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AIM120的更新带来了哪些变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im120实战最远击杀 此次AIM120的更新带来了哪些变化?

此次AIM120的更新带来了哪些变化?

2024-07-11 1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ED此次AIM120的更新引入了大量新机制,可以说让空空弹的模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过ED的更新报告中还有一些调整并没有拿出来说,有一些内容需要深度解读,下面我们就简单总结下此次更新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整对动力和阻力都有大幅改动:

    1、动力方面:

砍了将近10%的发动机比冲,砍了1秒工作时间,简单来说,就是纯动力方面相较更新前其实有所削弱(毕竟是低烟推进剂,原来的比冲就离谱)。别着急,并没有说完。

 

    2、空气动力方面:

(1)2马赫以下的零升阻力系数明显降低(同等条件下,2马赫以下的阻力比以前更小,飘的更远);

(2)动力段的零升阻力系数明显降低(别看比冲砍了,其实极速受影响不大);

(3)升力系数明显提高(同等情况下,滑翔和转弯所需要拉的攻角更小了,由此产生的阻力更小了)。

    综合前述两项,本次更新后,AIM-120高空极速有小幅下降,低空极速甚至还有小幅上升。近距离内动力段更长的SD-10可以更快接近目标;但在无动力滑翔段,120保存能量的能力明显优于SD-10。 

AIM-120C和SD-10在25000尺高度,标准测试中的马赫数和垂直剖面对比。

在高打高的环境下,SD-10依然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打引号的原因后面阐述)。

 

AIM-120C和SD-10在5000尺高度,标准测试中的马赫数对比。

在低打低的环境下,120调整Cx0和CL之后的低阻力特性凸现,120C的极速甚至超过了SD-10,当然由于动力段更长的关系,SD10仍然保有”小幅“的射程优势。

顺带说一句,ER这25秒真男人不是盖的。  

R-27ER与AIM-120在25000尺高度标准射程测试中的马赫数对比

 

3、LOFT弹道调整:

    相较于初始发布版本,本次更新后,LOFT弹道有一些变化,弹道顶点有明显的压低,超远距离上抛不再动不动就往8万尺甚至10万尺跑,大部分都压在了6-7万尺。但在远距离大角度上抛过程中,导弹有比较长的爬升段,需要推力更直接地与重力对抗,由于120的发动机比冲被砍且工作时间的缩短,因此上升段减速快,从而导致平均速度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外加80秒电池时间的限制,平均速度低也就意味着到达目标的时间长,因此120的超远距离攻击的击杀率也会受到明显限制。 

AIM-120C在35000尺高度对50NM外目标进行15°和25°上抛的马赫数对比图,蓝色为25°、绿色为15°轨迹。AIM-120C在35000尺高度对50NM外目标进行15°和25°上抛的垂直剖面对比图,蓝色为25°、绿色为15°轨迹。

可以看到AIM-120在25°上抛在初段速度损失更大,导致平均速度受到影响,在俯冲段才能挽回一些损失【但需要注意,120的电池时间也只有80秒,超过时间,导弹就是铁棍子了】。 

SD-10受益于动力段更长、极速更快,可以更快进入更低阻力的超高空范围,因此速度损失明显小于120,在整个LOFT弹道中,可以获得更高的平均速度。 

SD-10在35000尺高度对50NM外目标进行15°和25°上抛的马赫数对比图,蓝色为25°上抛。SD-10在35000尺高度对50NM外目标进行15°和25°上抛的垂直剖面对比图,蓝色为25°上抛。

可以看到,相较于15°上抛,SD-10在25°的上抛速度损失不明显,但末端俯冲时可以获得更多势能转换的协助。 

总体来看,如果120希望充分发挥LOFT的优势,一方面需要载机给予更高的初速和更高的高度(F-15和F-16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射机充分控制上抛角度,来提高整个弹道的平均速度。SD-10在这方面则没有过多的顾虑(JF17想顾虑也顾虑不了啊)。 

 

    4、飞行控制:

前面的射程对比,都是以标准化测试为主,主要衡量导弹的“纸面”射程。一旦动起来,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25000尺发射的AIM-120C和SD-10对抗机动目标对比图

【特意选了个比较夸张的图】

120此次更新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对自动驾驶仪AP进行了大幅度优化,对舵机响应、阻尼等都进行了更高精度的模拟,我们不需要过于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只从结果看,可以总结为:

(1)120执行转向指令将更精确;

(2)120会大幅减少无意义的大过载转向,转弯只拉必要的过载。

 

AIM-120C攻击一架从迎头转向低空39线规避的Su-27时,全程马赫数及过载曲线,红色为过载曲线,对应右侧坐标轴

从图上可以明显见到,导弹的整体速度曲线相当平滑,导弹飞行全程过载基本都控制在4G以下,没有突发的大过载转向,对保存能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希望你还记得前面说过此次更新还调了120的升力,这样转弯中损失的速度就更少了。

如果你不知道普通导弹是怎么乱拉过载的,可以看这个图。 

普通自动驾驶仪管理的过载(比较夸张的图)

因此,在这次更新后,AIM120将使用更加平滑的轨迹截击目标,也就是速度损失更少!

 

    5、引导头方面【基本确认为BUG】

在ED的开发说明中,只有在结尾的时候提了一嘴追踪能力将更致命,没有详细阐述这方面的内容。但实质上,本次引导头的改动,大幅buff了120(C和B都受到影响)。

对于过去的主动弹,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基本可以100%让主动弹脱锁:

(1)本机低于导弹(让导弹处于下视模式)

(2)让导弹处于本机3/9线位置(beam导弹)

(3)在满足前2点的时刻,正在释放箔条。

这种Notch主动弹的方式,也是PVP服务器上常见的,在不可逃逸区内规避主动弹的方式之一。 

但在本次更新后,120的引导头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完全符合前述三项条件的情况下,120依然维持了非常稳定的跟踪,基本不受箔条影响。 

传统引导头的导弹(SD10)和使用新引导头的120,在同样场景下的巨大差别

从目前ED论坛的讨论(俄文区)来看,并不排除是参数设置错误或模型计算错误,导致120基本无视了chaff。根据ED的表述,他们调整了抗干扰的计算方式,因此联动调整了相应的ccm_k0参数(lua的抗干扰参数有较大变化),但导弹的总体抗干扰表现应该接近。

根据ED Chizh的表述:

(https://forums.eagle.ru/showpost.php?p=4367987&postcount=8021)

Notch is working in all range.

Range more 10 km - threshold radial speed is 20 m/s.

Range less 10 km - threshold radial speed is 10 m/s.

Chaffs should have effect.

那120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基本无视chaff。

看看左边的SD-10,再看看右边的120完美Notch状态,120硬是没吃

因此,我为之前SD-10射程优势,打了引号,就是在于,目前120可以稳定的下视下射,而SD-10空有射程优势,但却会被轻易的notch掉,特别是Loft俯冲下来的导弹,直接送了对面一个下视的初始条件。

 

事实上,此次引导头的建模变更,使得现在不可逃逸区内对抗AIM-120变得异常困难,之前比较稳妥的低空低速Notch 120然后迅速反击的策略,现在基本很难实施。目前对抗120最稳妥的方式,又一次回到了拖120能量的老路(改进了AP以后并不容易拖)。在这个BUG尚未修复之前,小伙伴们可能需要挨一阵子120的毒打了。

 

 

好了,本次解读报告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