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疗法(REBT)里的ABC理论和认知行为疗法(CBT)里的ABC模型有什么关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BC理论指导学生情绪调整 合理情绪疗法(REBT)里的ABC理论和认知行为疗法(CBT)里的ABC模型有什么关联?

合理情绪疗法(REBT)里的ABC理论和认知行为疗法(CBT)里的ABC模型有什么关联?

2024-05-24 03: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文5000多字,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学习过心理咨询的同学基本都听过ABC理论,即A=事件;B=信念;C=结果。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已发生的事件本身无法改变,但我们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内在信念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从而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或行为结果。例如:新买的白球鞋被人踩了一脚,假设人们的信念是认为对方怎么这么不小心,这可是我的新鞋。或者认定对方是故意的,那这种信念背后的结果就会带来内心久久不爽的情绪。如果我们把B信念换成对方也是不小心的,被踩一下也没什么,鞋子早晚都会脏,这类信念带来的结果就是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也避免了“踢猫效应”的发生。

上面所提到的ABC理论是由阿尔伯特·艾斯利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里的认知理论。而认知行为疗法(CBT)里有一个ABC模型。很多初学者会对此有模糊的芥蒂,认为ABC理论=ABC模型,甚至认为ABC理论是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或者说对两者概念好不清晰,更不知道是属于什么疗法的。

其实,我在初学的时候也有同样困惑。当时看到理论和模型的时候有点懵圈,“这两不一样吗?”。稍微能理解点ABC理论和ABC模型后,又延伸出第二个问题,即REBT和CBT又是什么关系。

想必有不少同学会和我有一样的困惑。而且翻边全网也没找到一个单篇针对这个问题能解释的比较完整清晰的文章。所以下面用自己浅薄的认知,尝试让大家对两者有一定的启发。

一、ABC理论和ABC模型的概念

首先做个定义,ABC理论来自REBT;ABC模型来自CBT。

ABC理论:

A=Antecedent 事情的前因。表示诱发的事件

B=Belief 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C=Consequence 事情的后果。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ABC三角模型:

A=情感( Affect,指各种感受或情绪)

B=行为( Behavior,指各种行动)

C=认知( Cognition,指各种想法)

小结:

从两组基础概念可以看到,ABC理论作为REBT的重要理论工具,它强调的是不合理信念和非理性信念是导致人们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注重信念对结果的影响。而ABC模型作为CBT的重要理论模型,它强调情绪-行为-认知是一个连续体。我们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认知。同样,不同的认知会带来不同的行为和情绪。而认知则是ABC模型重要的切入点。

二、两者的进阶衍生

ABC理论——ABCDE理论(衍生工具):

A:Adversity,主观判断为不好的事情,注意这只是一个客观事实

B:Belief,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往往是下意识的看法,也就是你如何解释这件事,这是一个主观判断

C:Consequence,你基于对这件事的看法所做出的行为,这是具体的行动

D:Disputation,反驳,也就是重新审视B的看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其他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重点是接受不能改变的 改变可以改变的

E:Energization,激发。经过D反驳之后,如果形成了对事情新的看法,那么所激发的新的行为

ABC模型——认知行为模型

认知模型:情境→认知→情绪/生理/行为(强调是认知中介因素,即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基础)

认知行为模型:情境→认知→情绪/行为→后果(把行为因素考虑进去后就变成认知行为疗法模型,认知引发情绪和行为,行为导致后果)

环路模型:情景→认知→情绪→行为→情景(行为作用于环境,情绪引发行为,形成环形图)

T型模型:横向概念:同认知模型(情境→认知→情绪/生理/行为)

纵向概念:情境→自动思维→情绪/生理/行为(认知由我们思维行程,并分成自动思维、中间信念、

中间信念 核心信念。自动思维由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决定)

核心信念

小结:

从上述衍生工具和模型可以看到,ABC理论和ABC模型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理论架构和切入点又有所不同。特别是ABCDE理论很容易和ABC模型里的自动思维混淆。有听到很多声音会认为ABCDE理论是属于CBT的,甚至REBT是CBT的一种。那我们继续往下挖掘。

