圾堆)问题 5272 处 57620.4 吨、“散乱污”企业 10 家,查处闯禁行和沿路抛洒 4740 起,有力推动了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开展夏季臭氧污染专项防治。开展夏季臭氧污染专项防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自查自纠,组织开展各县(市、区)VOCs 交叉执法检查。狠抓 VOCs 治理,完成 41 家工业企业源头替代、59 家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22 家企业治污设施建设、8 家企业 LDAR 抽检、10 家企业自动监控设施安装任务。完成 243 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深入开展秋冬防应对重污染天气。深入开展秋冬防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1 30”区域联防联控,全天候开展工业企业执法检查。强化研判预警,发布调度令 29 期,实施工业源、扬尘源、燃煤源、移动源污染减排。印发浓度总量“双控”实施方案,对钢铁、焦化、化工等 24 家重点污染企业实施驻场监管,“削峰降速”效果明显。图 19 2021-2022 年“秋冬防”期间太原空气优良率达七成 持续推进大宗固废利用。持续推进大宗固废利用。山西西山华通水泥有限公司的山西兴能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和山西秦晋煤矸石综合治理有限公司煤矸石、建筑垃圾烧结砖项目等开工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21 年达 82.64%。废钢加工利用量持续增长,全市废旧钢铁加工回收产值达 80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75%。强化建筑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加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中事后监管,对全市在建节能工程进行“双 24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新增绿色建筑 505.18 万平方米,占同期新建建筑 79%,超过省下达的 60%的目标任务;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 507.71 万平方米,占同期新建建筑 79%,超过省下达的 50%的目标任务;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目前已完成 1001 万平方米。统筹推进园林绿化。统筹推进园林绿化。出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打造公园城市为抓手,专业绿化和社会绿化相结合,全年累计完成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投资 37.5 亿元,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15221.8 公顷,绿化覆盖率达 44.77%;园林绿地面积 13477.6 公顷,绿地率达 39.64%;公园绿地面积 4985.25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5 平方米。图 20 新建成的汾河四期景观工程为太原增添了又一抹绿色 健全绿色交通体系。健全绿色交通体系。以“践行绿色出行、建设美丽中国”为战略导向,以增强市民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加快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出行装备应用。截至 2021 年底,全市 20056 台网约车中纯电动车 19454 台,占 97%,基本完成网约车新能源化改造;公共自行车租骑量 9.558 亿人(次),日均租骑量 28.26 万人(次),单日最高租骑量 56.85 万人(次),日均免费使用率 98.94%,均居全国前列。投放共享单车 13 万辆,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急难愁盼”问题。地铁 2 号线开通一年来,与驾驶小汽车相比,同等运量下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 62.33 万吨。25(三)科技创新情况(三)科技创新情况 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统领,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体系,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取得新进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实现零突破。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取得新进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实现零突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指示,深入企业高校一对一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新获批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北大学“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科三十三所“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破了太原市连续 6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零增长局面,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由 2015 年 4 个增至 7 个,占全省的比例由 2015 年 80%提高至 88%;新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是太原市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筹建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 41 个,占全省的 87%,集聚了一批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源头技术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筑巢引凤,高标准建设太原第一实验室,打造国内乃至亚洲最大超净实验室,聚焦碳基集成电路、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第四代半导体等领域,引进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等10个高水平研发团队、15名顶级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推出新举措,培育百家科技领军企业。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推出新举措,培育百家科技领军企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要指示,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方案,聚焦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着力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产业细分领域,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2021 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 4978 家,占全省 76%;高新技术企业达 2214 家,占全省 61%。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建立培育库,对 109 家营业收入 1 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围绕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券政策,兑付范围由 图 21 太原市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6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和中关村地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各类创新平台,扩大至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 5 所高校。2021 年,太原科技创新券共支持企业 65 家 315 万元,降低了中小企业创新成本,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在国家科技奖上再创新佳绩,在国家科技奖上再创新佳绩,9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重要指示,加强政策供给,加大资金投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权,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2021 年 11 月 3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太原市“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等9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山西省 90%。其中,山西大学张靖教授等主持完成的“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为山西省近 10 年来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太原理工大学谢克昌院士参与完成的“典型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创制腐植酸环境材料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山西省近 6 年来首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精准发力,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通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精准发力,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通道。实施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企业科技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常态化征集及发布机制,畅通科技成果供需信息,精准服务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山西)基地,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队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引导其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成果评价、科技金融、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文献情报等专业服务。在支持创新创业上加大力度,推动市场主体倍增。在支持创新创业上加大力度,推动市场主体倍增。太原市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获得省级投资补助资金 1500 万元。加快推进山西智创城建设,太原(万柏林)数字经济智慧创新示范区项目进展顺利,智创城 NO.8 一期 7 万平方米投入使用。成功举办首届中俄青年创新创业与创意大赛中俄网络空间与先进制造峰会产业决赛、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2021 年全国双创周活动山西分会场活动,助力太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27 图 22 2021 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上加速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工作驶入发展“快车道”。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上加速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工作驶入发展“快车道”。高站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全年召开 5 次专题会议研究知识产权工作,出台太原市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发展若干支持政策(20202023 年)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的实施意见,支持知识产权创新发展。高起点谋划,积极构建“一区一中心两站一平台”,即:建成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中国(山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分中心,成立 13 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19 家商标品牌指导站,研发“太原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高效能激发,全省首家设立 5000 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10 大类 243 个知识产权建设奖补项目落实,奖补高达 1954.39 万元。2021 年,专利授权量 16696 件,同比增长 37.76%,占全省 44.7%;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13448 件,占全省 69.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5 件,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四;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4009 件,占全省 68.7%;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7.4 件。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1 家、优势企业 13 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 所,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 个,国家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2 所,以及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7 家。在标准示范试点上聚焦关键领域,充分发挥标准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标准示范试点上聚焦关键领域,充分发挥标准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稳步推进太重国家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建设,太重高端装备制造业、山西华辰高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和阳曲县上安村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 3 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进展顺利,阳曲县清风良业谷子种植和古交臻实大果臻子 2 家省级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发布太原市地方标准 4 项,其中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规范两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督促修订企业标准 33 项,废止 25 项。28(四)体制机制创新(四)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科技改革,建立“揭榜挂帅”“两减一加三同”项目立项攻关机制。深化科技改革,建立“揭榜挂帅”“两减一加三同”项目立项攻关机制。坚持自我革命,建立了“揭榜挂帅”“两减一加三同”项目立项攻关机制,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科研人员静心潜心研究”的重要指示,在“减”字上下功夫,提出了项目立项减程序和项目管理减干扰的“两减立项管理法”,减掉了“海选”项目征集程序,改为向龙头骨干企业定向征集项目,大大地减少了项目筛选行政成本;减过程管理为结果导向管理,对实施周期三年以下的项目以出题企业自我管理为主,原则上不组织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减少对创新主体的干扰。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管理“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重要指示,在服务上做“加法”,提出了加大资金拨付频度的“一加服务法”,即由立项后一次拨付增加为实施期内一年两次拨付,既防止财政资金闲置,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指示,在项目验收上突出企业主体责任,提出了“三同验收法”,即项目验收由出题企业牵头、市科技部门参加,共同确定验收方案,共同开展绩效评价验收,共同对验收结果负责。按此方式,2021 年 8 月,发布了太钢等 7 家行业龙头企业 8 个“揭榜挂帅”项目,清华大学、中电科 10 所、海康机器人等 13 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成功揭榜,出题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培养 438 名科研人员,共同攻克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首批千万元引导支持资金已拨付到位。坚持高位推动,知识产权“严、大、快、同”保护机制初步形成。坚持高位推动,知识产权“严、大、快、同”保护机制初步形成。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多部门联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实施“严保护”,开展“非正常专利申请”“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等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构建“大保护”,设立中国(山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太原分中心和13 个维权援助工作站;与晋中、忻州、长治、临汾、阳泉等五市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移送、转办、协查工作,打造立体维权援助服务网络。开展“快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优化授权确权维权衔接程序,在第十二届中博会设置“展会知识产权办公室”,为展商和观众提供专业快捷、便利高效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服务。探索“同保护”,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和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 29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协调联动的若干意见(试行),成立全省第一家知识产权仲裁院和全市第一家知识产权专业律师调解中心,形成司法、行政、仲裁、调解协调联动保护格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长效机制。出台太原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两高”项目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分类处置工作。梳理排查现有政策,全面清理关于“两高”项目的不合理支持政策措施。严格执行惩罚性电价、差别电价等价格政策,严禁对“两高”项目出台电价优惠政策。严格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财政信贷政策,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分类施策,坚决控制“两高”项目贷款规模,有效遏制了“两高”行业盲目发展势头。(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依靠先进适用技术重构城市内湖水环境的龙潭湖模式。依靠先进适用技术重构城市内湖水环境的龙潭湖模式。太原市龙潭公园地处太原市中心,公园内的龙潭湖地势低洼,太原市区及东山而来的雨水多汇聚于此,水面面积17.07 公顷,平均水深约为 2.2 米,储水量约为 96 万立方米,是太原市城西水系起点,对于城西水系流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典型的城市内湖。21 世纪初规划修整公园时,为防止底泥对上部水体的不良影响,在湖底铺设了一层无纺布,二十年来积聚了超过 30 厘米的泥层。因湖水整体无循环且水体深度较浅,水中藻类、腐殖质大量滋生,湖水质量持续恶化,对整个城西水系造成了不良影响。2020 年,龙潭公园实施湖岸加固维修、水体改造工程,直接导致湖底淤泥外露而大量散发异味。太原市坚持科技引领,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难题,采用底泥分析、“脱水固结一体化处理”清淤、因地制宜设置水体内循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龙潭湖进行治理,形成“一湖水、一片绿”的生态造园景观,改善了湖水质量,提升了景观效果,对城市内湖水环境重构具有借鉴意义。30 图 23 龙潭湖治理前后 一是创新清淤方案。一是创新清淤方案。采用先进的“脱水固结一体化处理”工艺,通过增加过滤密网、搅拌棒、震动筛等,结合采用泥沙聚沉剂、高强高耐水土体固结剂,对淤泥固结外运,这是山西省首例淤泥固结一体化技术。该工艺产出的淤泥饼含水率低、力学性能优良,可即时装车外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湖底淤泥固结、外运,实现了治理水体不封园。二是设置沉沙池。二是设置沉沙池。在龙潭公园进水口处设置 440 平方米沉沙池,截留水系补水、汾河干渠引水时进入龙潭湖的泥沙等杂质,实现湖底清淤时无需大面积排水。三是设置湖水内三是设置湖水内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设置潜污泵、循环管道、曝气增氧装置以及更换水闸等,局部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通过水体流动基本实现湖水水体自循环。四是因地制四是因地制宜种植园林植物。宜种植园林植物。与太原科技大学合作,提取了龙潭湖底泥样本,对 pH、总磷、全氮、氨氮等指标进行实验分析和污染识别,因地制宜在湖内种植荷花、睡莲等,增加了公园植物多样性和景观观赏性,还可对湖水中的铬、锌、铜等重金属进行富集,去除氮、磷及有机质,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创新驱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山西电机”模式。创新驱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山西电机”模式。山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电机”)是太原市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拥有 70 年电机制造历史。近年来,山西电机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科技兴企道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开展高、低压高效节能电机与系统节能技术研究,扩大产品产能,成为国内高效电机行业的领跑者之一,形成了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模式。31 图 24 高效电机自动化装配生产线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能效。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能效。电机是机械设备的“心脏”,也是耗电“大户”,提高电机能效的关键是改进绕组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经过不懈努力,相继改进开发出YE4、YE5 系列高效节能电机。其中,YE4 系列电机的效率指标相比老旧产品平均提高了约 7%,YE5 系列电机总损耗在 YE4 的基础上再降 20%。YE4、YE5 系列电机均获得国家电机行业高效节能产品的最高荣誉国家“能效之星”,YE5 系列还得到工信部首个新国标“能效之星”的权威认证,赢得市场好评。二是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二是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作为太原市首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企业,山西电机与揭榜单位沈阳工业大学、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一道,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国内电机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集智攻关“电机系统节能技术与变频电机一体机研发”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电机性能、提升功率密度、降低负载噪音、缩小系统体积、提高系统效率。三是采用低碳环保设备实现绿色生产。三是采用低碳环保设备实现绿色生产。在持续技术创新推进绿色生产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新投用 4 台光氧设备用于吸附和催化燃烧电机在喷漆时产生的苯等有害气体,将排放量由原来每立方米 0.3 毫克左右降至零,实现了从研发到生产各环节的低碳、环保。四是开拓高效节能电机市场。四是开拓高效节能电机市场。着力开发适应面广、性价比高、符合环保节能发展要求的超高效节能电机,在钢铁、焦化、造纸等高耗能行业扩大市场份额,各类产品遍销全国 32 个省(区、市)的百余个城市,远销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南非等三大洲十几个国家,YE4、YE5 系列产品成为我国水泵和风机行业龙头企业的主要配套产品。20162020 年企业总产值由 2.5亿元跃升到 6.9 亿元,跻身国内行业第一梯队。(六)交流与合作(六)交流与合作 科技部领导调研指导示范区建设。科技部领导调研指导示范区建设。2021 年 5 月 14 日,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 32社社长李平一行调研太原示范区建设工作,在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调研破坏面治理情况,听取西山生态治理情况汇报,对太原市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做法与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要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通过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采用线上培训、线下交流等形式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并获得科技部与亚洲开发银行可持续发展无偿技术援助项目支持,组织近百名干部首次在国内接受境外培训,邀请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能源研究所 17 位资深专家以视频连线方式分享介绍“欧洲和德国煤炭地区及能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发展”先进经验和模式,为城市能源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新思路、新理念,为太原示范区建设提供新方向、新路径。培训期间,太原积极向国际社会分享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成功经验。多载体多形式宣传示范区建设成就。多载体多形式宣传示范区建设成就。为更好地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示可持续发展实践,命名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等 11 家单位为首批太原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全国低碳日等为契机,组织“美丽山西 全面行动”山西主场活动、“探秘污水净化之旅”“环境宣传月”等线上、线下主题实践活动 120 余场,开展环保宣讲 100余场,公众生态环境理念得到显著提升。广泛宣传太原市可持续发展成就,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你看那汾河的水呀”,生动报道汾河治理成效;山西新闻网以“奔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美好未来”为题,对太原在环境保护、低碳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了宣传;太原日报对太原市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治理等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报道,示范区建设成效被更多公众熟知,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图 25 通过线上形式开展经验交流 桂林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Gui l i n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漓江”的殷切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漓江流域生态保育水平,着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以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打开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新大门。2 0 2 1 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9.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发布实施,4 月2 5 日被确定为“漓江保持续利用条例发布实施,4 月2 5 日被确定为“漓江保护日”,荔浦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 1.9 7%,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3 334 352021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散点多发的挑战,桂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桂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在科技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指导和支持下,从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推进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持续恢复、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迈出坚实步伐。