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bcd型人格理论英文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2024-06-05 1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空间3k~q-S$M!v2@3x

5pH?A4eQk$o\ i0郭丰波 1张振 1原胜 1敬一鸣 2王益文 1心理学空间a6N6^[;X)[1A心理科学进展 2016,Vol. 24,No. 8,1246–1256心理学空间b0pz.G PR;i.C`

心理学空间p9c!j2_4PG(Z!y(PtS

【摘要】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核心特征是具有夸张和膨胀的自我观点。当前研究将自恋型人格与不同的自我特征相联系,这些特征包括了夸张性、崇拜的需要、自我中心和高自尊、情感共情缺乏和述情障碍,研究表明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源自扭曲的自我观点和自我提升。当前研究发现额中回、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叶皮层、揳前叶和前脑岛与自我提升和自我评估有关。前脑岛、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与共情缺失有关。未来研究应注重将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等技术的结合,构建自恋型人格形成的神经生理模型。心理学空间9C{G&Mk4B Y

心理学空间d~O3z)^2g(T

【关键词】自恋;自恋型人格;理论模型;神经生理机制心理学空间nvDF6p

心理学空间(`&d/f~#m"mA

分类号 B848;B845心理学空间/lWW"N.ZI/R

N/O7CI9m01引言.

~8j}P#h0

'h0gY,[T&_K,f|rgp#Y0自恋(narcissism)是个体通过多种自我(self)、情感(affect)和场(field)的调节加工来保持一个相对积极的自我形象的能力,它是个体自我确认 (validation)和肯定(affirmation)的基础,也是个体从社会环境中显性地(overtly)和隐性地(covertly)寻求自我提升经验的动机 (Pincus et al.,2009)。自恋被认为是从健康个体自尊的基本特质到严重病理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的连续体 (Fan,et al.,2011)。社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恋是一种正常人格特质,这种自恋的亚临床形式具有一定的情绪弹性和外向性 (Miller & Campbell,2008)。而临床心理学家则将自恋视为一种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具有自大或傲慢的行为、权利感、缺乏共情和乐意剥削他人,这种形式的自恋与情绪的不稳定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体验的倾向有关(Pincus et al.,2009)。心理学空间i2zoQd/W0k

心理学空间l-A%DPW

最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自恋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尤其是年轻一代 (Cai,Kwan,& Sedikides,2012)。对自恋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发现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决策偏差和风险决策 (何宁,谷渊博,2012)。以大学生为样本的人格障碍调查研究也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人格障碍亚型中占有较高比重,其阳性检出率为 14.5%,且男性高于女性(凌辉,黄希庭,窦刚,陈有国,王晓刚,2008)。这表明自恋型人格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类型,因此有必要对自恋型人格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对自恋型人格的认识、及其理论模型和神经生理基础,并对自恋型人格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Y/uTK`L0心理学空间+@3crl7Ly9r g }I

2自恋型人格的特征及认识

a-O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