三、REBT和CBT的理论假设

我们了解了概念,了解了延伸工具。我们从定义上区分了ABC理论和ABC模型,但真正的鉴别需要通过对合理情绪疗法(REB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基础假设做进一步理解。

REBT的基础假设:从信念切入,认为心理障碍由不合理的信念引起。

不合理信念:

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做事必须尽善尽美)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如:对不好的人应给予惩罚)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如:已注定的事无法改变)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 “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带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往往不是人为自己“一无是处”;就是认为他人“一无是处”。槽糕至极论: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CBT的基础假设:从自动思维切入,认为情绪和行为的问题由各种扭曲认知的自动思维引起

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亚伦·贝克提出来的一个术语,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认知内容。由于这样的想法是自动产生的,并不是人刻意思考的结果,故此称之为自动思维。

自动化思维没有好坏,只有适应和非适应,非适应就是歪曲的思维或错误的思维

常见扭曲的认知:选择性关注;消极预测未来;黑白思维;以偏带全;低估正面信息;读心术;过分夸大“灾难化”或过分贬低;情感推理;应该;贴标签/贴错标签;控制谬论;公平谬论;改变谬论;“我总是正确的”;最高标准;后卫倾向;归因倾向等。

中间信念:介于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之间的认知观念层级。它是核心信念在具体心理领域的表现,是自动思维产生的心理基础。它是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应对某一新领域的心理策略。分为:态度、规则、假设。说的白话点:中间信念就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具体方式,是长期成长过程中习得的认知行为准则。

补偿策略:贝克认为,当个体形成负性核心信念以后,为了遮掩其负性的核心信念,发展出一套心理策略,透过这套策略使自己看起来(不是别人看来)是正面的形象。

核心信念:隐藏在表面认知障碍背后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偏差,特点是非常的牢固,坚不可破,而且是过分概括的。贝克认为核心信念主要有“可爱”或“不可爱的”、“有能力”或“无能的”。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信念。

小结:

REBT的基础假设从信念出发,CBT的基础假设从自动思维出发。用CBT的解释,信念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因此在CBT的纵向概念中会把认知认为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而自动思维由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形成。在REBT中的不合理信念较为概括和笼统的。

四、学派历史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在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以说来到了一个发展的跃进期。由佛洛依德领衔的精神分析学派和巴普洛夫领衔的行为主义学派正式以科学的名义面上世人。(虽然巴普洛夫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学领域的,但是他那个经典的“巴普洛夫的狗实验”成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锋)。关于精分大简史可以看我另一篇内容。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7168142

而行为主义从华生作为传统行为主义的代表,到桑代克(联结主义)-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班杜拉(社会学论)等一系列行为主义的发展,把临床和实证心理学推上了新的高度。行为主义毕竟偏向实验和科研方向,在推动科学的心理学有着重要理论和实验输出,但是在精分大环境下仍旧较为小众。

奈瑟尔作为认知心理学之父,把心理因素与环境关联起来,注重个体与环境相互的作用。虽然当时认知和行为还是两个分开的学派,但让认知和行为有了关联。不过在那个精分环境中,佛洛依德的高度系统化成为当时的主流心理治疗工具。以至于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早年都有系统的精神分析学习和实战经验。也正式因为带着批判和思辨的思维认知。在临床和实证中,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佛洛依德的传统精分中一些不自洽、不可证伪的理论。因此一众学者自立门户。其中就包括CBT创始人贝克。

贝克早期作为精神分析的门徒,同样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直到有一次他在和一个咨客交流的时候发现咨客在攻击抱怨贝克的同时,内心还有另一个自责的思维同时在运作。这让贝克觉得,这和精分所强调的潜意识意识化后的一些理论有点冲突,并深度研究了这位咨客为什么会同时拥有两个相反的认知。(原版故事可自行搜索)从而贝克开始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探索。

