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LANNAD古河渚线怎么选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3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3

2023-12-26 19: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本散文中苏子融入情景中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特点。反复诵读,感受散文独特的语言之美。2、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赤壁景物的特点来抒发自身对生命宇宙的宏观思考的;对一些精彩的语段加以分析和品味,体会苏子是如何将复杂难懂的说理段落描述得如此栩栩如生,理解散文的写法。3、感受赤壁的美景,关注词赋中的景物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了解赋体“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领会其言语之美,理解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知人论世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心情苦闷。但他并未被击垮,而是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了升华,其标志就是著名的“一词二赋”,即《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赋》的思想读解,是教学难点。苏轼是一位儒道佛(释)皆通的文学大家,在他的作品中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兼容并包。儒道相左,情感矛盾,这给我们理解作品带来了困扰。但如果从文脉的视角去解读,相信会柳暗花明。这节课我们将以“文脉”为视点,透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探寻其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二、展示赏析重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三、教师范读课文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2、解读赏析(重点:第一、三、四段)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景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教师点拨: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全体女生读)知人论世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第三段:情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齐读、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相互借鉴、争辩、质疑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无枝可依情 英雄安在 悲人生无常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补充《定风波》帮助理解。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教师强调: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重点: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明确: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如下: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情(悲)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教师强调: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六、结束语苏轼的《赤壁赋》极富诗意地抒写了人生处于困厄中,欲借助大自然而排遣孤独、忘怀得失,寻求自我超脱的独特生命体验。这无论在什么时代,用什么眼光去看,都有它积极的意义。这一体验并非纯然依靠直觉的感悟,而是深入哲学的思考,虽然朴素,却足以令人憬悟,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七、研究性学习比较阅读;苏轼 《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篇目:林语堂 《苏东坡传》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板书设计)赤 壁 赋苏 轼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情(悲)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