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座机到BP机、“大哥大”,再到智能手机古城人的通信生活越来越出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bp机视频 从座机到BP机、“大哥大”,再到智能手机古城人的通信生活越来越出彩

从座机到BP机、“大哥大”,再到智能手机古城人的通信生活越来越出彩

2024-07-13 11: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90年代

走入千家万户的固定电话与寻呼机

由于采用明线载波技术的人工转接电话线路少,严重限制通讯发展。1988年至1998年,国家启动建设“八纵八横”通讯干线传输网。同期,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市通信行业不断发展。1988年,保定市邮电局派员出国培训,引进全自动程控电话交换机,组建市内电话自动网。1994年,此前分散的23个市县区号正式“合体”为“0312”统一区号;1995年,我市大部分乡村成功用上程控电话,电话号码由5位升至6位。刘长山回忆当年座机发展的盛况时说:“当时老百姓的通讯需求旺盛,很多人交钱后排队等装机,高峰期时,等上半年都不稀奇。”

与电话一起走进千家万户的,还有现在已不见踪影的寻呼机。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度出现无线寻呼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随后,我市无线寻呼系统扩容,增设汉字寻呼系统。而BP机的出现,也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投币式、卡片式等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

新世纪

将“大哥大”、小灵通变成移动互联

手机在我市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

1993年,市邮电局引进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在市区尝试设立基站,这是我市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志着模拟1G技术时代到来。彼时,俗称“大哥大”的移动电话进入百姓的视线。“90年代初,买一部‘大哥大’需要近二三万元,在当时属于奢侈品,也是当年的成功标配。”刘长山说,当时人们眼中很牛的“大哥大”,却只能用来打电话,不能发信息,还双向收费。

手机高昂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小灵通”成为那个时代更多人的选择。1995年,我市开设长江以北首张无线市话试验网。采取单项收费,售价和资费便宜的小灵通一经面世,便成为老百姓的“宠儿”,迅速火遍古城。

世纪之交,以GSM、窄带CDMA为代表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在我市逐步发展,并成为当时移动通信主流,用户可进行语音通信、收发短信,标志着古城移动通信进入“数字网络时代”。

数字手机的出现,因相对亲民的价格加上易于携带,很快便取代了“大哥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从黑白屏到彩色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手机更新换代的速率促使移动通讯从2G到3G再到4G,手机的功能日益完善,微信、QQ等软件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音画同步”。不仅年轻人,老人们都学会了使用微信跟亲朋好友沟通。

2008年,我市步入3G时代,理论速率以10Mbpm/s记,而这一数字到了4G时代已提升至150Mbpm/s,真正进入百兆光纤时代。人们手中的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的智能手机。

看未来

5G智享万物互联新成果

“手机经历了1G、2G、3G、4G,到2019年,5G正式商用。”刘长山说,在此期间,手机的功能从语音通信到互联网数据交互,再到如今的智能终端提供平台,“以5G为代表的网络给云网融合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从最初的语音网到数据网再到现如今的物联网更新换代,万物互联的时代已来临。”

“85后”曹峰是伴随通信技术从3G到4G变迁成长起来的一代,他目前最关注通信技术中物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物联网是利用现代最新传感技术和网络的便利条件结合起来,把所有智能的一切物体联合成一个网络。比如,它可以把家中的一切家电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以把汽车、道路交通等连接到互联网,方便人们利用网络来了解一切、操控一切。”正如他所言,如今从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到家里的智能门锁,从出行停车到医疗健康,这一切都有赖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科技改变了国人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工具,这些变化映射出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便利、及时。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通信行业的进步预示着无限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