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顺义非遗文化,感受独特文化魅力(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90年老电影秃尾巴老李 了解顺义非遗文化,感受独特文化魅力(五)

了解顺义非遗文化,感受独特文化魅力(五)

2024-07-10 08: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为秃尾巴老李故事的流传,衙门村及周边地区形成了特有的祈雨民俗,各种以秃尾巴老李为主角的故事也广泛流传,传承至今。

去碑营凤秧歌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碑营的“凤秧歌”来源于传统的“秧歌会”, 属地秧歌的一种,因演员为儿童所以又称为“地出溜秧歌队”。演员八至十二人,男女各半,全部都是十二至十五岁的儿童表演,四锣四鼓或六锣六鼓。男孩身着绿彩衣,腰系红彩带,足蹬抓虎鞋,女孩身着粉红色彩衣,腰系绿彩带,头扎两个大辫子。伴奏的音乐有“八月十五月儿圆”、“十二月”等。在表演上以地秧歌风格为基础,一些动作又加进了“凤阳花鼓”的技法,舞步有下踮的感觉,双肩随着手握鼓棒的上下舞动而变幻着踮肩。主要表演程式有:“肩双篱笆”、“掏膛”、“圆场”、“走四方”等。风秧歌具有极大的艺术表演力。

西白辛庄高跷会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白辛庄村花会表演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一个绰号叫“黑侯”的人所传,一代代流传至今日。过去每年正月初一,西白辛庄村里都组织跑旱船、高跷、小车会、什不闲儿演唱等传统文化节目。西白辛庄的“太平秧歌”曾经在清朝慈禧太后时期受过皇封,所以俗称“皇会”,他们使用的木跷和其他高跷会所踩的木跷也有差别,木跷底部有一段二十公分左右用黄漆涂成黄色来作为标记,证明是受过皇封的“皇会”。如今,西白辛庄的“太平秧歌”年年在春节期间走会,为大家无偿演出,并经常参加市、区级的花会比赛,取得众多成绩。

马卷村五虎棍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卷村五虎棍兴起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经过六代人的传承,它的动作、套路及服饰仍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风貌。其特征为表演者勾着固定模式的花脸,身穿杏黄色演出服,持棍登场。对打时如二虎搏斗,跳跃腾空,棍舞疾风,锣鼓助阵,让观众目不暇接,似乎在观赏古战场上勇士厮杀。“五虎棍”表演有时双打,有时群打,均各有名目,并且有故事情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我国宝贵的知识财富

是历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之后,顺义君将陆续推出

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介绍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

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点击上面微信号 关注我哟

免责声明

本微信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其目的是为了将更丰富地介绍所写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如需转载此文章,请备注来源:顺义旅游,违者必究。

我就知道你“在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