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blender怎么选中单个物体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23-12-15 1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在第三十七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21个委员国代表的审议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走完了哈尼梯田13年的申遗之路,成为云南继澄江帽天山之后又一个世界遗产,使云南的世界遗产达到五个,成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大省。 

  2013年6月16日至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七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柬埔寨首相洪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发表致辞,柬埔寨副首相宋安担任会议主席。来自120个国家的1300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共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大计。会议讨论了《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等议题,决定将叙利亚的6个世界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并将伊朗的巴姆及其文化景观项目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大会还将对今年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36项遗产进行审议,包括9项自然遗产、4项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和23项文化遗产,会议召开后有6个项目被所在申报国家退出了申报程序。今年上会审议的中国新疆天山和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分列作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云南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状况也在大会上进行审议。中国新疆天山已于6月21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和丽江古城的保护状况通过大会审议。 

  红河哈尼梯田通过表决后,中国文化遗产代表团和云南申报哈尼梯田代表团一片欢呼,并在会场打出“祝贺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红色横幅,在会场上引起各国参会代表的强烈反响,较好地宣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扩大了云南在世界的影响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各友好国家的代表纷纷前往中国代表团席位,与中国代表团和云南代表团成员握手表示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国家文物局领导也向云南代表团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 

  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在会议上发言表示:哈尼梯田是当地特殊的农业方式、传统和信仰的产物,体现了当地民众对于传统和自然的尊重。中国政府将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提供更好的保护,并与来自相关遗产地的同行分享经验;制定生态可持续和旅游管理策略,保护当地社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村寨基础设施,使民众从中受益。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余脉,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的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为461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面积为166平方公里。梯田核心区域集中在坝达、多依树、老虎嘴3个片区,有82个村寨。 

  世界文化遗产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评估报告阐释如下:红河哈尼梯田突出地展示了一个适应性强的土地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在对自然的精神崇拜以及对个体和集体的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名为“天人合一社会体系”的相互依存体系优化了社会与环境资源,显示了人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在精神上、生态上以及视觉上不可思议的和谐。 

  红河哈尼梯田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条标准即: 

  标准(3):红河哈尼梯田杰出地展示了由历史悠久、特征明显的社会经济信仰体系支撑起来的精细的农业系统、森林系统和配水系统。 

  标准(5):红河哈尼梯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显示了综合农业系统和水管理系统参与下人与环境的特殊互动。这种互动是由彰显人与神、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元关系的社会经济信仰体系支撑的。这个体系已持续了至少一千年,有大量档案记载为证。 

  2000年10月,红河州委、州政府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决定将哈尼梯田申报为世界遗产,启动的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直到今天,哈尼梯田申遗之路,已经走了整整13年,真可谓“十三年磨一剑”。十三年来,红河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不断被国内外世界遗产组织和专家认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推进,确保了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 

  红河哈尼梯田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景观这样活态的遗产,申遗成功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实施红河哈尼梯田整体保护。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一套活态文化保护理念、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将红河哈尼梯田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了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申遗成功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保护进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将有利于引导并推动遗产地政府和各族群众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遗产所在地百姓民生。哈尼族等各族群众是红河哈尼梯田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主体。通过申遗,初步改善了各村寨环境和居住条件,使各族群众亲身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成果。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哈尼梯田农副产品经济附加值,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新途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和传承哈尼梯田遗产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是有利于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扩大红河哈尼梯田和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引来中外游客推动红河区域旅游经济腾飞,为遗产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成功,意味着哈尼梯田将聚焦世界的目光,成为了人类的遗产资源,也使哈尼梯田不再仅仅是哈尼人的骄傲,为我们增添了一份保护的责任。面对红河哈尼梯田这样庞大且活态的遗产,哈尼梯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红河哈尼梯田的管理者,我们将通过实施依法保护、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推动持续保护、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来实行动态的保护修缮、监测管理和有序开发,让哈尼梯田这样存在了1300年文化景观遗产可持续的存在下去。为持续保护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我们将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做到五个确保: 

  一是确保生态系统不破坏。树立“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理念,保护好哈尼梯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维护森林—水系—村庄—梯田“四素同构”的生态循环系统,使哈尼梯田得以持续耕耘,民族文化得以继续传承,村寨保持古朴的传统风貌,森林和水系不被破坏,确保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持续性。 

  二是确保特色风貌不改变。科学编制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村庄发展规划,制定可持续生态旅游和遗产价值阐释展示策略,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引导群众建设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居,对特色聚落村寨、民居建筑的原有风貌进行保护和技术修复,使村庄发展和民居建设与遗产区自然景观协调一致,保护遗产区村庄特色风貌。 

  三是确保群众利益不损害。出台传统民居保护、梯田耕作相关补偿补助机制,制定有利于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从遗产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扶持群众发展生产。引导遗产地群众参与哈尼梯田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积极探索哈尼梯田农产品、民族工艺、梯田文化产品的保护性开发,让广大群众在遗产区保护和利用中得到实惠。 

  四是确保传统文化不流失。加强对传统农耕技术、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做好传统文化的普查、挖掘、整理,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心,继续传承哈尼农耕、口碑、碟谱、饮食、服饰等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民族节日活动,让世界感受哈尼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是确保保护宣传不削弱。按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对遗产地群众的教育引导,充分发挥遗产地群众在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保护、珍爱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保护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来,用共同的责任承载起保护哈尼梯田的重任。(来源:云南省文化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