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大?此地图为何显示1278万平方公里?如何知道中国之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pex以前的地图呢 中国有多大?此地图为何显示1278万平方公里?如何知道中国之大?

中国有多大?此地图为何显示1278万平方公里?如何知道中国之大?

2023-04-14 0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道题是:

又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这两个问题都非常的简单,但是在古代则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定义,第一道题其实是定义了“亩”的概念,一亩就是长十五步,宽十六步的一个平面,用今天的数学语言来表达,1亩就是240平方步。第二题实际上是定义了乘法的意义,12乘以14,就表示长度为12,宽度为14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是168。

中国古代表示面积,没有“平方步”、“平方尺”的说法,而是用“亩”、“顷”来表示土地的面积,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即为一亩,百亩为一倾。

那么,5×3=15的实际意义就是,一个长为5,宽为3的矩形的面积。何谓一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米的一个平面。为什么5×3=15呢?如果我们用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那么,15个平方米,就是15个方格的排列,一共有3行,每行5个,所以,5×3=15。

因此,乘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两个数相乘所得到的另外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围成的一个平面。

第二:古代的测绘工具

古代最简单的测绘工具就是圆规和直尺,我们所说的“规矩”一词,就是指圆规和直尺,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画圆要用圆规,画正方形要用直尺。

对于绘制在平面上的图形,可以用尺子测量长度和宽度,并得到面积。那么,对于田亩应该怎么测量呢?世界上没有那么大的尺子可以用,怎么办呢?测量土地的长度和宽度,用的是绳子和步数。

绳子可以拉得很长很长,但是怎么知道绳子有多长呢?在绳子上打结以表示刻度,横向的拉一次绳,再纵向的拉一次绳,这块土地的面积就测出来了。

古人测量版图的面积,其实就是靠走路,秦始皇和亚历山大大帝想要知道帝国有多大,只能派人去走路。人类走路,每一步的长度都不是很均匀,但是,只要不跑步,坚持走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平均下来,其实每一步的长度都是很均匀的,刚开始走,不均匀,走多了,就均匀了,人类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人类才能用走路的方式来测量大地。古人用走路的方式测量的面积,与今天人们利用遥感技术、卫星测量的土地面积,误差不是很大。

人类的步伐不是很均匀,骆驼走路则是慢慢悠悠的,非常均匀,所以,古希腊人曾经通过数骆驼的步数测量了地球的周长,测量地球的周长,带着骆驼绕地球一圈,进行环球旅行,在当时是几乎不可能的。古希腊人知道地球是圆的,通过观察太阳光线的倾斜角度,其实就可以估算出地球的周长,古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尼,找来了皇家测量员,想要通过测量塞因市(今埃及的阿斯旺市)与亚历山大港之间的太阳光线的倾斜角度的差异来估算地球的周长,皇家测量员带着骆驼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走了一圈,通过数骆驼的步数,测得了两城之间的距离是5000个场(1场约为157.5米),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地球周长的五十分之一,那么,这样一来,地球的周长就是25万个场,折合成现在的公里,就是39375公里,我们的地球实际的赤道周长是40076公里,与数骆驼的步数,测量出来的结果,误差只有701公里。

第三:圆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不是一个规则的矩形,从最南边走到最北边,再从最东边走到最西边,两个数相乘,并不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面积,而是一个近似值,而且是一个与实际面积相差很大的近似值。

那么,不规则的图形,如何计算面积呢?今天的我们学了数学之后,很容易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圆周率是固定的,测量出圆形的直径,就可以得到圆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再除以二。但如果我们不知道面积公式,如何计算三角形和圆形的面积呢?

三角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从根本上说是基于矩形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底乘以高再除以二呢?相同的三角形复制一个过来,与原来的三角形拼接在一起,肯定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矩形。本质上来讲,三角形就是矩形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再除以二。

其他一切不规则的图形,都是基于三角形和矩形的切切补补的结果,面积公式不是人为定义的公式,而是人们在测量土地面积的过程中,用切切补补的方式发现的。

第四:圆周率是什么?