(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桂林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围绕“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主题,以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推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支撑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图 26 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到桂林调研 完善工作政策保障,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完善工作政策保障,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在自治区、桂林市、各县(市、区)三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基础上,构建了“一办十组”专班工作机制,将示范区年度工作任务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2021 年 6 月,以桂林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为基础,整合桂林市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以及桂林市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健 36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机制,组建成立“桂林市重大战略推进服务中心”。按照国家科技创新改革的最新文件精神,广泛汇聚各方智慧,努力在科技、环保、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研究制定扶持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通过了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将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促进景观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制定“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为桂林资源开发、行业布局和重大项目选址审批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筑牢桂林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生态保护机制,保障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生态保护机制,保障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一批自然景观资源保育、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产业示范点。不断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法治化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在桂林市河湖长制工作中全面建立“河湖长 检察长”协作机制。对漓江流域持续实行“三统”改革和“四治”工程,促进漓江保护和开发利用走上法治化、规范化道路,实现生态环境、绿色产业、民生福祉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漓江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建立健全漓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漓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多元化投入机制,配合自治区有关部门建立地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漓江桂江以及西江、湘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配置。2021 年,调研起草上报的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创新漓江“三统”管理体制擦亮“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被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以广西改革信息专报的形式上报中央,漓江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漓江入选 2021 年度美丽河湖提名案例,漓江改革经验入选全区 2021 年文旅改革创新十佳案例。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7 个特色小镇、第六批 11 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畅通缓堵”工程。加快推进广西大数据中心桂林副中心等项目,实现市区和 图 27 市委书记周家斌在临桂区六塘镇调研乡村风貌提升工作 37重要节点 5G 网络全覆盖,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为根本,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修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低影响开发,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 桂林聚焦“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这一瓶颈问题,通过实施重点行动、工程与项目,形成点、线、面结合和部、区、市联动的推动机制。高效实施景观资源保育行动与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高效实施景观资源保育行动与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1 年,持续推进漓江“四治”工程,喀斯特生态修复(三期)、蚂蟥洲及大小洲生态修复截污等工程全面完成,灌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有序推进。争取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修复专项资金3.4 亿元,已累计争取漓江项目资金 4.4 亿元;已完成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区)生态景观修复工程、漓江城市段岸线及洲岛生态修复、漓江流域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等五大生态修复工程共 16 个子项目的竣工验收。对灵剑溪、清风沟、瓦窑河等 10条漓江城区段支流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市区段 10 条支流“四乱一脏”整治成效明显,漓江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大力实施“净水、补水、壅水、引水”四水治理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99%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率达 8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 100%,漓江干流水质保持类标准,全市主要河流和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三。抓牢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 7 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约束性目标任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100%。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获批实施。荔浦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州、灵川获批广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灌阳灌江国家 图 28 漓江沿岸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前后 38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自治区验收,阳朔县生态环保科技园等项目建成运营。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71.97%,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模式创新,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等相关产业深度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模式创新,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发展,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开业运营,成为广西文旅融合新典范。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出台促消费系列政策,升级优化消费平台,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贸会展等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6.4%。阳朔益田西街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遇龙河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平乐、灌阳获评广西体育旅游示范试点县,灵川、阳朔、平乐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血战湘江突破包围”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旅游精品线路”,湘江战役纪念设施“三园三馆”接待参观者 770 多万人次。漓江首艘五星级游船建成运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一廊一园”(一期)竣工,新增国家 4A 级景区 4家,临桂、全州成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桂林成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图 29 五星级新能源游船“桂林旅游号”争当自治区乡村振兴标杆,建设高标准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争当自治区乡村振兴标杆,建设高标准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基地。2021 年全区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桂林召开,桂林市推进“四大衔接”等措施获自治区充分肯定。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4115 户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村庄环境整治 401 个、村屯全域基本整治 8975 个,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12个,完成中国传统村落项目 85 个;吉福思罗汉果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 个、“亿元村”4 个,获认定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13 个,新增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各 1 个。“新型城镇 美丽乡村 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展现新魅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全州、资源获 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阳朔、临桂分获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进步县。大力 39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 11%,增速创近 20 年新高。加快打造六大百亿产业集群,粮食总产量179.16 万吨,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全区第一,出栏生猪 430万头、增长 38%。充分结合各区县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养殖,既延伸了产业价值链,降低了种植养殖成本,同时还提高了产品品质,形成了农产品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推动文化康养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打造彰显桂林文化魅力的新体系。推动文化康养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打造彰显桂林文化魅力的新体系。以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2021 年重点推进了桂林仙源健康产业园、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全州大碧头健康旅游示范园区、中国中药(桂林)产业园、中国健康好乡村旅游康养项目等年度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依托“一街三院”(崇华中医街/中医药文化街、广西生命与健康国际职业学院、桂林老年病医院/信和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成功打造桂林信和信大中华养生谷中医养生小镇,华邦(桂林)国际旅居健康颐养园项目、龙光桂林国际养生谷项目、恭城瑶汉养寿城项目和灌阳千家洞景区旅游开发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双百双新”大健康旅游产业项目库。甑皮岩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靖江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恭城瑶族油茶习俗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永福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桂林演员再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成功举办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全国击剑公开赛等 20 多项重大体育活动。桂林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经验获中央领导肯定,象山、秀峰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图 30 2021 年全区乡村振兴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场 图 31 桂林信和信大中华养生谷中医养生小镇 40(三)科技创新情况(三)科技创新情况 桂林市率先成为广西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试点,探索“企业出题、科技答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一体化推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大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2021 年新增 3 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喀斯特生态过程与服务重点实验室以及广西环境暴露组学与全生命周期健康重点实验室。电器科学研究院、矿产地质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正在助推产品研发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的路径进发。二是二是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技术创新正在助力桂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已形成了以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集群、以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以光隆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以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集群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信部公布的 2021 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中,桂林市的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进入榜单,占全区的 75%。三是三是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市本级 80%以上财政科技资金用于资助企业技术创新,并综合运用财税政策、金融手段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经费筹措困难。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新备案高企 143 家,保有量 385 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388 家。推动新备案首席技术官 136 名,全市累计备案首席技术官 259 名,覆盖 65%以上的高企。四是四是实施科技强农工程。荔浦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与全州围绕荔浦芋、禾花鱼等特色产业开展合作,推动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试点,打造“一县一业”科技推广应用先行先试示范区,永福、阳朔获批建设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实施自治区“现代种业创新”等科技强农八大工程,支持围绕水稻、水果、油茶、茶叶、中药材、生猪等桂林市特色种养业发展需求,选育一批农业优新品种,研发应用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以及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技术模式。五是五是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桂林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桂林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 桂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和 桂林市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首次采用财政奖补方式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 41发经费投入,桂林市拥有各类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相对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涵盖了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积极极推推进进科科技技创创新新人人才才队队伍伍建建设设。一一是是建设人才聚留平台。新增广西重点实验室、应用数学中心、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自治区级科创平台 22 家。依托国家、自治区重大人才计划和桂林市品牌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全市拥有包括国家“万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 30 人,智神、海威、南药等 9 家企业在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建设各类“创新飞地”,借力发展产业和吸纳人才。二二是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依托国家、自治区和市重大人才计划,引育一批桂林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落实和实施好科技领军人才“头雁工程”,对引进的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创新资源密集地建立企业“创新飞地”。三三是是开展人才培育计划。创新订单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漓江学者”等人才培育工程,发挥好“海创基地”“人才飞地”等平台作用,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打造自治区级人才城、世界级旅游城市人才新高地。四四是是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一站式”服务,提升人才奖励、创新创业、生活保障等四大类服务事项水平,推进实施“人才贴心服务工程”,加快整合“人才绿卡”服务,探索开发涵盖金融服务功能的“桂林英才卡”,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人才就医、人才安居、康养体验等多项内容,推出人才出行贴心服务,打通机场、高铁站人才便利出行通道。全全力力推推进进科科技技创创新新成成果果转转化化应应用用。一一是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制度,加快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推动荔浦、全州、平乐建设成为创新型县(市)。争取自治区科技资金 2亿元,实施“大型曲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自治区重大、重点科技项目 51 项,通过自治区桂林市两级联动实施,获取了“光电协同高可靠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等一批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了“百名博士进百企”行动,推动 80 名博士人才服务企业研发创新。注重后端转化,探索以先实施后补助项目形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发挥 14 家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作用,全年共转化重大科技成果 154 项,新增直接经济效益 17 亿元。二二是是开创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建设。2021 年 11 月 30 日,自治区科技厅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名单”,全区共有 11 家中 42试基地获得了认定,桂林有三家入选,分别是: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广西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依托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好测导航终端有限公司等建设的“广西测绘激光雷达智能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依托广西师范大学建设的“广西电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四四)体体制制机机制制创创新新 创创新新生生态态产产品品价价值值实实现现机机制制。桂林市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中积极推动优势山水资源转化为优质产品,着力强化生态旅游牵手、文化旅游融合,建设宜居城市,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山、水、城、文”和谐共生新模式。2021年9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将桂林市列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地区之一。东漓古村将生态与文化、旅游相融合,被国内旅游业界称为“桂林活态主题村落”;平乐县以“生态运动”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开发了集“体育、文化、健康、旅游”为一体的高端文旅融合品牌,形成了助力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平乐方案。健健全全生生态态环环境境保保护护机机制制。2021年以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明确了“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十四五”和今后长远发展的总体思路,突出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落实最严格的漓江保护机制,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营造良好生态环境。2021年5月,桂林与自治区法院、检察院、生态环境厅共同签署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机制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2021年7月,“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官办公室”正式在桂林市检察院挂牌。2021年10 图 32 桂林科易网成果交易平台 43月28日,桂林市检察院和市河长办召集10县区检察长和河长办主任及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海事局、市漓江公安分局召开联席会议并现场联合巡河协同执法,实现了桂林市推行“河长 检察长”制以来的首次联合巡河协同执法。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机制。桂林市创新绿色金融政策,深化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辖内金融机构合计设立18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桂林银行成为广西首家披露环境信息的城商行,并认购广西首笔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水系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设银行桂林分行创新推出“漓江生态保护贷”为漓江生态保护绿色项目融资贷款亮“绿灯”。出台桂林市绿色项目评估管理办法,对漓江流域生态保护项目进行重点评估、扶持和推广,2021年12月桂林市已储备的绿色项目总融资需求合计40亿元,提供相关融资超过20亿元。(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全系统构筑全系统构筑 点线面贯通的阳朔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点线面贯通的阳朔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契机,阳朔县大力实施旅游品牌提升战略,突出旅游国际化、全域化特色,加大旅游转型升级力度。以整合阳朔全域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城镇资源为基础,以提升阳朔全域旅游产业整体吸引力和融合集成力为主线,以完善阳朔全域旅游要素供给为保障,动员各部门、各企业、全社会广泛参与,系统构筑“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体系覆盖、全社会参与”的阳朔特色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时,从点、线、面全方位入手,形成“多点开花、轴线引导、全面发展”无缝对接的阳朔全域旅游良性互动机制,让全域旅游渗透至阳朔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通过项目支撑,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鼓励农民旅游创业,着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建立以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核心的阳朔全产业平台;完善综合管理机制,着力创造最优旅游环境。不断深化“旅游 ”建设,从“旅游 演艺”模式发展成为国内标杆,到“旅游 文化”融入景区建设,再到遍地开花的民宿经济,打出“文化牌”,打造阳朔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充分融入阳朔旅游“国际”元素,推进旅游与体育、文化、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旅游创业走出一条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新路子,旅游业逐渐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44 图 33 全域旅游发展“全系统构筑 点线面贯通”阳朔经验模式 种养结合的灵川县定江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种养结合的灵川县定江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灵川县定江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打造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立体养殖新模式,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打破以往传统养猪场“脏、乱、臭”的形象,采用“猪、沼、果、渔、菜、林、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链条模式:通过绿色牧草种植加工为青贮牧草养殖生猪猪粪、冲洗水经沼气处理沼渣为果蔬、牧草种植的有机肥料;沼液经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养鱼果蔬产生的尾菜可用于生猪饲料秸秆、落果可用投放沼气池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所用。同时,通过对果蔬等产品进行初加工、以及对生态乡村休闲旅游综合开发及特色养殖,与农副产品初加工和互联网、乡村旅游、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实现物质能源多层次利用,打造自治区生态循环农业标杆灵川县润森生态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引导规模养殖场争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实现定江镇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设施化、粪污无害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饲料、45兽药、种畜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及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 5 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以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品牌形象,以品牌带动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在整个定江镇逐步发展壮大一批企业,提高规模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并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养殖模式,从养殖技术、资金支持、疾病防预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帮助指导,形成“小规模、大经营”的格局,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模式,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的产业化经营,养殖场是单个农户或多家农户合股,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全产业链的合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六)交流与合作(六)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积累可持续发展经验。