CBT源于20世纪50-60年代,而REBT则是50年代创立。贝克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创立初期所建立的认知疗法模型就是源于REBT的ABC理论。犹如斯金纳的理论是建立在桑代克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上做的提升一样。因为两个疗法的间隔创立时间并不久,而CBT已经成为目前最为主流,且有临床数据支撑,公认短程有效的疗法。所以不少人就会认为REBT是CBT的一部分。不过还是要为REBT公正下,REBT在心理治疗史上是划时代的。甚至在本世纪初的调研中,最有影响力排名第二,仅次于罗杰斯。更是在佛洛依德之前。REBT的深远影响,不仅仅是对CBT有着重大硬性,也对禅佛、正念有着一定影响。但REBT的局限性铸就了CBT的成就。当然,作为CBT的拥护者,我们任然要保有前人学家的批判和思辨。CBT也不是万能的,它同样有着它的局限性。但丝毫不影响在面对复杂人性上,CBT确实更具有科学性,在面对和处理更多的障碍上有着更显著的效果。

五、REBT和CBT的相关对比

1、基础假设不同:REBT从信念切入;CBT从自动思维切入

2、应用领域侧重点不同:REBT可用于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精神异常、人际交往等

CBT更广泛用于焦虑、惊恐障碍、恐怖性强迫症、社交性恐惧症、自杀行为、

抑郁症、边缘人格等问题

3、咨询关系差异:REBT认为咨询师是扮演指导和教练的角色,给与来访者合理的操作要求,明确告知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CBT重视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建立。认为和谐友善、信任是CBT关系的基础。三个“

核心条件”真诚温暖、同理心和无条件关注。用引导来帮助来访者自己找到适当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路径。

4、治疗风格不同:REBT往往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说理性和面质性。认为当事人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导致,通过

辩论说服来访者改变不合理信念。

CBT强调来访者自己去发现扭曲加工,比REBT更有结构性。通过合作气氛,让来访者认清价值

观,并对自己的信念提出证据。通过矛盾证据,从来理解和领悟自身的错误信念。

5、病理观差异:REBT基本否认个人成长的重要性;CBT认为早期经验能够影响其认知模式。

6、改变观差异:REBT强调了无条件接纳自我、无条件接纳他人、无条件接纳生活的重要性,以此来改善他们低

自尊的问题。无条件的自我接受包括尽力避免自我判断,并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

CBT关注的是让别人接受他们,而不是无条件的自我接受。认知行为疗法还注重强化来访者的积

极品质,以提高自尊。

题外话:

无论是REBT、CBT、CT、正念他们都有着高度重合的内在逻辑。比如正念也强调自我接纳,和REBT的无条件接纳相似。那说道无条件接纳和正念的积极关注自我,看上去又和人本有点关系。人本的罗杰斯也是精分领域的专业,后创立的人本学派。荣格、阿德勒、甚至佛洛依德女儿都是精分,但是他们的切入点也和老佛爷有着很大的差异。佛洛依德无疑是伟大的,可以说是心理学科学性的奠基人。但是“屠龙者终成龙”。在脑科学和实证科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佛洛依德的很多理论假设纯在这诸多的不可证伪,我们知道不可证实不可证伪的东西就是伪科学。但是这不影响佛洛依德是历史地位。

但作为新时代的心理从业者,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具备批判和辩证的思维能力。我们选择一个学派作为实操理论依据并不是因为谁名气大,而是要以自己的人性观和学派的病理观、治疗观相匹配。同样,即便选择某个学派作为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不能停止对其他学派的学习了解,更不能排斥和抵制。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一个学派疗法是真正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但至少我们要有一个扎实的学派理论作为我们咨询的主旨。

如何有效学习和吸收,作为刚学习心理学满一年的我俩说,结构化,系统化的去理解心理学的底层逻辑。深度挖掘每个相似却有不同的理论是我近一年的心得。心理学区区200年左右,其实深度挖掘没给学派和学派代表人物并不会像其他学科这么悠远。而这种挖掘下的框架就会更加立体的构建心理学的全貌,从而更客观全面的认识心理学的利弊。

可以推荐几本认知结构的书籍:《思考,快与慢》;《思维框架》;《认知天性》;《知识大迁移》

以上共勉。如上述内容与事实不符欢迎留言或私信指证。愿心理学的道路上一直相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