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三交”奏出融字曲 唱响民族团结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dam唱的歌 黔西市:“三交”奏出融字曲 唱响民族团结歌

黔西市:“三交”奏出融字曲 唱响民族团结歌

#黔西市:“三交”奏出融字曲 唱响民族团结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享有“中国杜鹃花都”美誉的黔西市,自古有“水西门户、贵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称,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黔西市结合工作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以“民族团结进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到融“情”、融“心”、融“富”,“三交”奏出融字曲,唱响黔西民族团结歌。

  党政服务融“情”

  “10余亩樱桃,收成很好,今年有个好收成,没问题。”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地方政府的关心帮扶,我们自己有一个好产业,生活定会越来越好。”在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好生活•在黔西”第一届樱桃采摘旅游节主题活动现场,古胜村村民胡高才这样说。

  胡高才是土生土长古胜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勤劳淳朴。政府发展樱桃产业,他积极行动种植樱桃10余亩,每年樱桃采摘季,他笑得合不拢嘴,小樱桃带来大收入。为了让村民们腰包真正鼓起来,当地政府积极寻找商机、拓展市场思路,发动群众种植樱桃1800余亩,小樱桃不仅撬开了大市场,还成了群众致富增收的可持续产业。樱桃成熟的季节,市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当地政府想出妙招,举办樱桃采摘旅游节系列活动,摘樱桃、游峡谷、品美食、赏“村BA”、观“村史馆”,各族群众沉浸其中、其乐融融、流连忘返。黔西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感恩思进,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着力在实现各族群众和谐共生、共同富裕中彰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

  黔西市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高龙伟说:“黔西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的山水田园,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蕴,紧扣创建工作重心,加大‘融’的力度,拓展‘融’的深度,延伸‘融’的广度,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互嵌式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开展”。

  活动载体融“心”

  今年以来, 黔西市开展以“好生活•在黔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新仁、大关、素朴等乡镇陆续举办了“民族服装走秀”“民族歌舞会”“桃李花节”“樱桃节”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创建工作凝心铸魂,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新仁乡化屋村更是成为了全国各地游客的首选地,这里青山绿水如画,风光秀丽迷人,民族文化厚重,深受各地游客青睐。

  在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有一个“村史馆”,详实记录了古胜村自毕节试验区成立30多年来,在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倾力帮扶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接续奋斗下,古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古胜村成功探索了一条石漠化山区农村发展道路,是毕节试验区走向脱贫、走向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负责素朴镇文化工作的刘晨说道,素朴镇文化发展由来已久,非常深厚,各族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同时,需要更加持久的民众力量,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像古胜“村史馆”这类鲜活的文化载体的打造,让中华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基础,更好地汇聚各族群众的精神力量,为地方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赵俊先、胡凤秀特别喜欢花灯、山歌、唱书、莲花闹,这些具有一定地域文化元素的民风唱腔,在她们的带动下得到传承和发展。赵俊先还是素朴金钱棍传承人,她在抖音、快手开设了娱乐账号,参加地方直播带货,经常把这些地方文化元素通过新媒体展示。通过成果共享,文化传承,信息传播,成为了镇上和村里的“网红”。

  素朴镇镇长吴道贵说,乌蒙第一镇•素朴,蕴含着一种质朴、自然、原始的美,这里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沿革久远,花灯、金钱棍这些民间流传的文化遗产,如果得不到更好的传承,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将会面临失传。为了更好地保存传唱,通过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各族群众参与,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这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作为基层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发扬传统优势,传承地方文化,推动素朴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一祠三馆,九龙八景”,“产业+旅游+文化+品牌”,一样都不能少。

  产业就业融“富”

  在“融”字上,黔西市一方面紧扣国家民委、省民宗委和毕节市民宗局工作要求,紧扣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这三项计划,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极力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另一方面,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带动就业融合发展”的要求,让各族群众不仅口袋“富起来”,脑袋也“富起来”。

  在化屋生态营地,随处都可以看到游客的身影。这是黔西市依托化屋优势资源,产业带动的一个典型休闲度假之地,化屋生态营地围绕“化屋景区地质奇观+生态农业+民族村寨”的优良资源,开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主要发展方向,增添了黔西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

  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融入黔西的品牌化,苗绣、蜡染、黄粑、辣椒、牛羊肉粉等,通过产业带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让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各族群众越来越富有、幸福感显著增强。

  据了解,黔西市通过以“好生活•在黔西”为主题,相继推出“旅游+模式,开启了“旅游+农业”“旅游+花季”“旅游+果季”“旅游+特色产品”等乡村旅游新模式,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也为各族群众增收树立了信心。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明显提高,呈现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黔西市着力打造文旅品牌,以“传统+时尚”大力发展以化屋苗绣为龙头的苗绣产业,发展苗绣产业经营主体65家,从业人员222人,扩大各族群众就业机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黔西将优秀传统文化、阳明文化、水西文化、民族文化融入苗绣,让文化“活”起来。依托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阵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构筑各民族精神文化家园。

  时间是最美丽的仙子,各民族追求的是幸福日子。黔西市委、市政府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做好“融”字文章,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维度,打造了一批示范村镇、示范公园、示范景区、示范学校,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互嵌发展,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