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积累可持续发展经验。2021 年 3 月 19 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陈崇征院长率团拜访桂林市科技局,与市科技局就推动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行了交流座谈。2021 年 4 月 13 日,龙杏华副市长带队访问长沙亚热带生态所,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就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行交流。2021 年 5 月 27 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代表团一行 6 人到桂林市进行工作调研,就共同推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座谈交流。举办专题论坛,提升示范区建设影响力。举办专题论坛,提升示范区建设影响力。2021 年 5 月 18 日,桂林市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专题培训会召开,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各驻桂高校的师生团体约 300 人参加培训。2021 年 10 月 15 日,第十五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在桂林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行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围绕“旅游与乡村发展”主题,共同开启“桂林论坛”时间,分享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新理念新路径。2021 年 10 月 15 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桂林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承办的 2021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冰岛、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乌干达等国境外机构驻中国办事处代表,中国东盟中心、桂林市有关领导,来自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买家参加开幕式。46 图 34 2021 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开幕现场 深圳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S h e n z h e n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创新体系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推行项目评审“主审制”、机构评估“里程碑式”管理、科研经费“包干制”。建立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低于3 0%的长效机制,构建“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 0 2 1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 7 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2 0 2 1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 7 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 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 万家,P C T 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 年居全国城市首位,4 7 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圳正在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和活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4 748 492021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指导和关心下,深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始终将可持续发展摆在全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系统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规划,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能级。衔接国家、省规划部署,研究制定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行动计划,前瞻布局合成生物、量子信息、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1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9.6%,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1年,市级科技研发资金达13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500亿元,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进一步完善引才育才用才制度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新增全职院士20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500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新建公园32座,全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PM2.5年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AQI优良率达到96.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9年位列全国前十。大力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3.3%,东部海域水质保持一类。近岸海域水质稳中有升,西 50部海域无机氮平均浓度下降9.2%。新增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3.8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5.6%。依靠科技支撑疫情防控。依靠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大力推进疫苗和药物研发,康泰生物新冠疫苗实现量产,市第三人民医院参与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上市。1800多万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建立智能化辅助流调和快速处置平台。高标准建成总计8000余张床位的会展北、坝光两家大型国际酒店。开展大规模助企纾困。抗疫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抗疫应急科研悬赏工作方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载。一批科技抗疫产品和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科技抗疫成果”专区。图 35 市委书记王伟中专题调研深圳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 自国务院批复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深圳集成应用污水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修复、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四大工程”,聚焦创新服务和多元人才“两大支撑体系”建设,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1.坚持“双碳”目标引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双碳”目标引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深化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重点行业领域降碳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打造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工程,提升深圳国际低碳城发 51展水平。推进国家管网深圳LNG应急调峰站、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大鹏LNG走廊。建成大唐国际宝昌燃气热电扩建项目,推进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建设,开工建设妈湾电厂升级改造一期、东部电厂二期。建成深圳中西部受电通道,推动藏东南清洁电东送深圳。因地制宜推进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氢能等项目。建设数字电网,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老旧变电站升级改造,推进110千伏架空线下地改造。优化油气长输管道布局,推进老旧油库迁移。持续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和低碳交通蓬勃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氢能、先进核能、节能环保、高效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支持自主化先进核燃料、氢燃料电池材料及高适应性电解制氢及储能关键技术及装备等项目研发,通过研究制氢、储氢及储电技术,解决了海上风电的消纳问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第三代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刀片电池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国内领先。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领域产业链较为完备,成为绿色低碳产业重点优势产业。全市实现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总量达54.4万辆,居全球城市前列。打造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全市常规公交线路898条,公交专用道1057公里,已实现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深圳地铁运营里程达419公里,全线网全年累计运送乘客21.7亿人次,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7.7%。图 36 深圳新能源汽车步入快速发展车道 52持续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出台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现代建筑业生态智谷。2021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887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162个,其中30个项目获得国家三星级或深圳铂金级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圆满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任务,绿色建筑总面积达1.47亿平方米,居全国城市前列。持续开展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建立部门工作协同机制,结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进一步夯实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再生水潜在用户调查,挖掘再生水利用潜能,建立部门工作协同机制,推动再生水用于工业冷却、绿化浇洒、道路冲洗、生态补水等方面。累计创建节水载体1162家,持续打造节水宣传品牌。连续10年组织开展青少年节水宣传系列活动,连续15年组织开展“节水好家庭”评选活动以及各类主题宣传活动。累计完成8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建设。截至2021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7.09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为73%。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市纳入智慧海绵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3000余项,每年平均开展海绵城市方案设计抽查490余项,建设项目现场巡查3200项次。谋划出台海绵城市奖励政策,自2019年起每年给予奖励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三年累计评选出90余个获奖项目。截至2021年底,累计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建成区面积353.5平方公里(不含深汕),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7%。持续推进废弃物综合处置。显著提升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各类固体废物本地利用处置能力达24.3万吨/日。建成5座能源生态园,全市焚烧处理设施设计能力近1.8万吨/日,实际最大处理能力可达2万吨/日。推进建筑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芙蓉、章阁及坪山环境园3座受纳场建成投运。全市综合利用年设计处理能力增至4283万方,资源化利用率达21.5%。截至2021年底,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量14768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6.5%,位居全国前列。深圳市5700多个住宅区已全面施行“集中分类投放 定时定点督导”模式,该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深圳经验 图 37 深圳国际低碳城内的建筑物均采用 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改造 53向全国推广。加强深圳市碳交易市场建设。多途径开展全市碳排放权交易宣传和指导,统筹推进全市管控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及履约工作。截至2021年底,深圳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6517万吨,成交额14.58亿元,CCER成交量2852万吨,成交额3.43亿元。扩大深圳碳排放权交易领域和范围,新增151家工业企业纳入碳市场管控范围,完成150家服务业企业(单位)历史碳排放数据摸底工作。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安全健康水环境。全市共计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3425个,新建管网3483公里、修复老旧管网2429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67万吨/日,提标改造规模468.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总规模达787万吨/日,其中666.9万吨/日出水达到地表水准类及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茅洲河、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及深汕赤石河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类及以上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表 2 2021 年深圳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状况及同比变化情况 序号序号 河流河流 断面名称断面名称 断面性质断面性质 水质性质水质性质 2021 年 2020 年 1 赤石河 小漠桥 国考 类 类 2 观澜河 企坪 国考 类 类 3 龙岗河 鲤鱼坝 国考 类 类 4 茅洲河 共和村 国考 类 类 5 深圳河 河口 国考 类 类 6 深圳河 径肚 省考 类 类 7 坪山河 上垟 省考 类 类 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PM2.5年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优于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值,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2%,灰霾天数下降至2天,为1988年以来最少,综合环境空气质量连续9年位居前10。累计淘汰国、国汽油车和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国柴油车21.94万辆。全市已建成覆盖38个大型深水泊位的岸电设施,岸电使用率全国最高。开展VOCs污染综合整治,累计完成1445家重点企业综合整治。对全市天然气锅炉开展低氮燃烧改造,在全国率先发布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颗粒物捕集器等多项地方大气污染 54防治标准。打造美丽海湾海岸带。全面排查全市入海排污口,建立“一口一档”,基本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数和基本情况。完成深圳湾入海污染总量控制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总量控制目标与管控措施,落实深圳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将入海河流总氮控制相关内容纳入深圳市西部海域水质改善方案。重点加强深圳湾陆源污染治理,促进深圳湾水质不断改善。截至2021年底,21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类及以上标准。建设宜居安全自然生态系统。率先在城市尺度完成陆域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持续开展生态资源测算、裸土地复绿核查、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率先实行城市生态常态化监管。在全国率先完成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基础信息调查,初步摸清深圳市红线内生态家底,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不断强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深入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作为城市更新、用途变更、收储等土地流转环节的前置条件,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机制,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截至2021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完成新建花景道路153条,新增232个花漾街区、296个街心花园、241个社区共建花园和21个自然教育中心,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建设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打造“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实现对城市风险的事前决策、事中应对、事后救援。完成地震与海啸监测中心和震害预测二期、活断层探测二期项目建设。深入开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推进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等9项重点工程、44项重点任务,突出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城市灾害抵御能力。制定实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划及社会应急力量建设管理办法,促进形成以综合应急队伍为骨干、专业应急队伍为依托、专家队伍为支撑、志愿者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应急队伍体系。组建重型工程抢险、危险化学品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构建战略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城市安全提供物资保障。3.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健康深圳建设开启新局面。颁布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出台关于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健康深圳行动组织体系,推动6 项健康深圳建设核心指标纳入各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率先实现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 55全覆盖,健康深圳建设的法治保障、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社会动员体系逐步健全。实施 11 项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开展癌症筛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 32 项专项防控项目,组建 15 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15 个医防融合项目组,推动形成“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健康管理”一体化闭环。13 项“健康中国 2030”规划目标中深圳提前完成 10 项,连续两年获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健康引领型城市首位。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得到健全。先后承担了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等 23 项改革试点任务。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诊疗量占比达到 74.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至 15.86%。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特区医疗条例、医疗急救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健康条例。建成“智慧卫监”系统,医药领域行业风气得到持续净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完成 33 家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工程,重点向原特区外倾斜,补齐医疗资源不足短板,优化区域均衡布局。截至 2021 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5241 家,卫生工作人员 139781 人,床位总数达 51919 张,原特区外床位数提高到 3.61 万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提高到 2.81 张。新增社康机构 125 家,总数达到 833 家,15 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创新规划建设以“市级医疗中心 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区至少有 1 家市级医疗中心、1 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 1 家社康机构。医疗卫生高地初步形成。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山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医学院校来深办医。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落户坪山,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南方基地、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国家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7 家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行列,三甲医院达到 28 家,市域内住院率达到98%。支持医院开展基础研究,对9 家高水平医院以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17 个重点学科给予了重图 38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深圳竣工交付 56点支持。支持由医院牵头、参与实施的新产品新技术临床应用示范项目 17 个,促进设备的更新迭代和国产替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新增三甲中医院2家、名中医诊疗中心7家,建成80个国家、省、市级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和特色专科,牵头编制30项中医药标准,其中ISO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3项,荣获“20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项目奖一等奖。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开业运营,国家中医治未病升级版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全面参与社区健康服务。在3家医院试点实施23种中医传统诊疗项目药物、中医住院综合诊疗服务两种打包收费模式。中医药及早、全程、深度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4.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加速推进城市数字底座和数据中枢建设,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以数字底座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市统一集约政务云平台,打造全市政务网络“一张网”,加快建设一体化城市大数据中心。以数据中枢建设为依托,夯实数据交换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拓宽公共数据采集渠道,建成人口、法人、房屋、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等基础数据库,为政务服务和政府运行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互联网开放教育科技、卫生健康、生态文明、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经济建设、财税金融等14个领域公共数据10.9亿条。研究BIM/CIM在整个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规划中的定位,进一步完善底座架构设计,推动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山后海等区域以及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光明科学城核心区等重点片区开展 BIM/CIM试点应用。形成深圳市民生诉求“一网统管”改革工作方案,以数字化方式解决民生诉求,切实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不断织密“1 10 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1812 个站点遍布全市社区、园区、小区,一站式提供“党务 政务 服务”;建立新型“民生微实事”,每个社区每年投入 200 万元,实行“居民点菜、党组织做菜”,办好惠民小项目;全过程引入民主协商,建立党组织主导的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拓宽外来人口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在 532 个社区选出非深户籍社区“两委”委员 566 人。57推动志愿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转变。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截至 2021 年,全市拥有注册志愿者 270 万,团体志愿服务组织达 1.5 万多个,年均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 960 多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已经超过了 8800 万小时。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构建“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市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智慧养老颐年卡惠及近 78 万老年人;培训养老从业人员 1.5 万人次、家庭护老者超 1万人次;各区分别建成一个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示范街道,全市已建成 71 家养老机构、26 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61 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 360 家长者饭堂,实现社区长者助餐服务全覆盖。制定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覆盖率达 54%,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加大残疾人、失能失智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力度,开工建设民政康复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扎实做好双拥工作,打造全国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三)科技创新情况(三)科技创新情况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一是建设基础研究机构,促进基础研究机构各类科研人员加快汇聚,新获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超百项。