圆周率是人为定义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就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就是圆周率乘以直径,那么这样一来,已知半径,就可以求得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就是圆周率乘以直径除以二再乘以直径的一半,简单概括,圆的面积就是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九章算术》有一道题:“又有圆田,周一百八十一步,径六十步三分步之一。问:为田几何?答曰:十一亩九十步十二分步之一。”

为了解这道题,中国古代的数学家花了上千年的时间来研究圆周率,人们将圆周率定义为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定义,实际生活中,是需要测量的,测量往往有误差,画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无论怎么测量,也测不到周长的准确值,而只是近似于3.14米。那么,如何得到准确的周长呢?这就涉及到了圆周率的估算。

若干个等份的三角形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但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真正的平行四边形,而是近似平行四边形,它的边长有弧度,切割的三角形越多,就越能将这个弧线拉直,但永远不能拉直,三角形的数量越多,得出的圆周率就越精确,所以,人们是通过对圆的切割,来推导圆周率的值的,并进而认识了微积分,有了极限的思想,从而开启了高等数学的大门。

第五:计里画方

前文已经说了,一切不规则的图形,都是基于矩形的面积,用切切补补的方式可以计算出来,正多边形的边长越多,越接近圆,正12面体比正20面体,更接近于球形。

那么,同样,不管什么形状的图形的面积,都是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等份小方格组成的。

幅员辽阔的版图,形状是不规则的,为了测量版图的面积,中国古代的学者想出了一个妙计,那就是“计里画方”。

中国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地图集是西晋时期的裴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西晋以前的地图集都散佚了,只有部分地图被带入墓葬中而重新被考古学家发现,如甘肃天水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放马滩地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之地图集,实际上也已经散佚了,只留下了序文,所以,研究中国古代的地图一般缺乏实物证据,也就无法知道秦始皇测量土地面积的相关细节。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之序文中得到相关的历史信息。

裴秀在序文中提出了“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的“分率”表示比例尺,“迂直”是指实地距离与平面距离的折算。

有了比例尺、实地距离与平面距离的折算,人们就可以通过地图上的面积推算出实际的土地面积。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时,当时天下的地图,比例尺一般为1比1800000。按照比例尺,可以推算出这些地图上的实际的土地面积。而裴秀绘制的地图,则是以“以二寸为千里”,地图上的二寸,就代表一千里。

与此同时,裴秀还提出了“计里画方”的制图法,计里画方就是以方格为网络绘制地图,地图上一般标有“每方折地百里”、“方括十里”的说法,这就是比例尺,“每方折地百里”就是每一个方格的边长代表一百里。

现存最早的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的地图,是南宋时期的《禹迹图》,此图刻于南宋绍兴六年,《禹迹图》上的水平方格为70格,垂直方格是73格,共计5110个方格,“每方折地百里”,古代的1里等于现在的2公里,每方折地百里,就是每方折地50公里,5110个方格,即是1277.5万平方公里。因此,《禹迹图》所涵盖的总面积约为1278万平方公里。

古人想要知道一座城池有多大,首先要绘制地图,把实际的地理要素,一点点绘制在地图上。绘制地图,要实测距离,地图上的城池,界限虽然是犬牙交错,曲曲折折的,但是,落实到实际所代表的每一块土地,则是标准的直线,这和计算圆的面积是一样的,将圆分成无数个等份的三角形,三角形的数量越多,圆的弧线越接近直线,这就是数学当中的极限思想和微积分的概念。古代行军打仗,首先要看地图,有了地图就知道实际的地理要素了,知道每座城池的大小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际上也不需要重新测量秦朝的土地面积,只要把每个地方的地图收集起来,就可以计算出秦朝有多大了,把秦朝的每一个郡县的面积相加,就是秦朝的面积。当然,任何的测量,都是有误差的,所以,历朝历代都需要重新绘制地图,重新测量,数据的误差也越来越小。

数学源于生活,“万物皆数”,因为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而诞生了几何学,几何是数学最重要的分支,数与形相互发展,为了计算圆的面积,而产生了数学中的极限思想,并诱导了微积分的产生。如果我们在历史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会发现数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而不是充满了各种定理、公式的枯燥无味的学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