二是围绕产业和民生需求,累计在缺失环节或特色领域布局建设新的创新载体 3070 家。三是实施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不断营造宽松科研环境、提升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全市 11 所高等院校获科研资金稳定支持。四是丰富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体系,与国家部委、省科技厅联动实施联合基金,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可持续发展。聚焦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可持续发展。设立“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支持可持续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在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域,推动面向全市域的基于数字孪生城市的智能化辅助流调和快速处置平台建设,按照“一级应急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方式布局“面向大规模并发异构数据的快速时空伴随搜索引擎技术”研发攻关项目,依靠科技手段实现流调溯源的“全、快、准”。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积极布局藻类快检技术研发,提高对有害藻类的检测和监测能力,确保养殖生产和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多物种集体行为、污染源控制、水处理、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海砂淡化等技术研发,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在卫生与健康领域,设立科技抗疫专项,加强科技创新与疫 58情防控各环节紧密结合,收集科技抗疫需求,针对重点方向开展科研项目布局,推进隔离场所科技赋能,全面收集科技抗疫产品,编制首批科技抗疫产品动态产品目录,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自消杀抗病毒涂料等科技防疫产品投入应用;出台深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拟在结核病、口腔疾病、恶性肿瘤、老年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代谢性疾病领域布局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构建开放型创新格局,国际创新合作日益深化。构建开放型创新格局,国际创新合作日益深化。搭建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国际平台,落地英国 ARM 中国总部、美国苹果深圳研发中心、美国高通深圳创新中心、德国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等世界 500 强创新研发中心。对外投资国际化水平提升,实际对外投资额位居国内前三。打造香蜜湖、深圳湾、桂湾等国际创投集聚区,建成深港联合科技创新园,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联合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图 39 深圳市建设的湾区首个创投街落地香蜜湖(四)体制机制创新(四)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机制。创新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机制。创新“双聘”“研究中心 院士工作室”机制,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鹏城云脑等大科学装置。鹏城实验室快速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共同开展重大科研任务,“鹏城云脑”AI 59集群系统性能,蝉联 AIPerf IO500 等多项世界冠军,开发“鹏程盘古”“鹏程通言”“鹏程神农”“鹏程大圣”等预训练大模型,有效支撑多语言翻译、基因靶向药物研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重大应用。创新“科学家工程专家研发团队”组织模式,深圳湾实验室与华为联合开发分子模拟库(SPONGE),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软件,有望替代当今国际上传统分子模拟软件。重点项目实行“主审制”评审。重点项目实行“主审制”评审。建立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库,提高评审专家入库门槛,通过邀请、推荐和自荐等方式,汇聚一批掌握世界科技前沿知识、学术地位高和业界公认的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入库。专家从随机抽取转变为主动邀约,严格按照细分领域匹配项目与评审专家,确保选取活跃在一线、真懂项目的专家担任评审专家,避免“外行评内行”“小专家评大专家”。实行主审提前审阅与专家评议讨论相结合,突出主审专家作用,充分发挥民主集中优势,对重点项目实行客观、公正、高效评审。深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体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体制改革。出台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促进成果产业化体系。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推进成果赋权改革,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实施方案(试行),37 家单位纳入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3 家单位纳入国家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累计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 160 余件。深化人才机制创新。深化人才机制创新。一是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出台多项人才政策,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印发实施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工作方案 深圳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 深圳市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从政策研编、调研交流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积极推进。二是阶梯式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建成“一园四区、多点支撑”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组织实施首批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三是全方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大力延揽高精尖缺人才,吸引海外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做好外国人来华服务管理,落实深圳市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2019 年度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政策。四是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部省市主要领导参会,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0 多家专业机构和组织代表出席,现场达成引人引智合作意向 695 项,为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60创新深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创新深港澳科技合作机制。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携手香港实施联合政策包,试点实施深港机制衔接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造筹集15万平方 米科研空间,建成深港联合科技创新园,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和国际规则对接区,引进大湾区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项目。推进前海合作区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搭建深港青年梦工场、粤港澳青年创业区等双创平台,联合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香港城市大学重点实验室落地,促进与港澳创新资源高效对接联通。稳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库建设方案,第一批入库项目获得融资,改革成果正式落地;发布实施区域空间生态环评改革文件,遴选盐田等6个区率先开展试点。率先建立GEP核算制度,上线全球首个GEP自动核算平台;启动全国首个地市级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和海洋生态本底调查;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在全国率先成为法定险种,制定全市统一保险产品和费率;发布入河(海)排放口管理、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方案,编制绿色产业认定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科技赋能大型隔离场所疫情防控的“深圳经验”科技赋能大型隔离场所疫情防控的“深圳经验”。作为我国流动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口岸城市之一,深圳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集中隔离场所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防线,不断提高大型隔离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的智能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非常关键。深圳市围绕减少人员接触、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工作人员的需求,从集中隔离场所实际场景出发,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隔离场所运营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为大型隔离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示范。一是通过调研科研主体或生产厂家,立足于隔离场所实际防疫需求,编制科技赋能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通过前沿跟踪、公开或定向征集等多种方式,经问卷调查、现场比选和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遴选确定科技抗疫产品入围 图 40 覃伟中市长调研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61清单,编制科技抗疫产品动态目录。二是组织院感专家对科技抗疫产品在隔离场所现场的运营流程出具专业意见,以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安全。三是在隔离场所通过使用健康防疫音视频通话服务平台,完成医疗人员对隔离场所有关人员进行流调和医学观察等任务,有效节省工作人员与入住人员接触时间,大幅降低工作人员感染风险、提升工作人员效率。四是应用送餐机器人承担一日三餐送餐任务实现送餐全流程无人化、无接触,减少每天近200个人时工作量,极大提高工序效率。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了解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同时向隔离人员发放智能体温芯片,通过无接触方式监测隔离人员的体温,减少交叉感染风险;采用无人机运送检验标本的创新做法,全天候执行核酸样品送检任务。图 41 隔离场所的送餐机器人、消毒机器人 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的“深圳示范”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的“深圳示范”。为了贯彻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战略决策部署,建立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基本规则,深圳在数据法律制度构建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2021年7月,深圳市发布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这是国内数据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也是自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战略以来,国内第一次以地方立法形式,对数据要素市场相关基础制度作出系统规范,为国家数据领域立法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具有先行示范和里程碑意义。条例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以保护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以保护促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体系,着力平衡发展数字经济与保护个人数据、数据开发利用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力图在确保数据安全、保护个人数据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激发、释放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为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条例首次提出了数据权益的法律框架体系,建立了个人数据权益保护、公共数据管理、数据要素市场、数据安全的基本规则体系。条例发布后社会反响良好,北京、上海、重庆等重点城市先后到深圳调研学习并启动基 62础性、综合性数据立法工作。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新闻频道新闻1 1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对其作出专题报道,南方日报等地方媒体相继报道,国新办举行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一周年主要进展成效情况发布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实践创新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进行介绍,2021(第十六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也就其进行了成果发布。(六)交流与合作(六)交流与合作 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推广示范区建设先进经验。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推广示范区建设先进经验。积极支持创办 可持续视野国际一流开源期刊。举办世界创新城市论坛、2021可持续技术与发展国际大会、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利益攸关方论坛边会、金砖国家未来网络创新论坛、第九届国际低碳城论坛、首届西丽湖论坛、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青年科学家50论坛、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等重量级论坛,打造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交流平台,形成全链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推进“绿色丝路使者计划”。连续三年协助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开展“绿色丝路使者计划”,邀请发展中国家高级官员来访深圳,参观深圳先进环保企业和技术,分享深圳环境治理先进经验。举办绿色创新大会。2019-2021年,连续举办三届绿色创新大会,宣传深圳绿色发展成就。主办两届绿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集聚各类先进环保技术、团队和企业,助力企业投融资发展。图 42 西湖论坛正式启动 图 43 青年科学家 502论坛 郴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C h e n z h o u统筹推进护水、治水、用水、节水“四水联动”,初步构建郴州“水立方”治水模式“四梁八柱”,2 0 2 1 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 5.9 3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 8.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9 5.4%增长到9 7.8%,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2 3 0 万人农村人口饮水用水条件,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1 0 0%。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做法获省政府通报表扬。郴州资兴东江湖生态保护模式入选全国首批1 8 个“绿水青山就是郴州资兴东江湖生态保护模式入选全国首批1 8 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东江湖大数据中心刷新世界大数据中心节能指标纪录,入选2 0 2 1 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绿色矿山建设模式入选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得到自然资源部的推介。6364 652021 年,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紧紧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示范主题,以建设“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为总揽,坚持科技创新求突破、体制机制求突破、绿色发展求突破“三个突破”,用好“湘十条”等系列政策,抓实抓细各项建设工作,助推绿水青山焕发新魅力、水气土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创新要素汇聚能力实现新提升。(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叠加影响,郴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考察郴州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拓展“四水联动”模式,推动科技攻关、机制创新、绿色发展“三个突破”,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突出问题”,全力打造“一极六区”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 8.8%、10.1%、9.6%、35.2%、14.6%、12.1%,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速。全口径税收增速、地方税比均居全省第 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 1,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 1。一二三产业两年平均分别增长 6.9%、6.2%、6.0%,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 9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高标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指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高标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指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考察郴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开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考察郴州一周年对标对表“十个一”活动(召开一次推进会,一次座谈会,开展一次“双优”评选活动,举办一次高 1 郴州“一极六区”是指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放程度更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图 44 2020-2021 年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情况 66规格的学术研讨会,组织一次集中宣传报道活动,汇编一本新闻报道集,排演一台优秀剧目,策划一次育新人活动,组织一次通航仪式,举行一次郴州市委党校沙洲分校成立仪式),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考察郴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情况开展“回头看”和专项巡察。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扎实推动政治建设考察全覆盖。牢记使命任务,凝聚推进合力牢记使命任务,凝聚推进合力。郴州始终坚持政治站位、履行主体责任,积极协调并争取省领导小组出台了 湖南省支持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2021.5-2022.5)关于对口支持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时任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副省长陈飞多次赴郴州调研示范区工作并召开省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牵头建立省直部门对口支持郴州 11 个县市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机制,帮助解决和争取东江引水二期取水批复等 76 个具体事项,共争取中省资金近20 亿元。2021 年,郴州共推进了 104 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255 亿元,完成年度投资 276 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 108%。图 45 湖南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小组第三次会议 聚焦主题主线,助推“四水联动”。聚焦主题主线,助推“四水联动”。全面建立东江湖“一湖一策”保护模式。开展东江湖流域主要污染溯源解析及防治对策研究,建立省市联动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围绕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求突破。完成三十六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继续开展临武三十六湾水质超标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甘溪河陶家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步伐。2021 年,郴州共完成了 83 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以及 27 处“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 67地生态环境保护整治,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 100%。大力开展“郴州市水环境质量突出问题整改专项行动”,建立了水环境质量奖惩考核机制,建成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27处,市城区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水质考核不达标的断面由最多时 5 个降为 1 个。工信部公布的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2021 年)中,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获评“全国十大低碳节能园区典型案例”;印象东江饮用水、野万洋山泉水等一批涉水产品成功上市。此外,出台了郴州市节约用水部门协调机制组织机构、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规定,在黄口堰灌区开展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等“三位一体”的农业节水模式探索。突出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服务和孵化能力,实施重点科技创新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林邑聚才”计划、创新生态优化计划及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等创新性行动,新增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3 家。2021年,郴州组织实施了示范区首批省级科技专项共计 37 项,其中有 28 项科技成果产业化产生效益,并获得了发明专利 63 件,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 42 项,开发了新产品 67 项、新工艺 56 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 2019 年的 211 家增加到了 2021 年的 369 家,增长了 1.73 倍;入库登记的科技中小型企业从 2019 年的 93 家增加到 2021 年的 431 家,增长了 4.63 倍。郴州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运营,郴州市可持续发展产业创新研究院、绿色技术银行、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湖南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郴州分中心等平台相继揭牌入驻。由绿色技术银行推动的染色体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成功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试用。提升营商环境,筑牢绿色产业发展基础。提升营商环境,筑牢绿色产业发展基础。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打造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服务大提质、效率大提升、环境大优化”活动,大力倡导“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作风,全力打造“办事不求人、高效便捷、暖心顺心”的一流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建立推行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率 图 46 郴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小型企业增长情况 68先推进“交地交证即开工”改革试点、率先落实第三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率先推出不动产登记“四化”模式,430 项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251 项事项“跨省通办”,企业开办时间最快压缩至 1 个工作日。实施“万企兴万村”等“四大行动”,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进“三类 500 强”项目 22 个,总投资 250 亿元。中欧班列、中欧卡班开通运行。全面推动理念融、基础融、产业融、规则融、要素融、人文融,与广州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临连高速顺利通车,郴广深快线高铁专列开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基地 126 家,与大湾区九大城市共同签订“9 1 自驾旅游标准化战略合作联盟”协议,大湾区“最喜爱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持续创响。(二)主要行动与工程进展(二)主要行动与工程进展 2021 年,重点针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实施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生态产业发展、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支撑等行动,进一步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水源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推进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湘江珠江赣江水源涵养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程,优化水资源功能区布局,构筑生态、防洪、灌溉、供水、信息“水利五网”,建立“污染溯源风险阻断综合防治”的技术路径,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南大学、湖南省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构建流域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开发东江水源保护与水生态提升技术、复杂废水深度净化与回收技术,揭示多污染源特征对东江湖流域水质影响规律,构建了水动力和污染物扩散模型。开展污染溯源,对东江湖水质空间格局开展研究,建立“一湖一策”保护模式,东江湖一级保护区水质保持地表水 I 类标准,入湖河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类,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少有的出水稳定保持地表水I类的大型湖泊。图 47 东江湖一级保护区水源涵养林 69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 2019 年的 90.9%提升至 2021 年的 100%,12 个国控断面达标率均稳定保持在 100%。2021 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 43.2 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 108.9 平方公里,预防保护面积 377.2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 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8 个点。2021 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 100%,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 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到 86%。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取得实效。重金属污染及源头综合治理取得实效。持续实施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矿山(尾矿库)治理修复、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程,采取“矿业整治综合治污绿色发展”治理思路,构建“治非、治矿、治山、治污、治水 转型”的 5 1 模式,重点推进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与过程减排,组织开展重金属点、面、内源污染防控技术以及有色金属循环利用和危废安全处置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重金属污染源向水体的排入。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采取纳米零价铁制备及水体修复、高耐受高效率优势植物修复等技术,对流域重金属污染进行系统治理。2021 年底,舂陵江流域的临武马家坪电站大坝断面污染物超标倍数由 10 余倍降低到 0.5 倍,断面平均考核值从劣类下降到类;武水河流域的国控断面三溪桥跨省出境水质持续稳定达标;耒水流域,西河桥断面 2021 年持续稳定在类以上。与中南大学、清华大学等深度合作,共同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水资源敏感区域采选冶固废安全处置利用集成示范项目”,构建了尾矿(砂)等典型重金属污染源的管理与治理技术,继续探索“直接利用、稀贵金属回收、改性粉体材料、膏体充填利用”的四种治理模式,新田岭、宝山等企业的尾矿尾砂处理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积极打造“无尾”绿色矿山,矿山(尾矿库)治理的修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矿山数量由 2017 年的 765个减少到 2021 年的 119 个;尾矿库从 105 个闭库减少到 82 个;已建成绿色矿山 85 家,占全省 25%,绿色矿山建设经验得到自然资源部的推介。生态产业发展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2021 年,郴州进一步以创新驱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施特色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涉水特色产业培育、国家节水型 图 48 瑶岗仙钨矿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70城市建设等工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依托大储量、高品位的硅石资源,打造了硅的“原矿开采硅微粉硅基材料光伏玻璃、医药玻璃”全产业链,年产值可达 20 亿元。依托亚洲最大的整装萤石矿,打造了“原矿萤石粉无机氟有机氟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氟产业链,年产值 15 亿元。利用冷水资源打造的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其 PUE 值能够常年保持在 1.12 左右,并荣获全国十大低碳节能园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等称号;利用热水资源,进一步发展了“温泉 地产”“温泉 康养”“温泉 农业”等新业态。充分利用净水资源优势,打造出啤酒、矿泉水等净水产业。莽山坚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关系,实施全领域低碳环保设施建设、打造无障碍设施环境、开发 APP 智慧旅游系统、策划实施湖南国际旅游文化节、首届中国山岳旅游大会等节会,全面提升莽山旅游知名度与美誉度。2021 年旅游人数 17.3 万人,其中通过打造无障碍设施环境实现接待残疾人 9286 人,60 岁以上老年人 50848 人,收入 3334 万元。截至 2021 年底,已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 41 家、居民小区 25 个、企业 15 家,苏仙区、嘉禾县和桂阳县先后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节水型社会或节水型城市。市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从 2018 年的 30%降至 2021 年的 16.38%,汝城县自来水管网漏损率从2018 年的 35%控制到 2021 年的 4.6%以内,在全省排到第一位。(三)科技创新情况(三)科技创新情况 针对研发能力不强、创新平台不优等问题,2021 年郴州重点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三大工程,在增强科技创新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撑引领能力提升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了“郴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引导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研发准备金,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奖补等 图 49 旗滨医药玻璃生产 图 50 温泉 康养模式(汝城县热水镇福泉山庄)71多项鼓励创新政策的落实。截至 2021 年底,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 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5 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家,省创新创业团队 2 家,院士工作站 1 家。累计培育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10 家、星创天地 9 家;全年登记科技成果 27 项,授权专利量 3545 件、比上年增长 17.4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 222 件,增长 36.2%;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 28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36.3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出台了 郴州市支持企事业单位技术交易奖补暂行办法,对从事技术交易活动的技术交易机构和服务机构进行奖励。2021 年,完成了 258 家企业研发准备金备案审核,为企业获得省级研发奖补 4149.5 万元,同比增长 33.9%。市政府出台郴州市助力全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若干支持政策,涵盖了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改革重大项目实施模式,制定了郴州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围绕重大科技攻关技术,实施“揭榜挂帅”模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省级财政连续 3 年每年安排 1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截至 2021年底,已争取省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 2 亿元,重点实施 66 个项目。建立完善中试项目(基地)申报、评审、培育、立项机制,推进建设 8 个中试基地、28 个中试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如郴州氟化学“全氟聚醚”中试项目已获得初步成功,填补了省内有机氟精细化学品产业空白,目前试生产 200 吨/年的生产线运行平稳,2021年实现了产值 2000 万元;郴州旗滨玻璃开发的中性硼硅医药玻璃,打破了国外对药瓶特种玻璃的技术垄断,于 2021 年 10 月正式转入商业化运营。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郴州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在 2021 年正式挂牌运营,郴州市可持续发展产业创新研究院、绿色技术银行、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湖南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郴州分中心等平台也相继揭牌入驻;运营后,创新中心陆续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湘南学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图 51 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72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重点开展技术研发、攻关、中试及成果转化应用。郴州依托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建立东江湖深水湖泊多维度智能监测体系、流域生态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中心,为突破和解决深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提出科技支撑,并进一步推进涉水领域的合作研发和协同创新。大力引智引技。大力引智引技。实施“人才兴郴”战略和科技创新“六大计划”,组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 1.65 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发布了“人才新政 52 条”,并与深圳市人才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郴州人才集团。成立了湖南(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聘任 28 名院士专家为委员,重点针对脐橙、辣椒等产业发展以及企业金融债务化解等具体问题进行指导。2021 年,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会员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水资源利用、固废资源化、农业产业、绿色技术等领域,聚焦关键瓶颈问题,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咨询建议。(四)体制机制创新情况(四)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2021 年以来,围绕郴州示范区建设主题,在“护水、治水、用水、节水”方面,湖南省委省政府、省直部门始终高度重视,把创新示范区作为“试验田”,全力支持在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上先行先试、精准发力,持续推出了一系列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创新等多个方面政策制度。靶向支持的政策体系。靶向支持的政策体系。省政府出台了 湖南省支持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2021.52022.5)和关于对口支持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湘可创办20213 号),建立了省直单位对口帮扶 11 个县市区的机制,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并在省直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2021 年,示范区解决了东江引水二期取水批复等 76 个具体事项,共争取到了国省资金近20 亿元。系统管护的治理机制系统管护的治理机制。通过完善系统管护的相关机制,为“四水联动”精准施策。健全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检察长 河长等联合管护机制,保障“护水”;探索“治水先治矿”机制,推行“矿业整治综合治污绿色发展”“治非、治矿、治污、治山、治水五乱同治 转型发展(5 1)”的综合治理模式,保障“治水”;积极探索和试验“节水改造、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三位一体”农业统筹节水模式,保障“用水”和“节水”。73区域联动的补偿机制。区域联动的补偿机制。专门针对东江湖流域保护,建立了市内一市三县断面考核和补偿机制;与衡阳市签订了流域跨界断面考核补偿协议;积极与广东省对接研究,推动武水等重点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了跨省、跨市、跨县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生态补偿体系。表 3 2021 年郴州出台的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 序号序号 文件名文件名 发文单位发文单位 文号文号 文件日期文件日期 1 关于印发湖南(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工作操作规程的通知 湖南省国家可持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小组 湘可创办20211 号 2021 年3月12 日 2 关于对口支持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通知 湖南省国家可持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小组工作办公室 湘可创办20213 号 2021 年3月16 日 3 关于印发湖南省支持郴州市建设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2021.5-2022.5)的通知 湖南省国家可持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小组工作办公室 湘可创办20216 号 2021 年8月31 日 4 关于落实省领导对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有关指示批示精神的通知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郴可创发20212 号 2021 年 4月 10 日 5 关于印发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的通知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郴可创发20213 号 2021 年 4月 30 日 6 关于印发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21 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郴可创发20214 号 2021 年 4月 30 日 7 关于印发落实湖南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小组第三次会议精神重点任务分解表的通知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郴可创发20217 号 2021 年 8月 14 日 8 关于印发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郴可创发20219 号 2021 年 11月 15 日 市场配置的转化机制。市场配置的转化机制。探索并建立了市场推动可持续发展、企业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促进良性的市场运作。结合废弃土地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绿色化开发机制;拓展市场资金渠道,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机制;探索建立了“生态价值”水权交易机制,推动莽山供水使用权转让;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通过推进红绿融合,创响“湘南红”红色文旅品牌和“湘赣红”“湘江源”区域公用品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74跨界共治的联动机制。跨界共治的联动机制。推动湘江流域县、乡、村之间联合建立河流信息共享、联席会议、联合巡查、重大水污染事故协商处置等制度,在苏仙区、资兴市、永兴县等 7个县市区建立了河段保洁联动机制;与韶关市、赣州市签订了三市跨区域水环境应急管理协议,进一步加强湘粤跨界防汛抗旱和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响应与联防联控。共建共治的参与机制。共建共治的参与机制。政府牵头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示范区建设,并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志愿者协会,进一步落实共建共治、多主体参与。市雷锋志愿者之家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河湖卫士”巡河行动;积极推广“党员河长”“企业河长”“退休干部河湖监督员”“志愿者河长”等各类民间河长形式,据统计,2021 年底郴州市共有各类民间河长700 余人。(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仰天湖草原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仰天湖草原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位于郴州市北湖区的仰天湖草原,曾经一度因无序、过度开发而导致草场损毁、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郴州市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同步推进、景区规划与产业布局同步推进,在逐步完成仰天湖草原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绿色发展。一是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同步推进。将散养牲畜统一安置管理,做好封育禁游禁牧,并组织志愿者在保育区对游客进行劝返,保证草原生态的自然恢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对其进行有序修复,累计修复草皮 194 亩、渣石地 15 亩;邀请专家对景区土壤、植物进行现场勘测,进一步加强草场草原病虫害监测;同步探索“水肥调控”,利用蓄水池收集的雨水对草场进行灌溉,保障生态修复后的可持续性。二是开发有序,坚持景区规划与产业布局同步推进。引进了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对景区进行重新规划开发,逐步完成草原覆绿以及基础设施、生态康养特色小镇、安源石林、神龙瀑布、红花梯田等景区的建设,打造出了仰天湖瑶族乡“一步一美景,一村一故事,一家一美食”的全域旅游格局。此外,还充分利用仰天湖高原草原特殊气候等自然禀赋,积极推进风电产业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为高山农产品销售难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还为当地解决了近1000 个工作岗位,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仰天湖大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与恢复,草原覆盖率从2019 年的 64%提高到现在的 91%。2021 年“五一”期间,景区日均入园游客达到了 6000 75人,仰天湖大草原成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一张响亮的生态名片,谱写出了一曲“绿色”和“发展”相结合的完美乐章。图 52 仰天湖大草原修复前后 西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利用。西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利用。自示范区创建以来,郴州市由政府主导,环保治理企业、采选矿企业与大型文旅企业共同参与,对西河(秧溪河)流域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是源头治矿,变“无序”为“有序”。郴州市采取“矿业整顿综合治理有效开发”的系统治理模式,对苏仙区西河、玛瑙山一带进行整顿,关闭非法采选企业 243 家。目前,西河流域只保留矿山 8 家,已成功创建绿色矿山 5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 1 家、省级绿色矿山 4 家。通过源头治矿,彻底改变了西河流域矿山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矿业秩序实现了从乱到治,从无序到有序的全面好转。二是流域治土,变“废地”为“绿地”。苏仙区政府累计投资 14.8 亿元对西河流域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重点实施了西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一期、西河河道底泥清理、观山洞东湖东侧尾砂及土壤治理修复等治理工程。对遗留尾砂、废渣堆场、废弃尾矿库等采取加固坝体、完善截排洪设施、覆土还绿或清运尾砂胶结充填矿洞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对受污染场地采取土壤稳定化处理或异位淋洗后再覆土还绿等方式进行治理修复,修复后的中上游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变为如今稳定保持在三类。三是综合利用,变“绿地”为“宝地”。政府引导,招商引资,建设郴州长卷、王仙岭国际房车露营地等文旅综合项目。引入大型房地产企业,碧桂园、金科城、东玺台等小区住房销售率高达 97%。市民健身的体育公园和休闲的水上乐园已经投入使用,学校、商店、酒店、民宿和贸易市场应运而生。郴州长卷被誉为郴州“城市客厅”名片,成为网红打卡地,仅 2021 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就有 9.6 万余名游客来此打卡,被评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76 图 53 西河(秧溪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前后变化 西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经过治理后,中上游水质由原来的劣类变为如今稳定在类及以上。2020 年,西河成功入选湖南省“美丽河湖”。西河在完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同时,整理出 3500 多亩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其中 1600 亩土地已出让,出让收入14.75 亿元,西河流域两岸的土地价格也由原来的 50 万元/亩提高到目前的 190 万元/亩以上。该片区剩余的 1900 亩土地,预计仅土地出让就可实现收入 36 亿元以上。西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利用模式为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六)交流与合作(六)交流与合作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力谋划发展新思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力谋划发展新思路。郴州市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及专家团队在人才引进、平台搭建、成果转化、全方位战略合作等方面进行对接交流并建立合作,构建理论、人才、科技、创新全方位支撑体系。郴州市现代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与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以“生态环境治理及资源可循环利用”为核心开展长期性的技术合作,着力解决制约郴州市环境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的重大技术瓶颈,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应 图 54 郴州长卷 图 55 王仙岭国际房车露营地 77用,共同培养、凝聚环保新技术研发人才,为郴州生态环境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广泛宣传、多方参与,创新示范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广泛宣传、多方参与,创新示范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 年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五月宣传月”以“低碳新生活,共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北湖区仰天湖大草原举行了“五月宣传月”启动仪式,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可持续发展志愿者均积极参与。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宣传“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深入挖掘示范区建设典型、建设成效和亮点,制作水泽郴州视频宣传片加大示范区建设宣传;对 11 个县市区重点围绕示范区建设以来的经验做法以及典型案例设立专题专栏,开展集中采访报道;综合运用传统纸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融互通互动,抖音、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第一时间转载示范区建设以及“五月宣传月”活动相关信息,迅速提升群众关注度;同时,坚持立体宣传格局,人民日报、新华网、红网、湖南日报、新湖南等中省市县媒体集中宣传造势,累计在各级媒体刊发、播放各类宣传报道 200 余篇,掀起了宣传高潮;组织开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 图 56 郴州市与湖南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图 57 郴州市现代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与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图 58 2021 年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五月宣传月”78成立 100 周年郴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介绍示范区建设的亮点和成效,各路媒体记者通过笔尖、话筒、镜头,给予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报道,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市民争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宣传者、践行者。临沧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L i n c a n g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最新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特色资源转化能力。2 0 2 1 年,开创性打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以“一体化”的思路、“开放”的措施、“共享”的形式,探索跨境园区联动共建模式,不断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开放。加快糖、茶、果、菜、牛、咖啡、中药材等优势高原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聚集发展,构建核桃全产业聚集模式,建立临沧坚果标准化质量管控体系并获得欧盟认证,制定推行核桃水洗果初加工“五项标准”,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可持续核桃水洗果初加工“五项标准”,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可持续转化。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4 4 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打造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7980 81 临沧市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紧扣“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主题,深入实施示范区五大行动,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边境美丽乡村样板,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统一上下思想,强化领导机制,凝聚创新发展动力。统一上下思想,强化领导机制,凝聚创新发展动力。云南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为契机,深入基层开展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学习以及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在全省上下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并以高质量党建促进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和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县、乡、村、组四级联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战斗堡垒。临沧市专门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市级负责人为组长的“五大行动”推进组和综合工作组,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定期调度、专项督查、目标考核、推广宣传等机制,集合全市力量高质量推进临沧示范区建设工作。图 59 省委书记王宁同志深入沧源县边境村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规划政策引领,重点项目支撑,构筑创新发展高地。规划政策引领,重点项目支撑,构筑创新发展高地。修订编制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临沧可持续发展规划(2018-2030)和编制发布临沧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印发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 82 程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评价办法并征集到相关创新成果 24项,配套出台科技支撑创新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 促进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实施意见 等政策措施,为临沧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指引。通过将规划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着手提前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包括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99 个重点项目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1建设项目 90 个;为确保项目的有序推进,制定和实行以市级领导挂帅推进标志性项目的“授全权、包全程、负全责”制度,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开展科技攻关,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开展科技攻关,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围绕蔗糖、茶叶、核桃、中药材、肉牛、果蔬、绿色新材料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夯实基础。同时,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企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创新,实现光伏等现代技术与传统中草药种植业的深度融合,以及牛肉、核桃、茶叶等传统分散、低效的农业向全产业链、集群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企业转变。加强民族团结,改善民生福祉,打造美丽边境乡村。加强民族团结,改善民生福祉,打造美丽边境乡村。以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契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各级党组织为桥梁、纽带、渠道和平台,以党员干部为使者和引领者、行动者、实践者,以各类项目为载体,想方设法把各族群众翘首以盼的实事办实办好,让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温暖,筑牢各族人民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事业向前发展;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边疆各族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进公民科技素质,打造美丽边境乡村样板。1 2021 年 5 月 10-11 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临沧现场办公会,会议提出“临沧要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此设立。图 60 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上王予波省长讲话 83(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 对接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创新驱动发展短板。对接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创新驱动发展短板。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临沧“边”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临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水系、能源、信息等现代化基础网络体系构建的重大突破,为临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开创性打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临沧采取地方先行、政府主导、政企合作方式,通过中缅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2021 年 8 月第一批货物集装箱经仰光港登陆,陆路运输由临沧孟定清水河口岸入境,接载国内铁路运输网抵达成都,首次实现第三国货物通过“海公铁”联运的方式经缅甸运抵中国。此后,完成了多批次试运,中缅货物通过“公铁”联运专列的方式实现了双向互运。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是西南地区联通印度洋最便捷的陆海新通道,成为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南部经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直接对外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一条新通道,使临沧由边疆地区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了临沧贡献。二是以综合交通网为主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成型。临沧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和投融资机制,打通了长期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大临铁路和墨临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重大跨越。临沧机场完成改扩建,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凤庆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临沧火车站、云县火车站和清水河口岸物流园区项目加快推进。临沧成为全省第四个拥有飞机、动车、高速公路、水运的州(市)。图 61 中缅新通道临沧站启动仪式在临沧火车站隆重举行 图 62 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庆祝墨江至临沧高速公路试通车 84 三是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切实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开工建设耿马灌区等 58 件重点水利项目,实现大型水利项目落地。天然气管道临沧支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气点火,加快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村村通动力电”;累计建成 4G 基站 8428个、5G 基站 1814 个,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委会及所在地学校、卫生室和 102 个旅游示范村宽带网络全覆盖,30 户以上自然村 4G 网络全覆盖,8 县(区)县城、省级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重点开发区以及重点行业领域 5G 网络良好覆盖,沧源县成为国家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县。依托科技攻关,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依托科技攻关,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大抓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糖、茶、果、菜、牛、咖啡、中药材等优势高原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聚集发展,“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实现能源绿色化。坚持把水电、光伏和锗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大力推进新材料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开发,建成光伏电站 5 座,在建光伏电站 9座,在建风电站 1 个,电力总装机达 877.31 万千瓦,云县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取得电力供电许可证,实现所有电力总装机绿色化。采用现代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大产业 新主体 新平台”为创新模式,采取“公司 农户 服务 政府”的方式,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 219 个,建成常年存栏肉牛 50 头以上规模养殖场 76 个,其中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场 3 个,建成肉牛冻精改良站(点)97 个,开展蔗稍饲料化利用 30 余万吨,建成饲草加工场(点)36 个,实现肉牛规模化、专业化、数字化养殖,推进肉牛产业集群发展;以“党建 光伏 集体经济 产业”的方式,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机制,推行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种植滇黄精、白芨等中草药,形成上有光伏、下有产业,村企共赢的新业态,实现企业、村集体和群众共享“阳光绿色收益”;采用“专家 企业 林下经济”的 图 63 云县构建农光互补模式开展光伏 中草药种植 85 方式,引进朱有勇院士研究团队和配套生产企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和企业合作推进发展林下药材复合生态经济,启动万亩林下有机三七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市滇龙胆、茯苓、鸡血藤等中药材种植 70 万亩,辐射中缅边境发展种植 200 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滇龙胆种植基地和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立标准化的现代化工艺体系,打造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新模式。以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为依据,通过建立茶叶绿色认证标准,开展古茶树认定挂牌保护,认定重点古茶园 321 个 12.27 万亩、重点古茶树 1.14 万株,大力推进绿色有机茶园认证,获得有机及转换认证茶园 28.8 万亩,雨林认证茶园 5.8 万亩,组织启动茶园绿色认证 56.14 万亩;提升改造制茶工艺,开发功能性茶产品,构建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采取“全县一个标准抓统一、乡镇一个示范园抓带动、行政村一个专业合作社抓统筹、自然村一支专业队伍抓管控、院地结合多级联动抓培训”的方式,构建凤庆顺宁坚果公司为牵头、全省 5 个州市 6 户企业为成员的核桃水洗果联盟,加快推进核桃延链补链强链科研攻关,初步形成核桃标准化原料集中仓储、产品精深加工、科研技术支撑、成套设备支持等全产业链条。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推动旅游精品化。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打造茶马健康游、田园乡村游、佤乡秘境游三大核心产品。加快沧源县全域旅游示范区、10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佤山凤城 5A 级旅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茶旅融合,积极开展冰岛村搬迁和昔归村等违建整治,加快茶叶小镇和茶叶博物馆建设。打造碗窑、芒团、中山等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 35 条重点旅游线路,“滇西南恒春茶韵秘境佤山乡村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 4A 级景区 2 个、3A 级景区 18个。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对缅开放力度,实现边境经济合作新突破。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对缅开放力度,实现边境经济合作新突破。以企业先行、民心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四个先行”,加快推动对缅开放实现“五通”,并把疫情防控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推进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筑牢“境外、边境、境内”三道防线,坚决把好边境疫情防控关口。边境经济合作开放不断加强。加快推进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孟定清水河口岸联检楼、查验区及货场项目竣工验收,国际产能合作区、供水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边境贸易场所、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以“一体化”的思路、“开放”的措施、“共享”的形式,探索跨境园区联动共建模式,通过理念对接、规划对接、设施对接、功能对接、产业对接,共同规划、共同建设中缅(清水河)边境经济合作区,86 打造中缅产业发展共同体。加快推进沧源永和园区境内外联动发展项目建设,完成境内境外两个园区规划,境内园区规划用地面积 2254.4 亩、获批 143.6 亩;境外园区规划用地面积 13000 亩,第一批 10 户企业完成境内注册并在境外园区落地,其中 9 户企业完成项目建设,形成生产“在外”、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内”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境外生产、境内结算、双方共赢。缅甸大学生创业园投入运营,建立 3 个园外创业合作基地,入驻 14 家企业、7 个省级创业平台和 3 个缅籍大学生创业项目。12 户企业“走出去”与缅甸开展农业合作,累计开发种植甘蔗、橡胶、粮食等农作物 131 万亩,总产量达 120 多万吨,建设甘蔗、水稻、玉米试验示范基地 15 个 1.68 万亩,使当地边民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企业“走出去”已成为临沧与缅北农业合作的成功典型。通关便利化建设不断推进。应用智慧通关技术推进“关检合一”和“单一窗口”以及智慧边境建设,推动清水河口岸持护照通行常态化。中缅商务理事会云南联络办临沧工作站成立,设立 4 个商务代表处和 19 个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首次成功实现中缅边境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推动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成立了清水河、班幸边民互助组,组建了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孟定清水河口岸边民互市个体工商户向企业开出首张边民互市交易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中缅跨境电商首批货物从孟定清水河口岸通关,缅甸青贮玉米饲料首次出口中国。对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深化双边政策沟通,在口岸国门创新进行“互不入境见面会商会晤”,巩固政府间互访会晤机制,积极推动清水河口岸扩大开放,与腊戍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临沧首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获批,缅籍人员入境服务管理中心运营更加高效规范,为入境缅籍边民提供职业介绍、健康体检咨询、务工权益维权等“一站式”服务。推进对缅文化教育交流,建成 5 所国门学校,镇康县第一中学成为“汉语国家推广中小学基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应用型国门大学建设加快推进,每年缅籍跨境就读学生 3000 余人、培训缅北教师 150 人、派出 10 名教师支持缅甸华文学校开展汉语推广和华文教育,中缅胞波情谊不断深化。启动并加快推进援建缅甸滚弄大桥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临沧)缅甸(腊戍)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图 64 镇康南伞 123 通道 87 夯实产业基础,提升民生福祉,打造美丽边境乡村建设样板。夯实产业基础,提升民生福祉,打造美丽边境乡村建设样板。临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产业发展基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全民素质,打造边境乡村创新发展新样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2200万亩。建成茶园面积 168 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市、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普洱茶原料产地,是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澳洲坚果种植面积 242 万亩,种植面积占世界 50%以上;核桃种植面积达 716 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之一;甘蔗种植面积 98 万亩。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完善村庄规划,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爱国卫生“7 个专项行动”,持续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行政村驻地全部建成 1 座以上卫生公厕,常住 100 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 52.5%,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 60.9%;采用城乡一体化或镇村一体化方式对乡镇生活垃圾进行治理,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 89.7%,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 51.6%,自然村 100%建立了村庄保洁和垃圾收费制度;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79.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42.15%。采取美丽公路 文化 旅游 产业 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形式,建成“美丽公路”7109 公里。建成美丽乡村 2083 个,洁净村庄 6205 个,洁净庭院 88655 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366 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 61.45%。图 65 临翔区博尚镇腾龙村拉祜族美丽家园 88 加快提升公民科技素质。临沧技师学院获批并成立,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招收网络学历教育新学员,选派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到省内外参加创业富民培训和科技扶贫培训等,加快培养高素质、高学历农村实用人才。选派 3 个科技特派团以及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及应用示范,实现每个贫困村有 2 户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 6.6%。加强宣传教育,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多民族团结主题,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推进多民族共生共融。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在全国首次提出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中持续深化。坚持以各级党组织为桥梁、纽带、渠道和平台,以党员干部为使者和引领者、行动者、实践者,以各类项目为载体,想方设法把群众翘首以盼的实事办实办好,做实“照”的工作,让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温暖;以多种平台为抓手抓好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平台、“学习强国”临沧学习平台、佤山青年宣讲团、“火塘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作用,用“临沧话”、“大实话”、“民族话”进行宣传宣讲,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光辉思想宣传到各行各业、村村寨寨、千家万户,写好“向”的文章,更加生动展现边疆儿女心向党中央、热爱总书记的炙热情感。“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在 求是求是内参上刊发。民族文化传承开发加快推进。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文化精品工程,整理研究并宣传推介 11 个世居少数民族、9 个跨境民族和临沧独有的俐侎人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和文物保护单位保 图 66 火塘宣讲小分队深入村寨宣讲党的政策方针 89 护开发,完成勐撒城子村遗址等考古发掘;依托 35 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 50 名传承人,培养 47 名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打造 120 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民族服装、传统造纸等民族民间工艺。镇康县 成为“阿数瑟歌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沧源县成为“佤族木鼓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孟定镇芒团村等 20 个村寨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临翔区南美乡成为“云南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小镇”,镇康县大坝村等 49个村寨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科技创新情况(三)科技创新情况 加强科技攻关,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科技攻关,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围绕蔗糖、茶叶、核桃、中药材、肉牛、果蔬、绿色新材料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集成应用绿色食品加工技术、信息化技术和工程化装备技术等,开展绿色食品地方优良品种选育、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循环经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药食同源产品研发,重点组织实施了“蔗糖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及应用”“临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核桃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临沧市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研究”等一批绿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导引,加快构建科技链人才链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临沧工业园区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省级两类人才 15 人、创新团队 1 个,选派国家“三区”人才 644 人和省市科技特派员 649 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建成国家级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149 个,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9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338家,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166 项,获省科学技术奖表彰 19 项。图 67 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戍边馆 90(四)体制机制创新(四)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临沧市乡村振兴、兴边富民、国家可持续发展“三个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列出重大工作任务清单;建立分级包保机制,建立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分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确保每项重大任务、每个重大项目均有 1 名领导负责推进落实工作;建立每月调度机制,建立“三个示范区”建设工作每月分级分层调度机制,确保重要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建立监督考评机制,成立专项纪律检查组,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和作风保障。创新服务机制,排解企业发展难题。创新服务机制,排解企业发展难题。出台临沧市企业反映困难问题收集和办理工作办法(试行),建立企业发展困难问题“收集-梳理-研判-交办-督办-办结-反馈-评价”服务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及时、高效解决”原则,实行“问题交办到县(区)、部门,任务具体到个人”的责任落实机制,实现服务企业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回应和解决。创新固防机制,提升边境治理能力。创新固防机制,提升边境治理能力。创造和实践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强边固防和“一带一路”建设,以“四个先行”推动对缅开放“五通”机制,创新特色党建模式,全面推动成立国门党工委,构筑县、乡、村、组四级党组织联动机制,筑牢建强沿边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进一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开创稳边固边兴边富边新局面。(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五)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创建“六园共建”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六园共建”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凤庆县安石村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以“茶”为本,以“旅”为媒,以“文”为魂,以“康”为延,推进茶园、果园、花园、菜园、乐园、家园“六园共建”,探索出乡村振兴安石模式。一是建设绿色茶园,成立滇红第一村茶叶产业联盟,推动茶叶产业向优质、绿色、有机发展;二是建设多彩果园,在规划地块集中连片栽种千亩果园,并在房前屋后培育种植核桃树,种植果园面积 4000 余亩;三是建设美 91 丽花园,成立茶花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茶花基地 130 亩,发展茶花品种 300 多个 3.2 万株;四是建设有机菜园,加大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有效治理传统农业面源污染,打造绿色有机“菜园子”;五是建设休闲乐园,组建“滇红第一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打造 8 条休闲旅游路线,获评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六是建设洁净家园,形成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有花草树木、庭院布局合理美观、室内干净卫生、物品堆放整齐、门前清洁通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挂的洁净家园。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以“四个组织村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以“四个组织村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凤庆县二道河村党支部引领群众组建自然村乡村振兴理事会,把全村 47 户农户组织起来,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2021年共接待游客 8.3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72 万多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8000多元。一是组织村民摸家底、做规划,蓝图自己绘。村党支部组织本地在外干部回村全面盘点分析村情民意、产业状况等,进一步厘清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清单等 4 张清单,确定发展休闲避暑、农事体验、亲近自然、乡野美食为主的乡村旅游,规划餐饮服务、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民宿体验、星空露营、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禅修养生等 8 个功能区,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一个充满乡愁乡韵、能够落地实施的乡村旅游发展蓝图;二是组织村民出资源、投劳力,家园自己建。整合各类扶持资金 2000 多万元,在老党员带头捐款示范带动下,群众无偿提供沿路沿线田边地角,并投工投劳 2800 多人次,修通到县城公路和旅游栈道、游乐设施、观光景点等。同时,建立户卫生日保洁、公共卫生周清扫、业态管理月评比“三个一”日常积分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民居风貌改善、庭院美化。三是组织村民引实体、办企业,花钱自己挣。盘活村集体土地和已有旅游服务设施,引入 3户养殖、游乐、民宿、餐饮的经济实体,并通过自然村振兴理事 图 68 凤庆县二道河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92 会把传统手艺人组织起来,重修水磨房、水碾子房、豆腐坊、酿酒坊、榨油坊等传统工艺作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四是组织村民建机制、强合作,市场自己闯。组织村民成立核桃、茶叶、生态养殖等专业合作社,按照“村党组织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合作社制定标准,组织农户分工生产,统筹调度产品销售,核桃实现按订单需求供应,茶园实现绿色有机转换,并见缝插针种植冬桃、红柿、樱桃、重楼、茶花等,发展土鸡、山羊、香猪等生态养殖业,实现“产、景”融合,大批村民开上观光车,做起“导游”,当起“大厨”,成为经营“乡愁”的新型农民,68 人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六)交流与合作(六)交流与合作 坚持“走出去、迎进来走出去、迎进来”的开放式发展战略,将临沧嵌入到国内外的区域协同发展中,为临沧市的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借助基础设施建设、举办边贸会、成立工作站等方式,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在国际借助基础设施建设、举办边贸会、成立工作站等方式,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协作模式。合作交流中的协作模式。通过共建中缅之间海公铁联运、举办第二届中国(临沧)缅甸(腊戍)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洽谈会、成立“中缅商务理事会云南联络办公室临沧工作站”、与缅甸南亚未来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方式,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协同发展贡献临沧力量。通过签订战略协议、成立建投公司、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形式,实施临沧创新通过签订战略协议、成立建投公司、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形式,实施临沧创新发展的“引资、引智”战略,助力临沧经济腾飞。发展的“引资、引智”战略,助力临沧经济腾飞。临沧市政府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签订“十四五”合作备忘录,成立云南建投临沧建设有限公司、举办由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研讨会、开办“贯彻新发展理念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题培训班”、举办“第二届新时代沿边开放论坛(2021)”等,与云南省内外的机构、专家共谋临沧对外开放新格局。图 69 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题培训班 承德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C h e n g d e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同步推进。2 0 2 1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 0.0 3%,2 3 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 0 0%,滦平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隆化县、围场县获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奖项“土地生命奖”。在河北省率先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实现降碳产品交易2 0 3 2万元。主导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世界装机规模最大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建龙集团建成世界首条无缝钢管智能制造生产线电站并网发电,建龙集团建成世界首条无缝钢管智能制造生产线,“承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 1%,增速居河北省第二位。成功举办“发现承德之美”探访活动,在国内外累计浏览量达到4 0 0 0 万人次以上。探索出山杏循环经济、智慧分级诊疗等多个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为落实2 0 3 0 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承德样板”。9394 95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承德视察,为承德高质量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承德创新示范区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承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创新示范区列入全市“三区两城”发展战略定位,紧扣“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主题,聚焦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等瓶颈问题,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建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建设合力。设合力。在省市县三级成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市级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进一步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运行高效、落实有力的工作机制。河北省召开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述,对省市强化协调联动,特别对省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 30 条政策落实工作进行调度督导,对 2021 年度重点工作进行统筹部署。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 20 余次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专题调度会议,审议规划方案政策等文件,研究示范区科技专项实施、论坛筹备、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筹建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工作措施,出台了新一轮市级政策,在先行先试、深化改革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注重规划引领,科学谋篇布局。注重规划引领,科学谋篇布局。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规划纲要将创新示范区列入全市“三区两城”发展战略定位,举全市之力推进建设。编制完成了以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的承德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聚焦“3 3”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创新发展科技支撑工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创新环境优化提升等七大科技工程,为深入 图 70 2021 年河北省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 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现场 9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创新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按照拓展国际视野、落实国家意志、推动地方实践思路,聘请中科院地理所可持续发展领域高层次专家,依据 承德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8-2030 年),共同编制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 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 年),全面系统总结了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的建设成效,查找了短板问题,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为“十四五”期间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行动纲领。制发了河北省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2021 年工作要点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21 年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22 项重点工程,推进 83 个重点项目建设。突出先行先试,强化政策保障。突出先行先试,强化政策保障。用好创新示范区“金字招牌”,精准谋划对接,成功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利用”专项项目在承德落地。承德市制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工作措施,围绕配强工作力量、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 5 个方面 18 条举措,明确了“两线两区”(两线,即承德市区双滦滦平丰宁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塞罕坝和承德市区隆化围场塞罕坝;两区,即省级以上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市、区)空间布局,实行重点项目联创联建机制。省市协调联动,推动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的 30 条政策 17 条取得实质进展,其中,示范区 186 个重大事项纳入国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示范区建设列入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等规划;省科技厅下达示范区科技专项资金 5000 万元;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围场、丰宁、隆化、平泉、滦平五县(市)获批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平泉市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承德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的 36 条政策中已有 15 条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将大幅调增 2022 年 图 71 出台的创新示范区建设政策文件 97 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对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新增投放贷款 18.98 亿元,“国家级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环京绿色砂石骨料基地”加快建设,“承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加强考核评估,总结发展经验。加强考核评估,总结发展经验。围绕创新能力监测、落实 SDGs 进展、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四大类 167 项评估指标开展了评估工作,总结了建设经验,查找了问题短板,全面检验建设成效,形成了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报告,加强可持续发展工作全过程把控,为下一步精准施策夯实基础。将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通过采取部门自查自评、量化评分等方式,对 7 县 1 市 5 区和 29 个市领导小组成员共 42 个单位列入年度考核,营造了比学赶超的建设氛围。分享承德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分享承德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行动之 2021“发现承德之美”探访活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领域知名专家学者 31 人组成探访组,遍访承德 7 县 1 市 5 区,深入到园区企业、厂房车间、森林河谷、乡间地头、历史文化遗产等 40 余处,发掘承德市 图 72“两线两区”示意图 图 73 2021 年,承德市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工作措施 98 在践行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经验,用镜头和纪实文章记录了创新示范区的精彩瞬间和累累硕果,形成调研文章 30 余篇、视频 20 余部,在新华社等 10 余家全国性媒体融合传播,累计浏览量 4000 万人次以上。经过 2 年多探索,培树打造了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两河共治,三水共建”水资源综合管理、围场“春雨工程 智慧分级诊疗”、平泉山杏循环经济发展、宽城矿山生态立体修复、承德县光伏 农业、丰宁非遗 扶贫、丰宁“母亲水窖”、隆化肉牛产业“险资直投 联办共保”、营子资源枯竭转型地区工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11 个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形成了承德市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集。其中,智慧分级诊疗、三零产业扶贫 2 个案例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典型案例集(一),丰宁县“母亲水窖”案例列入中国城市人居蓝皮书(2021),面向国内外发布,为落实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承德样板”。河湖长制列入国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全国推广。(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二)主要行动和工程进展 承德市围绕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五大行动,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生态治理与保护、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产业培育、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等 22 项工程,推进 83 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 189.6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 59.08 亿元,同比增长 102%,社会投入 130.58 亿元。图 74 2021“发现承德之美”探访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图 75 承德市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集 99 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行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行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大力实施“800 里滦河百项水质保护”“潮河 200 里净水廊道”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双峰寺水库通过竣工验收,双峰寺地表水厂投入运营。研发推广应用塞罕坝及周边地区森林抚育提升、坝上退化草原湿地治理、滦河潮白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新技术、新成果 20 余项,年完成营造林 142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647.3 平方公里,修复退化草地 21.7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0.03%,23 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达标率达到 100%,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奖项“土地生命奖”,滦平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围场县、隆化县获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图 76 承德市滦平县付家店满族乡潮河段治理前后对比 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产业优化重构迈出坚实步伐。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产业优化重构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创新推行链长制,研发推广功能材料用高纯氧化钒材料清洁生产、钒钛流程固废制备新型颗粒状脱硝催化剂等新技术、新成果 40 余项,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134 个,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编制完成承德市文化旅游康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承德全域(全季)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等规划,重点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承德段)等 84 个项目建设,“夜经济、后备箱经济”新型业态迅速兴起。河北塞罕坝国家冰上项目训练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艰苦奋斗路绿色塞罕坝”红色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市县两馆覆盖率达 90%,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 100%。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成功争列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模 100 万千瓦),全市清洁源发电装机规模达 861 万千瓦,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钒钛新材料产业,钒钛新材料产业,承钢航空级高纯钒、天大钒业高纯净度航空航天级钒铝合金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承钢国际先进亚熔盐法清洁提钒生产线竣工投产,承德建龙建成世界首条先进无缝钢管智能制造示 100 范生产线,承德钒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示范基地列入省“十四五”规划。绿色食品及生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物医药产业,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等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推动“食、药、医、健、游”五位一体融合发展,道地药材种植规模持续扩大,颈复康、天原药业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188 家企业、1008 种单品入驻“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了 13 个。特色智能制造产业,特色智能制造产业,丰宁怀丰园、兴隆荣盛园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引进外迁汽车零部件企业 20 家,联东 U 谷仪器仪表城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2 家。大数据产业,大数据产业,成功列入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将支持云栖大数据基地等建设。以承德高新区、承德县为重点的高铁数字经济带迅速崛起,斐讯数据中心、云联数据中心、5G 基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行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行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实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机制,健全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高质量推进“百村示范、千户带动”民宿工程,大力实施“盛世 100”生态民宿项目,打造重点民宿村103 个。建立覆盖全市各乡镇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选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特派员总数分别达到125名、105名和 385 名,服务企业、群众 1.2 万人次。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图 77 河北塞罕坝国家冰上项目训练中心 正式投入使用 图 78 承德山水品牌产品 968210804121011319014852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20172018201920202021图 79 承德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1 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136 个,累计 1882 个村庄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21 个试点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 53 个)。全力打造创新引领的“一号风景大道”生态休闲、滦河潮河流域道地中药材、金山岭长城沿线优质果品等五大农业产业示范带和 8 个绿色食品加工集群,打造千亩以上片区 47 个、万亩以上示范片 20 个,建成省级以上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12 个、农业科技园区 11 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涉农创新平台 82 家,科技园区入驻企业达 422 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达 1960个,辐射带动 1646 个行政村、33.3 万户农户发展种养业。平泉桲椤树等 4 个示范区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大贵口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启动创建。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双碳”目标推进有序落实。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双碳”目标推进有序落实。开展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和 碳排放数据 摸排核算,编制了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成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实现降碳产品交易 2032 万元。加强可再生能源制氢、大容量储能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邀请国内 43家龙头骨干新能源、电网企业、科研单位和金融机构等共同成立清洁能源产业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联盟,携手河北建投、中航科技氢能工程研发中心共同推进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国家能源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河北建投围场大西沟、大唐国际丰宁大河西等制氢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年内建成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 10 座,累计达到 161 座,转运能力达到 3260 吨/日。建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8 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10.17%。完成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近 4 万平方米。(三)科技创新情况(三)科技创新情况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3 3”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向示范区聚集,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1.87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 2018 年的 0.67%提升至目前的 1.41%,增速跃升全省第二名。创新主体培育实现提质增量。创新主体培育实现提质增量。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资金实现历史性突破,争取上级科技领域资金 1.3 亿元,同比增长 25%。“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典型固废协同利用集成示范”项目获得科技部 2021 年重点研发计划资金支持 2844 万元,该项目旨在研发固废全量资源化、高值化利用和协同处置核心技术与装备,为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区绿色 102 循环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围绕“3 3”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投入各类资金 4.15 亿元,组织实施滦河流域污染源分析及治理等科技专项 67 项。坚持分类指导、梯度培育、差异扶持,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计划,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38 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 572 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 230 家、2262 家。制定出台承德市“211”民营企业评选办法,遴选 20 家行业龙头企业、100 家规上重点企业、100 家规下高潜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河北睿索固废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列入省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培育库。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提档进位。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提档进位。统筹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着力优化提升河北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睿索固废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研发实力,筹建河北承德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和河北承德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年新建省级创新平台 15家,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 家、省级星创天地 3 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21 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滦平、丰宁两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综合评估,滦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第 7 批 77 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比中荣获优秀等次,名列全省第一;按照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全力推进滦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高新区加快发展,印发关于加快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能级五年倍增计划的实施方案,承德高新区列入省级创新型园区试点,创合时代众创空间和汇智领创空间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打造“宽城县板栗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省级“四个一”基地 12 个。图 80 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示范项目 图 81 承德坝上牧草种质资源圃不同燕麦品种试种 103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1 9 N”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完善,修订了承德市基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等 14 个政策文件,有效科技政策达到50 个。深入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由 C 类成功跃升为 B类,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全省排名分别提升了 14 位、9 位。成功举办承德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选拔全市 159 个参赛队伍参加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23 项,参赛和晋级项目数量创历史“双高”,隆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省总决赛第 5 名,创新创业氛围空前浓厚。高端智库作用凸显,创新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示范区中期建设方案、典型模式宣传推广、科技开放合作、科技专项项目评审等重大事项开展咨询、论证 150 余人次,有力支撑了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了“风力发电设备关键部件用连铸大圆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高强高韧钛合金用铝钼铬铁硅中间合金产业化”等一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 24.07 亿元。(四)体制机制创新(四)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立法保障机制。建立立法保障机制。编制滦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高源头把控能力。河北省人大常 图 82 丰宁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图 83 宽城县板栗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图 84 承德市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现场 104 委会出台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决议 关于禁止野外用火的决定以及承德市滦河潮河保护条例承德市武烈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建立重点项目联创联建机制。建立重点项目联创联建机制。整合全市项目、资金等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共商、推进难题共解、示范典型共树、建设成果共享”的项目跨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制。重点围绕“两线两区”布局了双峰寺地表水厂等一批联创联建重点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多领域、可借鉴、能复制、社会经济效益俱佳的可持续发展典型亮点。推动河湖长制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党政同责,推动河湖长制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党政同责,构建市县乡党政“一把手”和村“两委”成员担任双总河湖长,市县党委常委、乡级党委委员为主体和村“两委”成员担任流域干支流河湖长的四级组织体系,建立市县乡“一盘棋”工作协调机构,实行“区域性”河湖警(队)长制,构建“四级”全覆盖责任体系。强化制度管控,强化制度管控,建立法制保障体系、运行管控机制、综合考评机制,推进河湖长制深入健康发展。强化监管执法,强化监管执法,设立全域河湖全覆盖的河湖管理员 5268 人,实现河湖网格化巡查和动态监控,有效解决河湖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建立生态监管平台,实现全市 5 座湖泊、流域 50平方公里以上 229 条河流重要区域智能监控全覆盖;与北京、张家口、内蒙古开展联合监测和联合执法,全面实行联合执法、联防建联治等机制,持续深化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成果,有效维护河湖生态安全。河湖长制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河湖长办能力建设经 图 85 示范区联创联建重点示范项目 图 86 河湖长四级组织体系示意图 105 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创新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建立围绕创新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重大项目的新机制。在项目征集和管理上,创新性实行重点项目“揭榜挂帅”等组织模式,调动利用全省乃至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解决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德天宝矿业集团“矿区高陡边坡微生物可持续复绿修复技术”、承德水务集团“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示范与智慧化管控平台技术”、河北华素素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鲜菇菇柄深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三个项目,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成功引进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隆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中医药大学等一批全国优势创新资源,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集中发力,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图 87 三道沟排土场边坡营养钵复绿法治理前后对比及效果(五)可持续发展经验和模式(五)可持续发展经验和模式 围场县“春雨工程围场县“春雨工程 智慧分级诊疗”模式。智慧分级诊疗”模式。围场县针对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 106 贫问题,以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为契机,创新实行贫困地区分级诊疗机制,实施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春雨工程”,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和建档质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建立县乡村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利用“互联网 ”技术,创新实行“春雨工程 智慧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新模式,搭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县医院北京医疗机构的三级智慧分级诊疗平台,实现区域影像信息共享和远程诊断,城乡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开辟一条健康扶贫的新路径。目前智慧分级诊疗平台已实现县城、乡镇等 39 个医院全覆盖,已为 10 万余名患者节约费用 2000 多万元。“春雨工程 智慧分级诊疗”模式入选中国十大优秀健康扶贫案例。“平泉山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平泉山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平泉市针对山杏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通过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打造了炭电热肥联产、活性炭炭工艺产品和杏仁精深加工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先后培育了亚欧、华净等山杏加工企业 46 家,山杏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8 家,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院士工作站 2 家、院士重点合作单位 1 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1 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2 家。依托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中国林业科学院蒋剑春“双院士”团队,打造了杏壳气化发电、活性炭、余热供暖、有机肥、炭文化制品产业链,实现了炭电热肥多联产,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依托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开发了杏仁油、苦杏仁苷等高端产品,促进山杏产业由传统初级加工产品向高端日化产品和健康保健食品产业融合发展,“苦杏仁萃取与多用途应用开发”项目荣获第八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平泉市山杏产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8 项、实用新型专利 23 项,研发推广新技术 12 项,衍生深加工产品 200 余种,产业链产值达 7.6 亿元,走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道路。图 88“平泉山杏”循环经济产业链部分产品 107(六)交流与合作(六)交流与合作 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参加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再造魅力故乡论坛”暨中国城市人居蓝皮书(2021)发布仪式等活动,分享创新示范区推动可持续发展、水源涵养地长效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经验。举办“河北 2021 年科技成果直通车仪器仪表及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承德专场活动”“承德企业进院校”“专家教授承德行”等合作交流活动,平泉市益农科技育苗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承德市首家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体,与中国林科院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召开清洁能源产业“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推进大会,成功举办 2021 丰宁清洁能源产业高峰论坛,与国内 43 家龙头骨干新能源企业、科研单位等成立清洁能源产业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联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承德市清洁能源发展。与张家口市及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联合签发密云水库流域“两市三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深化 11 个方面协同合作。组织专题培训,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组织专题培训,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持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提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印发关于对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的决定,表彰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20 个、先进个人 80 名,营造学优比先的浓厚氛围。在“市委管理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上,邀请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学者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弘扬塞罕坝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等为题,对市委管理干部进行系统培训;编制创新示范区资料汇编并作为中国共产党承德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会议重点学习资料,组织党代表集中学习。持续提升创新示范区科技项目管理水平,组织 图 89 承德市平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体签约揭牌仪式 108 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省属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参加“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专项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广泛宣传发动,创新示范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广泛宣传发动,创新示范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创办承德科技双月刊,覆盖全市 2300 家科技型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及时将科技创新政策传导到基层。推出“承德科技”微信公众号,开设“承德日报”示范区专栏,夯实市级宣传主阵地。2021 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示范区建设专题文章 240 余篇。多样化组织主题活动。举办落实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行动之2021“发现承德之美”探访、首届承德市创新创业大赛“可持续发展宣传月”等活动,全市 230余个单位、1400 余名志愿者参与,发放宣传资料 9 万余份,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图 90 创新示范区成果展 第三部分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大事记109 110 大事记大事记 2021 年年 2 月月 18 日日,临沧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之政主持召开第四届市人民政府第八十三次常务会议,会议同意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评价办法(试行)。2021 年年 3 月月 6 日日,人民日报发表涵一汪碧水 富一方百姓 承德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题报道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2021 年年 3 月月 23 日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 GEP 核算制度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全球首个 GEP 核算制度体系。2021 年年 3 月月 29 日,日,刘鹤副总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做出重要批示。2021 年年 4 月月 12 日日,郴州市委书记刘志仁主持召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电视电话会议,听取了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了 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21 年工作方案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工作推进考核细则2021 年“五月宣传月”工作方案,宣读了2020年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考核结果的通报。2021 年年 4 月月 19 日日,承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对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的决定(承字20214 号),表彰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20 个、先进个人 80 名。2021 年年 4 月月 26 日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市考察时指出,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2021 年年 5 月月 6 日日,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五月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北湖区仰天湖大草原举行,郴州市委副书记阚保勇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市领导陈跃文、欧阳建华、贺遵庆、潘执坤、窦志杰参加活动。2021 年年 5 月月 6 日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宣传月”活动拉开帷幕,示范区建设成果巡展、示范区形象标识(LOGO)征集活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你我在行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8 项活动陆续开展。111 2021 年年 5 月月 10-11 日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临沧现场办公会,会议强调,临沧市要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2021 年年 5 月月 14 日日,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一行调研太原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副市长陈博参加。2021 年年 5 月月 15 日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赴郴州调研指导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2021 年年 5 月月 16-17 日日,湖南省副省长陈飞赴嘉禾县、临武县、桂阳县等地调研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并在郴州召开座谈会。2021 年年 5 月月 19 日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与桂林市人民政府举行厅市会商暨议题议定书签字仪式,共同打造面向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化高端合作平台。2021 年年 5 月月 19 日日,郴州市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打造“一极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专组第一次会议召开,郴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梁成谷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贺遵庆主持会议。2021 年年 5 月月 25-26 日日,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徐彬带领省政协科技界别委员到临沧开展界别活动,视察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2021 年年 5 月月 26 日日,承德市召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市长郭士刚对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批两年来的建设情况进行总体发布。2021 年年 5 月月 27 日日,郴州市举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中心揭牌仪式,郴州市委书记刘志仁,郴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巨培共同为创新中心揭牌。2021 年年 5 月月 31 日日-6 月月 1 日日,临沧市委常委会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临沧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全会要求全力以赴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21 年年 6 月月 1 日日,桂林市重大战略推进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整合了桂林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桂林市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中心,旨在为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等重大任务提供服务保障工作。2021 年年 6 月月 10 日日,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专家研讨会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彬、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等领导出席会议。112 2021 年年 6 月月 18 日日,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带队到省科技厅汇报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科技创新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精神就相关事项进行座谈。2021 年年 7 月月 6 日日,承德市委副书记郭旭涛主持召开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举措。2021 年年 7 月月 14 日日,桂林市委召开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专题协商座谈会,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通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桂林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就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听取意见和建议。2021 年年 7 月月 21 日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梳理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2021 年年 7 月月 22 日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在郴州就经济运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等进行调研。2021 年年 7 月月 22 日日,湖南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小组第三次会议在郴州召开,湖南省副省长陈飞主持会议并讲话,郴州市委书记刘志仁、郴州市代市长吴巨培参加会议。2021 年年 7 月月 29 日,日,桂林市召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副市长龙杏华出席,会议针对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集群、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基地建设项目、乡村振兴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展开讨论,就如何落地实施关于支持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研究讨论相关机制。2021 年年 8 月月 18-20 日日,云南省政府副省长张治礼深入临沧调研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围绕努力把临沧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目标,找准自身优势和科技工作的结合点,推动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临沧高质量发展。2021 年年 8 月月 19 日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临沧市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2021 年年 8 月月 23-24 日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承德市视察,对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等发表重要讲话。113 2021 年年 8 月月 25 日日,中缅新通道临沧站启动仪式在临沧火车站隆重举行,首批 60个集装箱,装载着 1500 吨货物的专列从临沧火车站启程,运往成都,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仰光-临沧-成都)海公铁联运首发试通取得成功。2021 年年 8 月月 26 日日,科技日报刊登文章护“水塔”养“绿肺”承德按下可持续发展“加速键”,报道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2021 年年 9 月月 1-3 日日,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率队到临沧市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预评估工作,专家组对临沧示范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临沧市以较高的标准践行了国务院批复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区域战略地位发生本质跃升、创新驱动贡献率较高,为全球同类地区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21 年年 9 月月 4 日日,临沧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市委书记杨浩东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临沧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能。2021 年年 9 月月 13 日日,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深海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1 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21世纪中心黄晶主任参加论坛并调研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1 年年 9 月月 14 日日,河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主持召开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加大对创新示范区科技工作支持力度,承德市政府副市长刘涛、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蒋栋等参加会议。2021 年年 9 月月 21 日日,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作出批示: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建设办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要把创新示范区的工作作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抓手,加大统筹协调,加大推进力度,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到位。2021 年年 9 月月 24 日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联络员会议在桂林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自治区各厅局的代表共商支持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事宜。2021 年年 9 月月 25 日日,中国共产党临沧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指出,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主线,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重点,以全面畅通中缅国际大通道为首要,114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抓机遇、攻重点、破瓶颈、勇争先,奋力推进临沧的“第二次跨越”,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2021 年年 9 月月 26-27 日日,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发布了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以独立章节对示范区建设进行了介绍,临沧市政府副市长沈熙、承德市政府副市长刘涛、桂林市副市长沈威虎受邀出席并交流分享了示范区的实践经验。2021 年年 9 月月 29 日日-30 日日,太原市举办“促进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本地化的制度建设项目线上培训”,邀请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能源研究所 17 位资深专家以视频连线方式授课交流,讲授“欧洲和德国煤炭地区及能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发展”先进经验和模式。培训期间,太原市分享了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土化的成功经验。2021 年年 10 月月 9 日日,由承德市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发现承德之美”探访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2021 年年 10 月月 13-15 日日,临沧市委党校举办“贯彻新发展理念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题培训班”,市、县(区)有关职能部门共 120 名干部参加了培训。2021 年年 10 月月 20 日日,承德市与河北省科学院就市院合作进行对接洽谈,在筹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组建“河北承德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2021 年年 10 月月 21 日日-27 日,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本次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全面展示我国“十三五”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独立展区进行展览。2021 年年 11 月月 2 日日,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 21 世纪中心呈报的关于编写情况的报告上批示“持续推进,结合双碳目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21 年年 11 月月 10 日日,承德市委书记董晓宇主持召开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议暨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工作措施 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政策文件。115 2021 年年 11 月月 12 日日,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召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典型案例编写视频会议,科技部社发司二级巡视员王小龙、21 世纪中心副主任柯兵出席会议并讲话,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以及太原、深圳、桂林、郴州、临沧、承德6 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代表参加了会议。2021 年年 11 月月 18 日日,世界创新城市论坛在深圳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论坛主题为“共建开放创新平台,应对时代发展挑战”。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布了深圳可持续发展报告摘要(2021 年)。2021 年年 12 月月 27 日日,首届西丽湖论坛在深圳召开,科技部王志刚部长视频致辞,论坛以“创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致力于打造原创科学思想与科技成果的发布与交流平台、前沿科技产业的发现孕育与展示平台、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的共建共治平台、与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对接联动平台。2021 年年 12 月月 28 日日,桂林市召开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两部法规将于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2021 年年 12 月月 29 日日,应急管理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深圳举行。2021 年年 12 月月 29 日日,承德市印发承德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以高质量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着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2021 年年 12 月月 30 日日,承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决议。2021 年年 12 月月 31 日日,太原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 关于命名首批太原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通知(并可持续办 20212 号),命名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等 11 家单位为首批太原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 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年度报告2 0 2 2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6人已浏览 2023-01-16 119页 5星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